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游体验中提升高中学生的美术素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在云游体验中提升高中学生的美术素养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1-06-24 08:4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云“走游进 博体物 馆 验”教中学提设计升高中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教材分析
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相关文物部门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中国是博物馆大国,据国家文物局发布,截至 2019 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达5535 家。“走进博物馆”这一学习主题,在高中美术四个版本的国标教材中都有体现。《走进博物馆——如何参观博物馆》一课,主要是通过走进博物馆,丰富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提升美术鉴赏水平,树立文化自信。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在高一年级“美术鉴赏”必修模块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比较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
等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随着博物馆教育在学校课程中的普及,走进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参观博物馆的经验,这为本课的学习作了一定的知识铺垫。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引导学生通过对馆藏品的鉴赏,了解参观博物馆的方法,理解文化的多元。
过程与方法:通过模仿名画等创意互动,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识读能力,在云游博物馆中对未来博物馆的发展进行思辨和展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参观博物馆的礼仪,在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文化的多元中进行审美判断。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参观鉴赏博物馆的藏品。
教学难点:感受国内外博物馆藏品的多元性。
五、课时安排
走进博物馆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多个课时设计教学, 从“制定博物馆参观计划书”“博物馆的职能认识和参观建议”“线上线下参观博物馆”等内容展开,本课主要呈现“博物馆的职能认识和参观建议”的教学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博物馆的职能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博物馆与教育之间联系密切,博物馆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以教育作为开办的首要目的而存在。
1.模仿名画挑战,一起来?
播放美国洛杉矶的格蒂博物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于网络上发起的“格蒂挑战”活动的视频,欣赏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在家利用家常物品摆拍的 16 幅世界名画,理解活动的创意和互动性。
观众参与“格蒂挑战”,模仿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图 1),同学们来评判一下, 还原度有多高?
2.五一长假,去哪个博物馆打卡?
随着五一长假的到来和线下博物馆的陆续开馆,同学们会选择哪些博物馆去参观呢?
根据地图搜索大数据,列出全国十大热门博物馆, 有西安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南京的南京博物院等,这些博物馆都是五一长假的好去处。
3.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博物馆在哪里?
1905 年,晚清实业家张謇在家乡江苏南通创办的南通博物苑, 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博
物馆。
当时,南通的各学校,凡讲到关于动、植、矿物等, 常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南通博物苑也到南通各学校设立标本室,这也契合了张謇创办博物苑的宗旨, 即“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设计意图】通过防疫期间美国博物馆的活动和博物馆的相关知识传授,使学生认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 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时关注当下,体现基础美术教育的
时代性和发展性。
(二)走近博物馆的藏品 “云”游中国的博物馆,对藏品进行探秘,一起为
国宝代言,领略“镇馆之宝”的精彩。1.看“镇国之宝”
后母戊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图 2),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器的器形独特,铭文典雅,纹饰精美。兽面纹旧称饕餮纹(图 3),鼎耳的侧面雕刻有两只相对的猛虎, 虎口大张,共衔着一个人头,显示出一种恐怖的吃人形象,这是一种饕餮纹的表现形式。

2.赏瓷器“霸主”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青花瓷耐酸耐磨,经千年面色不退,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美誉,被尊为“中华瓷魂”。
萧何追韩信梅瓶(图 4),是一件极为珍贵的元代晚期青花瓷器。这件青花梅瓶,无论从造型、釉色、纹饰来看,都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 体现了古代制瓷工匠的高度创造性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被誉为中国青花第一器,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3.猜中国旅游标志
每年 5 月 19 日是中国旅游日,同学们知道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是什么吗?
马踏飞燕(图 5),又称为东汉铜奔马,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4.品“二王”书法
欣赏我国的国粹之一——书法,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鸭头丸帖》(图 6)。
这是一件写在绢上的草书作品。帖中只有十多个字, 字体曲直结合。在用笔上,既有刚劲之美的直笔,又有圆转外拓的曲笔;在用墨上,墨色枯润结合,变化丰富;
在章法上,行距很宽,显得萧散疏朗又洒脱自在。5.思考题
欣赏完几件“镇馆之宝”,出示思考题:
听一场交响乐要四十分钟,看一部电影要两个小时; 到博物馆,同学们看一件美术作品需要多久?
【设计意图】在云游博物馆时去欣赏镇馆之宝,可以提升学生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对我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思考看一件美术作品需要多长时间,对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持续的观察力和接下
来的参观建议教学进行认知的架构。
(三)参观博物馆的建议
在博物馆参观中,当同学们认真欣赏美术作品时, 会发现很多以前熟视无睹的东西,对线条、色彩、笔触、比例等也会有更深刻的体验。
参观建议 1:从阅读展签开始
面对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我们不可能都全部了解。因此,首先可以借助博物馆的展签进行了解。展签通常会贴在作品旁边,标注着作品的基本信息,比如艺术家的姓名、作品名称、创作时间和材质等。
认真理解展签内容可以极大地提升对博物馆的体验,可以同展品之间建立更深刻的联系。金桂琴摹夜宴

