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第四单元)写作与拓展
社会的发展与媒介的发展相互促进,已经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发展进步,不仅延伸了“人类的器官”,更延伸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不光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还影响着某些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或完善。如何利用多种媒介来沟通交流、传播文化、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专门设置了“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第四单元),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介,习得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辨析信息的真伪,分辨信息的良莠,涵养媒介素养,形成独立判断,拥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唱响时代和声。
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通过了解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制作跨媒介方案等方法来认识和运用多媒介,提升媒介素养,并从写作的角度来进行相关的课外拓展。
01
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
——认识多媒介
在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来了解社会、表达想法、与他人沟通、与群体产生联系。在电视媒体、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媒体平台出现后,跨媒介的信息传播形式促使人们改变了对语言的运用。如今,不同的媒介,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适用于特定传播途径的语言特征。
当下我们经常接触的媒介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这些传播媒介并存、互补、融合,许多信息是通过多种媒介同时传播的——这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趋势。在这个趋势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语言学习,一定要关注和辨别在不同媒介中的语言运用特征,从而有效地运用多媒介获取信息,恰当地在多媒介中表达交流,多角度理解、辨析媒介信息。
一、纸质媒介的语言特征
中学生最常见的纸质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学校公告栏中的公告、启事和海报等。纸质媒介主要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传递信息。在文字运用上,多用书面语。如下面这则校报消息:
变废为宝,以书会友
——我校第三届读书节顺利召开
2020年10月19日下午,我校第三届读书节活动在学校操场顺利召开。此次活动由校团委发起,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活动中,各班设立班级书摊,学生们将家中长期闲置的书籍带到学校参与活动。学生们或互相借阅,或以旧换新,或进行图书拍卖,充分发挥闲置书籍的作用,以书会友,互惠互利。
在这则消息中,时间、地点、人物、具体活动情况等信息都交代得很清楚,叙述客观冷静,语言简洁准确,且始终使用的是规范的书面语。
近年来,虽然纸质媒介从新媒体中获得了一些新的语言元素,在语言风格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总体来说语言仍具有规范、准确、严谨的特点。由于纸质媒介受众广泛,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地域、年龄、身份的差异,因此要以规范的用语便于多数人进行阅读和理解;纸质媒介在表情达意上一定要准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必须尽量减少歧义,避免被误读;纸质媒介的语言还要做到严谨,尽量减少表达上的疏漏和逻辑上的漏洞,要经得起反复的阅读和推敲。
二、视听媒介的语言特征
在网络出现之前,人们已经开始运用文字以外的形式传播信息了。20世纪初,随着广播电台的出现,人们开始步入有声媒体时代;随后,电视的出现使信息传播得以视听兼备。直至今日,广播和电视依然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最常见的信息传播媒介之一。与纸质媒介不同的是,广播和电视对信息的呈现形式,往往是脱离了文字的。因此在语言运用上,有其独特的特征。
在通过广播和电视播报信息时,人们往往无法看到信息的文字内容,但汉语同音字较多,一些通过阅读可以轻易理解的书面语,在靠听觉接收时就可能会产生歧义。一些生僻词、方言词和外来词也会影响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广播和电视媒介中的语言要尽量避免同音混淆、生僻词等,但依然要依托于书面语,应是书面语的口头表达。例如,某校报编辑部的招聘启事中写道:“校报拟招聘两名编辑。”这容易理解。可其中的“拟”字若是出现在校园广播稿中就不易被人理解,可以改为“计划”。
此外,由于广播和电视播报的信息是通过声波传递,无法像文字那样被反复阅读,信息往往稍纵即逝。因此广播和电视新闻中的语言往往多短句,少长句。在关键信息处,有时会放慢语速,或是增加播报的频次。比如在校园广播中,通常在通知一些会议安排的时候,广播员会反复强调会议的时间和地点,往往还会将整段通知播报两遍。在电视新闻中,若要介绍某次大会的与会代表,往往会放慢语速,一一念出代表的姓名。这些都是为了让听众更有效地接收并记住信息而对语言做出的特殊处理。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不少非直播电视节目已经可以做到给视频配上字幕。但由于信息的传播依然依托于口头表达,因此,电视媒介的语言依然是有别于纸质媒介的。
