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导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导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3 21:5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穿井得一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疏通文意,积累实词,理解寓意。2、习得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思、论、练等活动过程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轻信流言的坏处,不传播未经自己查实的话。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寓言内容,悟出寓意。
【教学难点】
归纳文言文断句方法
【导学过程】
一、了解出处和《吕氏春秋》
(独立完成)
本文节选自
,题目是编者加的。
《吕氏春秋》又称
,是战国末秦相
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
卷,分为
纪、
览、
论,共一百六十篇,摄取儒、道、名、法、墨、兵、农、阴阳等诸家之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且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可谓先秦诸子百家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各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提取和浓缩。
二、借助工具书,解决字音问题。
(独立完成)
溉(

汲(

三、疏通文意,理解寓意。
(一)根据书中的小注释和借助工具书,解释文中加横线的字词。(先自主独立学习,再与小组其他成员共同讨论解决自己无法解答的疑难字词。)

之(
)丁氏,家无井而(
)出
溉汲(
),常一人居外。及(
)其(
)家穿井,告(
)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
)而(
)传(
)之(
)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
)道(
)之(
),闻(
)之于宋君。宋君令(
)人问之(
)于(
)丁氏。丁氏对(
)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求(
)闻(
)之
若(
)此(
),不若(
)无闻(
)也。
(二)试运用文言文翻译“五字”法翻译全文。(先自己翻译,再与同组其他成员的学习成果相比较,看谁翻译得更准确更通顺。)
文言文翻译“五字”法:
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称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问题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
??
??
????
??
???
??
??
2、传之者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
??
??
????
??
???
??
??
3、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请分析其原因。
??
??
??
????
??
???
??
??
4、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
??
??
????
??
???
??
??
四、拓展延伸,试悟出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请为下列句子断句,并观察思考这些句子的断开部分有何共同的明显标志。
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②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③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由以上句子,你得出什么方法?
察??
??
??,定句读。
依法解题: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张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
2、请为下列句子断句,并观察其断开位置前后的词语有何特点。
①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③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以上三个句子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你得出了什么方法?
找??
??
??,定句读。
我们期中考试考过的课外文言文《师旷论学》中有下面一段话,请断句,并悟出断句方法。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可悟出什么方法?
据??
??
??,定句读。
3、再仔细观察第2小题的后两个句子,断开前及断开后的词语都是??
??
词。这种词性的词语在句子中通常做??
??语和??
??语。由此,也可得出什么方法来断句?
小试牛刀:①狼









张不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4、以下句子最后一个字都是??
??词。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⑤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由此,你又找到了什么方法来断句?
五、学生小结。(所悟、所得、所疑)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