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数学好玩《重复的奥妙》 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 数学好玩《重复的奥妙》 北师大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24 07:1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数学好玩《重复的奥妙》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重复的奥妙》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好玩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提出: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册教材注意体现这一要求,这是本套教科书第一次设置独立的课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它有着深刻的数学思想,也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的基 础知识之一。教材提供的情境图中蕴含多个简单重复规律的信息,这些丰富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规律存在的广泛性。而“规律”这个词对学生并不陌生,一年级有找规律填数, 所以找规律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会用哪些方式表达,经过课前观察,孩子用实物图和文字表达达到 80%,说明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而“重复”的现象呈现也更加复杂,不仅是图形的颜色,而且在形状和数量上也都有着各自的变化规律。二年级学生对于数量和形状变化的规律,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脑中都有自己的“规律”。因此这节课的学习,是要帮助学生积累找规律的方法、经验,从多个角度找规律,通过看、说、画、摆等活动表示规律。旨在体现活动性和探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表达、分析、推理等活动过程,从而发现、概括规律。
2、学习目标:
(1)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2)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况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
(3)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感受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发现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重复”的内在含义。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引导探究法、动手操作法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贴纸,马克笔和A4纸(展示用)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一个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它就是蒙古族。蒙古族有一个传统的节日——那达慕节。“
(出示主题图)瞧,一年一度的节日又到了,小朋友们正载歌载舞,多高兴呀!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在丰富有趣的节日情景中,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激发学习的兴趣,引起观察和探究的动机,同时也渗透人文教育。
(二)创设情境,探究规律
1、描述规律现象
教师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有序观察,说说自己在图中的发现(有什么,如何摆放)。
仔细观察后,同桌互说图上的内容,个别汇报,全班交流,明确物品的摆放特点。
学生描述出物品的摆放规律
【设计意图】:情境图中蕴含多个简单重复规律的信息,这些丰富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现规律存在的广泛性。通过有序观察,同桌交流,初步感知“重复”的现象,建立表象认识。
2、表示规律内容
(1)表示物品的规律
每人任选一种物品,独立思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图中物品的规律,完成学习单后组内交流汇报。
(2)个别学生展示并讲解自己的表示方法,板书出示(同一种物品的不同方法表示)。
(3)全班交流。
看到这几种方法,你想说点什么?
明确:1、省略号的意义(学生质疑、解惑);
2、表示规律的多种方法;
3、你最喜欢的方法?(引导数字、字母、图形和符号的简洁性、概括性,培养符号意识)
4、几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有无共同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表达、交流等活动过程,充分发散思维,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规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学习兴趣,体会表示方法的多样性,培养符号意识,体会“重复”现象的抽象表达。
3、理解规律特征
观察表示同一物品规律的不同方法,找出共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怎样表示,都是几个一组不断的重复出现的,重复的内容完全一致
揭示课题,板书“重复”
你刚才表示的规律中,重复出现的部分是什么?你圈出来的每一组的个数与其他同学的一样吗?同学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共性,理解“重复”的本质特征,掌握重复现象的本质属性。
4、练习:根据规律接着往下说
请你继续按照这些规律说继续下去。同桌两个人一组,互相说说:如果再挂灯笼,该怎么挂?如果再插彩旗,该怎么插。
【设计意图】:运用“重复”的抽象特征,具体到现实情景中的运用,进一步理解“重复”的概念。
(三)链接生活,体会规律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里也有重复的奇妙,学生举例。教师适时补充,如:一周七天不断重复的规律,一年12个月不断重复的规律,一年四季不断重复的规律……
重复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衣服上的图案,建筑物
欣赏规律,感受美感 (播放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
重复的现象无处不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长一双慧眼,多留心观察,发现更多的重复的现象和其中隐藏的奥妙。
【设计意图】: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更多的学习数学的欲望。
(四)学以致用,创造规律
动手摆规律
原来重复的现象无所不在,你想不想自己创作一副有重复规律的图案?(想)那就赶快行动起来吧!利用学具袋中简单的图形创作一副美丽的图案。
以小组为单位展评学生创作的规律画。
【设计意图】:在实践操作中,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一步运用“重复”的概念,并将生硬的数学概念变成有温度的“作品”,感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五)拓展提升,内化规律
串项链:一白两红三绿不断重复
只剩下一个绿色的珠子怎么办?
第56个珠子是什么颜色?
在56个珠子中,红的有几个?
(六)回顾总结 评价激励
以小组为单位展评学生创作的规律画。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七)板书设计:
重复的奥妙


学生作品
四、教学反思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好玩》第二课时的内容,属于综合实践活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简单的“重复”规律。这节课以主题情境图为载体,放手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去寻找规律,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些规律,实现了从具体事物到抽象的数学符号的过渡。反思整个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情境创设渗透人文精神。
课始,通过创设情境,让孩子们了解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感受了节日气氛,同时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由于本课的情境图为探索规律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载体,在此用过观察、同桌交流和全班交流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探寻物品的摆放规律,初步感知重复现象。
二、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层层推进。
“表示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我设计了“描述规律现象——表示规律内容——交流规律特点”三个环节,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探究学习。特别是在“表示规律”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孩子任意选择物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表示,展示交流,在交流汇报中,了解了不同的表示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不同表示方法的共同点的研究,发现内在联系,也就是“重复”现象的本质特征,这样的设计有梯度,降低了探究活动的难度。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出示主题图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主题图,渗透有序观察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用语言描述规律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习惯。在发现规律特点的环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对比,总结出规律的本质特点,培养了孩子的概括能力,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研究方法。
四、注重数学的应用价值,发掘生活中的数学,并能鼓励学生动手创作,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数学好玩”。
当然,“教学是缺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任选一组表示规律并展示交流后,可以问学生:“有没有哪个同学的表示方式改变了?比如说表示灯笼的规律时用的是画图的表示方式,这次选用符号了。” 特别是那些复杂的事物(如气球的排列)用数字和符号表示规律更加简洁。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符号表示的简洁性,强化符号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