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专题复习 第五章 语言积累与综合性学习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专题复习 第五章 语言积累与综合性学习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3 19:3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
语言积累与综合性学习
课标要求
1.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2.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3.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4.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复习指引
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对联、名言警句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应主动学习并认真积累。综合性学习多在设置的情景或活动中考查我们运用语文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其丰富的命题题型而颇受各类考试的欢迎。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历和愿望。学习俗语,要注意理解俗语的含义,有些俗语可望文生义,比较容易理解,例如“不打不相识”;有些俗语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同,要理解其实际意义,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一、 俗语、谚语、格言
俗语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多年流传的通俗简练、含义深刻的现成语。在文章中使用谚语,可以使文字生动形象、说服力增强。谚语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
1. 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得豆”。
2. 气象谚。如“东边日出西边雨”。
3. 生活常识谚。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4. 学习谚。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 品行谚。如“满招损,谦受益”。
谚语
格言是人们习惯使用的一种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具有教育意义和启发作用的短语。
格言与谚语的区别:谚语来自人民群众,口语色彩鲜明;格言是名人语录,大都见于文献记载,书面色彩浓厚。
格言
例1 将下面的俗语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A. 应声虫  B. 纸老虎  C. 门外汉
D. 替罪羊  E. 糊涂虫  F. 睁眼瞎
(1)目不识丁的人。(    ) (2)外强中干的人。(    )
(3)代人受过的人。(    ) (4)随声附和的人。(    )
(5)不明事理的人。(    ) (6)外行的人。 (    )
本题考查学生对俗语的积累与掌握情况。解答时要先理解备选俗语的含义,再对号入座填空。
F
B
D
A
E
C
俗语
例2 把下面的谚语补充完整。
(1)前人栽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稼一枝花, ____________________。
(3)早霞不出门, 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曲不离口。
(5)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久见人心。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义自见。
大多数谚语都采用了“对偶”的形式,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完成此类试题,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后人乘凉
全靠肥当家
晚霞行千里
拳不离手
路遥知马力
书读百遍
谚语
把下列谚语补充完整。
(1)冬练三九,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冻三尺,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知山有虎,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心齐,____________________。
(5)耳听为虚,____________________。
(6)吃一堑,____________________。
(7)台上三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
(8)兵来将挡,____________________。
夏练三伏
非一日之寒
偏向虎山行
泰山移
眼见为实
长一智
台下十年功
水来土掩
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说明,指出本意,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使用歇后语时,有时只说出前部分的比喻,不说出后半部分,让听话的人自己领会。
歇后语一般可分为寓意歇后语和谐音(双关)歇后语两类。寓意歇后语采用打比方来表达意思,如:“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谐音(双关)歇后语是歇后语的一部分借助其中某个词跟另一个事物同音的现象来表达双关的意思,如:“四两棉花——免谈(弹)”。
二、 歇后语、对联
歇后语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主要特点:
①字数相等,断句一致;②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③词性相对,位置相同;④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横批与对联紧密相关,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对联
例1 填人名,完成歇后语。
(     )的居处——开门见山
(     )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     )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     )断案——铁面无私
愚公
诸葛亮
曹操
包公(拯)
歇后语
把下列歇后语的序号恰当地填在句子中的括号里。
A.航空公司开业——有机可乘 B.汉高祖斩白蛇——一刀两断
C.举重比赛——斤斤计较 D.九十老翁学武术——心有余而力不足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会大度,而不应该像(   ),这样,烦恼才会少一点儿,快乐才会多一些。
(2)看到他那么困难,我很想帮他一把,可我也是(   )啊!
