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梳理+过关检测试卷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原卷+解析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梳理+过关检测试卷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原卷+解析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3 16:4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梳理+过关检测试卷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
文言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不外乎字词解释、断句、语句翻译、文意归纳、写法分析、人物与作品评价等内容。下面就复习和解题方法提几点建议:
一、文言文考查形式与题型
考查形式:单篇阅读或对比阅读。对比阅读就是把文章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文言文放在一起比较分析,求同存异,理解文章内涵和本质。
试题题型:1.解释加点词语、选择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2.词类活用、虚词用法、节奏划分。
3.翻译句子。
4.评价作者、人物。
5.赏析句子。
6.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
7.主观表达、看法、启示类。
二、文言文翻译原则
一留:保留句中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与现代文语义相同的词语。
二补: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补出省略的部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三删:删除不需要翻译的文言虚词。
四换: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术语、惯用语等,如“吾”“余”“予”等换成“我”;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五调:调整语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翻译时一定按照判断句是翻译为:……是……。
六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这就是所谓的“意译”。
三、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点一:实词释义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考点三:句子翻译
1.
紧抓关键词。
2.
准确翻译特殊文言句式。(1)判断句(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①
主谓倒装。②
宾语前置。③
定语后置。④
介宾结构后置。(3)省略句(4)固定句式(5)被动句
考点四:文意理解
1.
文意理解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
2.
拓展延伸
(1)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抓住重点句段,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解释一般规律。注意从表象入手,要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剖析材料,理清各自表达的深层意义,揭示个性特征。
(2)鉴赏分析类。
这类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读懂两篇文章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之处。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着重从文章本身出发去思考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议论评价型。
解答此类题时,要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能违背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考生在做答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要地阐述。
(4)启示感悟型。
此类题目的解答,要求考生既要发掘出文章所蕴含的意义,又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来谈。答题要求:①紧扣问题,寻找依据;尊重原文,深入发掘。②依据原文,了解情感;熟悉作者的情感态度,解剖分析。③注意答题层次。启示感悟类题目,往往设计问题时都有“你得到什么启示”“你是如何看的”“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因此在解答时,先回答“我得到什么启示”“我认为……”等,再按顺序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
(5)建议献策型。
此类题目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文段内容,从文段内容出发,再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6)形象分析型。
从正面和侧面描写入手,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表情)、语言、心理、行为、动作等方面入手,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对两文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整体对比分析,再得出两篇文章中人物形象的异同点。
课内文言文知识清单
第9课
桃花源记/陶渊明
一、字音字形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二、重点词语
缘:沿着,顺着。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极:非常。
才: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小路。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孩子。是借代手法。
怡然:快乐的样子。
三、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二)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仿佛若有光
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3.屋舍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4.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5.率妻子邑人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6.来此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7.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8.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9.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隔绝不通音信。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三)一词多义
1.出
不复出焉(动词,出去)
皆出酒食(动词,拿出)
2.寻
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
3.之
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具答之(代词,代指对方的问题)
处处志之(助词,不译)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4.舍
便舍船(离开,动词)
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5.为
捕鱼为业(作为,动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
6.志
处处志之(做记号,动词)
寻向所志(记号,名词)
7.乃
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
9.遂
遂迷(终于)
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
(四)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复前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分别省略主语“小口”“武陵人”)
②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其中”后省略主语“人们”)
③(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分别省略主语“村中人”“渔人”)
(2)省略宾语
①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问”“要”后省略宾语“渔人”)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后面省略宾语“之”)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后省略宾语“渔人”)
(3)省略介词
林尽水源。(“尽”后面省略介词“于”)
四、理解分析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答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2.桃花林的自然景色是怎样的?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展现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
3.桃花源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本段桃花源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幽美,人民生活安乐幸福,是为了反衬外界战乱频仍、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
4.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答案】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大惊”?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桃源与世隔绝,年代久远。
“乃大惊”说明桃花源人对渔人感到陌生,大为惊奇,逼真地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为下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做铺垫。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答案】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反衬了世人的不幸,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和平恬静的社会理想的追求。
7.“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这句在情节发展上有何作用?
【答案】这句暗示桃花源人不愿与世人交往的心理,同时也为渔人出而复复寻“不复得路”一事埋下伏笔,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不复得路”?
【答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这也表明作者旨在说明自己的社会理想。
9.桃花源奇异在何处?
【答案】(1)景奇。桃花林美景奇、桃花源内环境奇,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人奇。桃花源人长期与世隔绝,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花源,都一无所获,不见其踪影。
第10课
小石潭记/柳宗元
一、字音字形
参差cēn

