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本问题”探索美术的“大概念”
【摘要】对美术学科的“大概念”和“基本问题”进行了界定,指出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学会围绕学 科特点设计好“基本问题”,并由此分解出一系列“小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持续理解”学科基本观点,也即“大 概念”。
【关键词】高中美术;大概念;基本问题;基本观点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以下简称 《高中课程方案》)“前言”指出,各学科课程标准都 “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 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 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这是此次高中课程改革的新观点、新突破,也是新亮 点、新要求,以确保落实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本 质观”和“学科教育观”。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读者已知道“大概念”的 重要性,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对“大概念”又很陌生,对 究竟什么是“大概念”不得而知。再读《普通高中美 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美术课 标》)又发现,里面似乎找不到“大概念”。那《高中 课程方案》“前言”中的要求该如何落实呢?因此,笔 者觉得,非常有必要对美术学科的“大概念”及其落 实作一番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设置了 四个学习领域,然而“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与创作、 表现无关,而“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等学习领 域又几乎不提欣赏与借鉴,“欣赏”与“创作”分离, 违背了美术创作和学习的规律;在中小学,往往不要 求学生创作,只要求他们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双基),总是“一课一练”式地学简单的美术 技能,这一课学绘画,下一课学剪纸或陶艺,所学的 美术知识与技能是离散而肤浅的,某种程度上说,是 导致美术学科成为“小三门”地位的原因之一;到了 高中阶段,或只学习美术鉴赏,或反复地练习美术基 本技能、画习作,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情 感思想的表达,没有完整的美术学习过程,当然不可 能达到对美术本质的理解。课改以来,某些美术课 本强调了人文性、社会性的课题,却丢失了美术本体 的知识与技能,或只罗列现象却没有总结美术的规 律,偏离了美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教师们在教学 中强调了人文性、社会性,以及与学生的互动和体 验,使教学活动表面热闹,却与美术本体的知识与技 能无关,或是浅尝辄止;某些论文谈了教学中美术表 现技法釆用的一些小手段、小技巧,其实对造型语言 的学习和理解毫无意义;某些教师或学者在研究或 解读美术核心素养时,往往就“图像识读”讲“识 图”,就“美术表现”谈“表现”,支离破碎,殊不知五 大美术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性和有机整体性。凡此 种种,都可以归结为对美术“大概念”的不理解,缺乏 思考与研究。
所以,《高中课程方案》提出“以学科大概念为核 心”,对于重新认识并确立“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 育观”,对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乃至确立学科价 值与学科地位,都至关重要。
二、什么是“大概念”
自古以来的各种教学都是对学生学习结果有效 性的探索。然而,怎样的教学才“有效”,人们对于这 一问题的看法,则因教学观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比如,20世纪初,以动物行为研究建模的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就以通过“刺激一反应”来加强知识的记忆 和积累为有效;20世纪50年代基于认知心理学和信 息加工理论的认知学习理论,也以“学习是知识获 得”为有效。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爆炸和 不断更新,人们对“有效教学”不断提出新的思考。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奥苏伯 尔(D. P. AuSubel,1918 -2008)认为“有意义的言语 学习”为有效,并倡导了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Advance organizers instruction model),即在安排学习 任务之前呈示给学生上位的引导性材料,巩固已有 知识,改善认知结构,促进新信息的获取和保持的教 学模式。⑴宾帮助学生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道 桥梁,从而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这里所说的“上位 的引导性材料”,就有“大概念”的意味。
前些年在我国大力推广的“英特尔?未来教育” 也以“通向理解之门的基本问题”探索“大概念”,旨 在激发学习者的思维、开展“元认知级”的师生互动、 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将学习活动引向宏观的理念、新 的思维角度、深刻的内涵和人文意义,⑵美国《21世 纪学习框架》指出:学科知识不是指储存一堆事实, 而是指学科观念和思维方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像 学科专家那样去思考。其“学科观念”即引导学生深 层的“大概念”。
