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专题复习 第八章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 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专题复习 第八章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 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3 19:4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章
现代文阅读
课标要求
1.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2.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4.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5.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复习指引
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边读边思考。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文以记叙为主,综合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包括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
阅读记叙文的重点是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线索,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的分类
分类
内容
写人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记事
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
以描写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对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
状物
把事物的性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便于直抒胸臆,使
故事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二人称:以“你”的口吻展开记叙,倍感亲切,就像在和读者进行
对话,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便于抒情,能够
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文章中去。
(3)第三人称: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以旁观者的身份出
现,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
较灵活自如。
记叙文的人称
类型题:文中以第几人称展开叙述?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
示例1:本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展开记叙,直接抒发了主人公的
思想感情,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示例2:本文以第二人称“你”的口吻展开记叙,增加亲切感,就像在
和读者进行对话,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与原文段的距离,引起
感情上的共鸣。
示例3:本文以第三人称“他”的口吻展开记叙,自由、灵活地选取了
某个事例,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表达某种情感或看法。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线索类型:
(1)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2)以时间推移或者空间变换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4)以思想情感为线索
(5)以具体事物或者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
类型题: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寻找线索的依据:
(1)文章的标题
(2)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5)“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顺序
顺序
内容
作用
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
按时间发展,条理清晰。
倒叙
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①起强调作用;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③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
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着叙述,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就叫插叙。
①补充内容,丰富情节;②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③交代背景,丰满形象,突出中心。
表达方式亦可称之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类型题:1.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哪些表达方式?
答题模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类型题:2.文中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举例说明这样写好在哪里?
(或给你画出一句话判断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
(1)表达方式:叙述
具体内容: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的经历和事的发展变化过程及
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说和交代。
作用及答题模式: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
②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
③为议论说理提供依据。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2)表达方式:描写
具体内容: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
的一种表达方式。
①从描写的对象上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②从描写方法上分:正面描写、侧面。
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环境中的自然景物进行
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
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2)表达方式:描写
作用及答题模式:
外貌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 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 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 情节的发展。
