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超级精品资料包(全方位备讲练系列)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隆中对》超级精品资料包(全方位备讲练系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14 09:39:45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隆中对》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隆中对策”的核心,明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及根据,并学习文章选材精当,详略分明的写作手法。
2、学习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的写法,领略诸葛亮的军事天才。
[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枯燥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
2、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准备]
本案例记录的是第二、三课时的授课内容。
在正式授课前一星期,可布置学生课余阅读《三国演义》中一些描写诸葛亮的精彩片段,对诸葛亮的性格、才能、人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利用第一课时,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培养其较好的文言语感,并借助课下注释或一些古译今之类的工具书,疏通文章大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点击课件,屏幕上出现这样一幅画面:黄昏下的古城背景前,大江滚滚东去,一渔夫撑一扁舟划过。同时,在悠扬的古筝乐曲的烘托下,《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缓缓出现)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老师带头,学生齐声诵读
师:一位退隐江湖的高人,或闲情垂钓,惯看秋月春风;或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开怀畅饮,笑谈古今往事。许多的人事已随滚滚江水飘然而逝,而那些杰出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却如同璀璨的明星长留于人们的心中。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隆中对》中的诸葛亮。今天,我们也来笑谈一把《隆中对》。(点击画面,出现课题。)
(画面切换到刘关张“三顾茅庐”的图片,图片的前景制作成雪花漫天飞舞的动画效果)
生:(倍感新鲜、交头接耳)呀!下雪了!
师:《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三顾茅庐”大多数同学都听过、看过,谁来简单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一学生将课前收集的故事大致讲述了一番)
师:由于刘备的诚心拜访,“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特点,对发展前景作出了天才的预见,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策”,后人也称它为“隆中对”。(点击画面,出现相关文字简介。)
(再次点击鼠标,出现三国时期的战略形势示意图,展示出曹操、孙权、刘表、刘璋的势力范围。)
师:我想请同学们来指出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大致在什么位置?谁来指指?
(几个学生上来指点,但不是很准确。)
师:(指着地图上的“夏口”)汉朝末年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叫“夏口”,属于荆州管辖,刘表是荆州牧,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我们孝感就在夏口的西北面。
生:噢,原来《隆中对》里讲的很多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这啊!(“找位置”的环节一下子从时间和空间上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学生啧啧连声,气氛渐渐活跃。)
二、进入角色,积极探究
(先布置学生齐读文章核心部分----“隆中对策”,即文章第4自然段,教师纠正字音错误、停顿不当的毛病)
师:读完了课文,接着我想请四位同学来扮演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曹操、孙权、刘表、刘璋,我们来进行一个表演,谁来试试?
几个大胆的学生跃跃欲试,高高地举起了手。指定了四位同学后,再开始布置任务。)
师:假设你们就是曹操、孙权、刘表、刘璋,请你们分别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刘备的四位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说出来,记住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最好能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和神态来表现。大家先快速看课文,旁边的同学可以为这四位同学出谋划策。作战最有利的条件是“人和”,这四位同学可要好好利用啊!
(学生开始通读课文,接着就开始小声交谈,渐渐声音大起来,甚至有人在指手画脚。几分钟后,大家示意已经准备好了。)
师:好!下面我们先请“曹操”来表演!(底下有学生笑)
生:我曹操拥兵百万,皇帝小儿还在我手里,我利用皇帝可以号令各诸侯,没多久,我就要一统天下!
师:注意神态!再来一遍!好不好?
(“曹操”想了想,然后故作昂首挺胸状,拍拍胸脯,又表演了一番。)
师:“曹操”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把曹操的不可一世、骄横的样子表现出来了。
师:很好!下面请“孙权”来表演!\
生:(语速较缓慢)我孙权在势力上虽然比不过曹操,但我们据有长江天险,从我父兄到我已经历三朝,而且我们地势险要,百姓归顺。敌人要想攻打我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师:“刘表”呢?
生:唉,想我刘表身为荆州牧,却无法守住自己的地盘!惭愧呀惭愧!
(另外一男生举手,老师示意他起来发言。)
生:老师,我想把“刘表”的表演发挥一下!
师:请!
生:(装出一副黯然伤神的模样,捶胸摇头道)想我刘表不就是刘备和诸葛亮菜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吗?唉!“谁知盘中餐,便宜刘备家”!(师生鼓掌,笑声四起
师:“刘璋”来表演一下!