美国课程论专家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 gins)针对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教师教 案最大的缺陷就是在……整个课程学习中缺乏重点 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强调对大概念的深入 理解,没有培养完成核心表现性任务所需的能力,而 仅仅陷入成千上万零散知识和技能之中”⑶“,往往 “作为教师要求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但我们自己却不 能充分理解这个目标”⑶*那么,什么才是,,理解,, 呢?为此,威金斯进行了专题讨论。他认为,“理解” 和“知道”是不同的。例如,经常见到的情况是“她知 道每个词语的意思,但并不理解整个句意”,或是, “如果学生理解了,他们可以通过展示他们知道和能 够做到的特定事情来证明自己理解了”'邛I因此, 威金斯认为,“理解”是指能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 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他 还进一步将“理解”界定为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 入、自知等6个侧面,并提出,需要借助大概念来深 化“理解”,因为“大概念是学科的’核心’,它们需要 被揭示,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究,直到抓住这个核 心”⑶”,“由于大概念具有内在的可迁移特性,因此 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将离散的主题和技能联系起 来”⑶七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为此,本文认为:学科教学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 堆由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 于核心概念的探索过程,并有助于学生持续理解与 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我们把这些核心概念 称为学科的大概念。
然而,《高中美术课标》中并未采用“大概念”这 一词汇,而是称之为“持续理解①的基本观 占” [4]25-32
o
在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持续 理解下列基本观点:
图像诉诸视觉,是与口语、文字、声音和动作 不同的交流方式。借助于图像,人们既能获得知识 和信息,也能表达思想和情感。
“整体观念”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观念,也是 人们看待和处理问题最有效的观念之一。
因观念、形态、材料和技法等差异,图像会呈 现不同的形式和风格。
图像会因为形式美原理的运用,显示出不同 的审美特征和品位,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觉感受。
图像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包含丰富的文化信 息,能反映不同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征。
这些“基本观点”就是美术鉴赏的“大概念”,与 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有着一定的联系,把它放 在美术鉴赏“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之前,就是希 望以此统领各种美术鉴赏活动。
同理,在“美术表现”内容系列的学习中,也提出 学生应该持续理解的五个基本观点:
运用各种媒材与技术创造视觉形象,表达思 想、情感和美化生活,是人的基本行为之一。
理解和运用不同的空间形态是美术表现的 基础。
艺术家和设计师用观念、素材、媒材、形式、结 构和各种美术制作方法进行实验和创作。
获得美术表现的效果和社会价值,一般需要 经历感知、思维、想象、制作、交流、评价和应用等 过程。
创造是美术的特征,也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 动力,创造力可以通过美术活动得到培养。
然而,教师看后会发现,这些“基本观点”不就是 一些正确的大实话吗,它们能对美术学习产生多大 意义?
以“运用各种媒体与技术创造视觉形象,表达思 想、情感和美化生活,是人的基本行为之一”这一句 为例。正如威金斯所言,你“知道每个词语的意思”, 能算真正理解了吗?没有,因为你并没有联系具体 的美术活动来理解这一“基本观点”,如,是什么美术 门类,选用了什么媒材,用的是什么技法,又借助了 什么观念作,是如何表达的,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和情感,等等。而且,不同的流派风格、不同的作者、 表现不同的题材和内容,最终作品及其效果都截然 不同。再说,即使你理解了某一写实性油画风景作 品,并不等于你能接受并理解表现主义、野兽派等其 他不同流派的风景作品,也不等于你就能理解中国 山水画,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绘画材料、工具和表现 技法上的差异的问题,而是完全不同于西洋绘画的 中国传统文化话语体系的产物。因此,你要理解这 一“基本观点”是“需要被揭示”“必须深入探究”,需 要有“探索过程”和“持续理解”。也就是说,理解这 些“大概念”不能停留在字面上,需要大量美术知识 以及人文知识的支撑,并不断地对各种不同的美术 作品的互动、体验和“持续理解”,因为它是一个趋向 于核心概念、不断探索的过程。
那么,我们如何进行“趋向于核心概念的探索过 程”呢?这就需要围绕“基本问题”持续探索各种 “大概念”。
三、以“基本问题''探索美术的"大概念"
什么是“基本问题”?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 (Hans Georg Gadamer)曾说过:“我们可以将每一个 陈述都当作是对某个问题的反应或回答,而要理解 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 的那个问题。”⑵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们得到的正 是这些“陈述”,比如《高中美术课标》中列了五条 “基本观点”,而没有机会“探索”这些陈述所要回答 的问题。由于学生没机会将知识与具体的美术作 品、美术活动等问题情境相联系,而且,事实性知识 (比如学生的美术作业)也没有为学生的高级思维能 力提供必要的训练机会,因此,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 可能记住了丰富的知识,却缺乏解决具体美术情境 中新问题的能力,更没有发现问题的敏感与习惯。
因此,我们必须把知识得以产生的“问题”还给 学生。威金斯认为:基本问题通向理解之门,它不仅 能够促进对某一特定主题单元的内容理解,也能激 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⑶m能激发并深化学生的 思维,能将学习活动引向宏观的理念、新的思维角 度、深刻的内涵以及相关的人文意义。
“基本问题”具有开放性,甚至涉及不同的价值 观,具有以下四种不同但有所重叠的内涵:
在我们一生中会重复出现的重要问题。它范 围很广,并具有永恒的特质,永远都是有争议的。 如:艺术欣赏是品味问题还是有固定的规则?
某一学科的核心思想和探究。即指向某一学 科核心的大概念或指向前沿技术知识的问题。如: 美术反映了文化还是塑造了文化?
