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曲:《鹊华秋色图》单元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思乡曲:《鹊华秋色图》单元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6-24 07: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思乡曲:《鹊华秋色图》单元设计
——选自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鉴赏》(人美版)第二单元主题二“抒情与写意—文人画”
大概念:
家乡、思乡、家国
分层法、祛除“污损”
基本问题:
1.作者运用怎样的表现方法、哪些内容表现了“家乡”这一主题?
2.作品以怎样的画面形式,表达与传递了“思乡”及“留恋”的情感?
3.应用美术考古中“分层法”研究,祛除画面“污损”的古代书画作品给鉴赏带来怎样的视觉感受?
4.鉴赏古代书画作品是否需要复原作品本来面目,去探究作品的缘由? 5. 如何鉴赏(欣赏)、评价经历了诸多历史鉴藏之后的这件经典作品?
6.是否认同中国美术史学者的研究,做出怎样的评价和自己的论点?

学生需要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怎样的方式表现对故乡的情感
作品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内涵
引导性问题 学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作者运用怎样的表现方法?画作的哪些内容表现了“家乡”这一 主题? 知道:
▲两座山、湖泽及秋天的济南景致如此安静
▲舴艋舟、渔叟、小羊等画
面内容细节 能够:
▲描述出画面的内容和具体的细节
▲描述作品表是表现秋天的景致
▲分析作品是有色彩的,不是一般的水墨山水
◆作者运用怎样的形式表达和传递了“思乡”及“留恋”的情感? 知道:
▲舒朗的天空下,两座标志性的山与秋景
▲作者用记忆画的方式表现
了自己对故地的思念 能够:
▲分析画面的基本布局,舒朗的天空与田园生活
▲分析作者如何以图绘方式呈现家乡
(故地)景致,舒解挚友的思乡之情
◆如何鉴赏、评价 经历了诸多历史 知道:
▲眼前的画作与现存博物馆 能够:
▲对历史以来鉴藏者在画作留下的痕迹
鉴藏之后的这件经典作品? 的画作不一样
▲历史鉴藏者的印章、题款实际上造成画面“污损” 进行判断、分析
▲对中国画学者提出古代书画作品“污损”论点有自己的见解
要求:引导学生从对作品图像中呈现的实事性知识,上升到对概念(主题)的理解,最终对原则(思乡)和理论(“污损”论点)的深刻理解,这就是本主题的深度学习。培养学 生从记忆、背诵知识与技能,上升到理性分析、判断、归纳,甚至是迁移的能力。
主题 1:舒朗的长空
《鹊华秋色图》图像分析
对比赏析:揭示并还原《鹊华秋色图》本真面目,让学生感受作品复原前与复原后的视觉差异,体会世人对画作强加的审审 “爱”意。
《鹊华秋色图》先后被欧阳玄、文彭、项元汴、“山英”“砥室”“采菱”、张应甲、纳兰性德、乾隆御府收藏盖印,其中被乾隆皇帝尤为喜爱称为“神品”, 画心处盖了 19 个章的印章——“八旬天恩”“古稀天子”“太上皇帝”印等,
此外,还有 4 段御笔题跋。

层次赏析:远景辨识画卷的远山(鹊山与华不住山)的位置,画面中伫立着两座名山,右边尖尖的是华不注山,左边圆鼓状的是鹊山。

对照鹊山与华不注山的画中之景与自然之景,赵孟頫为好友周密复原回忆, 图绘的方式呈现的济南风光,如今看上去还是有些相似逼真的。
中景成排的稚松,杨树,朦朦胧胧,远处一排杉树,有层次的汀渚滩涂。
近景茂密的林木与房屋等细节飞入,重点欣赏树木的层次美。
秋色之美:秋天的树木颜色是极为丰富的,既保留了春夏的绿意,又增添了
红、黄、赭石的暖意之色,赵孟頫将山峰用石青色呈现深蓝色的山体,芦苇荡、叶子则是深浅不一的青绿色及赭色,屋顶选用红黄之色。如此一景,既有秋日的
青青凉意,也有秋光与红叶的温雅和畅。
卷轴赏析:1,尝试运用动画效果,实现卷轴一边卷一边收的卷轴欣赏效果, 还原古人赏析画作的方式。
2. 全作品拼接板做成结尾慢慢播放的动画。
主题 2:抒情还是写真
学生需要理解:
作品运用了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济南(齐州)秋天的景色? 作品的表现形式在古代中国山水画中属于哪种方式?
要求:(同上一课时)
《鹊华秋色图》图像分析
赏析:揭示《鹊华秋色图》作品的画面构成,引导学生感受、探究作者完成作品时的状态,体悟作品带来的视觉感,探索古代人是如何运用画作表达情感的方式。

对比中国古代山水画表现自然之景时一般的表现形式,结合作品《鹊华秋色图》分析逐渐变化及发展的形式,解释和评价赵孟頫为解好友周密思乡之情,依
靠记忆、图绘其故乡景色的方法,能否满足挚友的心境?