生:我刘璋真是一个昏君呀!我不仅生性懦弱,而且不知体恤百姓,我手下的人才都去投奔明主了!看来我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了!(摇头叹息)
(对于几位同学的表演,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从大家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出几位同学的表演都很到位。可以看出,曹操、孙权势力强大,诸葛亮认为不可争,不可图,而二刘昏庸懦弱,所以占领荆州、益州就有极大的可能性。但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刘表、刘璋就没有优势吗?
(短暂的阅读之后,有几个同学举手)
生:刘表的优势是身据交通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书上说“荆州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而刘璋的地盘是“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师:不错!荆州身据要塞,兵家必争;益州物产丰饶,地势险固。那么,大家知道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刘备拿下荆州、益州呢?
生:这样地势险要的交通要塞,物产富饶的宝地,谁不想占有呢?
师:对,这样的要塞、宝地就有占领的必要。我们再次明确一下曹、孙、二刘的势力情况。(分别点击地图上“曹操”、“孙权”、“荆州”、“益州”等字样,依次出现对四人势力的概括。)
师:对于这四个竞争对手,诸葛亮替刘备制定了什么样的斗争策略呢?
生:要刘备不与曹操、孙权争锋,并且与孙权结为友好,先拿下荆州、益州。
师:这是最终目标吗?
生:最终要打败曹操、孙权。
师:然后呢?书上有没有说?
生:(学生看书,有人说)成就霸业,兴复汉室。
师:不错,这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最终目标。对那些少数民族部落又该怎么办呢?
生:“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师:谁能完整地用书上的话来回答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斗争策略?
生:(讨论后明确)“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点击画面,出现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方针。再次点击画面,出现两个红色箭头,从荆、益两州向许昌运动,接着,红星闪动,出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字样。)(形象直观的运动线路让学生对诸葛亮的作战策略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师: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除了表现在他制定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政治方案上,还体现在他深知治国不光要考虑到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要体恤百姓、任用贤能。大家能不能在书中找到这样的内容?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在书中找找有关的句子。
(大家齐心协力找到了答案:“贤能为之用”、“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师:诸葛亮的这一思想如果用孟子的一句名言来说,应该是哪句?
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对,就是孟子强调的“人和”。刚才四位同学表演成功、同桌之间能很快找到答案,都是大家注重了“人和”作用的结果。
第三课时
三、龙争凤斗,互动生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方针,领略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并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从上节课的讨论来看,诸葛亮是不是有惧强凌弱之嫌?
生:有一点。
师:能这么看吗?作者对诸葛亮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
生:肯定。
师:没错!那么,作者笔下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我们进入“谈古论英雄”的环节。(点击鼠标,出现“谈古论英雄”的画面。明确要求:将男女生命名为“龙队”、“凤队”,每队每次可起来一名同学谈一条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分析,答得有道理者,可分别点击“龙队”、“凤队”字样,电脑将分别在两队下方出现红旗,比比哪队红旗多,也就意味哪队对诸葛亮的分析更准确、更透彻。)
(学生讨论后,纷纷回答)
生:我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他对曹操、孙权和二刘的情况是了如指掌,他知道避实击虚,先拿下二刘,使自己的势力逐渐强大后,再考虑对付曹、孙二人。
生:我觉得诸葛亮不是一个惧强凌弱的人,如果他是个“惧强”之人,他怎么会有成就霸业,兴复汉室的计划?他这是有头脑的表现。文章里不是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吗?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攻打曹操的。
师:除了“隆中对策”这一部分,大家还可以看看其它段落。
(短暂的阅读之后,又有学生举手。)
生:我分析的是第一自然段。首先,我认为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非常自信,试想一下,若没有真本事,他敢这么比吗?其次,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都认为是这样,可见不是瞎吹。
生:我有点不明白,“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当时世人都不赞同这种说法。我也看过《三国演义》,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天才,那文章为什么还要写“时人莫之许也”?这不和崔州平、徐庶二人的说法自相矛盾吗?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诸葛亮是不是有些自命清高,有些狂妄呢?大家同意哪种看法?
(学生开始争辩、讨论)
生:时人,我想是当时社会上的普通人,普通人怎么能发现高人的真正面目,我想诸葛亮是个深藏不露的人,他不夸夸其谈,四处张扬,一般人自然不知。
生:对!这说明他是一个沉稳的人、谦虚的人,要不徐庶怎么说诸葛亮是一条“卧龙”呢
生:老师,我认为诸葛亮还是个美男子。(众人笑)“身长八尺”说明诸葛亮一定是个高大魁梧的人。
生:文章结尾处刘备说“孤之得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这也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师:大家的思维非常活跃。有几个问题我要问问大家:文章为什么要写诸葛亮好为《梁父吟》?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田野?为什么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才出山?
