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标要求 :
1、通过了解隋唐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
2、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知道隋唐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就。
中国历史是富有连续性,它不是一个线性发展的过程,在它的历史上也出现过断裂,出现过波动……于是有了历史发展的波峰和波谷。
隋唐
魏晋南北朝
——阎步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民族融合加强
江南经济开发
文化继承发展
生机
盛世
高祖
炀帝
太宗
高宗
文帝
武则天
玄宗
唐后期
贞观之治
武周
前期开元盛世
后期天宝危机
安史之乱(755-763年)
581年
618年
907年
隋唐盛世
唐亡
755年
隋唐历史进程
589
开皇之治
材料二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贞观政要》
材料三 奇珍异宝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波斯的商邸珠宝,石国的宝石瑟瑟,西域的胡姬酒肆,在长安城随处可见。西方的宝刀良马、香料药材每天都在运往长安,长安的丝绸瓷器、技术和茶叶也在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
经济繁荣
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
对外交往活跃
材料四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
材料五唐代女子骑马雕塑
李白像
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民族交往与交融
社会风气开放
文学艺术多彩
材料六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贞观之治
劝课农桑,轻徭薄赋,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武周政治
继续推行均田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创殿试,开武举,广泛罗致人才。
开元盛世
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大兴文治,发展科举,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隋唐盛世的原因?
材料七
①重视发展生产
②知人善任,从谏如流
③兴学重教;
④制度创新与完善
⑥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
材料八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李世民
⑤开明的民族政策
封建盛世下,人民生活安定、生活水平提高,但封建统治各阶级地位没变,阶级剥削和阶级矛盾依然存在,所以不能过于美化封建盛世。
深化对封建盛世的认识:
【思维提升】你眼中的隋炀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
材料九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 P35
北方
(突厥、
回纥)
1.东突厥:唐太宗时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设立都督府
2.西突厥
(1)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
(2)唐高宗:灭西突厥
(3)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
3.回纥:唐玄宗时期册封怀仁可汗
东北(靺鞨)
唐玄宗时期,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西南(吐蕃)
1.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
2.唐穆宗时期:唐蕃长庆会盟(9世纪中期)
材料十 唐初处理与边疆各族关系的措施
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所学,概括唐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有何特点?
方式:战争、设置机构、册封 、和亲、会盟。
特点:多样性; 以和为主,以抚为主 ;平等对待各民族
材料十一 《职贡图》,唐朝画家阎立本作。这幅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着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材料十二 该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生动画面。而敦煌地区的人口也由新旧《唐书?地理志》所载的“户4265,口16250”增长为《通典》所载的“户6395,口32234”,人口几乎增长一倍。
根据材料十一、十二并结合所学,归纳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唐朝的民族政策对今天有何启示?
意义:①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②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③有利于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
启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杜甫《忆昔》
材料十三 节度使是唐朝边境重镇节制调度军队的长官,称“藩镇”。唐玄宗时,节度使的权力很大,总揽数州之军、政、财、监大权。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15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禁军仅有12万。……为平安史之乱(755—763年),内地也置节度使。平乱后,节度使遍布全国,其势力进一步发展。节度使在军、政、财权各方面都独立自主,不听中央,以致割据一方,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根据材料十三并结合课文,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影响。
直接原因:节度使专权、兵力外重内轻。
根本原因:政治腐败。
影响:①唐朝由盛而衰;②中央集权削弱,形成藩镇割据局面;③黄河流域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
材料十四 需要指出,所谓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描述一种倾向,不是说真的全都割据了。根据学者的研究和概括,唐朝后期的四十多个藩镇,真正比较稳定地维持着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称“河朔三镇”。当然,即使是这样独立性比较强的藩镇,在形式上也是臣服于唐朝的。除河北以外,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上只能算是半割据。此外,还有南方的藩镇,那就不能算割据了。不但不割据,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很听中央的话,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唐朝后期的中央财政主要靠南方支撑的。
问:根据材料十四,概括唐朝后期藩镇的特点,并分析藩镇割据的影响。
藩镇割据
特征:既企图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处,又不能彻底否定中央统治。
影响:①藩镇割据使唐王朝直接管辖的土地大为减少,中央权威受到严重威胁,唐王朝逐步走向没落。②藩镇之间战乱不断,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③唐代在藩镇跋扈的局面之下,但依旧延续了百余年的统治。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50多年间,黄河流域(北方)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王朝,称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基础。
盛衰之思
材料十五 唐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封建高度繁荣的同时,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赋役苛重,致使封建国家的基础——广大的自耕农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封建国家的支柱——上处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的官僚地主,早已抛弃了贞观、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精神,肆意盘剥,终日尽情享乐。在唐玄宗统治后期,荒淫放荡,怠于政事……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载《史学集刊》1994年第2期
1.根据材料,概括大唐走向衰亡的原因
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政治腐败。
2.从唐朝的成败盛衰中得到哪些启示?
启示:
①必须正视、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②统治清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③统治者的个人素养和作为至关重要。
历史线索
盛世景象
乱世之殇
盛衰之思
【隋唐阶段特征】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政治
国家统一, 政局稳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经济
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安史之乱后, 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思想
文化
“三教合一”,儒学复兴;唐朝文化博大精深, 世界领先。
民族关系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核心内容: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朝盛极一时,虽然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唐朝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景象:经济繁荣、制度完备、政治清明、对外开放、民族交融、文化发展……但玄宗的统治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在安史之乱和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唐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然而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特别是后周的改革和力量增强,为后来北宋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