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生物进化 同步练习(2课时,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生物进化 同步练习(2课时,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6-23 18:02:17

文档简介

3 生物进化
第2课时 达尔文进化学说
【基础练习】         
       
知识点
1 生物进化的历程
1.进化树又称“系统树”“系谱树”,它简明地表示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亲缘关系。此树从树根到树梢代表地质时间的延伸,主干代表各级共同祖先,大小分枝代表相互关联的各个生物类群的进化线索。请据图1分析回答:
图1
(1)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 ]     进化来的。?
(2)从进化树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
知识点
2 达尔文进化学说
2.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关键词能正确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一组是(  )
①自然发生 ②物种不变 ③过度繁殖 ④环境污染 ⑤生存竞争 ⑥遗传和变异 
⑦适者生存
A.①②③⑦
B.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
D.③⑤⑥⑦
3.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将被淘汰
B.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C.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竞争
D.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4.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导致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建立假设]
 
 
 
 
 
 
 。?
[实验步骤]
(1)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         B。?
(2)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和浅色蛾若干。
(3)
 
 
 
 
 
 
 
 
 
 
 
 
 
 
 
 
 
 
 
 
  。?
(4)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对其进行诱捕,记录并统计结果,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地区
项目
浅色蛾
黑色蛾
A
释放数
400
500
回收数
32
150
B
释放数
500
600
回收数
60
30
[得出结论]
 
 
 
 
 
 
 
 
 
 
 
 
 
 
 
 
 
 
 。?
【能力提升】
5.原鸡每年产卵只有8~12枚,而经过人工驯化后的家鸡每年产卵可以达到100枚,在家鸡基础上培育的产蛋鸡每年可产卵200~300枚,这种进化的原因是(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食物改变的结果
D.气候改变的结果
6.格兰特在1976—1985年对达夫涅主岛上的强壮地雀研究时发现:岛上先持续干旱,食物中大坚果的比率增大,出生地雀的喙变大;后来持续雨季,食物中小坚果的比率增大,出生地雀的喙变小。下列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大坚果的比率增大不利于小喙地雀的生存
B.地雀喙的大小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
C.在进化中地雀的喙不会变得更大或更小
D.食物组成是地雀喙大小进化的自然选择因素
7.如图2表示几个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图2
A.乙的结构比甲复杂
B.戊最有可能是水生植物
C.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D.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
8.如图3表示几类哺乳动物的起源情况,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图3
A.原始哺乳动物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进化为现存各类哺乳动物
B.现存各类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生物通过定向的变异适应变化的环境
D.在现存条件下,原始哺乳动物也可进化为现代哺乳动物
9.现存的某些生物与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生存形式仍几乎相同,你认为对这一现象解释最恰当的是(  )
A.这些生物一直在变异
B.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变化不大
C.这些生物通过有性生殖来繁殖
D.这些生物又演化成简单的生物
10.[2019·
杭州]
某一鸟类种群中具有嘴型细长、厚短等不同类型的个体,皆以树洞里的昆虫为食。数百年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该鸟类种群中嘴型细长的个体比例明显增加。根据自然选择理论解释此种现象,下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嘴型细长的鸟是为适应特定环境而定向变异产生的
B.昆虫栖息场所对鸟类的嘴型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C.嘴型细长的鸟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增加受昆虫栖息场所的影响
D.嘴型厚短的鸟为了要吃到树洞里的昆虫而努力使嘴型变得细长
11.如图4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图4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12.一种昆虫有正常翅和残翅两种类型,自其1900年迁徙到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人抽样统计了它们近几十年来两种翅形的数量变化(如图5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图5
(1)根据达尔文提出的      学说,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 ? ? ?
 ? ? ? ? ? ? ? ? ? ? ?。?
(2)该事例说明适合在该海岛上生存的是      (填“残翅”或“正常翅”)昆虫。?
13.如图6所示,图甲表示1940-1960年某地的降雪天数,图乙表示在同一时间里该地区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数,请分析回答:
图6
(1)雪地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    现象,是长期      的结果。若降雪推迟,则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说明              。?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多,白色老鼠的数量    ,白色老鼠所占最高百分比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    (填“之前”或“之后”)。从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逐渐上升,以后逐渐下降,环境的定向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1.(1)B 爬行类 (2)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
2.D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主要是:过度繁殖、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3.B 
4.[建立假设]
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
[实验步骤]
(1)非工业污染区 
(3)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得出结论]
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5.A [解析]
人工选择是指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鸡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选择的性状积累加强,最后形成不同的新品种。原鸡每年产卵只有8~12枚,而经过人工驯化后的家鸡每年产卵可以达到100枚,在家鸡基础上培育的产蛋鸡每年可产卵200~300枚,产卵数量大增,这不是生存环境不同和食物不同的结果,而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6.C [解析]
大坚果的比率增大不利于小喙地雀的生存,属于适者生存。地雀喙的大小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属于遗传。变异是不定向的,选择是定向的,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进化中地雀的喙会变得更大或更小,属于变异。食物组成是地雀喙大小进化的自然选择因素,属于生存竞争。
7.B [解析]
植物进化的历程为: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的藻类植物甲,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乙和蕨类植物丙,使原来的不毛之地开始披上了绿装,但是它们的生殖还需要有水的环境,后来一部分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丁和原始的被子植物戊。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8.B 
9.B [解析]
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是环境的改变,生物向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某些生物与它们几百万年前的生存形式几乎相同,说明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变化很小,它们的形态对环境一直比较适应,不需要改变。
10.C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该鸟类以树洞内的昆虫为食,如果昆虫栖息在较深的树洞中,则嘴型厚短的鸟会因为缺少食物而减少,嘴型细长的鸟则可以生存下来并越来越多。数百年后,该鸟类种群中嘴型细长这一性状存留下来,嘴型厚短这一性状被淘汰掉,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称为自然选择。
11.B [解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遗传与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群体中存在着抗药性的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叫作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叫作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着抗药性个体。
12.(1)自然选择 由于海岛上经常刮大风,正常翅昆虫易被吹到海水里,因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较少;而残翅昆虫不易被吹到海水里,生存和繁殖的机会较多 
(2)残翅 
13.(1)适应 自然选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2)增多 之后 3 生物进化
第1课时 生物进化的证据
【基础练习】     
            