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 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
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3)表达方式:议论
具体内容:记叙文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
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
作用及答题模式:
议论用在文章开头:起到统领全文、点名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议论用在文章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
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
作用。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
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议论用在文章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
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4)表达方式:抒情
具体内容:抒情方式:①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
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②间接抒情:就是作者通过
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
作用及答题模式: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增
强文章感染力。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5)表达方式:说明
具体内容:记叙文中的说明,一般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
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解说清楚。
作用及答题模式:记叙文中的说明,是为了把事情讲清楚,
对相关事物作必要的说明,便于理解,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
叙事服务的。一般不常考到。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类型题:本文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答题模式
对比
文章将……和……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加深了读者的印象,突出表现了(人物形象、文章的中心),表达了……的情感。
衬托(侧面烘托)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突出本体的……特征。
铺垫
先写……,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制造悬念,突出重点,使情节衔接自然紧密。
象征(托物言志)
运用象征,抓住……与……的相似点,通过对……形象描述,更好地表现了……,含蓄而又耐人寻味。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引起读者联想。
类型题:本文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答题模式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借景抒情
文中通过借某种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讽刺夸张
通过故事叙述者的口吻,用夸张的手法勾勒出人物形象,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准确、生动。
(一般情况下不考记叙文的语言特点,一般都是考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九种常用修辞方法
类型题:某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好在哪里?(品析画线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如下表。
修辞
作用答题模式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本体)比作……(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写景咏物文)等。
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某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物怎么样(的形态或情态),表达了作者某种情感。 
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之情。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情感,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反复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表现了……(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了……(句子表达的情感)。
九种常用修辞方法
答题模式:
修辞
作用答题模式
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某物夸大(夸小),突出了……怎么样,启发读者联想,使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偶
运用对偶,高度概括了(抒发了、写出了)……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
对比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与……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问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了……(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加强了语气,增强了表达效果。
设问
引出/强调……(内容),引起读者思考和注意,使文章有起伏。强调问题,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考。
在阅读写人文章时,我们必须依照写人文章的特点去读,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 弄清写的人物是谁。
2. 读懂文中主人公有怎样的特点或精神品质。
3. 结合文中人物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感受人物的个性特点、精神品质,体会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 分析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或事件)来表现人物。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所采取的一些手段及其作用。
(一)写人文章阅读
例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亲的“名片”
父亲整天只知道干活,我便少了管教,成了小狗一条,整天上房爬坡,撵鸡赶狗,无所不为。这时,村里人每见父亲,总是笑着打趣:“老三,你可养了个好儿子!”父亲脸一红,摇头叹息:“别提了,败家子,丢人现眼!”言罢,还恭恭敬敬给人家递上一支烟。
上学后,我仍然顽性难改,有一回竟严重到请家长的地步。当那位戴着 瓶底 的老师见到父亲的老实相时 惊讶得险些把 瓶底 晃下来 您就是他父亲 不像不像 您那宝贝儿子 哪一点像您 把您的脸都丢尽了 打架 逃学 剪女同学的头发
