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培优训练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单元培优训练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3 10:4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培优训练
一、选择题
1.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其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昭君出塞
B.文成公主入藏
C.张骞凿空
D.班超投笔从戎
2.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这说明(  )
A.互市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B.茶马古道促进了人口迁移
C.跨区域贸易来往密切
D.重农抑商政策存在弊端
3.有的学者认为:“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日起,全球化进程已经就开始了。”他所说的“全球化进程开始”主要指(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B.世界历史从此开始
C.美洲与欧洲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
D.世界开始成为一个互相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4.如下图所示,公元1世纪丝绸之路打通后,连接了东西方两大帝国(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同时也连接了不同类型的文明,因此丝绸之路又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该“运河”在当时承载的文明有
(  )
1世纪左右丝绸之路上主要文明区域
A.万民法
B.冶铁技术及铁器
C.青花瓷
D.马铃薯、西红柿
5.古都长安是汉、唐陆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泉州则是宋代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们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下图中长安和泉州的位置编号分别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7.下图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以初步形成
B.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使亚非拉地区的小农经济迅速解体
C.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交通通信工具方便了世界联系
D.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扩展
8.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使
(  )
A.中国社会日益进步
B.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不同文明激烈碰撞
9.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开始于
(  )
A.西汉时期
B.东汉时期
C.唐朝时期
D.宋朝时期
10.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迁徙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途径。粮食作物、牲畜品种与人类移民的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
(  )
A.目的是粮食、牲畜与人口交换
B.促使全球一体化正式形成
C.促使各地保留原来的文明习俗
D.推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11.“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茶为主要商品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在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古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材料表明(  )
①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③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 ④商业贸易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  )
A.交通非常发达
B.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名胜古迹众多
13.西汉与古罗马是当时世界东西方文明的两大中心,随着二者的对接,中国与世界的优秀文明得以相互影响和借鉴。对东西方两个文明中心的成功对接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的事件有(  )
①西域都护的设置 ②张骞出使西域 ③丝绸之路的开通 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17世纪下半期,因为茶叶价格的昂贵以及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少等因素,饮茶在英国并不流行,茶只是英国上层社会追逐的时尚品。到18世纪上半期,饮茶在英国仍不甚流行。但到18世纪中后期,饮茶开始在英国盛行,饮茶风俗遍及城乡各个阶层。突出表现为茶叶进口量的大增,茶叶走私的活跃和当地茶具制造业的兴起等。这些变化表明(  )
A.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D.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确立
15.阅读下表,分析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  )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2
1900年
68
118.2
A.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
B.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
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
16.针对早期的殖民扩张,《泰晤士报》曾评述某公司:在人类历史上它完成了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和在今后的历史中可能也不会肩负的任务。据此可知,该公司
(  )
A.是国际垄断组织
B.专门负责对外殖民扩张
C.是殖民统治机构
D.垄断贸易并协同殖民统治
17.某同学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准备了下列材料。其研究视角是
(  )
A.生态史观
B.整体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材料二 《汉书·西域传》记载,安息:“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杂记》言: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种者”。同时,西域的各种观赏动物和牲畜,也随着丝路的开通而传到中原,既为中原人民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乐趣,也为社会生产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明显的效益。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动力。
——据陈频《张骞凿空西域及东西方
经济文化交流述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条件以及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交流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汉朝探索出来的,让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道。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二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在此之前,人类生活在相互隔绝而又各自独立的几块陆地上,没有哪一块大陆上的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究竟是方的还是圆的,而几乎每一块陆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的中心。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
——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2)比较丝绸之路和地理大发现引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不同及其主要原因。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960年北宋建立,但是宋朝始终与北方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导致交通阻碍,陆上丝绸之路受到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靖康之难后,宋朝皇室南迁,南宋建立。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和农民南迁,使经济重心也伴随南迁。南宋政府更加注重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有宋一代,与中国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近50个,根据考古资料发现,在南亚、东南亚、欧洲甚至非洲都有宋代瓷器的出现。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这次他们不是为了贸易,而是为了侵略,在中华大地上到处抢滩夺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悠久的丝绸之路由此蒙上一层重重的雾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6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一个自信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 到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西班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绕过南美洲自东而西进入亚洲的新航线。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最终都与早已存在于亚洲海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从而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
——摘编自龚缨晏《全球史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转型的历史影响,并指出21世纪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出的丝绸之路精神的时代特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主要是为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A、B;张骞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C符合题意;D是指班超抗击匈奴,与题干无关。
2.C
 
根据“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可知,材料反映茶马古道促进了藏区与川滇等地跨区域的贸易往来,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内地的贸易,不是对外贸易,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人口迁移,排除B;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
3.D
 
