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平均分(1)
授课时间:3月11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例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与交流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语言表述平均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情景演示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孩子们好!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数学直播课堂。
(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孩子们,光明小学二(1)班的孩子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看,小朋友正忙着把准备好的春游食品分一分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物?(有糖果、果冻、橘子、火腿肠、酸奶、香蕉、牛肉干)。
你们愿意帮他们分一分吗?我们先帮他们分一分糖果吧!
(设计意图: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分物的需求。)
二、认识平均分
1.初步认识平均分。
(1)动手操作,分一分。
(课件出示6颗糖果图)你能将这些糖果分成3份吗?请大家拿出6根小棒或圆片代替这6颗糖,当然孩子们也可以拿糖果来分。孩子们,准备好了吗?动手分一分吧。
交流分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是怎么分的。(课件出示3种分法)
第一种:1颗 1颗 4颗
第二种:1颗 2颗 3颗
第三种:2颗 2颗 2颗
对比这三种分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大部分孩子都喜欢第3种分法,因为这种分法最公平。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在这3种分法中,前两种分法每份分得的数量不完全相同,第1种分法:有的是1颗,有的是4颗;第2种:有的是1颗,有的是2颗,有的是3颗,这就是数量不完全相同。而第3种分法每份都是2颗糖,每份分得的数量完全相同,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样分最公平,所以大部分孩子都喜欢第3种分法。孩子们,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平均分的含义)
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教科书P8“做一做”第1题。
先读两遍题目,再独立完成。
第一种分法是平均分吗?为什么?(是平均分,因为每份都是3颗,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是平均分)
第二种分法呢?(不是平均分,因为每份分得的数量不完全相同,有的是2颗,有的是1颗)
第三种呢?(不是平均分,因为每份分得的数量不完全相同,有的是2颗,有的是4颗)
第四种呢?(虽然摆的形式有点特别,但每份都是4颗,数量完全相同,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啊,所以是平均分)
通过刚才的练习,大家想一想,怎样判断是不是平均分?要判断是不是平均分,就要看每份分得的数量是不是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明确判断平均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