生:诸葛亮隐居田野,我想可能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前面大家不是讨论了吗?诸葛亮是一个不张扬的人,他深藏不露,我想他的官瘾也不大。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才出山,我认为是在考验刘备是否诚心诚意。至于他为什么好为《梁父吟》,我没想出来。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想出来的?(学生摇头)
师:既然这样,我来补充一下。《梁父吟》是一首流传在齐鲁之间的感慨时事,忧伤战争、乱的歌曲,诸葛亮借古抒怀,表达他感伤乱世的思想感情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
生:这么说,诸葛亮可以说是个忧国忧民的人。
师:不错。他厌恶军阀混战,所以隐居田野,所以甘做一“卧龙”。后来,他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才决定出山辅佐刘皇叔。
生:这让我想到,许多人绞尽脑汁想升官发财,而诸葛亮却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他身上有一种“傲气”、有一种“傲骨”。
师:你的思维极具发散性。没错,正如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所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不想升官发财。诸葛亮对名利、对地位的淡泊,从“白帝城托孤”一节也能有所了解。当时,刘备临终将刘禅托付与诸葛亮,让诸葛亮辅佐刘禅,并且说,若刘禅扶不起,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可诸葛亮一直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绝无贰心。可见诸葛亮对名利的淡泊程度。
师:现在,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作者在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什么方法?(点击鼠标,出现描写方法的提示: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人物时,可对其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
(根据提示,这个问题很快迎刃而解,一学生代表起来发言。)
生:“隆中对策”部分应该是对诸葛亮进行正面描写,重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开头和结尾处应该是侧面描写,以崔州平、徐庶的评价、推荐,和刘备对诸葛亮的认可,来从侧面烘托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
(显示竞赛结果,“龙队”获胜。大家鼓掌祝贺。)
四、古今对话,拓展思维
(点击鼠标,出现下面文字:假设诸葛亮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师:假设我就是诸葛亮,你们会对我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诸葛亮先生,你真了不起,您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拥有像您一样的天才头脑?
生:那还用说,好好学习呗!(众人笑)
生:诸葛先生,我认为您看错了人。您的英明远见曾使得刘备能和曹操、孙权抗衡,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刘备和他手下的一些人并没完全照您的意思去做,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使您统一天下的计划落空。要是您去辅佐孙权的话,结果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
师:你的话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古人注重忠孝,一臣不侍二主;更何况刘皇叔对我有知遇之恩呢?
生:孔明先生,我认为您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您的健康。您若能重视这个问题,我想您会有更多的精彩故事留给后人,历史也许会因您而改变。
师:多谢你的关心!可是,为报先帝知遇之恩,我愿肝脑涂地。当然,若我能再活一次,我一定会注意养生之道。也希望你们能珍爱生命!
(教师小结,结束本节课的授课任务)
[教学反思]
一般来说,文言文学起来会让学生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要想上好这一课,老师必须在课外花大量的工夫。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以及设计各种丰富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花去了我大量的精力。
总结这节课之所以上得比较生动有趣,是因为我准确地抓住了一些兴奋点来设计教案,并在授课的适当时机恰如其分地制造兴奋点。如“激趣导入”部分中的“渔樵”、“扁舟”、“雪花”、“三国地图”、“古筝曲”、“找位置”等景物和环节,都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跨越了时空的阻隔,仿佛置身于古三国时期,目睹诸葛亮笑谈“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进入角色”的环节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须认真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当然,这少不了他人的帮助。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这和诸葛亮“隆中对策”中所提倡的“用贤”有很多相似之处。“龙争凤斗夺红旗”的环节再次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补缺者,学生思维的活跃远远超出了老师预先的估计,这其中也少不了课前广泛阅读所起的作用。最后“古今对话”的环节,更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使他们了解了古人与今人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理解。
课堂要精彩,工夫在课外。这是我这堂课最深的体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隆中对.备课资料
目录
作者简介 ( http: / / baike. / view / 6222.htm" \l "1#1 )
诸葛亮简介 ( http: / / baike. / view / 6222.htm" \l "2#2 )
历史背景 ( http: / / baike. / view / 6222.htm" \l "3#3 )
作品简介 ( http: / / baike. / view / 6222.htm" \l "4#4 )
原文 ( http: / / baike. / view / 6222.htm" \l "5#5 )
译文 ( http: / / baike. / view / 6222.htm" \l "6#6 )
版本 ( http: / / baike. / view / 6222.htm" \l "7#7 )
争论 ( http: / / baike. / view / 6222.htm" \l "8#8 )
相关歇后语 ( http: / / baike. / view / 6222.htm" \l "9#9 )
相关成语 ( http: / / baike. / view / 6222.htm" \l "10#10 )
千秋诸葛我评说 ( http: / / baike. / view / 6222.htm" \l "11#11 )
相关歇后语 ( http: / / baike. / view / 6222.htm" \l "9 )
相关成语 ( http: / / baike. / view / 6222.htm" \l "10 )
千秋诸葛我评说 ( http: / / baike. / view / 6222.htm" \l "11 )
编辑本段 ( http: / / baike. / edit / id=6222&dl=1 )作者简介
  陈寿 ( http: / / baike. / view / 27590.htm" \t "_blank )(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 http: / / baike. / view / 6440.htm" \t "_blank )》。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编辑本段 ( http: / / baike. / edit / id=6222&dl=2 )诸葛亮简介