寂寥jì
liáo
摇缀
yáo
zhuì


篁竹huánɡ
zhú 
清冽qīnɡ
liè
为坻wéi
chí
为屿wéi

为嵁wéi
kān 
佁然yǐ
rán
俶尔chù
ěr 
翕忽xī
hū 
差互cīhù 
悄怆qiāo
chuànɡ 
幽邃yōu
suì
二、重点词语
水尤清冽:尤,格外;冽,凉。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蒙络摇缀: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可百许头:大约。
下澈:照到水底。
布:照映。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尔:忽然。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差互:交错,错杂。
悄怆:忧伤。
幽邃:深。
以其境过清:凄清。
三、文言知识归纳
(一)古今异义词
①全石以为底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③乃记之而去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到某处。
④不可久居
古义:停留。
今义:住,居住。
⑤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③日光下澈(向下)
④潭西南而望(向西南)
⑤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 蛇:像蛇那样)
⑥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2.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3.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凄:使……凄 寒:使……寒)
(三)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底”(宾语前置)。翻译:以整块的石头为底。
2.省略句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影布石上”前面省略了主语“鱼”。翻译: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止不动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环
如鸣佩环:名词,玉饰。
四面竹树环合:动词,环绕。
2.清
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凄清。
3.以
全石以为底:介词,把。
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
4.为
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
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5.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久居:动词,可以,能够。
四、理解分析
1.开头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动词?有何作用?
【答案】
“闻”“伐”“取”“见”。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作者是怎样写小石潭周围的环境的?
【答案】
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形貌动态,寥寥数语,清雅之景如在眼前。
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答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
4.写游鱼的这一节采用了什么手法?
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写游鱼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是动,水中游鱼静态与动态的迅速更替,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同时,由景及情,自然引出鱼群“似与游者相乐”一语,既表现了作者在赏景中的心理状态,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这种环境中,作者忘却世间纷扰,产生了与鱼同乐的情趣。
5.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小石潭的?抓住溪水、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并赏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句话。
【答案】从作者立足潭边的远视角度,侧面描写小石潭。同时又抓住了溪水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两者动静相映,各具特色。
“潭西南而望……”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斗折”从静态入笔,“蛇行”从动态入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蜿蜒曲折的形状。
6.分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表达作用。
【答案】
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全文的主旨,情景交融,既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凄清寂静、令人感到忧伤的特点,又写出了作者被贬后凄苦孤寂的心情。
7.课文前面写乐,后面写忧,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答案】二者是矛盾的统一体,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悟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作者离开小石潭的原因是什么?由此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
【答案】原因是“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作者离开小石潭,并非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至极,不得不赶快离开。由此可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痛苦心境。
11.核舟记/魏学洢
一、字音、字形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箬(ruò)?
髯(rán)?
袒(tǎn)?
黍(shǔ)?
矫(jiǎo)
戌(xū) 篆(zhuàn)奇(jī) 诎(qū)
二、重点词语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
尝:曾经。
贻:赠。
糁:用颜料等涂上。
峨冠:高高的帽子。
相比:相互靠近。
绝类:极像。
不属:不相类似。
夷:平。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
灵怪:神奇,灵异。
三、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①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二)一词多义
1.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qí,形容词,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名词,零数、余数)
2.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判断动词,是)
3.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并且、而且)
启窗而观(表承接,不译)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却、但是)
4.之
径寸之木(助词,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代词,指核舟)
5.可
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助动词,可以)
6.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东西的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
(三)词类活用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2.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3.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蓬)
4.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四)古今异义
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2.雕栏相望焉(古义:对着
今义:向远处看)
3.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
今义:属于)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5.其两膝相比者(古义:相互靠近
今义:比较)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古义:长
今义:修理)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
2.倒装句: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其相比两膝者”)
四、理解分析
1.全文围绕哪个词语展开介绍的?
【答案】奇巧。
2.试分析第2段船舱部分哪些语句看出王叔远技艺之奇巧的?
【答案】
“八分有奇”“二黍许”说明核舟的体积之小。以核舟的小来衬托雕刻技艺的高超。
“启”“闭”两个词语,暗示窗户是可以活动的。能在这么小的核舟上刻出可以活动的窗户,足见雕刻技艺的“奇巧”。
在这么小的窗上刻字,同样表现出雕刻者技艺的“奇巧”,同时也突出了核舟的主题,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情趣。
3.为什么要写对联的内容?
【答案】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内容清晰可见,可见雕工的精细,更显出雕刻者暗扣核舟“大苏泛赤壁”主题的匠心独运,同时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还增加了浓厚的艺术情趣。
4.第3段介绍三人的方位安排有什么用意?对苏、黄神态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中”“右”“左”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三个人物的位置,突出苏轼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黄阅一手卷”“抚鲁直背”“如有所语”“两膝想比”写出两人关系友好和互相切磋、谈论的神情。这一细致描绘再次突出王叔远技艺奇巧。
5.第4段对两个舟子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答案】细节描写。写右边舟子,突出他“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6.指出第6段点明中心、照应开头的词语。
【答案】“灵怪”。这一词说明了核舟雕刻技艺的精湛,是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高度赞美。同时,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开头。?
第21课《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一、字音字形
鲲(kūn)
徙(xǐ)
抟(tuán)
南冥(mínɡ)
正色邪(yé)
二、重点词语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海运:海水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三、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北冥有鱼(同“溟”,海)
(二)一词多义
其:其名为鲲(代词,大鱼)
其正色邪(助词,表示选择)
(三)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志怪者也(怪,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四)古今异义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水运动。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2.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今义:哺乳动物,外形像家马,是一种珍稀动物。
3.亦若是则已矣
古义:这样。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南冥者,天池也(……者,……也,表判断)
2.倒装句:去以六月息者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四、理解分析
1.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
【答案】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2.
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鲲鹏的形象。
【答案】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从文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变化神秘莫测,奋飞气势壮美,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3.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答案】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和想象。
4.“人视苍穹”如同“大鹏视下”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大鹏在几万里高空俯瞰下界是,也如同下界人仰望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作者这样写意在说明人与大鹏的视力都有限。
5.文中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借《齐谐》之言渲染鹏之大。“击”“抟”“三千里”“九万里”等,极言鹏徙南冥时气势之恢宏。
6.赏析:(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答案】(1)开篇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描写了神奇莫测的鲲和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突出了鹏出身不凡及形体庞大的特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两个“不知其几千里”,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鲲和鹏的形体之大。“怒”,写出鹏腾飞时力度之大,气势之盛。“垂天之云”,兼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突出鹏翼之大、鹏出身不凡、形体庞大的特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字音字形
濠梁(háo)
鲦鱼(tiáo)
循(xún)
二、重点词语
(1)是鱼之乐也:这。
(2)汝安知鱼乐:怎么。
(3)全矣:完全,肯定(是这样)。
(4)循其本:追溯。
三、文言知识归纳
一词多义

