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专题复习 第四章 句子 课件(共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专题复习 第四章 句子 课件(共5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3 19:3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句  子
课标要求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复习指引
主动学习并积累语言。掌握好句子基本类型、扩句和缩句。会修改病句。掌握好句子的修辞方法,会写句和仿句。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基本标点符号的用法,如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一、 句子类型、扩句和缩句
按照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可以把句子分为四种类型:
1. 陈述句:告诉别人一件事的句子,句末用句号。如:我游览了长城。
2. 疑问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如: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 祈使句:向别人提出要求的句子,句末一般用句号,有时也用感叹号。
如:油库重地,请勿吸烟!
4.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厌恶等浓厚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
如: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
句子类型
1. 扩句就是通过添加词语,把简单的句子扩充为具体、形象、生动
的句子。
这些添加的词语一般是表示修饰或限制的形容词、副词、 数量词。
扩句要注意:
(1)不能随便增加或改变原句基本成分。
(2)不能改变原句子结构。
(3)附加成分的词语与原句词语要搭配得当、合理,排列顺序不要错乱。
扩句、缩句
2. 缩句就是把复杂的长句子缩减,去掉全部或一部分附加的成分,
留下主要部分。
如:我家门前有一条弯弯的小河。去掉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
“我家”和“一条弯弯的”,留下主干“门前有小河”。
缩句要注意:
(1)弄清句子的基本成分:
“谁”或“什么”——“干什么”或“怎么 样”,
即人或事物所表达出来的动作或形态,然后找出这两种主要成分。
扩句、缩句
缩句要注意:
(2)主要成分找出来之后,把附加成分(包括限制、修饰、说明)都
删去,把主要成分合起来就成为一个简单的句子。
(3)检查对照,看缩句后的句子是否保留原句的意思,完整不完
整,通顺不通顺。
(4)有些句子的附加成分不能全部删掉。
注:扩句和缩句之后,句子的原意不能改变。
①要缩成最简洁的句子;
②句子中的“着”“了”“过”要保留;
③“把”字句或“被”字句缩句时要留下“把”或“被”; ④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
扩句、缩句
例1 判断下面几个句子分别是什么类型的句子。
A. 陈述句      B. 疑问句
C. 感叹句      D. 祈使句
(1)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  )
(2)怎么?心里难过,唱不出来?(  )
(3)当时有很多同志,感动得流下眼泪。(  )
(4)快回家休息吧!(  )
C
B
A
D
句子类型
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类型的判断。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句子按用途和语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同时熟练掌握它们的特点。
例2 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歌声打破了沉寂。(扩句)
悦耳的歌声顿时打破了原野的沉寂。
妈妈买来了橘子。(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扩句就要先画出句子的主要部分,找到了主要部分,就可以明确在哪儿加表示修饰、限制的成分,进而思考扩充什么样的词语,还可以抓住句子的主要成分,自己提一些问题:谁的妈妈?在哪儿买橘子?买来什么样的橘子?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小林的妈妈从水果店买来了一袋黄澄澄的橘子。
扩句
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钱塘江罩着雾。(扩句)
宽阔的钱塘江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
(1)小松鼠跳。(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鹿欣赏影子。(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地盛开鲜花。(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泼的小松鼠在松树上蹦来跳去。
小鹿侧着脑袋欣赏自己在水里的影子。
绿油油的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例3 缩写下面的句子。
(1)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着我的启蒙老师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敬的老科学家静静地思考着这个疑难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考查缩句的能力。缩句可按三步进行:(1)先把句子分成“谁”或“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两部分。(2)找每部分的主干部分。(3)最后去掉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我思念启蒙老师们。
老科学家思考着问题。
缩句
缩写下面的句子。
(1)清晨的阳光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岸边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冰条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阳光抚摸着土地。
柳树挂满了冰条儿。
同一个意思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表达。表达形式不一样,语言效果也不一样。变换句式,就是把一个句式改变为另一个句式,意思不变。常见的有:
1. 把字句、被字句的句式特点。
把字句:主语+把+宾语+动词
例句:我们把洪水征服了。
被字句:宾语+被+主语+动词
例句:洪水被我们征服了。
二、 句式变换、关联句
句式变换
2. 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的互换。
(1)陈述句改感叹句的方法:
①加上“真、太”等程度副词;②加上句末语气词:“啊、呀”;
③句末标点符号改为感叹号。
(2)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方法:
①加上反问词:“难道、怎能、岂能、不正是”等等;
②判断有无否定词,有的去掉、没有的加上;
③加上句末语气词:“吗、呢”;④句末标点符号改为问号。
(3)疑问句和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把疑问句句末的疑问助词及问号去掉,把反问句中的疑问词及否定词(“难道”“不”)去掉,就变成陈述句。
句式变换
3. 直接引述句改为转述句。
方法:①冒号改逗号,双引号去掉;
②改变原来双引号里面的人称,一般情况下,“我”改成“他”