图卷展签(图 7),短短 8 行字,就对作品的弹丝吹竹、轻歌曼舞、主客糅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进行了描绘, 还从内容和形式上对这幅传世名作进行解读,对原件藏于故宫博物院进行说明。
参观建议 2:不要急,慢慢看
走进博物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是不可取的,应该对众多美术作品做出选择,花时间真正去了解几幅经典的作品,这样,艺术的意义才会逐渐显现出来。
参观建议 3:背景知识与包容心态
艺术有无数张面孔,面对那些与预期相距甚远的美术作品,也许会从心底生出问题:“这算是艺术吗?” 这时,需要一些关于美术鉴赏的背景知识和一种包容的心态。
《石渠宝笈》,是一本被收藏界奉为圭臬,书画鉴赏、研究的必读之作。全书共四十四卷,由清张照等著录清内府所藏自古至清代的列朝帝王和名家的书画作品,“既博且精,非前代诸谱循名著录者比也”。
参观建议 4:求助导览员
参观博物馆,求助导览员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先听导览员的讲解,如果有什么不解,可以先记录下来,参观结束后互相沟通交流,或者适当查阅一些资料。认真聆听,就会获得更多的信息。
参观建议 5:禁止拍照
看到心仪的藏品,难免会有用手机或者相机拍摄的举动。但是由于宣纸、丝绸、彩漆等对闪光灯具有敏感性, 很多博物馆禁止观众进行拍摄,以防止美术作品面临“光漂白”带来的伤害。因此,拿眼睛或者纸笔记录是最好的方式。
参观建议 6:遵守礼仪
参观博物馆要遵守秩序,说话应轻声细语,不可以追跑嬉闹。对秩序的遵守不仅是为了保证参观的效果, 更是对他人的尊重。在展厅里请不要喝水或吃零食,这样能体现对文物的尊重。
【设计意图】用教师讲授的方式对博物馆的参观建议进行一一列举,可以提升学生对博物馆参观的认识。虽然参观博物馆的一些方法和礼仪对高中学生来说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应知不等于应会,在实际的参观中,这
些建议还是需要反复强调并付诸实践。
(四)展望博物馆的未来
在抗疫期间,大批博物馆在闭馆的同时把展示业务转移到线上,利用新技术推行各种线上服务,体现出科技的神奇力量,如云游故宫博物院。
1.云博物馆的价值
云博物馆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在世界任意一个角落欣赏和研究自己关注的馆藏品,不会因为展览不当的问题,如光线、温度、湿度等让珍贵的艺术品受到损害,

已经成为分享文化艺术的便捷方式。
如在 2020 年 5 月 18 日上午 9 点,新华网客户端、新华网甘肃频道联合敦煌研究院,用 150 分钟全景呈现甘肃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榆林窟、炳灵寺石窟、西千佛洞、北石窟寺六大石窟辉煌灿烂的艺术荣光。多个经典的“特别洞窟”首次全球直播亮相,给浏览者带来一场中国石窟艺术的“云”游之旅。(图 8)
2.线下实地参观博物馆的优势
虽然云博物馆的价值巨大,但是传统博物馆的优势始终明显。因为线下观展的真实体验无法被复制。线上文物做得再高清、再逼真,也无法带来面对面交流的那种触动。此外,展厅的布局、光线甚至气味,展品之间实际的大小与尺寸比例等,构建起观众对展览认知的重要框架,也是线上彼此割裂的单幅展品或虚拟观展无法实现的。
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数量截至 2019 年已经达到 140 余万件,是我国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博物馆之一。负一楼“古代中国”展厅陈列着我国各个时期的考古成果,一楼中央大厅展示的是“领袖·人民”——我国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复兴之路”展厅使参观者徜徉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长河,见证祖国的发展和强大。
3.未来博物馆的思辨
展望博物馆的未来发展,线上线下参观博物馆可以优势互补。
线上爱上博物馆,线下走进博物馆。线上与
线下的博物馆教育资源可以彼此呼应,博物馆在线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以合作共赢。
用科技为博物馆赋能。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博物馆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对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空间
(图 9)。
线下闭馆,线上开花。通过博物馆线上线下结合,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为观众提供全天候的文化服务,开辟博物馆的崭新未来。
4.思考题
新冠肺炎疫情让线上博物馆成为一时之需,但云博物馆会不会取代传统博物馆?未来的博物馆又是什么形态?
2020 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那么,如何以多元和包容的姿态,与不同社会背景和年龄层次的公众展开平等对话,畅谈古今?
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结束本课的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对线上线下参观博物馆的思辨, 可以促进学生对未来博物馆的发展进行展望。学生带着未知的美术问题走进课堂,等下课时候,学生带着更多的美术问题走出课堂,是美术学科进行深度学习,体现美术知识进阶的有效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