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材料未体现“逐步形成”,排除A项;B项说法明显错误,可直接排除;新航路开辟后,不仅是欧美之间出现经济联系,世界各地的联系都在加强,所以排除C。选择D项。
4.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公元1世纪”“连接了东西方两大帝国(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世纪左右,汉帝国的冶铁技术及其铁器比较发达,故B项正确。A项时间是公元3世纪;C项时间是元朝;D项在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
5.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有效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来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长安大致位于现在中国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泉州位于今福建省,与台湾隔海相望;根据各自地理位置特点即可作答,长安在图中①的位置;泉州在图中④的位置。故选C。
6.D
 
据中国的产品与技术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东传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题目设问不一致,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的主要通道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排除C项。
7.A
 
由图表可知,1800—1880年,世界贸易量不断增加,这说明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选A项;早期殖民扩张主要是在16、17世纪,排除B项;贸易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交通通信工具只是手段,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是在14、15世纪,排除D项。
8.B
 
材料信息“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的人们使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等反映了人们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故A项正确。
9.A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西汉时期开始形成的,故A正确,B、C、D时间不符,排除。
10.D
根据材料“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迁徙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途径。粮食作物、牲畜品种与人类移民的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故D项正确。粮食、牲畜与人口的交换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不是目的,故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全球一体化开始生成,故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文明习俗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故排除C项。
11.C
题干叙述的是商业贸易而不是人口迁徙,排除①;茶马古道在推动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古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表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②③正确;④中“更为直接”说法错误,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排除④。故本题选C。
12.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频繁交往,相互交流,故C项正确。交通非常发达的说法片面,故A项排除;商品贸易极其繁荣属于表象,不是本质,故B项排除;名胜古迹众多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排除。
13.A
西域都护的设置保障了西汉与罗马之间的往来,①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往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14.A
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上半期,茶叶在英国并不流行。到了18世纪中后期,饮茶在英国开始盛行。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因此英国茶叶进口量大增,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且材料未涉及中国自然经济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18世纪中后期英国饮茶盛行,并未涉及茶叶价格如何,无法得出价格革命来势汹汹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商品流动,不涉及国际劳动分工,故D项错误。
15.D
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在1870—1900年期间不断增长,这一时期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从而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故D项正确。A、B两项都是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思潮兴起,C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6.D
由题干中“早期的殖民扩张”和“任何一个公司从未肩负过”可知,该公司肩负着殖民的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公司是东印度公司。它既从事海外贸易,又拥有军队等军事组织,帮助殖民国家进行殖民统治,故D项正确。
17.D
生态史观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材料中没有涉及人和环境的关系,故A错误;整体史观也叫全球史观,是站在全球的、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个地区或国家的角度看待历史,材料只涉及物种,没有从全球的角度去评价新航路的开辟,故B错误;现代化史观是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材料中没有提到社会转型,故C错误;社会史观关注民生,例如人们的吃穿住行等,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8.
(1)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武帝宣扬大汉威德的政治需要;匈奴对西域、中原的威胁;汉武帝的雄韬武略;张骞本人不畏艰险、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毅的品质等。
特点:双向交流;中原输入西域的主要是先进的技术和制度,西域传到中原的多为地方特产;中原先进文化发挥中心辐射的作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影响深远,开辟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直接交流等。
(2)贡献:沟通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促进西域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弘扬了汉朝文明;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交流。
19.
(1)特点:由汉武帝和张骞等推动形成;从军事路、外交路延展为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互利互惠;持续时间长,是长达千年的中西交通要道。
(2)不同:①中心不同——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地理大发现以西欧为中心。
②范围不同——丝绸之路范围为亚非欧;地理大发现为整个世界。
③主要商品不同——丝绸之路为丝绸、瓷器等手工产品;地理大发现为欧洲工业品。
④文化交流内容不同——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国文化、佛教、伊斯兰教的交流;地理大发现主要为基督教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
⑤方式不同:前者主要为和平交流,后者主要为暴力掠夺。
⑥后果不同:前者加强了友好交往;后者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形成世界市场,东方从属于西方。(答出其中5点即可)
原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中国为自然经济,西欧为商品经济;动机不同:中国注重友好交往,西方注重获取财富。
20.
 (1)原因:延绵不断的战乱,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为了增加财税收入,政府鼓励支持发展海外贸易;科技进步的推动,如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发展;宋代手工业水平大幅度提高,制瓷业发达,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
(2)影响: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导权,海上丝绸之路不再以中国文明为核心而展开,物质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传播,规模、内容、速度、影响远远超过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充满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中外各国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被破坏。时代特征: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