或“她”,“你”改成说话对象;
③祈使句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如“叫”等;
④问句要改为陈述句。
4. 肯定句改为双重否定句。
方法:肯定词(必须、一定、十分、很)
改为双重否定词(不得不、不能不、非……不可、没有……不)。
注意:无论句子怎样变换,变换后的句意要和原句句意基本一致。
句式变换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着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叫关联句。
常见类型
常用关联词语
并列句
又……又……   既……又……   一边……一边……  
不是……而是……  一会儿……一会儿……
递进句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还、也)……  
……还……  ……甚至……
选择句
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 
是……还是……   宁可……也不……  与其……不如……
转折句
虽然(尽管、虽说)……但是(可是、还是)……
……却(不过、然而)……   ……否则……
因果句
因为……所以……   既然……就……  
……之所以……是因为……  ……因此……
假设句
如果……就……  即使……也……  要是……就……  
哪怕……还……  就算……也……
条件句
只有(除非)……才……   只要……就……  
无论(不管、不论)……都(总、总是、也、还)……
关联句
例1 按要求改写句子。
他紧紧地握住了老人的手。(变为把字句、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写把字句要注意:用“把”字将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前面。改写被字句要注意: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被”字。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互相转换,但意思不能改变。
他把老人的手紧紧地握住了。(把字句)
老人的手被他紧紧地握住了。(被字句)
把字句、被字句互换
将下面的句子分别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奇妙的植物猪笼草吃掉了一条蜈蚣。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芳。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妙的植物猪笼草把一条蜈蚣吃掉了。
一条蜈蚣被奇妙的植物猪笼草吃掉了。
一阵清脆的铃声把睡梦中的小芳惊醒了。
睡梦中的小芳被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
例2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1)他是一个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少先队员不能向困难低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述句变反问句,加上“怎么”“难道”“不正是”“什么”等,句末尾加上“吗”“呢”,句尾句号变为问号。第(1)题属于将肯定的陈述句变为反问句,要加上一个否定词,表示否定的意思。第(2)题则相反。
他难道不是一个好人吗?
我们少先队员怎么能向困难低头呢?
陈述句、反问句互换
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怎么会惧怕反动军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充满信心,不会惧怕反动军阀。
例3 按要求改写句子,意思不变。
(1)我们学习时不能三心二意。
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场里的人很多。
改为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必须去图书馆看书。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肯定句、否定句知识的掌握情况。将肯定句改为否定句时,首先要在句中的恰当位置加入“不、没有、否”等否定词,然后将否定词后的词语改为它的反义词,有时还需要增删个别字词,但必须保证原句的意思不变。将否定句改为肯定句与上述方法正好相反。双重否定句的语气比肯定句更重一些,但句意不变,改写方法是加两个否定词:“不……不”、“没有……不”、“非……不可”等。
我们学习时应该一心一意。
商场里的人不少。
我非去图书馆看书不可。
肯定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互换
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只有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粱的全身具有鲜明的个性。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学们下了决心,非要登上山顶不可。
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不得不赞叹草原的美景。
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得不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高粱的全身没有一处不具有鲜明的个性。
同学们下了决心,一定要登上山顶。
人们赞叹草原的美景。
例4 仿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红红低着头对妈妈说:“我不要皮鞋穿了。”
红红低着头对妈妈说,她不要皮鞋穿了。
  王亮说:“我要像李永那样关心集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引述句和转述句互换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时,必须弄清互换双方的特点。完成此类题型时要注意:(1)改变句中有关的代词,如“我”变为“他(她)”,“你”变为句中具体的人;(2)改变标点符号,将“:”改为“,”,去掉引号。(3)根据句子的内容,有的要相应改动句子中个别文字,但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王亮说,他要像李永那样关心集体。
直接引用与转述句互换
把下面的句子改为间接叙述。
(1)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地说:“我吃过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要认真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地说,他吃过了。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他们要认真学习。
例4 依次填入括号里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许多动物能到很远的地方去,还能认路回家。燕子认路回家的本领很大, (  )只能飞回原来的地方,(  )把它们的巢移动几米,(  )放在显而易见的地方,它们(  )找不到,只在原来的地方筑起新巢。
A. 但是 即使 就是 也 B. 要是 即使 哪怕 也
C. 要是 如果 哪怕 也 D. 但是 如果 哪怕 也
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弄清句子的意思,然后判断各分句之间的关系依次是:转折、假设。根据这两种关系再选择相应的关联词。
D
关联词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记忆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人们没有记忆力,(   )不可能获得知识和经验。记忆力
(   )生来就有的,(   )自然发展起来的,(   )在正常的教学影响下培养起来的。
如果