三、网络媒介的语言特征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信息传播带来了许多新型的媒介。原本依托于印刷技术的文字信息在新的时代被迁移到了网络平台上,不少报刊推出了电子版本。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在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即公共论坛、博客、微博、微信公眾号、网络直播等。
首先,网络媒介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每一条信息的发出,必定会收到更多的信息反馈,这与传统纸媒中信息的单向传播极为不同。由于如今网络信息呈现的“自媒体”性质,大家在网络媒介上看到的往往是信息的传播者对一些事件的个性化表达,因此网络媒介的文字语言普遍较为活泼生动,为网络互动留下了巨大空间。
其次,利用网络媒介传播信息时可以加入丰富的音乐、灵活的配图,甚至视频链接等内容。相较于传统纸媒文字加配图的形式,网络媒介在表达形式上丰富了不少。音乐和图片的加入,突破了文字表达的局限,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字表达的功能。一方面,文字仍然可以起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另一方面,图片承担了一部分增强语言表达准确性的作用。虽然在传统纸媒中也有配图,但动图和视频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事件的过程,无须用文字再做更多解说。这是网络媒介所带来的新变化。
4. 准备视听资源。可根据媒介特点选择适当的素材资源,如用于配合宣传的音频、图片(动态或静态)、视频等。如在此前的预设情景中,可准备一些人物形象、排练现场、舞台设计等照片,以及一些排练过程、演员感想等短视频放在宣传方案中以丰富宣传内容,引发观众的兴趣。
5. 设计呈现的形式。在呈现方式上,可根据媒介的特点,综合考虑所选媒介中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间距,文字和图片的排布位置,视听资源的音量、音效、长短及与文字资源的搭配度,以及各类宣传资源的呈现顺序等。排版设计的宗旨是美观、大方、得体,与所选媒介受众群体的审美取向相一致。
三、制作完成后的注意事项
在整个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媒體使用的自律性。这包括在使用文字或图文资源时不做“标题党”,不侵害他人权益(尤其是隐私权),不发布不正当的以及未经核实的言论,以及在涉及他人知识产权或学术成果内容时应使用注释或其他必要的标识。
在全部方案落定之后,可根据方案落实宣传过程。在这期间,还应明确因所选媒介的区别,而采取不同的发布频率和最终发布时间。如选择校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介推送信息时,可选在手机使用的高峰时段发布,以提高阅读量,扩大宣传效果。最后,可对在互动性设计中所接收到的观众信息或调查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将分析结果用于下一步的宣传计划或节目的优化调整,以期收到更佳的展示效果。
03
主题拓展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媒行业不断开辟新的领域,对于社会生活的渗入已达到很高的程度。简单来说,当今的媒体已经很难用强制性管理来达到一定的效果,因此涵养媒介素养显得格外重要。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不仅仅是意味着解读、接受信息的素养,还意味着传播、制造信息的素养。由此看来,媒介素养不仅是使用媒介的需要,还应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一部分。白岩松说过一句很实在的话:“没有媒介素养,你连朋友圈都发不好。”
一、主流媒体论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与其他修养联系互通
古人讲“心之官则思”,在面对信息大潮瀚漫而至的状态时,每个人都要做有心人,既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也维护好别人的权益。这就需要通过有意识地提高媒介素养,以主动调控取代被动接受,认识到传播即涉责任和伦理,以此获得内心自安和行为得当。
媒介素养并不神秘,它与人的其他修养是相联系和互通的,只是具体到当下这个媒介社会中,万事万物都通过互联网而媒介化了,所以基于媒介而增加一些与此相关的素养,这既是急需之务,也是固本之策。
媒介素养的基本构成和出发点有三条,一是用以获益,二是沟通交互,三是自护护人。用以获益既需要掌握一定的媒介知识和技术,也需要立场与方法;沟通交互决定了双向传播中运用怎样的文化与伦理;而自护护人则看一个人用何种道德、法律、责任意识去保护自己和维护社会。——摘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理性和逻辑——建立媒介素养的正途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所谓媒介素养,就是在鱼龙混杂、“人人都有喇叭”的舆论环境里,准确地以理性的标准识别出哪些声音更有价值、更加可信,哪些声音又存在问题、应当质疑。而认识到“音量的大小不等于可信的程度”,是培养个人媒介素养的第一步。谣言不会因为重复一千遍而成为真理,也不会因为从拥有权威和名望的个人或单位嘴里说出来而成为真理。唯有以理性和逻辑为工具,我们才能辨别出什么样的声音更接近真相。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不论是新闻机构还是作为阅听人的我们,都不可能对绝对意义上的事实有100%的把握,而只能以自己的力量尽可能靠近事实,分辨出相对的可信与不可信。唯有对这些基础观念有清楚的认知,排除头脑中此前已经存在的先验性的偏见,方能踏上建立媒介素养能力的正途。——摘自《中国青年报》