知识点
1 化石证据
1.化石之所以能够成为生物进化的证据,主要原因是(  )
A.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
B.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
C.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D.化石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
2.科学家通过比较如图1所示的与马相似动物的骨骼化石,以及它们的生存时期,认为它们是现代马的祖先。科学家不能直接从图中获得的演化证据是(  )
图1
A.腿骨结构大部分相同
B.足趾个数逐渐减少
C.中趾逐渐变得发达
D.遗传物质基本相近
3.19世纪在欧洲中部的地层中发现了1.5亿年前最原始的鸟类——始祖鸟的化石。它有羽毛,前肢变成翅膀,翅膀上有爪,还有一条长尾巴,它是(  )
A.爬行类与哺乳类的过渡类型
B.爬行类与鸟类的过渡类型
C.鱼类与鸟类的过渡类型
D.鸟类与哺乳类的过渡类型
知识点
2 解剖学证据
4.鸟的翅、鲸的鳍、马的前肢和人的上肢,虽然在形态和功能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其结构和着生部位却很相似。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些器官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相似的    ,故称之为同源器官。不同的生物具有这样的器官,说明这些生物是从      发展来的。?
5.下列哪项不属于同源器官(  )
A.人的上肢和鸟的翼
B.鸵鸟的足和骆驼的前肢
C.马的前肢和蝙蝠的翼手
D.企鹅的鳍状翼和鲸的鳍
知识点
3 胚胎学证据
6.证明脊椎动物(包括人)的共同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在结构上确凿的证据是(  )
A.早期胚胎都有鳃裂
B.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
C.早期胚胎都有尾
D.胚胎发育都在水中进行
【能力提升】
7.某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中挖掘到许多化石。记录清单如下:甲地层(恐龙蛋、始祖鸟、龟);乙地层(马、象牙、犀牛);丙地层(三叶虫、乌贼、珊瑚)。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  )
A.丙、甲、乙
B.乙、甲、丙
C.甲、乙、丙
D.乙、丙、甲
8.如图2为未被破坏的地层示意图,图中表明两个地层中曾挖掘出物种A和B的化石。下列关于物种A、B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2
①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②物种A比物种B结构简单
③在Ⅰ层内可能找到物种A的化石
④在Ⅱ层内可能找到物种B的化石
⑤物种B的出现早于物种A
⑥物种B的出现晚于物种A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
9.我国科研人员对古代脊椎动物的研究发现,鸟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腕掌骨不断愈合(如图3),这是飞行结构优化的体现。该研究结果是通过比较(  )
图3
A.古代鸟类腕掌骨化石得出的
B.现代鸟类的腕掌骨得出的
C.现代鸟类的胚胎发育过程得出的
D.多种现代脊椎动物的腕掌骨得出的
10.人体血液的无机盐质量分数约为0.9%,研究表明,30亿年前原始海洋的无机盐质量分数也约为0.9%。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  )
A.人体血液仍然带有原始海洋的某些印痕
B.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洋之间存在着某些尚未被认识的关系
C.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的无机盐的质量分数相同无任何关系
D.人类的祖先可能是从原始海洋中的原始生命逐渐进化而来的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早期很相似,说明它们的生活环境是一样的
B.人的胚胎头部有鳃沟,像鱼的鳃裂,说明人和鱼一样可以在水中生活
C.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经历了相似的阶段,反映了它们有相似的起源
D.由脊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共同特点可以推测,所有的动物都是由鱼类进化而来的
12.研究者曾经在地层中发现了潘氏鱼和鱼石螈的化石,几年之后又在另外的地层中发现了肉鳍鱼化石(如图4所示)。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图4