不是
也不是
而是
内容和结构上有毛病的句子叫病句。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1)成分残缺;(2)搭配不当;(3)重复啰唆;
(4)语序颠倒;(5)前后矛盾;(6)用词不当;
(7)指代不明;(8)分类不当;(9)不合事理;
(10)概念含糊不清等。
修改病句时要准确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不能改变句子的意思,修改后要认真检查。
三、 修改病句、理解句意
修改病句
序号
病句种类
病句例子
修改方法
1
成分残缺(缺主语:谁)
上课了,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上课了,同学们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补法
成分残缺(缺谓语:怎样做)
我们学校智力竞赛活动。
(我们学校举行智力竞赛活动。)
成分残缺(缺宾语:什么)
我们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
(我们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2
用词不当
在这次考试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就。
(在这次考试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换法
3
搭配不当
我们要改进学习态度。(我们要改进学习方法。)
换法
4
词序混乱
我们要运用和理解学过的词语。
(我们要理解和运用学过的词语。)
调法
修改病句
序号
病句种类
病句例子
修改方法
5
重复啰唆
李老师的关怀,我一辈子终生难忘。
(李老师的关怀,我一辈子难忘。)
删法
6
前后矛盾
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旗。)
删法
7
指代不明
张扬和李军坐在我前面,我把水果递给他。
(张扬和李军坐在我前面,我把水果递给李军。)
换法
8
不合事理
盲姑娘看见来了个陌生人,连忙站起来让座。
(盲姑娘听见来了个陌生人,连忙站起来让座。)
换法
9
归类不当
妈妈买了茄子、冬瓜、扁豆、猪肉、鸭子等许多蔬菜。(妈妈买了茄子、冬瓜、扁豆、白菜、丝瓜等许多蔬菜。)
换法
修改病句
理解句意的方法有:
(1)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抓住重点词、难理解的词等关键词来体会;
(3)结合句子中的修辞手法来理解;
(4)联系时代背景及有关资料,通过比较分析来理解。
理解句意
例1 修改下列病句。
(1)学习了《革命烈士诗两首》一课,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游览了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秦始皇陵兵马俑和南京长江大桥等历史古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病句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难点,也是考试的重点。我们在修改病句时,要认真地读原句,弄清楚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再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修改结束后要作检查,看句子是不是完整、通顺、符合情理。上面的两个句子,第一句的病因是成分残缺,整个句子缺少了主动者,谁学习这一课?谁受到了教育?第二句的病因是归类不当。根据常识可知,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
学习了《革命烈士诗两首》一课, 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我游览了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历史古迹。
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练习。
(1)同学们都很爱护今天的幸福生活。
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老师指导我们做了许多一只只不同型号的船。
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都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周老师指导我们做了许多不同型号的船。
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生动,更有说服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
要掌握几种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
四、 句子修辞、写句、仿句
修辞
1. 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
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
比喻分明喻、暗喻两种。
明喻的比喻词有“像”“如”“像……一样”“好似”“好比”“仿佛”
“好像”等。
如:“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卷了一层厚厚的
白雪。”
暗喻的比喻词有:“是”“就是”“为了”“变成”“做”等。
如:“天安门广场上,花堆成了山,人汇成了海。”
值得注意的是,用了“像”“仿佛”一类的词语不一定就是比喻句。
识别比喻句的要点有:(1)比喻应有两种相似的事物出现。
(2)两种事物应是不同类和不同本质的。
修辞
2.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
有感情。
如:“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歌唱,都在演奏。”
3. 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如:“在阳光中,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正像
海边的浪花吗?”
修辞
5. 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如:“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
来暖和暖和她的手吗?她终于抽出一根。”
修辞
6.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
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句。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
的气势表述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修辞
能用常用的词语和关联词造句,能按题目规定的内容与范围写句子。要求内容积极、意思明白、结构完整。
写句
1. 仿写的基本要求:内容要协调;句式要统一;修辞要相同。
2. 仿写的步骤:
(1)准确审题,有的放矢。一审主旨,做到内容一致,感情一致,风格一致;
二审句式结构,做到句式与例句一致;三审修辞,做到修辞与例句一致。
(2)分步实施,一定二仿三连。一是确定对象,二是遣词造句,三是连贯语句。
(3)检查验证,融会贯通。
仿句
例1 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摧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这道试题,涉及了比喻、反问、排比三种修辞手法,要准确判断就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要求,同时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具体见“知识要点”)。掌握了修辞手法的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了。 
比喻
反问
排比
修辞
例2 用下面词语的不同意思分别造句。
(1)骄傲 
①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豪(褒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沸腾 
①表示热闹的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示水开的程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考查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用词写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训练和基本技能。完成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掌握词语的适用环境和对象。另外,还要遵循写句的特定要求。写句要通顺。
姐姐上了大学,我们全家人都为她感到骄傲。
演唱会上一片沸腾。
小明考了100分,他很骄傲。
锅里的水都沸腾了。
造句
例3 仿写句子。
关爱是一次握手,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关爱是一个祝福,给人以
无限的希望。
关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句子属于综合性题目。首先我们要读原句,体会原句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特点,然后再构思仿写。本题中的句子从形式上来说,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分句构成了一组排比句;从内容上看,是在赞美关爱的作用。这就告诉我们应仿写一个以“关爱”为内容的,字数、句式与所给句子相同或相似的比喻句。
是一次拥抱
给人以巨大的勇气
仿句
仿照例句,补写比喻句。
例句: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仿句:生活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条激越奔腾的长河
一处奇特明丽的景致
句子衔接是对语言连贯的考查。调整句子顺序时,一要理清思路,二要抓语言标志,如关联词、关键词、相同句式等,还要认真分析句子中潜在的顺序:时间、地点、方位、事情的发展、事物的内在联系、事物间的逻辑等。
五、 句子衔接、标点符号
句子衔接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两类。标号包括引号、书名号、省略号,其作用在于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有的也可以表示语气。点号包括逗号、句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和叹号,其作用在于点断,主要用来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
书写标点符号时应注意的问题:
(1)标点符号书写要规范。
(2)句号、逗号、顿号、冒号、感叹号在每句话中占一个字的位置,
省略号和破折号占两个字的位置。
(3)句号、逗号、顿号、冒号、感叹号,这些符号应标在文字右下角,
不能放在每行开头。
(4)如果遇到一句话写完,需要加标点却没有空格,此时不可换一行
去加标点,而是直接写在最后一格的右下方。
标点符号
名称
符号
用法说明
举 例
句号

