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绘画审美情趣”教学案例

文档属性

名称 “印象主义绘画审美情趣”教学案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6-23 23:1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新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材
“印象主义绘画的审美情趣”教学案例
觉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网络资料
学生:油画棒、彩色铅笔、2B 铅笔、素描纸
教学过程
一、走近印象主义
(一)对比传统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
教师以启发谈话法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传统艺术与现代主义艺术。
教师出示一组图片:1.《小提琴和葡萄》2.《薰衣草之雾》3.《拾穗》4.《夜巡》5.《奥松维尔伯爵夫人》6.《即兴之作 26》,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区分:3、4、
5 是传统艺术作品;1、2、6 是现代主义艺术作品。
(二)分析传统艺术向现代主义艺术的转变,引出
主题
二、了解印象主义
(一)探究艺术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师导语:印象主义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19 世纪法国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板书:艺术特点)
原因一:新审美的需求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荷拉斯兄弟的誓言》《向前冲锋的阿拉伯骑兵》《奥南的葬礼》,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艺术大师在求真写实方面已经达到顶峰。
艺术家迫切地需要寻找到新的审美风尚,所以,印象主义摒弃了传统绘画的内容情节,开始强调绘画语言
(幻灯片出示图 2)。因而,印象主义呈现出的第一个艺术特点:强调绘画的审美功能。(教师板书:审美功能)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新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图像之美——绘画艺术》的主题四“超越与延异——西方现代艺术”。教材中展示了 19 世纪 60 年代在法国出现的印象主义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印象主义突破了传统的绘画观念,建立起一套新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技巧,由此影响到整个西方艺术观念的转变, 最终导致现代艺术的产生。
本课“学习任务一”是研究西方现代艺术的起点, 这部分由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学习重在让学生深度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语言和文化内涵。第二课时学习后印象主义如何在此基础上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两课时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
本案例是针对第一课时印象主义绘画的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美术课上已涉及印象主义的初步学习,但缺乏对印象主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

地对印象主义绘画进行比较性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主义形成原因、发展历程,具备分析图像的审美能力。通过对典型作品用“四步法”进行赏析, 深度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语言和文化内涵。
通过开展具有综合体验的美术鉴赏活动,将创意绘画、设计构想等实践体验纳入探寻印象主义绘画的学习之中,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创造美的能力。
提升学生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从而培养积极的审美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印象主义的形成原因、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
难点:深度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语言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展鉴赏活动。
美术语言:印象主义、审美功能、光与色、瞬间视
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传统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的区别。
教师指出:传统艺术根本的特征是求真写实,而现代主义艺术根本的特征是反对求真写实。
教师顺势引出本课课题: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不是瞬间完成的,中间有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就是印象主义(幻灯片出示图 1)。(教师板书课题:印象主义)
▲ 图 1
环节解读:对比传统与现代主义绘画的不同,让学生进入艺术发展脉络梳理的情境,从而使其了解这节课在艺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 图 2
原因二:照相机的发明
教师讲解分析:19 世纪照相机的发明是对传统艺术的严重挑战,使得艺术家把注意力放在捕捉瞬间视觉印象上,完全忽视对象的形和轮廓,把对象画得松散自由, 只追求色彩效果。所以,印象主义的第二个艺术特点: 客观再现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教师板书:瞬间印象)
原因三:物理学的发展
教师介绍:19 世纪物理学对光色的分析为印象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色彩理论方面的科学依据。通过对康斯太勃尔的《白马》和莫奈的《鲁昂大教堂》系列作品进行比较(幻灯片出示图 3),让学生体会印象主义用光源色和环境色来表现物象的新绘画方式。所以,印象主义的第三个艺术特点:真实地表现自然界的光和色。
(教师板书:光与色)
▲ 图 3
原因四:浮世绘的影响
教师介绍:日本浮世绘独特的装饰性、平面性和单纯艳丽的色彩构成了一个新的世界,对西方艺术家也是一个启迪。通过作品解析浮世绘对印象主义作品的影响, 指出印象主义具有装饰构图、平面铺色、原色并列的艺术特点(幻灯片出示图 4)。(教师板书:装饰构图、平面铺色、原色并列)
▲ 图 4
环节解读:主要以启发谈话法逐步内化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印象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循序渐进地形成对印象主义艺术特点的深层理解。
(二)引导学生赏析印象主义作品
启发谈话,引出印象主义的概念
教师讲述印象主义画家是如何掀起了一场艺术史上的革命。他们成立自己的协会,举办联展,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趣谈“印象主义”这个概念是如何在
莫奈的《印象·日出》展出的这一天被提出来的,指明该作品划时代的意义。(教师板书:《印象·日出》)环节解读:以故事激趣法让学生了解“印象主义”
的由来,明确《印象·日出》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想法。
赏析莫奈的《印象·日出》(图 5)
▲ 图 5
(1)以问答形式,描述作品内容教师提问:这幅画里有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当提示,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回答问题。教师肯定回答并总结:这是莫奈于 1872 年在勒阿
弗尔港口的写生。这幅画很好地还原了当时那种“印象”。引导学生完成鉴赏的第一步:打破感官界限去感受作品所描绘的内容,把握作品给我们的第一感受。
(2)分组讨论,分析作品形式
教师引导学生将莫奈的《印象·日出》与康斯太勃尔的《白马》进行对比,找出这两幅作品在造型、笔触和色彩方面的不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在造型上,对比传统作品的厚重感和清晰的轮廓线,莫奈的作品完全忽视了对象的形和轮廓, 把对象画得松散自由。
教师提问:比较两幅作品的笔触有何不同?(图 6) 学生分析不同的笔触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笔触的排列方式。
教师总结:相对传统艺术细腻、光滑平整的笔触, 莫奈的运笔快速果断,一些有厚度的、鲜艳明亮的色彩