  [font size=5][/font]诸葛亮 ( http: / / baike. / view / 2347.htm" \t "_blank )(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编辑本段 ( http: / / baike. / edit / id=6222&dl=3 )历史背景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 ( http: / / baike. / view / 7427.htm" \t "_blank ),投奔刘表 ( http: / / baike. / view / 6640.htm" \t "_blank )。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 ( http: / / baike. / view / 66608.htm" \t "_blank )(今河南 ( http: / / baike. / view / 2874.htm" \t "_blank )新野县)。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 ( http: / / baike. / view / 335475.htm" \t "_blank )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 ( http: / / baike. / view / 46844.htm" \t "_blank ),就特地去拜访。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 ( http: / / baike. / view / 62194.htm" \t "_blank ),还有凤雏 ( http: / / baike. / view / 63061.htm" \t "_blank )(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 ( http: / / baike. / view / 16700.htm" \t "_blank ),字士元。徐庶 ( http: / / baike. / view / 18335.htm" \t "_blank )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 ( http: / / baike. / view / 2275.htm" \t "_blank )、张飞 ( http: / / baike. / view / 1679.htm" \t "_blank ),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 ( http: / / baike. / view / 3708.htm" \t "_blank )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 ( http: / / baike. / view / 1719.htm" \t "_blank )已经战胜袁绍 ( http: / / baike. / view / 15761.htm" \t "_blank ),拥有几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 ( http: / / baike. / view / 2288.htm" \t "_blank )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 ( http: / / baike. / view / 72629.htm" \t "_blank )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 ( http: / / baike. / view / 4201.htm" \t "_blank )(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
编辑本段 ( http: / / baike. / edit / id=6222&dl=4 )作品简介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隆中对》的提法并不是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还有一种提法叫《草庐对》。 陈寿(233年~297年),西晋安汉(现四川南充)人,史学家。二十五史中《三国志》的作者。 《隆中对》的事情发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当时27岁)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 陈寿在268年至273年间撰写了《诸葛亮集》,这应该是太康十年(290年)陈寿完成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的主要内容,所以,陈寿肯定是听别人转述然后整理出来的《隆中对》,至于当时到底都有谁请提到并转述下来,就不好说了。
编辑本段 ( http: / / baike. / edit / id=6222&dl=5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编辑本段 ( http: / / baike. / edit / id=6222&dl=6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会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尊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退避,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停止,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争雄。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只可以结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直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夺取它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业的。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招揽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他们所爱戴的将军您的军队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就可以兴汉室、成霸业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不再说什么了。
  通假字
  陇: 通“垄”
  夫:通“甫”
  已:通“以”
  信:通“伸”,伸张
  古今异义词
  猖獗 古义:失败 今义:嚣张
  顾 古义:拜访 今义:照顾
  凡 古义:总共 今义:平凡
  孤 古义:自称 今义:孤单
  用 古义:因此 今义:使用
  可以 古义:“可以”“把” 今义:许可
编辑本段 ( http: / / baike. / edit / id=6222&dl=7 )版本
  一、诸葛亮《隆中对》产生的社会背景
  东汉末年,由于东汉王朝的残酷压榨和自然灾害的猛烈袭击,广大的农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无以为生,被迫挺而走险。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张角兄弟的领导下,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起义军用黄巾裹头,呼喊出“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义军到处,“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川黄巾起义的浪潮迅速席卷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的反动统治。面临灭顶之灾的东汉王朝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急忙调兵遣将,向农民起义军疯狂反扑;各地的豪强势力也趁此机会招兵买马,加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行列。
  经过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了。而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经过十多年的火并厮杀,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据扬州;曹操占据充、豫二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孙权占据江东;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唯独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率领部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图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宁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诸葛亮出身名门氏族,少时就才华横溢,超群出众。史称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z]《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就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年代出生成长起来的,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造成的家破人亡的痛苦。特别是诸葛亮随同叔父诸葛玄南下过程中,沿途那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悲惨景象,更是在年青诸葛亮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也为后来诸葛亮立志消除分裂割据,统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年方十七岁的诸葛亮就开始了独立生活, “躬耕陇亩”于湖北襄阳以西二十里的古隆中。在隆中,诸葛亮度过了十个寒暑春秋。
