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古 诗 文
课标要求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复习指引
背诵课标推荐必背的古诗词和教材要求必背的古诗词。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
古诗文的朗读主要注意以下两点:
1. 读准字音。在古诗文中,有些字虽然是常用字,但读音与现今汉字的
发音完全不同,所以学习时,首先要注意读准字音。
2. 读出韵律。诵读古诗,除遵循一般的朗读规则外,还要注意结合诗句
的意思,读出节奏和音韵。
(1)五言诗节奏:①二/二/一(三拍);②二/一/二(三拍);③三/二(两拍)。
(2)七言诗的节奏:①二/二/二/一(四拍);②二/二/一/二(四拍);③四/三(两拍)。
(3)单句和双句的节奏要一致。
一、 古诗文朗读与理解
古诗文朗读
理解古诗文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推敲字义。古诗文由于受固定格式的限制,一般用字用词非常
严密、准确,许多古今词义大有不同。所以要运用
多种方法加强对字、词的理解。
2. 理解诗句。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文的基本要求,小学阶段一般
要求直译,使诗文中每一个字的意义都在译句中反
映出来,并尽量保持诗文的原意和结构。
古诗文理解
理解古诗文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3. 了解背景。了解诗人与他生活的时代,也是理解诗文的重要条
件。了解诗人的爱好、思想、写作特点,当时的社
会现实、文学发展、民俗习惯等都有助于理解古诗
文,我们要善于搜集和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4. 体会感情。准确体会古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文的
最终目的,它有利于我们学习用精练生动的语句,
用新颖巧妙的技巧抒情表意。
古诗文理解
例1 下列诗句连读正确的有( )
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此题是对古诗朗读中的连读知识的检测。正确掌握古诗不同的读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诵读古诗,除一般的朗读要求外,还要结合诗意注意节奏,不要把该连起来的地方割裂开来,也不要把该分开的地方连在一起。(具体注意点见古诗文朗读与理解“知识要点”部分中的“读出韵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此题的正确答案。
ABC
古诗文朗读
下列诗句连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
B.山色/空蒙/雨/亦奇
C.闲敲/棋子/落/灯花
D.秦时/明月/汉时/关
A
例2 结合注释把下面的一首诗译成现代文。
悯 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①,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②,农夫犹③饿死。
注释:①粟:谷子。 ②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③犹:仍旧,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不少农民还是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
理解古诗,要通过理解字、词,了解时代背景,反复诵读去完成。必要的字、词的意思在注释中已经提供。理解这首诗,还可以联系我们熟悉的李绅的另一首《悯农》,虽然内容不同,但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古诗的学习,除了依靠一定的方法外,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这首诗主要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农民悲惨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古诗文理解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剑外忽传收蓟北,______________。却看妻子愁何在,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_______________。
(1)把古诗补充完整。这首诗是____代诗人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诗中加粗词的意思。
妻子:______________ 青春: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作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高兴,全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初闻涕泪满衣裳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便下襄阳向洛阳
唐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妻子和孩子
指明丽的春天
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
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
对古诗文积累的检测是当前学校各类考试命题的一个热点。由于古诗的数量、篇目、种类的丰富性,古诗文积累的考题也多种多样。无论题型如何变换,关键在于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去学习、积累古诗文。要能熟练背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背诵的75篇古诗文,并按不同角度归类积累。
二、 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古诗文积累
古诗文凝练的表情达意效果,是它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在日常口语表达和写作中恰当地引用古诗文,能较好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有时还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古诗文运用
例1 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并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只缘身在此山中。(诗题《______________》)
(2)草长莺飞二月天,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
(3)山外青山楼外楼,____________________。(诗题《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是______________)
不识庐山真面目
题西林壁
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
西湖歌舞几时休
题临安邸
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
古诗文识记
例2 下列诗句写的是哪个季节?在括号里写出。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3)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5)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要善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去判断。如:“霜”,只有秋季才有;“梅子黄”是夏季;“九月初三”在秋季。另外,有些诗句要联系全诗来判断,如第2、4两题。
秋季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古诗文理解与积累
例3 读句子,填古诗。
(1)于丹说: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
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请写出一个古代诗歌中表现友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古诗中,“月”常常被用来作为诗人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
情的载体,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中第(1)题引用当代名人于丹的一句关于朋友的话,引出古诗中表现友情的句子;第(2)题用在中国文学中作为思乡、思亲的意象的“月”来引出古诗中相关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明月何时照我还
千里共婵娟
古诗文理解与积累
按要求写句子。
(1)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描绘早春景色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卢纶在《和张仆射塞下曲》一诗中描写汉朝大将军李广的神力与箭法精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贺在《马诗》中抒发了自己想干一番事业的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根据情境填诗句。
(1)老爷爷常用唐代诗人____________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教导我们不要浪费粮食。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思念家乡和亲人时,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
(3)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宋代诗人________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道理。
(4)古人常用“舍生取义”来表现个人的人生追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也有两句诗体现了这种追求,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绅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每逢佳节倍思亲
答独在异乡为异客
古诗巧运用
根据情景填古诗。
(1)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___________________。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地笑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霜叶红于二月花
小学阶段,我们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以下几点:
1. 将文言文读通、读熟。初读文言文,总感觉很别扭,这是因为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词义及表达上有很大差别。所以,初接触一
篇文言文时,首先要逐字逐句读通、读顺,不认识的字要借助
工具书,读准字音,抓准字义。
三、 简单的文言文
2. 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字、词意义的变化。
文言文中常用到“之”“乎”“者”“也”“矣”“其”等词,它们的意义很丰富,变化很多。如《学弈》中的“之”字,在“虽与之俱学”中是指“前一个人”,在“一人虽听之”中指“弈秋的教导”。对这类词的意义,平常要注意积累。
3.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1)通读全文,整体领悟大意;
(2)结合注释,逐词逐句理解;
(3)结合上下文,逐词逐句译出全文。
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 ) 去( )
(2)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 )
(3)孔子不能决也 决( )
2. 翻译下列句子。
及其日中如探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以为
距离
到
决断,判定
到了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
3.读完此文,你对文中的人物有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各类考试中经常出现。完成这类考题,首先要熟读短文,整体感知,了解大意。二是逐字逐句细读,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探究重点词句的意思。三是想想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文中所写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但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值得我们学习。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①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②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注释】①尝:曾经。②诸:一些,这些。
1. 写出画线的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路的一边有一棵李子树,树上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
把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那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跟从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