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鱼也(本来)
四、理解分析
1.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案】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
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因为他观察到鱼儿在水中游动非常轻松、自由自在,而他自己也比较推崇“自然”,反对“人为”当他看见鱼儿无拘无束地嬉游,当然认为鱼儿很快乐。
3.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答案】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论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感。
4.如何理解庄子的反问的?
【答案】庄子并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是采取反问的方法来回答。以“非我”者不如“我”者不知“我”知鱼。以反问句的形式来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答在问中,语气肯切,坚定有力。
5.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答案】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第22课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一、字音字形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
学(xiào)学(xué)半
二、重点词语
1.虽有嘉肴(即使)
2.弗食(不)
3.不知其旨也(味美)
4.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5.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6.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7.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8.教然后知困(困惑)
9.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三.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音“yuè”)
2.
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
(二)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
2.虽有至道
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教与学。
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四、理解分析
1.
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请找出中心论点。
【答案】教和学的关系

中心论点:“教学相长也。”
2.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答案】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
“教学相长”的原因。
【答案】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4.“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答案】不多余,“学学半”的意思是“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是对本文观点的补充说明,深化主旨。《兑命》的话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认为教和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6.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大道之行也
一、字音字形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二、重点词语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修:培养。
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分:职分,职守。
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
作:兴起。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三、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二)古今异义词
1.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宽阔的道路。
2.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兴起。
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4.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三)一词多义