学习核心内容所需的东西。如果一个问题可 以帮助学生有效探究、厘清重要而复杂的观点、知识 和技能——这是已设置好的通往发现的桥梁,只是 学生还没有掌握或领会其价值一一那么,这样的问 题就是基本问题。比如:优秀作品是如何吸引并抓 住观众兴趣的?
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特定的、各种学习者。一 些成人关心的问题不一定适合于学生,如果一个问 题能够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那它就是基本 问题。⑶口-m
可见,这些基本问题完全不同于一般有答案的 课堂提问,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深 化对学科的认识。但似乎过于“高大上”,有点不着 边际。
四、将''基本问题”分解为“小问题"
“基本问题”宏观开放、高屋建辄,但也往往非常 宽泛,操作性不强,所以,在具体实施时,还应该分解 出一系列与学科、与课题相关的“小问题”。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们学会围绕学科 特点设计好“基本问题”和“小问题”,并以此引导学 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以及“持续理解”,这样,才 能有效地深化思维。只有指导学生在“像美术家一 样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做中学”不断探索学科的 “大概念”,才能使教学活动充分体现“美术本质观” 和“美术教育观”,从而落实并全面发展学生的美术 核心素养。
教师们设计好“基本问题”和“小问题”的前提 是对美术学科本质规律的深刻理解。由于美术学科 有很强的操作性,正如前面所说,这“理解”不能停留 于字面和书本知识,更强调能迁移和运用、能动手操 作、示范和创作等美术实践方面的功底。
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07年至2009年出版的 六七年级的《美术》课本和《美术教学参考资料》中,就 设置了“基本问题”(当时他们称之为“单元问题”)和 “小问题”,在此略摘几例,仅供参考。(见下页表1)
可见,这小问题具有以下特征:
为基本问题提供了学科特定的研究途径。设 计小问题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具体主题和学科特征来 —步步地揭示基本问题。
没有标准答案。小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是开 放性的。这意味着它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可能
性,其目的在于引发讨论或提出新问题,而不是诱导 学生得出预期的“那个”答案。
表1
基本问题 小问题
陶艺是物质产品还 是精神产品?[5],42 古代陶艺不就是实用的物质产品 吗?陶艺作品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 值哪个更重要?现代陶艺有使用价 值吗?现代陶艺追求的是什么价 值呢?
美术作品应该是形 式决定内容,还是内 容决定形式?⑹6 看画时,你被什么吸引或感动?美 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能分开吗?对 同一幅画,每个人看画的角度一样 吗?你怎样看待某一作品的形式与 内容的关系?
一方水土是否“养 活”了一方民间 玩具?⑺刀 不同地域民间玩具风格的差异与水 土有关吗?在当代,水土对民间玩 具的影响会扩大还是缩小?你希望 在自己的作品中强调地方水土的因 素吗?
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好的小问题都能 适应各种兴趣和各种学习风格,能激发学生的深度 思考和争论,并成为吸引学生投入持续探究的手段, 因而往往能生成新的议题,也往往会产生教师始料 不及的独特答案和创造性方法。
当然,基本问题和小问题之间并无绝对的区别, 教师没必要去纠缠某一问题属于基本问题还是小问 题,而应该关注其主要作用:确定学习的范围,吸引 学生,引发学生的好奇和思考,进而去研究美术活动 背后的学科大概念、人文主题等,这就是美术学科的 “研究性学习”,从而产生新的认识、新的观念。
五、结语
此次《高中课程方案》提出了“着力发展学生核 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高中美术课标》也相应地提 出了“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强化“美 术本质观”和“美术教育观”,推动课程改革跨上了 一个新台阶、新高度。
为达到该目标,《高中课程方案》“前言”提出 “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 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 的落实”。为此,《高中美术课标》也提出需要学生 “持续理解的基本观点”(即“大概念”),将离散的知 识加以联系、整合与“结构化”,深化对美术学科本质 的认识。今后,各级美术教材应努力纠正丢失美术 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现象,回归并确保“美术本质观”, 并对各课分别设计出“基本问题”和“小问题”,便于 教师引导学生“持续理解”美术学科的本质规律。
对于美术教师而言,也应改变原先“一课一练”、 学科知识支离破碎、只有鉴赏或一味画习作的状态, 推行在联系学生生活情境的创作主题的引领下,通过 “基本问题”和“小问题”持续理解美术学科的“大概 念”,使学生经历“像美术家一样创作”的学习过程,将 美术鉴赏、美术技法、创意构思、美术创作等多种美术 知识与技能有机整合,并迁移和运用于自己的美术作 品之中,促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
提出“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要求我们重 新研究并确立“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观”。而 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首先要提高所有美术 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美术核心素养。不仅要有系统的 美术知识和理论,同时,要具备相当水平的“运用和 迁移”的美术实践和创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设计 岀有价值的“基本问题”和“小问题”,并指导学生 “持续理解”美术的“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