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需多方共同努力
青少年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监管部门、社交平台、学校教育、家庭、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加强对网络侵权行为的监管,对网络行为进行严格的年龄限制;社交平台、游戏产品中的内容,是否涉及暴力、血腥,是否含有粗俗对话等,应进行严格审核。同时,应加强自媒体监管,出台更多细化的政策法规来规范无序竞争,培育良好健康的网络环境。
社交平台管理部门应要求网红、娱乐明星做好良性示范。针对不良追星、互相攻击谩骂的饭圈行为,加强监管和引导,如定期筛查粉丝聚集的论坛平台,针对一些经常散布网络暴力言论的网络用户,要进行封号、溯源,将网络暴力遏止在萌芽状态。
切实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应在国家教育政策设计层面就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予以保障,以提升国民素质为目标来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同时,把家庭、社会力量纳入青少年媒介素养发展之中,如通过社区教育、家校联动等方式提高家长对于媒介素养的认知。父母、老师应倾听青少年在媒介使用中的困惑和面临的问题,以更平等、理性、创新的方式,成为青少年科学、健康使用媒介的助力者。——摘自“人民网”
二、与媒介素养相关的作文考题
202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之一
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写作思路点拨
这道作文题采用的是材料+命题的形式,“一条信息”是写作的关键词。在审题立意时,信息的内容、来源、特点都可以是思考的触发点。如“令你振奋”是与信息的内容有关,“辨别真伪”与信息的来源与特点有关。相对于信息的内容,对信息的来源、特点的审视与思考和媒介素养的关系更为紧密。信息来源不同,其真实性和权威性就会有差别。如果这“一条信息”来自自媒体,写作者可以借此对自媒體这一网络时代衍生物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信息的特点,也是需要人们辨别和判断的:信息的呈现是否全面,是不是单一视角的片面呈现?信息的表述是否客观,有没有情绪化、带节奏的倾向?如果出现片面化、情绪化的问题,那么信息的可信度就值得怀疑,其负面影响更需要引起人们的警惕。如能敏锐把握当今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深刻洞察信息化时代的社会普遍心理,写作就更有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价值。
此外,本题的文体要求是记叙文,因此写作中首先要准确、细致、生动地描述“一条信息”背后的故事,如信息的来源、信息的内容、获取信息的背景、信息引起的波澜等。在叙事中也可以刻画人物,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或心理描写体现人们在面对信息时的思维方式和普遍心态。文章应叙议结合,在记叙与描写的基础上对信息背后的世态人情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将“一条信息”的特殊性和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巧妙结合,拓宽写作主题的广度与深度。
2018学年上海市崇明区高考“一模”作文题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到脑后了,真相变得越来越次要。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思路点拨
这道作文题和2020年高考北京卷的“一条信息”作文题一样,关注的都是当今时代信息传播的影响。
题目的关键词似乎是“真相”。但是,如果仅仅围绕“真相”去谋篇布局是偏离题意的。第一个分句中的“网络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定,提示题目中的真相有其特殊的存在背景与写作语境——网络时代的真相与媒介素养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了。题干中的“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到脑后了”揭示了人们面对真相时的态度。在网络空间,官方媒体或自媒体不断发布的各种信息吸引着大众的眼球。但是,由于发布者的情感倾向、视角、对事实了解程度的不同,信息所传递的未必是真相。而对于受众来说,他们关注的往往不是真相本身,而是自身的需要。事不关己,则高高挂起,缺少探究的热情与信念。而当信息能够印证自己观点、满足自己情绪的时候,则以主观化、情绪化的态度来解读信息,如有老人倒地必是碰瓷、“富二代”必是嚣张跋扈、女司机必是马路杀手……尽管稍加理性思考就能认识到这是以偏概全,但人们更愿意从这些解读中强化自己固有的观念,获得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的优越感。正如《牛津词典》对“后真相”的定义:“后真相”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最后的结果是,真相也因此而变得次要了。
写作时应层层推进,对“网络时代真相变得次要”的现实进行认识和剖析。首先,对此类现象举例说明;其次,对这种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剖析;接着,对这种现象的危害加以分析;最后,进行对策分析,针对媒体、受众、社会等不同的对象提出改变这一现象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