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于陈述句、语气舒缓的祈使句的末尾。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问号

表示一句话问完了之后的停顿,用于疑问句、反问句的末尾。
他叫什么名字?
叹号

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末尾的停顿,用于感叹句、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的末尾。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逗号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顿号

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标点符号
名称
符号
用法说明
举 例
分号

表示一句话中间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冒号

1. 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2. 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武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
引号
“”‘’
1. 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2. 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古人对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作“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3. 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是什么意思?”
标点符号
名称
符号
用法说明
举 例
破折号
——
1. 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敞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 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3. 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呜——”火车开动了。
省略号
……
1. 用于引文的省略。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 用于列举的省略。
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3. 用于话语中间,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书名号
《》 〈〉
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标点符号
例1 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几句话,按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
(  )①她想:这是谁丢的,真不讲卫生。
(  )②她看见地上有一团白白的东西。
(  )③忽然,她看见有几个小同学在打扫操场,学习雷锋争做好事。
(  )④下课了,小丽在操场上玩。
(  )⑤她连忙回头,不好意思地拾起了刚才看到的那一团废纸。
(  )⑥想着,她就若无其事地走了。
(  )⑦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团废纸。







句子衔接
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几句话,按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
(  )老黄鹂说:“这是卷叶虫。”
(  )小黄鹂都把脖子伸得长长的,张开黄黄的小嘴叫着:“妈妈,给我吃, 给我吃!”
(  )那只小黄鹂吃得津津有味,问妈妈:“这是什么呀?真好吃!”
(  )老黄鹂看见了连忙飞过去,从那片卷着的叶子里,捉出一条黄绿色的小毛虫,飞了回来。
(  )老黄鹂把小虫塞到一只小黄鹂的嘴里。
(  )海棠树上有一片嫩叶卷了起来。






例2 体会下列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法。(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 ②表示语音的时断时续; ③表示话没说完。
(1)呷一口茶,他们娓娓地说起了小镇的历史、变迁…… (  )
(2)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 (  )
(3)张指导员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 将来……”(  )
第(1)句省略号前是“说起了小镇的历史、变迁”,表示不止说了这些,文中省略了,所以选第①项;第(2)句是周恩来话没有说完,故选第③项;第(3)句指指导员临牺牲前已无力说话了,语音是断断续续的,故选第②项。



正确使用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