A.这些化石可作为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趋势的证据
B.根据地层的年龄可以判断化石生物生存的年代
C.这些化石动物是古鱼类到四足动物进化的过渡类型
D.这些化石动物的生活地点不同,不存在亲缘关系
13.古生物学家从不同地层中挖掘出的动物化石的种类和数量如下表所示:
地质年代
发现的化石种类及数量
中生代
白垩纪
鸟类、哺乳类(少量)
侏罗纪
爬行类(大量)
三叠纪
硬骨鱼类(少量)
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中生代最早形成的地层在       。?
(2)表中各类生物之间的进化趋势是     →      →       。?
(3)在中生代占据优势的动物是      。?
(4)始祖鸟可能出现在    纪。?
14.鱼类氮代谢的终产物是氨,两栖类成体氮代谢的终产物是尿素,鸟类氮代谢的终产物主要是尿酸。在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最早几天氮代谢的终产物是氨,经过几天变成了尿素,最后以尿酸代谢为主,这说明:
(1)鸡早期胚胎像    ,过几天像    ,最后才像    。?
(2)从鸡胚胎氮代谢终产物的变化可以看出高等动物是由低等生物进化而来的,其进化方向是从    到    。?
15.中国科学家在野外找到一块化石,将化石中的动物取名“顾氏小盗龙”,经观察后发现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浑身披有羽毛,全长大约77
cm,后肢上有尖锐弯曲的爪和比身体长的尾巴,特别是前、后肢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外部形态来看都像现在鸟的翅膀。
(1)请你分析它与现存的哪类动物有亲缘关系?      。?
(2)如果在第一块化石所在地层之下又找到了第二块化石,它的特征是身体扁平,全身具有鳞片,无四肢,但身体两侧有鳍状结构。那么第一块化石和第二块化石比较,哪一块可能更古老?      。?
答案
1.B 2.D 3.B
4.起源 共同的祖先
5.B [解析]
人的上肢和鸟的翼属于同源器官;鸵鸟的足和骆驼的前肢属于同功器官;蝙蝠的翼手和马的前肢属于同源器官;企鹅的鳍状翼和鲸的鳍属于同源器官。
6.A 7.A 8.D 9.A 
10.C [解析]
人体血液的无机盐质量分数与30亿年前原始海洋的无机盐质量分数相同,说明人体血液仍然带有原始海洋的某些印痕;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洋之间可能存在着某些尚未被认识的关系;人类的祖先可能是从原始海洋中的原始生命逐渐进化而来的。
11.C 
12.D [解析]
鱼石螈身体上的骨骼特征表现出了两栖类和鱼类的奇妙组合,脊椎骨比肉鳍鱼类稍有进步,但是尾巴上却依然保留着像鱼尾一样的鳍条,说明这些化石可作为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趋势的证据,这些化石动物是古鱼类到四足动物进化的过渡类型。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根据地层的年龄可以判断化石生物生存的年代。这些化石动物生活地点虽然不同,但是从它们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习性,可以推测它们之间存在亲缘关系。
13.(1)三叠纪 
(2)硬骨鱼类 爬行类 鸟类、哺乳类 
(3)爬行类 
(4)侏罗
14.(1)鱼类 两栖类 鸟类 
(2)水生 陆生
[解析]
由题目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在鸡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最早几天氮代谢的终产物是氨(和鱼类氮代谢的终产物一样),过几天变成了尿素(和两栖类成体氮代谢的终产物一样),最后以尿酸代谢为主(和鸟类氮代谢的终产物一样)。从这一知识可以看出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体现了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原始哺乳类)这一进化过程,其进化方向是从水生到陆生。
15.(1)鸟类和爬行类 
(2)第二块更古老
[解析]
(1)该化石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浑身披有羽毛,全长大约77
cm,特别是前、后肢无论是从结构还是从外部形态来看都像现在鸟的翅膀,故它与鸟类非常相似;又因为后肢上有尖锐弯曲的爪和比身体长的尾巴,故非常像现在的爬行类。(2)如果在第一块化石所在地层之下又找到了第二块化石,它的特征是身体扁平,全身具有鳞片,无四肢,但身体两侧有鳍状结构,故非常像鱼类。从生物进化的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可知,第二块化石更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