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1.《春》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1.《春》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3 21:25: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班级:
姓名:
1.《春》
素养目标
1.熟读文章并背诵。
2.朗读课文,概述文章描绘了几幅关于“春”的画面。
3.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其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背影》《你我》等,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匆匆》《春》《荷塘月色》《背影》等。
二、背景介绍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资料链接
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体,也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阅读属于记叙文的范围,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本环节主要帮助考生把握散文的特点,了解散文的分类,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培养阅读散文的基本能力。
散文的知识网络如下:
特点:形散神不散
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
意境:雄浑或质朴典雅
语言:华丽优美或朴素自然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酝酿(
)(

宛转(

黄晕(

蓑衣(

应和(
)(

笼罩(

朗润(

烘托(

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_______(

_______(

(1)涨
(2)薄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3)晕
(4)和
_______(

_______(

3.解释下列词语。
欣欣然:
朗润:
赶趟儿:
酝酿:
呼朋引伴:
卖弄:
宛转:
黄晕:
抖擞:
花枝招展:
答案与解析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yùn
niànɡ
wǎn
yùn
suō
yìnɡ

zhào
rùn
hōnɡ
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涨:zhǎnɡ(涨水)zhànɡ(脑涨)
薄:báo(薄烟)bó(单薄)bò(薄荷)
晕:yùn(日晕)yūn(晕倒)
和:hè(应和)hé(和平)hú(和牌)huó(和面)huò(和稀泥)
3.解释下列词语。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亮润泽。朗润—湿润:都有“润泽”的意思,前者还有“明朗”的意思,课文中指山形清晰,山色润泽;后者有潮湿的意思,表明事物的干湿程度。
赶趟儿:这里指凑热闹。
酝酿: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写作:婉转。
黄晕:昏黄,不明亮。
抖擞:振作。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结合课文注释明确音节和意义。
2.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是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请你根据这一结构,划分文章的层次。
明确:第一层:(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层:(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层:(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再读课文,思考问题:在“绘春”时,文中都写了哪些春景,并用“
图”去概括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品读鉴赏,沉潜意境
(一)研读绘春
1.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讨论:以文本为依据,给每幅绘春图加上合适的修饰语,使之能够更具体、准确地体现每幅图的特点,并说明理由。看看哪个组的成果最丰富、生动。
答案预测:春草如茵图、春花争艳图、春风拂面图、春雨撩人图、欢喜迎春图······
(本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个性化解读,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2.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在这五福图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副?为什么?
(学生交流想法,教师适时引导,随机赏析)
A.春草图
问题:读这一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草?
明确:(1)正面描写。先从情态上写,抓住了“钻”和“偷偷地”两个词语。钻: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运用了拟人手法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再从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长势:满是的,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2)侧面描写。孩子嬉戏;写春草的可爱。
B.春花图
问题一:作者笔下的春花有什么特点?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再次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问题二:是什么引来了蜜蜂、蝴蝶?“闹”、“飞”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花里带着甜味儿”招来了蜜蜂、蝴蝶。“闹”、“飞”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问题三:这一自然段中哪几句是正面描写,哪几句是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这几句是正面描写,突出事物的特点。蜜蜂闹,蝴蝶飞几句是侧面描写,衬托出事物的特点。
再读“春花图”。
C.春风图
问题一:齐读这一自然段。春风的特点是什么?找出关键词。
明确:柔和(不寒、抚摸);芳香(泥草、花香);和悦(鸟鸣、轻风流水、笛声)
问题二:说说第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引用、比喻、拟人(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问题三: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明确:从触觉、嗅觉、听觉三方面来写,通过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来感受。
D.春雨图
问题:春雨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写?
明确:先从正面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比喻、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其多、细、密的特点。再从侧面写了“树叶小草”和“景”两个画面,衬托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点。
E.迎春图
问题一:前几幅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人们都在做什么?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人人迎春:城乡老小
舒活抖擞
表现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对未来美好的生活憧憬
(二)研读“颂春”
问题一:“颂春”中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各写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明确:像娃娃——“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
像小姑娘——“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
像青年——“力”(春天充满活力)
问题二:三个比喻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其顺序不能颠倒。
独立成段,抒发作者强烈的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三、课堂练习,延伸拓展
过渡语设计:通过我们共同的赏析咀嚼,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先生如火纯清的语言功底,把春天如此生动地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老师认为这与文章中用到的各种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请同学们也学着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描绘、赞美一个你喜欢的季节,记住,要加入你的感情哦!
四、课堂小结
结语: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我们也见识到了朱自清先生深厚的文学底蕴,可以说是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些经常会被我们忽略的景物描绘地如此生动活泼,这里面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春天对于万物都是新的开始,而现在的你们就如同人生的春季,希望同学们像课文中所描绘的那样,把你们的生机与活力展示给世界!
【作业布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是不是更加喜欢春天了呢?对于春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察与体会,除了作者文中描绘的春景,你还有哪些独特的发现呢?
请你以“我眼中的春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描绘属于你的“春天”,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
春之精神写出来
《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作者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呢?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