活动设计:
分解《鹊华秋色图》画作的图景,制作成局部造型图版,学生动手拼版构成的活动,对比山水画表现的“古风”形式,解释和分析《鹊华秋色图》这样的表现方式对于作品意义(主题)的呈现有哪些优势。

问题辨析:
作品是对真实景物的写照,还是?
《鹊华秋色图》是怎样表达作者意图的?
中国古典山水画作品是如何抒情写意的?

思考探究:
引导学生探究作品《鹊华秋色图》运用形式之间的关系与视象构成(画面形式的涵义及其组合的方式)。
作为图绘性艺术,是怎样体现和成为一种心智的、超越再现的经典名作。

主题 3:历史的思辨
问题探究
《鹊华秋色图》问世 730 多年来,被诸多历史名人所珍藏,画面现留有大小不一的印章、题跋痕迹,历代不断题款和接裱。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究竟是为什么?
为何历史上对此作品如此看重?此作品为中国古代书画中画面“污损” 最为严重的作品之一,历代文人、皇帝、以及历史学者如此喜欢此作品,有何更深层的意义?
你是否认同中国美术史研究者对《鹊华秋色图》等古代书画做出“污损” 原作的论点?经过历史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是否都无法摆脱被鉴藏者“污损”的过程?

引导性问题 学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学生能做些什么
◆造成作品画面大量印章、题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品诞生之后历史的收藏状况及相关研究素材
▲对作品真的喜爱还是收藏者
的占有欲在起作用 ▲分析历史以来对该作品的评价及收藏者对作品的关注程度
▲解释作品在历史流传过程所经历
事件的主要原因
为何该作品是中国古代书画中“污损”最严重之一? ▲作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作品在历史上留下的鉴藏痕迹最多是否为偶然的,或是有其必然原因。 ▲分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 义,作品主题意涵是否起关键作用
▲对作品主题意义的阐释和审美判
断的个性解析
中国美术史学者对作品进行的研究有意义吗?为什 么? ▲祛除作品画面“污损”的视觉处理方式是否为“假画”
▲美术考古学研究的“分层”法
与图像数字技术的相似 ▲对“污损”论点引发的争议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分析
▲能够选择一幅古代书画作品,自
己进行祛除“污损”,并阐释分析
要求:(同上一课时)

活动设计: 分组辩论活动
1.从美术考古的角度思考,对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视觉图像进行“技术”处理,恢复作品原貌,对于鉴赏学习的感知、体验,历史与社会研究有何帮助? 2.从文物价值的角度思考,没有历史鉴藏印章和题款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是
否属于“伪作”或“赝品”?鉴别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有何依据?
3.站在现代人的视角思考,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上的鉴藏印章、题款等,对于作品本身的意义有哪些?是否鉴藏印章、题款的印迹越多,证明作品越有价值?

体验活动与图像分解学习思路设计
以《鹊华秋色图》鉴赏学习为例,自己或分小组合作方式,探究祛除中国古代书画历史鉴藏印章、题款印迹的工作,选择一件作品,进行祛除画面“污损”, 结合历史、文化背景的学习,构成一件作品的比较鉴赏学习活动设计文本(图像分解)。
分小组展示自己图像分解的作品,与同学们共同鉴赏、描述、解释、分析和评价。体验这一范式的鉴赏活动。并评价自己和大家的表现。

评价要点 具体表现 核心素养
能知道该作品的表现形式、基本特点、和主题意义。 ▲能知道作品原来面貌、表现方式、创作背景、主题意义、历史鉴藏脉络使作品图像样貌发生的改变。
▲能从对作品的图像分解观赏分析中了解作品的构
成形式、内容细节与内涵呈现的样式。 图像识读审美判断

◆能对作品进行欣赏、分析,做出自 己的解释、评价。 ▲能知道和理解“不画处皆成妙境”的表现之妙趣。
▲能知道和分析作品具体细节和观赏中生发出的诗情画意联想,对作品做出自己的阐释, 图像识读审美判断
文化理解
能针对该作品的历史遭遇和中国美术史研究学者的研究做出自己的判断及分析。 ▲能搜集资料,与同学们交流自己对该作品历史遭遇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观点。
▲能对中国美术史学者在中国古书画祛除“污损”的研究、论争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尝试运用数字软件对中国古代书画作品进行祛
除“污损”实践,并在与同学们的分享中发表论点。 创意实践文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