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1张PPT含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21张PPT含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4 08:4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历史纲要》(上)
梁启超在其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认为“地球上文明古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世界文明史》(美国威廉·麦克高希)称“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中国是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五大文明发源地”。
日本NHK电视台的大型纪录片《世界四大文明》认为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中国是世界四大古文明。
英国BBC广播公司的大型记录片《文明的轨迹》里,将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称作世界四大古文明。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
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等。
国家是由领土、人民、文化和政府四个要素组成的。
产物
阶段特征
元谋人
北京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夏朝
建立
商朝
建立
西周
建立
西周
灭亡
旧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人群
国家
父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
距今约170万

距今约
70万-20万年
距今约
1万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约公元前1046年
约公元前771年
一、石器时代与古史相传
1.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学习任务一: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
(1)结合教材第2、3页文化遗存分布图思考“这些遗存的分布具有什么特点?”
中国早期人类分布遗存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并逐渐扩大,以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为主。
观看微视频,思考:
1.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具有什么共性?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相比,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出现了贫富分化与不平等,你认为这是进步吗?为什么?
观看微视频,思考:
1.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具有什么共性?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相比,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出现了贫富分化与不平等,你认为这是进步吗?为什么?
历史遗存各具特色又有共性,如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等,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各地遗存的考古发掘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与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都城规划、祭坛神庙等也说明早期国家正在逐渐形成。
磨制石器的使用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进步,这是原始农业、手工业产生的前提。父系氏族阶段,生产力发展导致剩余产品的出现,从而产生贫富分化、私有制,并向阶级社会迈进,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
一、石器时代与古史相传
2.古史相传
●三皇五帝
三皇:众说不一,神话色彩
五帝:华夏始祖(黄帝、炎帝)
禅让制:“公天下”,民主推选产生部落首领
●万邦时代——国家初始形态
参考史料:《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
《易传》《礼记》《春秋国语》
二、青铜时代与奴隶制国家
1.夏朝
●首国:设有机构、官职;聚族而居
●世袭制:“家天下”,血统关系世代传承
二里头遗址三期三处无圹墓,骨架有捆绑挣扎迹象,表明可能是人祭。
宋《禹贡山川地理图》
《尚书·禹贡》记载夏行政区划实行九州制,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铸九鼎为权利的象征,“九州”成为中国国家的代名词。
《尚书·夏书》载“辰不集于房,瞀奏鼓,啬夫驰,庶人走。”(译:日食发生,瞀官击鼓示众,官吏和庶民奔走相告。)
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复原图,出土于二里头文化遗址,为龙图腾找到了直接、正统的根源。
二、青铜时代与奴隶制国家
2.商朝
●国家机构完善
●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幾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影响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商人与各方国之间,大多有战争及贸易的交往,商以大邑自居,大约只有商王畿之内的人以此认同。在王畿之外,未必有一个广泛的共同意识。
——许倬云《西周史》
学习任务二 分析商朝政治特点与甲骨文的价值
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
材料二 “(王)大令众人曰,(耕)田,其
受年?十一月。”(译:王命令众人到田里耕
作,是否能得到好收成。)“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译:当日是否下雨,雨来
自何方?)——摘自“全历史”APP(※同学提供)
材料三 教材第5页“学思之窗”
请阅读材料思考:
(1)结合材料一和许倬云的论述,商朝政治具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与图片内容,你认为甲骨文的发掘与研究具有什么价值?
(3)迁移运用: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说法?基于第二问的分析结论,你认为如何能够进一步论证启的继位方式?
(3)禅让制发展到世袭制并非一帆风顺,两则史料体现历史叙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受评价者立场与时代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可通过考古文物或其他文献印证,治史必当严谨。
提示:(1)商对外服控制有限,商朝神权色彩浓厚并以此强化王权。
(2)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作为一手史料,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也有利于研究汉字演变史。
线上链接: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









二、青铜时代与奴隶制国家
3.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学习任务三 讨论分析:西周政治特点
(1)分封制:由图一,分封对象可以分成几类?什么人是分封的主体?请说出你的依据。图二说明该制度具有什么特征?综上,你认为分封制有什么作用?
(2)宗法制:阅读教材第7页“历史纵横”并读图,分析宗法制的核心是什么?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什么关系?
图一:人教版历史地图册《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1课地图1-4
“周初分封形势”
图二
图三
分封对象:王室、
功臣、先代贵族等。
主体:同姓亲族:
数量多,多分布在黄河流域的经济富庶地区和战略要地。
逐级分封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分封制在巩固统治、扩大疆域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两大制度
互为表里,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二、青铜时代与奴隶制国家
3.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课堂延展:
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乐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乐的这种功能恰当地称之为“和”。
如何称呼“死”,不同等级的贵族也不一样:
天子——驾崩 诸侯——薨 卿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奴隶——去世
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重要工具
同步限时检测:
检测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多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检测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利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B
A
二、青铜时代与奴隶制国家
4.奴隶制经济
●农业:工具:木、石、骨、蚌等,青铜农具极少
●手工业:青铜铸造:种类繁多、人民创造
线上链接: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
●商业:奴隶买卖
●生产关系:井田制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诗经·小雅·北山》所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它的主要形态是井田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井田制性质?
井田制是奴隶主土
地国有制。从唯物
史观角度看,井田
制是分封制的经济
基础。
以史鉴今:
结合教材第5页“历史阅读”、第7页“问题探究”的史料、三朝的衰亡的主要史实,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
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阶级斗争是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
……
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打制、晚期母系)

新石器时代(磨制、晚期父系)
青铜文化与奴隶制国家:夏(首国、世袭) 商(完善、内外服) 周(宗法分封制、井田制)
私有制、阶级及分化
古史相传
课堂小结
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习近平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