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作业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作业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3 21:51:06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一单元检测卷
1.观察下面的示意图,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生活时
期大约在
(A
“时间隧道
距今约)170万年
50万年10万年3万年公元2020年
元年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某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成员在探究学习“我们的远古祖先”内容
时,出示一幅图片并介绍说:“发现于周口店龙骨山,能直立行走,
头部还保留着猿类的某些特征,会使用天然火。”据此你可判断,该
“远古祖先”是
(
B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3.下列图片为历次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考古遗存,其中可以作
为山顶洞人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证据的是
A.烧骨
B.石器
C.灰烬层
D.骨针
4.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想获
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需要依靠
(
B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
5.在沧海桑田的宏伟历史变迁中,淮安的先民们曾创造出灿烂的文
明。在今天淮安区青莲岗曾发现过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人类生
活的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磨制石器和玉器等。淮安先民的新石器
时代约相当于
A.元谋人时期
B.北京人时期
C.河姆渡时期
D.尧舜禹时期
6.从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
食,永远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有可能食用
米饭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7.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石铲:翻土、石刀:收割、石磨盘:谷
物加工)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8.下列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共同
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B
A.都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B.都会制作瓷器来烧饭储物
C.都会饲养猪和狗等家畜
D.都会用工具耕田,种植作物
9.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D
A.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B.北方不产稻,南方不产粟
C.北方人喜好吃粟,南方人喜好吃稻
D.自然条件的差异
0.《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
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
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这段文字描述的战役是
(
D
A.巨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牧野之战
D.涿鹿之战(共25张PPT)
第一单元小结
主题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以下有关元谋人生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①能制作工具②知道使用火③过着原始农耕
生活④佩戴着装饰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编排情景剧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情景
剧《北京人的一天》中不应该出现的情节是(B
A.打制石器
B.钻木取火
C.群体劳动
D.保存火种
3.下图是某原始人类佩戴的装饰品,根据所学知识,
可以推测这一早期人类应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
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
苦的斗争……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着群居
生活……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材料二: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
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山
顶洞人还会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山顶洞人
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他
们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所处的
时代。
旧石器时代。
(2)通过阅读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山顶洞人的生活
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制作工具的技术进一步发展,掌握磨光和钻孔
技术;会人工取火;有爱美意识;形成氏族。
主题二原始农耕生活
离地三、五尺不等,上盖茅草,聚众而居。这种房屋
的结构属于
A
A.干栏式
B.碉楼式
C.半地穴式
D.圆柱式
2.穿越时空隧道,你来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居民家
中,他们热情地端出香喷喷的食物招待你,你认为
这一食物原料最有可能是
(B)
A.小麦
B.水稻
C.粟
D.燕麦
3.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
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A
石铲(翻土)石刀(收割)石磨盘(谷物加工)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生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4.北京奥运会福娃贝贝的头部纹饰,借鉴了古代彩陶
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我们应
该感谢最早制造这种彩陶的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5.下列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
生活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B)
①都能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②都能制作陶器
③都种植水稻④都饲养家畜⑤都使用磨制
石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共13张PPT)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
中国境內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下图是根据化
石复原的某原始人类头像,这一原始人类曾经居住
于现在的
B)
A.云南境内
B.北京境内
C.陕西境内
D.浙江境内
3.下图所示是北京人使用的工具,它属于(B)
A.陶器
B.打制石器
C.铁制石器
D.磨制石器
4.历史课上老师让大家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下面是小聪同学的描述,其中有一项不符合历史史
实,这一项是
A.利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各类工具
B.一大群人在呐喊着追逐一只野兽
C.利用钻木取火技术,烧烤捕捉到的野兽
D.晚上睡觉时,洞口燃着火堆来驱赶野兽
5.古人类学家认为:“假若给他们穿戴上现代人的服
饰和我们站在一起,谁也不会用奇异的眼光多看他
们一眼。”请你推断这指的是
A.山顶洞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元谋人
6.在山顶洞人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穿孔骨针,这
说明山顶洞人
A.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B.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C.会制造彩陶
D.会埋葬逝者
