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学案
教材分析:
《夜雨寄北》这首诗侧重抒发诗人——李商隐内心的情感,语言朴素流畅、
情真意切。
“君问归期未有期”
,开篇点题,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次
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
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
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
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
“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
气。
“何当”紧扣“未有期”
,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课时:
1课时
导入新课:(3分钟)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我想这其中大家最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一、揭示目标。(1分钟)
同学们。首先我们齐声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看投影或黑板上的学习目标齐声朗读,由读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朗诵全文。(3分钟)
1、听录音。
2、跟读
3、齐读
4、指名度
三、自主探索(13分钟)
自主学习指导: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注释快速本首诗,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如有疑问请记录下来。
1、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_________;[话]:__________
3、试背诵并翻译全诗。
(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督促自学不积极、效率低的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先让学生自学本文对应知识,自主完成“自学指导”中的3个问题。然后展示这3个问题的答案。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提升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问题处理方案:
要求同学们自己借助工具书完成习题。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与评价
题号
展示组
方式
评价组
方式
1
8B
板书
8A
板书
2
7B
板书
7A
板书
3
4B
口述
4A
口述
(挑每组4号同学进行展示或评价,不对的其他组可进行补充)
(二)教师明确
1、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巴
山
/夜
雨
/涨
秋
池。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2、
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
3、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四、合作提升。(检验自学学习效果、进行兵教兵)10分钟
(一)学生完成文意的理解之后。以小组形式快速完成“合作提升”中设置的问题。通过提问、展示、质疑等进行生生合作,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构建知识网络,提升自主探究效果,总结知识方法。
1、“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2、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3、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有什么不同?
(注:教师巡视。时刻关注小组内的讨论,掌握学生合作完成的情况。)
问题解决方案:
本环节中设置的问题以下组合作形式完成,完成学生在座位上展示答案。若学生们特别积极,可让3、4号同学回答;若有难度就让1、2号回答。师生进行合作,及时对答案补充、纠错,展示完后全班进行纠错。
(二)教师明确
1、“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秋”点名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
2、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3、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前句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后句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
?五、当堂检测(10分钟)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注:学生完成当堂检测后通过提问、展示
进行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并通过演板形式进行展示,提升巩固效果)
教学方案:
让4号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同时其余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对答案纠错,展示完后全班进行纠错。
通过训练,巩固知识点,特别是问题4的设置是为了提醒同学们学会总结文章主题。
教师明确:
(1)、李商隐
;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友人团聚的心情。
六、、抽查请(5分钟)
小结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从空间上看此地----彼第------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
,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
下面我们通过“抽查请”这一环节来检测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画“√”错误的画“×”。
⑴?本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他与诗圣杜甫齐名,被后人称为“小李杜”。?…【????】
⑵?李商隐的诗多以词采“华艳”著称,本诗却朴素无华,明朗清新,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这在诗人的作品里并不多见。
……………………【????】
⑶?这首诗两次写“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作者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3、?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教师明确:
1、⑴×??
⑵√???
⑶√
2、A
3、这首爱情诗描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