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四.理解分析:
1.本文是用哪两个字来表示理想社会?
【答案】大同。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大道”与“大同”有什么关系?
【答案】
“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大道行”才能达到“大同”社会。“大道”既行,就能“大同”。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答案】(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第23课
马说/韩愈
一、字音字形
邪(yé)  祇(zhī)
骈(pián)
槽枥(cáo
lì)
粟(sù)
奴隶(lì)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无马邪(yé)
二、重点词语
祇:只,仅。
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一食:吃一次。
是马也:代词,这样。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拿,握。
策:马鞭。
临:面对。
三、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古今异义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这样之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或许。
3.是马也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平安
(三)一词多义
1.虽
故虽有名马(虽然)
虽有千里之能(即使)
2.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饲养)
一食或尽粟一旦(一食:一顿)
3.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4.策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鞍)
(四)词类活用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2.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驱赶)?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
(1)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2.省略句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
(2)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
四、理解分析
1.
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答案】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2.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答案】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发现和任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有才华、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昏庸无能的封建统治者。
4.“安求其能千里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反问。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增强了语言气势。
5.
赏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三个“不”构成排比句式,语气强烈,写出了“食马者”不知千里马的具体表现,将“食马者”的愚昧无知刻画得淋漓尽致。
6.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
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句运用典型的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刻画出“食马者”愚昧蛮横的丑态,这是对封建统治者的辛辣嘲讽。
7.我国古代坐等并遇到伯乐,而成就大业,你知道有哪些人?
【答案】姜子牙垂钓碧溪,遇周文王,拜他做了国师,推翻商汤建立周朝;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拜他做了军师,建立蜀国。
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表达了作者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9.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答案】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10.
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表达作者对不知马的食马者的嘲讽与愤慨之情。
11.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告诉人们要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人才,不能压制、埋没人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知识梳理+过关检测试卷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过关检测试卷(原卷)
一、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①,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②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③。”陈曰:“武王式④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登车揽辔:指巡行各地监察吏治。②徐孺子:名雅,东汉时的名士,性情高洁。③廨:官署。④式:同“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着轼的意思。
1.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骈死于槽枥之中(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___)
(4)吾之礼贤(_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末句的“呜呼!”表达了鲜明的情绪。以下是两位同学不同的朗读方式,你觉得哪一位同学朗读比较恰当?为什么?
同学A朗读:慷慨激昂,语速略快,音调高亢。
同学B朗读:沉痛抑郁,语速缓慢,音调低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甲)文中封建统治者和(乙)文中陈仲举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节选自《商汤见伊尹》)
【注释】: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隶。②御:驾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A.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B.策之不以其道(道路)
C.是子不欲吾善也(好)
D.因下彭氏之子(于是)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
B.执策而临之
令彭氏之子御
C.其真无马邪
既出,得其船
D.骈死于槽枥之间
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
3.用“/”划分文中划线句子的节奏。(划两处)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将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_______,“食马者”喻指______________。(甲)文中的“食马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马说》,完成下面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与“是马也”中的“是”意思相同的两项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序号)
①自以为是
②是非之地
③年年如是
④回头是岸
⑤是可忍,孰不可忍
2.在反复诵读《马说》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文中有三个句子的结尾语气词“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以下是三位同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理解:这句写的是千里马被埋没的不幸遭遇:遭受屈辱,沦落庸常,最终在屈辱中死去,不以日行千里著称。所以此处的“也”应读出作者对千里马的无限痛惜之情。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理解:这句写的是千里马“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而这都要归于“食马者”的无知。此处的“也”,与“安”构成反诘问句,应读出对无知的食马者的愤慨。
C.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理解:“其真无马邪”与“其真不知马也”形成设问,为食马者进行辩解,认为“食马者”埋没千里马另有原因,所以此处的“也”,应该读出同情的语气。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材料二: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③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理:加工雕琢玉石。
《马说》一文中食马者对千里马“天下无马”的论断,与材料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语句)的论断在本质上相同。
我们从材料二与《马说》中读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进行简要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过分夸大了“伯乐”的作用,如果是“千里马”,即使没有“伯乐”,最终也会脱颖而出。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桃花源记》,回答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
穷:尽,这里指走到尽头
B.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C.具答之
具:同“俱”,都
D.此中人语云
语:告诉