7.下面的生活场景,改善了北京人的体质和生存条
件,促进了人类进化的
(A)
A
B
C
D
点拔】北京人学会使用火后,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以
及驱赶野兽,从而改善了北京人的体质和生存条件,促进
了人类进化,A符合题意。狩猎、绘画和捕鱼都是伴随人
类进化而不断发展的技能,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周口店遗址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
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1929年,中国青年
学者裴文中在此发现原始人类牙齿、骨骼和一块完
整的头盖骨化石……之后陆续在龙骨山上发现
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很厚的灰烬堆……在龙骨山
顶部于1930年发掘出……古人类化石……还发现
了长82毫米的穿孔骨针。
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
,请观察下列史实和推论
例:史实:在龙骨山上发现了很厚的灰烬堆。
推论: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
请你按照这一思路,结合材料的内容再完成
组相关史实和推论。
史实:发现了长82毫米的穿孔骨针。
推论: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共13张PPT)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最能体现该地
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使用天然火
B.种植粟
C.种植水稻
D.制作彩陶
2.半坡原始居民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
他们使用的工具最有可能是
B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剑
D.铁斧
3.下列关于距今约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人的
生活表述正确的是
(
D
①种植水稻②用骨耜耕地③居住在半地穴式
房子里④挖掘水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假如你去西安古城旅游,离你最近的原始居民遗
址是
(B
A.北京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遗址
5.在下列图片中,能反映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
特征的分别
①贾湖骨笛
②人面鱼纹彩陶盆
③干栏式房屋
④司母戊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6.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能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
原因是
A)
A.农业的发展
B.火的使用
C.会建造房屋
D.发明了陶器
点拔】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稳定食物来源,使原始
人类不再需要靠狩猎、采集而四处奔波,过上定居生活
A正确;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进化,建造房屋主要是满足
定居后居住和储存粮食的需要,陶器的发明有利于更好地
从事农业生产,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河姆渡居民与半坡居民在粮食培育、牲畜饲养的品
种以及住房建筑结构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造
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B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别
B.自然环境的差别
C.地域和民族性格不同
D.生活时代不同
点拨】据所学可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的差别,是
造成题干所述差异的主要因素,B符合题意。故选B。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古时代,人们居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材料

图2
(1)材料一所述内容是真实的吗?举一个例子说明。
是真实的。例如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居住在山洞
之中。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反映了人们的居住条件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居住在山洞到居住在房屋里。
3)材料二图1、图2分别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
民居住的房屋,这两种房屋分别叫什么?从生
活环境的差异角度,分析图1、图2房屋结构特
征不同的原因。
干栏式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居民
地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干栏
式房屋具有通风防潮的性能;半坡居民地处黄
河流域,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适应北方天气寒冷
的气候特点。(共14张PPT)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
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帝、黄帝部落大败蚩尤部
落。该战役发生在
A.涿鹿B.牧野
C.阪泉
D.长平
2.传说中他的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他的
部落在阪泉大战中是失败者,在涿鹿激战中又是胜
利者。他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是
A.黄帝B.炎帝
C.蚩尤
D.大禹
3.传说中关于黄帝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
①教民开垦②建造宫室③制作衣裳④发明
弓箭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下图是我国考古出土的文物,这些文物说明当时的
人们已经学会
A.造指南车、制作衣裳B.建造宫室、挖掘水井
C.制造船只、制作音律D.开垦耕种、创造文字
5.浙江绍兴建有一座著名的大禹陵,人们为大禹建陵
主要是纪念他
A.洽理水患,造福人民B.品德高尚,让位给尧
C.建造宫室,制作衣裳D.发明耒耜,教民农耕
6.原始社会末期,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于贤德之人的
制度是
B)
A.世袭制
B.禅让制
C.民主制
D.分封制
7.梁启超曾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
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
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中可以看出,华
夏民族的形成所具有的特点是
A.错综复杂
B.单一发展
C.多元一体
D.扩张征服
点拔】据题干“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各去小异而大
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
帝联合打败蚩尤后,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
来的华夏族主体。这说明华夏民族的形成所具有的特点
是多元一体。C符合题意。故选C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
上提出后继人问题,有人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但
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
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
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
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材料二:传说舜年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
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
禹协助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
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材料三:据传说,舜在协助尧时,就把曾向尧推
荐共工为后继人的人连同共工一起,以“凶族”的罪
名流放了,并起用“尧未能举”的“八元”“八恺”,以
调整人事。又传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
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