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下)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 5《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懂得寓言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守株待兔”的意义,体会农夫的愚蠢,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心存侥幸的道理。
难点分析
对于这则《守株待兔》,同学们也许早就熟悉故事内容,但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事却是以文言文形式呈现的,用字精简但意思却不容易懂。因为这高于三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引导学生根据对农夫行为的理解,说说自己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守株待兔”的引申义,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颦得到意外的收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话题交流,引出故事
1. 谈话交流,引出故事,做一做猜一猜游戏。同学们,大家一定读过很多寓言故事吧?交流(《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猴子捞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简要说说故事内容,并让他们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说一说,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的名字,同时再简单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表达你读完这则寓言的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扫清障碍,感知故事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课件出示: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未/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 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字词自己还不理解,试着结合课文注释准确了解意思,同时说说对课题“守株待兔”的理解。
(1)学生尝试了解字义、词义,同时交流对课题“守株待兔”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他们理解“守”指“守在”,“株”指“露在地面上的树的根和茎”“待”指“等到、得到”,课题的意思就是“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撞死在树桩上”。
(2)质疑探究:课文主要讲了谁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是什么?学生交流对故事人物、内容的感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白故事的主要人物(宋国的农夫),同时引导他们概述故事的主耍内容(主要写了古时候宋国的一个农夫,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农具,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而成为宋国的大笑话)。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三、精读故事,明理悟道
1.再读课文,看看这则寓言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试着从文中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探究故事的起因。
(1)引导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教师根据问题,适时出示句子“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引导学生理解“者”(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株”(露在地面上的树的根和茎)、“触”(碰撞、撞到)、“折颈”(折断脖子),明确兔“死”是因为“田中有株”,同时兔“死”也让农夫捡到了兔子,因而产生了“守株待兔”的想法(板书:见到兔子)。
3.了解故事的经过。
(1)课件出示第四、五句话,朗读,同时结合大意说说“耒、冀、复”等词语的意思,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耒”指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冀”指希望,而“复”指再次。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农夫接下来的行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守株待兔”概述故事的过程,同时说一说农夫在等待的过程中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引导他们注意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想象农夫的心理活动。
(3)指导学生试着背诵第四、五两句话,指名进行背诵展示。
4.感知故事的结局。
(1)质疑引入:农夫这样天天守在树桩旁等待撞死的兔子,结果又怎样呢?
(2)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补充出书第五句话“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嗣笑”引导他们理解“而身为宋国人笑”(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同时归纳“守株待兔”的结果(板书:不可复得)。
5.引导学生根据对农夫行为的理解,说说自己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守株待兔”的引申义,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颦得到意外的收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同时归纳板书: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
板书设计:
5 守株待兔
捡到兔子(偶然) 不可复得(必然)
(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
小结
农夫确实非常可笑,可是生活巾难道没有此类现象吗?有不少人都抱着“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希单自己能够侥幸被幸运碰上,其实,真正的收获必然是源于努力耕耘的结果,这正是人们常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