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期末复习特训
一、选择题
1.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下列体现中外交流特点的服饰是
( )
A.西装
B.中山装
C.长袍
D.马褂
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朝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朝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开辟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3.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草原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更加畅通,其原因可能是( )
A.辽朝政府建立后采取了有利的措施
B.沿途国家需要在经济方面互通有无
C.宋元时期的政治形势较前相对安稳
D.草原丝绸之路比其他路线环境优越
5.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完成了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的任务
B.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贸易繁荣
C.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
D.他的这次出使被司马迁称为“凿空”
6.1947年后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得益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的生效
D.经济全球化的完成
7.据统计,英国在1700年至1851年,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14%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1831年更是高达70.4%,食品从5%上升到9%,英国进口商品结构出现如此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工业革命开展带来的客观影响
B.殖民扩张加剧掠夺了更多的原料
C.工业制成品国内市场日益饱和
D.圈地运动造成农业生产持续下降
8.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昭武九姓是对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者其后裔的泛称,有康、安、石、米、史、何、穆等姓。他们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将祆教、摩尼教、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原,将中原的丝绸、造纸术传入西方。由此可见( )
A.丝绸之路是由汉族商人控制的贸易之路
B.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应是丝绸和瓷器
C.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
D.昭武九姓控制着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贸易
9.阅读下表,推动世界贸易不断增长的根本力量是( )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表
年份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
(单位:10亿法郎)
1870年
24
45.5
1880年
36
68.8
1890年
49
94
1900年
68
118.2
A.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B.国际分工和世界各地依赖程度提高
C.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
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
10.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
A.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11.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代陶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
A.瓷器是海外贸易中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12.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主要史实有( )
①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
②中亚的葡萄、西瓜、胡萝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⑤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3.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 )
A.交通非常发达
B.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名胜古迹众多
14.下图为1965—1995年期间不同类型国家的国际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示意图。此图反映了
( )
A.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
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处境恶化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冲突加剧
15.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的方向运送的金银。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等。材料主要说明了( )
A.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的变化
B.世界贸易量的增长
C.世界贸易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市场
D.世界贸易使殖民者财富猛增
16.某同学整理的如下这张资料卡片,可用来研究( )
A.文艺复兴的影响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三角贸易”的影响
17.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迁徙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途径。粮食作物、牲畜品种与人类移民的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
( )
A.目的是粮食、牲畜与人口交换
B.促使全球一体化正式形成
C.促使各地保留原来的文明习俗
D.推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
18.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二、非选择题
19.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4%;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材料二 17世纪,饮茶在欧洲逐步盛行并传至北美,饮茶成为一种高尚的消遣。正如查理二世的专职牧师奥文顿所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在英国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惫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
中国茶叶在欧洲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茶价相当昂贵。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6
881荷盾的茶叶,到荷兰后却卖得988
510荷盾,获利651
629荷盾。鸦片战争前的140年中,欧美贸易公司用来购买以茶叶为主的中国商品所花费的白银达169
437
564两。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茶叶交易,“从中国来的茶叶,提供了英国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出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出现的经济条件。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对西方社会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许多证据证明,丝绸之路在商朝就已存在。比如,在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了一些玉器,经鉴定是和田玉、昆仑玉等。汉武帝时,迫于匈奴的军事压力,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虽历经千辛万苦,但张骞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尽管如此,他的亲身见闻,引起了汉武帝的巨大兴趣。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时,张骞带了很多副使,浩浩荡荡几百人,并携带了大量的礼品。汉武帝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所以要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就需要带很多礼品,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丝绸。随着张骞和副使们的出使,大批中亚国家和当地的民族都体会到丝绸的美丽,同时又通过商人扩大了与中亚、西亚的丝绸贸易。
——摘编自《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
材料二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之为“地理大发现”。葡萄牙以当时不到一百万的人口,在几十年间奇迹般崛起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一度与西班牙瓜分了整个地球。……葡萄牙16世纪控制了跨越半个地球的商业航线,打破了阿拉伯人和意大利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垄断了世界上的香料、食糖、黑奴贸易,成为世界性的商业帝国,欧洲的贸易中心也从意大利转移到了葡萄牙(它的邻国西班牙也因美洲的黄金、白银而强大起来)。