我不记得是怎样回家的,但见父亲不言不语不吃饭时,才真正明白:我的好坏就代表着父亲的脸面,是父亲向外人展示的一张“名片”。
汗与泪的付出,终有收获的时候。小学升初中我全乡第一,初一、 初二均全届第一,参加竞赛获二等奖。“名片”变了,父亲也变了。当父亲被请到颁奖大会上时,他激动得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我就是这娃的爹。”全场笑了,我也笑了。我终于成为父亲引以为豪的“名片”了,父亲也终于可以在众乡邻面前提起自己的儿子时,可以在一片啧啧称赞声中坦然接过别人递过来的一支烟了。
1. 给文中第二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1)打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坦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汗与泪的付出,终有收获的时候。”这句话在文章的表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
答案: “ ” , “ ” : “ ? ! , ? 。 、 、 ……”
这里指嘲弄和开玩笑。
这里指心里平静,没有顾虑。
承上启下
4. 文章中所说的“名片”指的是:(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打“√”。)
(1)父亲介绍身份的证件。(   )
(2)父亲的脸面。(   )
(3)我的表现。(   ) 
5. “我终于成为父亲引以为豪的‘名片’了,父亲也终于可以在众乡邻面前提起自己的儿子时,可以在一片啧啧称赞声中坦然接过别人递过来的一支烟了。”文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你有当“名片”的经历吗?说说你的感受或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言罢,还恭恭敬敬给人家递上一支烟。
答案:略,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这是一道关于写人文章的阅读题。在阅读写人文章时,我们应该结合文中关于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感受人物的个性特点、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第1题主要考查的是引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的用法。第2题考查的是重点词语的理解。第3、5题考查的是文章不同位置上的句子所起的不同作用。第4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概括。第6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感想。 
在阅读叙事类文章时,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 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六大要素)
2. 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要抒发的感情。
3. 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与手法。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表达手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4. 理解事件所隐含的深刻道理。
(二)记事文章阅读
例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温暖的雪书
清晨出门,才惊喜地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大雪,地上积起了厚厚的一层。
这几年,杭州难得下雪,即使下雪,落地就融化了。这场意外的大雪,立即引起了早起的人们一阵阵的惊呼。
雪景很美,可是,一出门,我开始担心起来,路上的积雪已经冻结,很滑,不知道汽车还能不能开。开了几年车,还从没有在雪地上行驶过,我担心自己的技术和安全。
小区外,停在室外的汽车上,都堆积了厚厚的积雪,就像覆盖着一床厚实的棉絮。找到自己的小车,挡风玻璃上,也都积上了一层厚雪,必须先将积雪铲掉。忽然发现,我的车前挡风玻璃上,有人在积雪上写了一个字,细细分辨,是个“慢”字。字写得歪歪扭扭,估计是用树枝写的。他是在提醒我吗?他会是谁呢?我的心里暖暖的。
我发动了车子,打开暖气。乘预热的时间,将车上的积雪,一点一点慢慢铲除。
这时候,小区里陆续有人走出来。
身后忽然传来一声惊呼,谁在我的车上画画了,回头一看,是停在我后面的一辆车。我好奇地走过去,只见她的车前挡风玻璃上,画着一幅画,是一座房子,还有一只高高的烟囱。女车主不解地看着画,这是什么意思啊?联想起我车上的那个“慢”字,我笑着对她说,这是一座房子,一个家,画画的人可能是要提醒你小心开车吧。女车主也笑了笑,对对,是得慢点。
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字或者画,我突然很想知道。
一辆辆车看过去,果然,每辆车的前挡风玻璃的积雪上,都被写上了字,诸如小心、慢、安这些字;有的车上,画着一座房子、一颗心、一个孩童什么的;还有一辆车上,画着几个大大的惊叹号。
这个人,他是在提醒我们啊。
大家就此议论开来,猜着那个写字画画的人,会是谁呢?我们的一位邻居?社区里的保安?晨练的老人?路过的行人?
猜不透。大家恍然明白,是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提醒和问候,是大家的安全啊。一个有经验的老驾驶员,告诉我们雪天开车的注意事项,大家听了直点头。
这是我搬到这个小区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大家离得这么近,是大雪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啊。
我启动车子,缓慢地驶离小区,赶往单位。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慢”字和积雪,都已经消融,可是,一个陌生人无声的问候,暖暖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1. 说说文章的标题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雪是冰冷的,写在积雪上的字却充满了关爱,带给人融融的暖意。两者反差巨大,却又如此密不可分。
2. 对于“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慢’字和积雪,都已经消融,可是,一个陌生人无声的问候,暖暖地,留在了我的心里”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区外,停在室外的汽车上,都堆积了厚厚的积雪,就像覆盖着一床厚实的棉絮。”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发挥想象补充最后一自然段“我”的心理活动,不少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阳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美丽的颜色,我的心情一如这阳光般美好,谢谢你,那位可爱的陌生人,我会小心开车,欣赏这沿途的风景!
那些写在雪上的字随积雪消融了,但那善意提醒传达的关爱却给“我”和其他人留下了深深的感动,永远难以忘怀。
一方面说明雪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天气背景,同时为后文雪上的字提醒大家小心驾驶做了铺垫。
以“雪”为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清晰;结尾意味深长,照应开头,全文浑然一体。
这是一道关于记事文章的阅读试题。阅读记事文章要注意理清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善于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抒发的情感,还要注意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与手法,同时要理解事件所隐含的深刻道理。 
