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诫子书》导学案(2课时,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诫子书》导学案(2课时,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3 21:2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诫子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重点】疏通文意,理解内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知识链接】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封武乡侯。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诸葛亮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被誉为忠君典型和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著有《诸葛亮集》,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学法指导】本课主要采用“诵读——讨论——展示”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二课时
【前置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能读准字音,读得流畅;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整理出自己不明白的词句;搜集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和有关诗文,给大家讲一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朗读课文,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学习过程】
(1)
导入新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杜甫、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一、检查预习
1、讲一讲:我所知道的诸葛亮。
2、文学常识我了解:《诫子书》选自
,作者
,字
,三国时期著名的
家、

。其著作集为
,代表作有
等。
3、给加点字注音。
淫(
)慢
险躁(

遂(
)成枯落
悲守穷庐(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抽学生读课文,看是否字音准确,读得流畅。
3、指导学生划出句子的节奏,自由读与齐读结合,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自学互学相结合,疏通文意。
1、对照文下注释,疏通词句。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然后请几位学生一句一句翻译,有不太通畅的地方,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2、学生提出还不太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重点词句考查学生掌握情况。
3、通译课文,小组展示。
【参考译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的,不排除外来干扰、安定清静,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使自己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刻苦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急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读课文,熟读成诵。读注解,读译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五、当堂检测,巩固所学。
1、重点字词解释。【答案见课件】
(1)夫(
)君子之行,
(2)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
(3)非淡泊(
)无以明志(
)。
(4)非宁静无以致(
)远。
(5)非学无以广才(
)。
(6)淫慢(
)则不能励(
)精。
(7)险躁(
)则不能治(
)性。
(8)年与时驰(

(9)意与日(
)去。
(10)遂成枯落(

2、古今异义。(答案见课件)
(1)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古义(
)今义(
)】
(2)淫慢则不能励精
【慢:古义(
)今义(
)】
(3)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
)今义(
)】
(4)遂成枯落。【枯落:古义(
)今义(
)】
(5)意与日去。【去:古义(
)今义(
)】
(6)悲守穷庐。【穷:古义(
)今义(
)】
3、一词多义。(答案见课件)
(1)不【淫慢则不能励精(
)尊君在不(
)】
(2)时【年与时驰(
)学而时习之(
)元方时年七岁(
)】
(3)日【意与日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
)】
4、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
)】
【课后作业及预习】
1、完成《新支点》1—8题。
2、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结构,体会文中精警语句的含义。
3、积累一些淡泊、立志、惜时的名句,准备向同学们推荐。
4、
背诵全文。
【学习反思】
1.通过本课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未解决的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结构,体会精警语句的含义。
【重点难点】体会精警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学、讲、练。
【学习过程】
一、自学领悟,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主旨)是什么?
【点拨总结】作者概括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立志勤学,表达了作者对后代寄予的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点拨总结】(1)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探究:本文作者以“静”为核心进行叙议,“俭以养德”与“静”是否无关?
【点拨总结】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富的物质享受,而费神劳心。作者提出“俭以养德”的主张,就修身而言,就是不要刻意追求锦衣玉食;就治国而言,则应约己爱民。那么如何培养俭德呢?这就要求自己能在思想上保持宁静,在生活上甘于淡泊。“一箪食,一瓢饮”,其实儒家是一直重视节俭美德的。所以,“俭”与“静”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
4、探究文章的结构
: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点拨】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总结】(1)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3)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4)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展学——学以致用,课外延伸。
1、作者对儿子的谆谆告诫,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联系文中语句,谈谈自己受到哪些启发。
(1)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
  
(2)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是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3)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4)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5)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有过懒惰、拖延的现象呢?
(6)静心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你还联想到了哪些有关淡泊、立志、惜时的名人名言可以推荐给大家?
【补充】(1)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2)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3)惜时: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课堂小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也充满了诱惑,我们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方向,切忌追逐短视的功利而汲汲于功名富贵。诸葛亮对儿子的告诫,对于后人也有普遍的警示作用。
【当堂检测】
1、重点句子翻译。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当堂背诵课文。
3、迁移写作:写一段话,谈谈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理解,不少于100字。
【课后作业】《新支点》9—18题。
【学习反思】
1.通过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未解决的问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