▲ 图 6
笔触极富变化。
教师提问:这两幅作品在色彩上有哪些不同?
学生对两幅作品的色彩差异性进行对比:单一颜色和丰富色彩的堆砌。
教师总结:莫奈完全抛弃了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 采用色块、色线或色点并列的手法来描绘,提高了画面色彩的明度和纯度。
(3)启发谈话,推测作者表达意图
教师分析莫奈这幅作品的创作意图:表现了画家捕捉瞬间印象的敏锐感受和把握光色变化的高超技巧, 很好地表达了画家在港口初见日出景象时激动美好的心情。
(4)总结作品,引导学生作出判断
教师评价作品:《印象·日出》标志着印象主义绘画的产生。
教师与学生自由对话,了解学生对印象主义绘画的认识与感受,引导学生应该以包容的态度对待艺术。
环节解读:引导学生尝试对图像进行解读,运用“四步法”进行赏析,完成一件作品由“赏”到“鉴”具体展开,深层解读印象主义绘画作品。
三、解读印象主义画家的个性特点
(一)出示学习单
教师导语:印象主义还有很多画家,如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等,他们都各有所长,我们着重解读三位画家。(教师板书:代表人物)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照手里的文字材料,完成学习单(图 7)。教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代表画家 生平 代表作品 个性特点 作品分析
马奈



德加



雷诺阿



▲ 图 7
(二)小组汇报
请三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对马奈、德加、雷诺阿的个性特点、作品等方面作出较为全面的阐述。
教师及时提示,启发学生准备概述要点信息,适当归纳完善。
环节解读:激发学生积极讨论与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用美术语言描述、分析作品。
四、表现印象主义
(一)实践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实践体验环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幅最喜欢的印象主义作品,结合对其表现手法的理解,绘制一幅作品。可以在临摹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自己的创意想法,同时设计出把作品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案。(要求尺寸:A4 纸)
教师巡回辅导,适当给予创作建议。
(二)展示环节
学生实践活动结束。
教师选出两组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组代表进行作品展示,并讲解作品创作的初衷和设计意图。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进行互评。
环节解读:通过实践体验印象主义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表现能力。同时,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创造美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课后拓展:学生完整填写学习单并展示作品。
环节解读:巩固本课的知识点,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时鼓励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体验印象主义绘画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的知识维度和创意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