2.以下对“林尽水源”一句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桃花林尽头,出现了水源。
B.桃花林在溪水发源处就到头了。
C.桃林消失不见了,只见有流水源源不断地流出。
D.桃花林和流水都消失不见了。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对桃花源生活环境的描写及人物的刻画,都有不少生动可感的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章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开了一个人人劳动、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结构严谨。
五、文言文阅读
,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乐之
乐:高兴,快乐
B.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彻:穿透,透射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那样
D.以其境过清清:凄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冽(格外)
B.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
C.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D.以其境过清(凄清)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影布石上
C.斗折蛇行
D.其岸势犬牙差互
4.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先写水声,作者用“如鸣珮环”来形容水声的悦耳动听。
B.本文对潭中水和游鱼的描写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是从动态上描写的。
C.作者是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溪流——记录同游者为顺序来安排行文的。
D.本文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如写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正是作者政治受挫遭贬谪后忧伤心情的自然流露。
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篇短小精美的山水游记,按“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感受——交代同游者”的顺序,记录了作者游览的经历。
B.文章开篇以环佩相击之音来写水声,表现出水声的清脆,令人愉悦;同时也借水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
C.第②段写游鱼,先总体写鱼的大体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接着采用特写镜头写日光鱼影,勾画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D.作者善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描写方法来写景物,如“斗折蛇行”,就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溪流的曲折蜿蜒。
6.翻译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上下联对仗工整。
上联:坐在小石潭上休息,柳宗元倍感凄神寒骨。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醉翁亭中,赏心悦目。
六、阅读下面《礼记.学记》二则,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日:“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①典:常。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弗食,不知其旨也(___
____)
(2)教然后知困(___
____)
(3)人不学,不知道(____
___)
(4)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____
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玉不琢,不成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内容,完善表格。
核心观点(原文)
讨论角度
甲文
教学相长
②_________
乙文
①________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学学半(___________)
(2)男有分(___________)
(3)不独亲其亲(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道之行也
其此之谓乎
B.不独子其子
不知其旨也
C.盗窃乱贼而不作
学而不思则罔
D.然后能自反也
不以千里称也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以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B.(乙)文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C.(甲)文在总结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后,又从反面引用《兑命》中的话,以增强对中心论点的阐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乙)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则短文多用对偶句,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齐谐》者,志怪者也(______)
(2)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
(3)教然后知困(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曰: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多用对偶句,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效果?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②而二螯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②跪:蟹脚。③螯:蟹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虽有至道
道:_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_
(3)学不可以已
已:________
(4)冰,水为之
为: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虽有嘉肴
虽乘奔御风(《三峡》)
B.而寒于水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蚓无爪牙之利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D.蟹六跪而二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下列关于(甲)(乙)两篇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从“嘉肴”谈起,用意不在于谈论“嘉肴”,而是为了用“嘉肴”类比“至道”,然后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B.甲文文末引用《尚书》中“学学半”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C.乙文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设喻,阐述学习应该做到: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
D.两篇文章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甲文侧重“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乙文侧重学习的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态度。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善学者
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④目⑤,及其久也,相说⑥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⑦,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①逸:安闲,这里指费力小。②庸:归功于。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
④节:树枝和干的交接处。⑤目:纹理不顺处。⑥说:同“悦”。⑦从容:有“自然”的意思。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至道/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如获至宝
B.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曰:教学相长也。/故虽有名马
C.然后尽其声/公然抱茅入竹去/不以为然
D.不知其旨也/请循其本/莫名其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同学写的《虽有嘉肴》的论证过程,请你补齐内容。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原文)。作者开篇用________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说起,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举“学”与“教”所产生的“_________”(原文)和“________”(原文)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再得出本文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十一、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栎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②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④。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九方皋相马》,有删改)
(注释)①姓:指代家族,此处指子孙。②担缠薪菜:即担柴挑菜,指干粗活。③牝:雌性鸟兽。下文的“牡”是指雄性鸟兽。④骊:纯黑色的马。
1.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穆公不说(

