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年、月、日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年、月、日 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24 07:2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年、月、日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全年的天数。.
(3)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天数。
(4)能判断某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年历卡自主探索,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2)在合作交流中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发现二月份的特殊性。
(3)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发展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2)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永昌镇南沟小学三年级学生,本班共有学生20名,男生9名,女生11名,均来自农村,其中留守儿童占全班总人数的25.5%。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多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识记、理解、运用能力都比较强。但少数学生听讲不专心,写作业不认真,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新课教学分二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认识年月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了解年月日。
第二层次为判断平年和闰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汇报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中全体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从而找到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每个学生准备2-3张年历卡片(10种不同的年份)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初步认识年月日。
(1)猜谜语:
(2) 同学们,您们知道今天是几月几日吗?
生:4月28日。
对,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在一年中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节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出示课件,图上描述的是什么事?你知道这些事都发生在几月几日吗?把你知道的跟同学说一说。
生:10月1日国庆及,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3月12日是植树节,6月一日是国际儿童节。
师:除了老师出示的这些外,你们还知道哪些重大的节日?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年月日得知识
???? 板书 :??? 年、月、日
?二、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1、观察年历
师:在一张张年历中藏着许多小秘密,你能找出来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吗?
出示问题卡:
1、一年有几个月? 2、哪几个月有31天?
3、哪几个月有30天? 4、二月份有几天?
师:同学们四人一组仔细观察手里的年历讨论,看哪组讨论得又对又快。
学生汇报,老师及时板书并适时补充,小节。同时强调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2、练习
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在年历上圈出来。
3、教学生记天数的方法
师:我们知道一年又12个月,但每个月的天数却有所不同,怎样才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呢?
生:可以把相同天数的月份记在一起。
师:对,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些月份的天数相同。
师:我们还可以用拳头帮助记忆,凸出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的地方是30天(二月出外)
老师做示范,学生动手数一数。
4、游戏活动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请男同学起立,要是小月,请女同学起立,好吗?
下面游戏开始啦,老师报月份:
(1月、4月、3月、6月、7月、8月、11月、12月、9月、2月、5月、10月)
二月为什么没有人站起呢?
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是个特殊月,关于二月的有关知识我们下节课在继续学习。
5、实际应用
6、小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7、布置作业,课本48页的做一做。
????? 板书 :
?????????????? 年、 月、? 日
??????????????? 一年有12个月
???? 大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是31天。
小月:四、六、九、十一月,是30天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如何被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说明教师以何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简要总结。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练习题以强化学习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补充的链接鼓励学生超越这门课把思路拓展到其他内容领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