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4 09:0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具有连续性,“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的,留下的是一条螺旋形上升的轨迹。”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前自主学习反馈
字迹工整清楚
体系清晰完整
内容详细准确
思维导图
我的疑问
隋朝灭亡的原因
唐朝的民族政策
唐朝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
课堂探究
第一部分
波峰——隋唐
皇帝
称号
政策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民族
隋文帝
开皇之治
励精图治,进行改革
唐太宗
贞观之治
知人善任
虚怀纳谏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
戒奢从简
?
?
灭东突厥
安西都护府
与土蕃和亲
武则天
?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唐玄宗
开元盛世
选贤任能
改革吏治
发展生产
大兴文治
改革兵制
册封回纥、
靺鞨
课堂探究一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统治者政治清明
社会安定
经济繁荣
文化开放先进
民族政策开明
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
隋唐盛世
——根据本课教材整理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银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唐)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唐)
积极: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局限:过度役使民力,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隋朝大运河
课堂探究二 你认为哪位诗人对大运河的评价比较恰当?说明理由。
突厥
吐蕃
靺鞨
回纥
册封
从战争到设置机构
和亲
会盟
连连看
课堂探究三 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何特点?
有何意义?
对当今的民族政策有何启示?
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其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唐朝民族政策
意义:
①有利于祖国边疆开发
②有利于民族交融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政策
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
——杜佑《通典·食货典》
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马端临《文献通考》
课堂探究四 隋朝国富却国祚短暂的原因是什么?
洛阳含嘉仓
隋炀帝自恃富强,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徭役苛重,超出百姓的负担极限。炀帝后期,对高丽发动战争,将隋朝统治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大业七年,邹平民王薄首先举事。九年贵族杨玄感起兵于黎阳,从者如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隋炀帝骄奢淫逸、不恤民力、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承载力上限,引发农民起义、统治阶层内部的反叛。
隋朝灭亡
唐朝衰落
课堂探究五 你认为该同学总结的是否全面?
如需补充还应补充什么内容?
统治者无力控制政局、社会动荡
某同学在整理唐朝衰落的笔记时,写了如下内容: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侯废置,不自朝廷,王业于是荡然。
——《旧唐书》卷一九下《僖宗本纪》


藩镇是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相当理
性的举措。在与藩镇的博弈中,唐帝国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
对藩镇的权威和控制力。因此,唐政权不仅在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而且延续
时间比代表“盛唐”气象的帝国前期还要长。
——根据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整理
课堂探究六 两则材料对藩镇割据的看法有何不同?
你有何看法?
由此可见研究历史应注意哪些问题?
藩镇割据加速了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延缓了唐朝统治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但又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多角度、全面的看问题;尽量占有更多的材料
藩镇割据
第二部分
波谷——五代十国
朝代
开国皇帝
身份
五代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天雄军节度使
十国
吴越
钱缪
镇海镇东军节度使
南汉
?
岭南节度使

王审知
威武军节度使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马殷
武安节度使
前蜀
王建
剑南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剑南、西川节度使
南唐
徐知诰
升州刺史
北汉
刘旻
河东节度使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上是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旧五代史》
分裂局面的实质
——根据《简明中国历史讲义》、《国史十六讲》、百度百科等整理
五代总的特点是政局动荡、政治黑暗、法制败坏、经济凋敝。50余年中,皇帝更换14人,分姓八姓。五代之乱至后汉已极,后周则出现趋治迹象。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是五代诸帝中较有作为的政治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长期混乱的北方社会逐渐走上安定之路。
十国创建人大多出身微贱,颇知民情,据有一方后能实行保境安民、修养生息政策,很多地方数十年无战事,中原难以企及。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在中国历史的“常态”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变态”。秦汉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即波峰;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的是“变态”,即波谷。在变态中仍能看到进化的迹象,历史的发展轨迹是“变态”会回归“常态”的中轴线,继续前行。
——根据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整理
北方到后周,政治已有趋治的迹象;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政权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客观趋势。
课堂探究七 按阎步克先生的论述推断,隋唐代表的应是历史发展的“常
态”,五代十国则代表 的是 “变态”。五代十国有哪些
进化的 迹象,让其最终回归 “常态”的中轴线?
五代十国后期形势
特点
正如阎步克先生所说,中国历史的发展是连续的、动态的,有波峰,有波谷;有常态,有变态。学习了隋唐的历史,我们知道了盛世中隐含着危机;学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我们知道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更需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结语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