(3)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4)伯乐喟然太息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乙)两文都写到伯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段文字各包含了怎样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魏学洢《核舟记》)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节选林嗣环《口技》)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断两处)。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
(2)如有所语(________)
(3)两股战战(________)
(4)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作者采用了____________说明顺序;(乙)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通过刻画“宾客”的神态、动等细节,运用____________描写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善”。
5.(甲)(乙)两文分别表现了民间艺人微雕和口技技艺的高超。这样有着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遗产,正逐渐消失。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来保护或传承它们呢?(写出两条合理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舍
屋舍俨然
不舍昼夜
B.闻
村中闻有此人
军中闻将军令
C.率
率妻子邑人此绝境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辞
停数日,辞去
蒙辞以军中多务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一)“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桃花中的人“皆叹惋”,你认为他们因何而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一)中的桃花源中的人和语段(二)中的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阅读下列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选自苏轼《和陶桃花源并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
(3)或至百二三十岁(__________)
(4)近岁道稍通(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花源说成神仙居住的境地的。苏轼在《和陶桃花源并引》中认为这种说法是_____________。(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5.乙文中,作者举了“南阳菊水”和“青城山老人村”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文)泰定元年冬,予与客张子约、陈叔夏复来雁山,从两家僮。冬日妍燠①,黄叶布地。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髡②然如浮屠氏③。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归人入宿石梁。石梁拔地起上如大梯倚屋檐端;檐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地上石脚空嵌④,类腐木根。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上,叶着霜正红,绝可爱。梁下有寺,寺僧具煮茶醅酒,客主俱醉。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下小屋,从瓴⑤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镗⑥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灯下相顾,苍然无语。夜将半,设两榻对卧,子约沾醉⑦。比晓,犹呼其门生,不知岩下宿也。
(选自李孝光《雁山观石梁记》,有删改)
(注释)①妍燠:暖和。②髡: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③浮屠氏:和尚,今译“佛陀”。④空嵌:孔窍玲珑剔透的样子。⑤瓴:瓦沟。⑥铿镗:这里指橡栗落在积叶上的声音。⑦沾醉:大醉。
1.用斜线(/)为划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
(3)类腐木根__________
(4)灯下相顾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梁下有寺,寺僧具煮茶醅酒,客主俱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禅刹相接,绿叶浓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
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
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丛翠之中,隐见村落。
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习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胜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
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选自明袁中道《游西山十记》之记一)
注释:①西山:北京西郊的群山。②鬣(lie)走带牵:意味水藻像马鬃那样被风吹动互相牵扯。③亘流背林:流水绵延,背依树林。
1.用“/”给选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二处)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____
(2)洞见沙石
洞:_____________
(3)是为西湖也
是:_____________
(4)最为胜处矣
胜: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不见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如何描写水的清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国,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乙)任末①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选自《拾遗记》)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这里指荆的枝条。⑤麻蒿:一种植物,点燃后可照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
(1)不知其旨也(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________)
(3)或依林木之下(_______________)
(4)更以净衣易之(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意思。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书有合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乙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所讲“教学相长”,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在同一个主体身上,学与教互相促进。
B.甲文以“嘉肴”和“至道”对举,运用类比手法,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二者的相似性。
C.甲文强调了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乙文强调了学习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D.乙文中“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一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从旁观者的角度,突出任末的勤奋和刻苦。
十八、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韩愈)
(乙)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和氏》)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故虽有名马
②使人问其故
B.①厉王使玉人相之
②其两膝相比者
C.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大道之行也
D.①遂命曰:“和氏之璧”②遂反溯流逆上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不遇伯乐终究被埋没,而和氏璧因卞和历尽磨难,矢志不渝而终见天日。
B.两代楚王没有眼光、不识货,把宝玉当作石头,卞和因此被剁去了双脚,他们和不识千里马的食马者一样愚蠢。
C.卞和因为失去双足,才抱着璞玉在楚山脚下泣血痛哭,从而引起楚文王的同情。
D.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劝诫统治者要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重用人才。
十九、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
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父利其然也
B.怒而飞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能以径寸之木
D.彼且奚适也
且父未尝语我也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怒而飞(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③志怪者也(

④此亦飞之至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小大之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段简要分析鹏和斥鴳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屋舍俨然


(2)阡陌交通(

(3)不独子其子(

(4)货恶其弃于地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1)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1.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上诘之
C.安可诬一世之人
安求其能千里也?
D.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句子。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试比较二者有什么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老师在上《马说》一课时进行了一个小小辩论赛:一个人成功的关键离不开“机遇”和“实力”,二者谁更重要?正方观点为“机遇重要”,反方观点为“实力重要”,请你任选一方,用一个实例去证明你方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二、比较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丙)
故王之不王①,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