写景的文章有三类:游记、生活中见到的自然景象、生活处所周围的景物。
在阅读写景类文章时,我们要抓住以下几点:
1. 注意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表达效果。
2. 注意分析文章的表达顺序:空间顺序、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变化顺序。
3.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总分结构(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总分总)、并列
结构。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阅读写景文章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方法的积累。
4.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写景文章阅读
例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松坊溪的冬天
下雪了。
雪降落在松坊村上了。
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溪中的大溪石和小溪石上都fù gài(    )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雪止了。
早晨,村子的屋顶上,稻草垛和篱笆上,拖拉机站的大棚上,都披着白雪。山上的松树和竹林子,都披着白雪;那高高的枫树和野柿树的树干、树枝上,都披着白雪。远山披着白雪。石桥披着白雪。溪石披着白雪。好一个白雪世界! 从石桥上走过来时,我停住了。我听见桥下的溪水cónɡ cónɡ(    )地流着。我看见桥下溪中的白雪世界,有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桥洞,正在游来游去。忽地,我看见那成群游行的彩色溪鱼,又一下子都散开了,向溪石dònɡ xì(    )间游去,都看不见了。忽地,彩色的溪鱼又都游出来了,又集合起来。我看见一群又一群彩色的溪鱼,穿过一个映照在水中间的、明亮的白雪世界,向前游过去了。
我爱松坊溪的冬天。

1. 根据汉语拼音提示,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正确的词语。
2. “雪降落在松坊村上了。雪降落在松坊溪上了”是不是排比句?请在你的答案后打“√”。
是(   )   不是(   )
3. 在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用“____”标出,并说明把什么比成了什么。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描写的顺序上,第四自然段采用由________到______的顺序;第六自然段采用由________到________ 的顺序。

覆盖 淙淙 洞隙
把溪石和上面的白雪结合在一起的景象比作饮水的白色小牛、睡着的白狮、走上溪岸的白熊。
把雪比成了柳絮、芦花、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




这是一道关于写景文章的阅读试题。这种试题在四五年级很常见,做这类阅读题时,切不可大意。我们在阅读时特别要注意弄清它所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要认真读好每个自然段,把握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本题而言,我们要重点关注文章的语言、写作方法,联系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分析和作答。
5. 用“∥”将第六自然段分成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写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写________________;第一部分是________描写,第二部分是________描写。
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好一个白雪世界!”是一个________句。这句话是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说出的。说明作者当时有________的心情。这句话应该读出___________的语气。
岸上的白雪世界
溪中的白雪世界
静态
动态
感叹
置身于雪后的美景中
欢快
快乐喜爱
状物类的文章有三类:状静物、状动物、状植物。写静物的一般按“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写动物的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写植物的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写。状物文章的写作目的总是要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
(四)状物文章阅读
阅读状物类文章,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意常用的状物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
2. 分析作者是抓住“物”的哪些方面来介绍的。如:形状、颜色、大小、生长规律、生活习性、内部构造、性能、用途等。
3. 感受作者对“物”的感情,注意文中的关键句(总起句、总结句等)。
4.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有人喜爱娇艳的牡丹,有人喜爱芬芳的茉莉;我,则喜爱那平凡的牵牛花。
乐于向高处攀登,这是牵牛花的本色。开始,她那纤细的茎蔓围着篱笆杆向上缠。慢慢地,篱笆被牵牛花占满了。只要从屋檐下拴几根绳子连在篱笆上,牵牛花又会沿着绳子向上爬去。那翠绿的叶片,红的、白的、紫的花,组成了条条花索,像是在屋前挂上了条条彩带。
牵牛花是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向上登攀的。她把自己的身体全部缠绕在篱笆上,一点也不游离。正因为她缠得牢,攀得紧,风吹雨打也不会掉下来。偶尔被大风吹下来,她也不灰心,一有机会,就借助风的力量再次攀上去。
牵牛花一生一直在攀登。一天、两天,一月、两月,直到霜打叶落,生命到了最后一息才罢休。到了深秋,她虽然枯萎了,却留下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明年,篱笆上、屋顶上,又将爬满奋力向上攀登的牵牛花。
我爱牵牛花。
1. 用短文中的句子给文章加上标题:__________
2. 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本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坚忍不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写出文章中的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中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
4.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赞颂牵牛花____________的精神,抒发_______________之情,所以作者把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主要内容来写。
我爱牵牛花
指牵牛花本来的精神品质。
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那翠绿的叶片,红的、白的、紫的花,组成了条条花索,像是在屋前挂上了条条彩带。  
彩带
花索
乐于向上
对牵牛花的喜爱
牵牛花向高处攀爬
这是一道状物文章的阅读试题。本文借写牵牛花的生长特点,赞颂了牵牛花坚忍不拔、奋力向上的精神。答题时要紧扣短文对于牵牛花生长过程的描写,认真分析各题要求。第1题要求给短文加题目,直接以短文所写事物为题即可;第2题考查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要联系“本色”“坚忍不拔”所在段落和与之相关的具体语句。第3题考查对文中修辞的理解。第4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