(3)小王和小林是多年的好友,当小王得知小林有吸毒的恶习时,屡次说服教育他都不改,小王只好与他(   )。
(4)班主任今天请假,顽皮的小明可高兴了,认为(   ),偷偷地溜出了教室,没想到班主任出现在门口,原来班主任有事又回来了。
C
D
B
A
例2 用学过的对联知识,选择连线。
(1)柳眼才舒芳草地
(2)春回大地千峰秀
此题考查考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思相关;上联尾字是三声或四声,下联尾字是一声或二声。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分析,便可解答本题。    
上联
下联
A.桃腮正晕碧云天
B.书山万仞志能攀
C.渔歌晓迎红日出
D.日暖神州万木荣
对联
小明同学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收集到的一些对联,但这些对联已打乱,请你根据要求整理好,写上序号。
A.楼高万木低      B.作鸿鹄高翔
C.万木丛中栋梁成材 D.少饮酒多是无非
E.梅花形瘦有精神   F.千里姻缘一线牵
(1)多读书知礼明义(   ) (2)柳絮体媚无骨气(   )
(3)百年恩爱双心结(   ) (4)窗外千峰秀(   )
(5)弃燕雀小志(   ) (6)百花园里桃李争艳(   )
D
E
F
A
B
C
语文实践是对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整合,在书面上主要表现为探究与运用。它题型多样,要求不一。在练习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在的知识积累,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对不同的知识进行纵横比较,从而探究出规律。
三、 综合性学习
语文实践
在语文学习中要善于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以获取知识,锻炼思维,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在提炼信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明确信息范围。即根据题目所提,确定要搜集或处理的范围,找
出关键词句;
2. 语言要精练,概括性强。要能抓住中心,用最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3. 要整合信息内容。对信息的要求、倾向、角度、感情、作用等进行
整理归纳。
信息提炼
例1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神州大地到
处张灯结彩,竹报平安,迎春接福。让我们走进春节,看一看家乡
“过年”的习俗吧!
【过新年】正月初一的早餐,有的地方喜欢吃饺子,寓含“喜庆
团圆”“吉祥如意”之意;也有吃汤圆的,寓含“________”之
意;有些地方,人们还喜欢吃粽子,据说吃粽子有两种含义:一是
“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二是因为“粽”和
“宗”音近,取“________”之意。
【写春联】请从“嚣、响、喧”中选择一个字填入这副春联的空缺
处,使之对仗工整。
丑时牛哞爆竹乐 门庭燕舞笑声________ 
团团圆圆
不忘祖宗

综合实践
【话春节】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年的习俗悄悄发生了变化,有的人选择发短信表达新年的祝福,也有的选择外出旅游欢度春节……但是,打“开门炮”辞旧迎新,带上礼品走亲访友,抬社火,看花灯,闹元宵等传统习俗一直保留不变。
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要保留这些传统习俗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过新年]一题考查过年时风俗的寓意,这需要平时积累;[写春联]一题考查对联的知识;[话春节]一题考查发表看法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对本地风俗民情的理解与认识。
人们保留传统过年习俗,是为了表达美好祝愿和美好情感,同时也是为了继承民间悠久的文化传统。
综合实践
例2 阅读材料,写下你的思考和发现。
材料一:母虎扶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将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再后来,它把肉吃掉,将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大吼,不让吃。过了几天,幼虎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吃,不再回来。
材料二:一位父亲送儿子上大学。衣着时髦的儿子空着手,而父亲却肩挑手提,帮儿子排队报名。
材料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你的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综合性学习能力中的信息提炼能力。完成此类题型时,首先要读懂所给的三则材料,然后提炼出它们所要表达的共同的中心内容,最后,再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父母对儿女的爱,要爱得长远,只有让子女历经磨炼,才能使其独立、成才。
信息提炼
例3 如图是华君武先生的漫画《公牛挤奶》,这幅漫画用来讽刺现实生活中哪种现象或哪一类人?
漫画阅读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检测同学们的观察、分析、理解、想象以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漫画一般分为单幅图漫画和多幅图漫画两种,本题属于单幅图漫画阅读。阅读漫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 注意全面观察画面内容,但也要分清主次。即要知道图中都画了什么,主要想表现什么。二、 注意图中的“语言”,这会对漫画的理解起到很大的作用。三、 注意漫画的题目。大多数漫画的主题都反映在题目上。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可以体会到作者创作漫画的用意。四、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漫画。五、 回答漫画阅读的问题时,必须注意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
答案 讽刺那些只凭主观意志,不进行调查研究就动手干事的人。
漫画阅读
观察下面的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说说漫画名“孝心”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节那天如果让你说一句话来表达你对妈妈的情意,你会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面上孩子是孝顺母亲,要给母亲过母亲节,其实只是为了去母亲家吃顿好饭,平时肯定想不到关心母亲。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孝敬父母,实际上并非孝顺的人。
感情真实,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