  诸葛亮高卧隆中,“躬耕陇亩”的十年,过的也并非是与那种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隆中,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密切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并且经常与当地及因避战祸而流亡到荆州的名士司马徽、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纵论时局变幻,交换政见,畅谈未来。
  他最佩服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乐毅,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立志要象管仲、乐毅那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事业。为此,诸葛亮高卧隆中,静观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期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怎样才能够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呢 综观其时军阀混战的结果,到赤壁战前,只剩下了曹操、孙权、刘备、刘表、刘璋、公孙度、韩遂、马腾等人。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投靠已经平定了北方,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或是已“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而要为四处奔走,无固定的地盘的刘备出谋划策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虽然曹操实力最强,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但诸葛亮深知,曹操的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贤才谋士,如投其帐下,难以其施展才能。同时东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但在汉末士人中仍有较大的影响。在许多汉末士人的眼中,曹操名为汉承相实为汉贼。道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自然不肯为其出谋划策。2.孙权虽据有江东之地已历三世,但其缺乏统一天下的雄心,而诸葛亮志在结束分裂割据,完成统一大业。况且孙权承继父兄基业,属下早已有张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诸葛亮深知如到孙权之处,同样难以施展其盖世之才。因此,在张昭荐亮于孙权时,诸葛亮不肯留下,人问其故,诸葛亮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3.刘备在当时虽无立足之地而依附于荆州刘表,但自起兵以来,虽屡经挫败,壮心不已,为时人所敬重。就连曹操也认为: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刘备可以夺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效法高租刘邦,成就帝业。同时刘备身边一直缺乏真正的谋略之士,诸葛亮认为自己辅佐刘备,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其抱负。因此,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
  二、《隆中对》踌躇满志,制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战略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此时刘备正依附于荆州牧刘表门下,尽管刘表以宗室之谊对刘备待以上宾之礼,让刘备所部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但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并不甘心寄人篱下,急切地盼望壮大实力,以求能实现其逐鹿中原的大志。刘备对诸葛亮其人是早有所闻,据《襄阳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风雏。”,因此,当徐庶力荐诸葛亮时说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四十七岁的刘备便迫不及待地冒着隆冬的严寒和大雪,三往隆中,向年方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三顾茅庐”描述成了一段十分精彩的故事。诸葛亮认为刘备是与他志同道合,可以信赖的明主,便把自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观察与分析和盘托出,并且针对刘备集团的处境,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是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 “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3.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4.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隆中对》的历史局限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后,又为刘备谋划了“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建基立业的宏伟蓝图。应该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形势分析和提出的战略决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和可行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它的困难和局限,这在后来形势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首先夺取刘表的荆州和刘璋控制的益州为根据地,然后“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伟蓝图。但是,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有荆州,向南可威慑江南,进而扫荡割据江东之地的孙吴;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争夺荆州,无论是对曹操、刘备、孙权都至关重要。在赤壁战前,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唇亡齿寒,共同的利害关系,使刘备、孙权结成抗曹联盟。赤壁之战曹操战败,退出了对荆州的争夺,而赤壁战后,刘备与孙权荆州争夺的序幕就拉开了。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孙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孙权)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为争夺荆州地区,吴、蜀不惜兵戎相见。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集团留驻荆州的大将关羽率军攻打曹魏占领下的樊城,水淹曹操派来援助曹仁的于禁所督七军,“羽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刘备集团势力的发展,不仅对曹魏集团是一种威胁,对孙吴集团也是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和孙权又暂时结成同盟。孙权趁关羽出兵樊城,后方空虚的时机,命大将吕蒙袭取荆州,斩杀了关羽。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不惜倾巢出动,沿长江而下伐吴。夷陵之战,蜀军大败,刘备的蜀汉再也不能对孙吴构成威胁,这时倒是曹魏对孙吴的威胁更加显现。于是,孙吴向蜀汉“遣使请和”,蜀汉与孙吴又结成了抗曹联盟。由此可见,“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之间是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是有一定条件的。
