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准确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学具:每组8厘米,5厘米,4厘米,2厘米的小棒各一根,实验报告单,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新课
谈话:之前我们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说一说你对三角形的了解。什么样的图形就叫三角形?什么叫首尾相接?(两条边要相连,不能分开,也不能交叉)
揭题:关于三角形的知识有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实验操作探究
提问:是不是给你三根小棒,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1、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从课前老师准备好的材料中取出4根小棒,每次只能选择3根小棒,然后把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2、指名汇报操作结果,展台显示学生实验报告单,
明确:看来大家实验的结果是一致的,投影显示实验报告单。
3、思考:投影出4个问题,师读引发学生思考。
4、释疑,讨论交流获得答案。
投影围成的三角形,和没围成的三根小棒,让学生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与第三根比较,看结果怎样?
指名汇报交流结果,相机板书算式。
另外一个三角形三边有这样的关系吗?
追问:8,4,2, 8,5,2为什么围不成?指名说三道算式。
5、投影显示围小棒的动画,再次验证结论。
6、思考三边关系:投影实验报告单,比较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7、小结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师同时板贴。你怎样理解任意?
8、思考: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指名说说理由,接着投影显示动画。
三、操作验证结论:
孩子们,是不是对于任何一个三角形来说都有这个结论?先画一个三角形,再量一量,算一算,看能不能得出这个结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围一围,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算一算,量一量的方法,研究出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板书:围 想 说,比 算 量。
四、练习深化结论
1、引导学生找到快速判断的方法。
指名说一说,老师觉得想三组算式太慢了,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快点判断?为什么可以?
2、请你算一算
小明要取三根小棒。他已经取了两根,第一根长4厘米,第二根长7厘米。第三根取几厘米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指名说一说,课件显同步显示。
交流:找到的最长边和最短的边有什么特点?(最长边比和要小,最短边比差要大)
3、体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谈话:孩子们,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请你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释:为什么懒羊羊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更近呢?没学这节课之前呢?
五、全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