——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形成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与丝绸之路形成的不同,并简析其世界意义。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饮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社会,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的描写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88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超过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等
《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故B正确;A是西方服饰,C、D是中国的传统服饰,都无法体现中外交流的特点。
2.B
3.D
据中国的产品与技术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东传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题目设问不一致,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的主要通道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排除C项。
4.A
草原丝绸之路在北方,主要穿行于游牧民族地区,宋朝时期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即位于此地区,它采取主动措施,推动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发展,故选A项;B项不是宋元时期独有的经济特征,排除;C、D两项与史实不符。
5.B
A项与实际不符,排除;C、D两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张骞出使西域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贸易繁荣,故选B项。
6.C
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它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因而“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故选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金融体系,排除A项;联合国的成立是政治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7.A
由材料“制成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例从14%下降到4.9%”“原料从45%上升到58.2%”可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制成品进口减少、原料进口增加,故选A项;制成品进口比例下降与殖民扩张史实不符,排除B项;“市场日益饱和”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圈地运动为当时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和原料,与“进口商品结构变化”无关,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昭武九姓从事国际转运贸易,活动路线是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C项正确。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由昭武九姓控制,昭武九姓不是汉族,排除A;陆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是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是瓷器,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
9.D
从材料可以看出世界贸易指数、贸易总额不断增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从表格时间上看,1870年到1900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提高,故选D。
10.C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人的视野获得极大开阔,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张骞出使西域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中国与中亚和欧洲国家的联系,故C项正确;汉朝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故B项错误;张骞通西域与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这也不是材料要说明的内容,故D项错误。
11.B
根据材料“埃及开罗附近”“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发现唐代大量瓷器,可以表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故答案选B。A以偏概全,且不符合本题主旨,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12.D
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不是通过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⑤,其他组合项符合题意,故D正确。
13.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频繁交往,相互交流,故C项正确。交通非常发达的说法片面,故A项排除;商品贸易极其繁荣属于表象,不是本质,故B项排除;名胜古迹众多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故D项排除。
14.C
从图片可以看出,1965—1995年期间,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很大,说明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的发展,故C项正确。从图片可知,1965—1995年期间,世界贸易以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为主,世界贸易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处境恶化,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冲突,故D项错误。
15.A
材料“但是在这之后的新的海外产品开始逐渐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也不断增长,包括新的饮料、新的染料、新的香料、新的食物等”反映的是世界贸易中商品种类增多,商品贸易范围扩大,故A项正确。
16.B
根据材料“使东西两个半球之间建立了联系”“开始了欧洲海外殖民的血与火的历史”可知,这是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评述,故B项正确。
17.D
根据材料“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迁徙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途径。粮食作物、牲畜品种与人类移民的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故D项正确。粮食、牲畜与人口的交换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不是目的,故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全球一体化开始生成,故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文明习俗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故排除C项。
18.D
根据所学可知大宛等国都属于中亚,结合材料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在于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D正确。“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说明了张骞所获得的信息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直接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和建立汉朝与西方的联系,A、B错误;汉宣帝时,设置了西域都护,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C材料无法体现。
二、非选择题
19.
(1)特征:国际贸易迅速增长;机器纺织品成为主导商品;英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条件:工业革命;近代交通工具出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影响:①促进欧洲医药事业发展;②改变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习惯;③茶叶贸易使欧洲资产阶级获得巨大利润;④成为一些殖民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⑤造成欧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答出其中4点即可)原因:中国江南地区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中国茶叶产量大且质量好;工业革命推动茶叶消费成为时尚。
20.
(1)特点:出现时间早;逐渐形成;时间跨度大;带有政治、军事目的。
影响:扩大了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西汉时期中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增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民族交融等。
(2)不同: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商品经济大发展、商业危机等因素推动的结果,丝绸之路的形成则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新航路开辟通过海路连通全球,而丝绸之路则海陆兼有,但局限于欧、亚、非三大洲;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充斥着血腥和暴力,如掠夺各地的金银、劳动力、廉价原料等,而丝绸之路则呈现出和平友好往来的特点;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但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贫穷,而丝绸之路使交往双方受益。
世界意义: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文明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逐步形成。
21.
(1)特点:历史悠久;功能多样;影响阶层广泛;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作用: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
(3)意义: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