  二、荆州的失去,使得北伐的基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隆中对》“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提法,也逐渐了失去了原有的号召力。诸葛亮《隆中对》认为在军事战略上要分两步走:首先利用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的弱点,不失时机地夺取荆、益二州;然后再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等待时机成熟,两路出兵,对曹魏实施两面夹击,以达到逐鹿中原,兴复汉室的目的。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形势也正是按照诸葛亮提出战略决策发展的,刘备集团先后夺取了荆、益二州。此时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天下有变”的东风了。
  然而,荆州的失去,使得后来诸葛亮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中提出的北伐战略条件。失去荆州,使得蜀汉政权处于偏安一隅的窘境,经济实力大大削弱,军事上丧失了“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与“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遥相呼应,两面夹击曹魏的可能。
  尽管诸葛亮后来与孙吴重修盟好,解除了可能来自孙吴方面的威胁。同时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在政治上加强治理,整顿吏治,举贤任能,调整了蜀汉集团内部,主要是随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和原属刘璋的益州集团的关系;经济上则大力奖励耕战,务农植谷;军事上治戎讲武,为北伐作准备。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蜀汉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训练出了一支十余万人的精兵。为了安定蜀汉的后方,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经过两年的准备,亲率大军南征,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迅速平定了南中四郡南夷首领的叛乱。同时,又得以征收南中地区出产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物资以给军国之用;并挑选劲卒万人编入蜀军,号曰“飞军”,加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但仅管如此,蜀汉与曹魏、孙吴相比,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还是最弱的。
  为了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天下的大业,诸葛亮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开始,到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死北伐军中,七年中先后五次兴兵北伐曹魏。以诸葛亮之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却功败垂成,收效甚微。客观地讲,北伐的失败,与其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时提出的北伐战略有关,蜀汉和曹魏两国力量过于悬殊,蜀汉以一州之力难以蹈覆雄据九州之地的曹魏,失败是必然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十分崇敬,他在《蜀相》诗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深感惋惜。
  鲁肃 ( http: / / baike. / view / 24297.htm" \t "_blank )版隆中对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 ( http: / / baike. / view / 806501.htm" \t "_blank )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 ( http: / / baike. / view / 2283.htm" \t "_blank ),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 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 ( http: / / baike. / view / 120980.htm" \t "_blank ),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极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毛玠 ( http: / / baike. / view / 52133.htm" \t "_blank )版隆中对
  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沮授 ( http: / / baike. / view / 82365.htm" \t "_blank )版隆中对
  从事沮授说绍曰:“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觽,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觽北首,则公孙必丧;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觽,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
编辑本段 ( http: / / baike. / edit / id=6222&dl=8 )争论
  《隆中对》,一篇节选于《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三百余字短文,曾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初三课本,1988年后淡出,2001年经审查通过复又入选2003年春开始使用的初中教材。在2001年初审通过的人教新课标教材中,为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
  7月18日,湖北 ( http: / / baike. / view / 5325.htm" \t "_blank )《襄樊日报》登载《〈隆中对〉“复出”的背后》,披露襄樊市为了使《隆中对》重返中学课本所做的种种工作。7月31日,河南南阳 ( http: / / baike. / view / 3000.htm" \t "_blank )媒体原文转载此文,在南阳各界引起强烈反响。8月16日起,南阳市举行了“捍卫历史,尊重史实,诸葛亮南阳躬耕地万人签名活动”。
  与《隆中对》入选同一课本的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 ( http: / / baike. / view / 39790.htm" \t "_blank )》。该文中的“南阳”在课本中被注释为“襄阳一带”。此解同样在南阳引起大哗。
  《出师表》一直是人教社全日制初中语文教材的入选篇目,而《隆中对》最后一次现身人教社教材,是入选该社出版的1987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1988年修订初中教材,该文因“减轻中学生文言文过多的负担”而落选。2001年初审通过的人教新课标教材中又重新选用了《(前)出师表》,为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编辑本段 ( http: / / baike. / edit / id=6222&dl=9 )相关歇后语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也
编辑本段 ( http: / / baike. / edit / id=6222&dl=10 )相关成语
  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天府之国:现多指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富庶之地。
  箪食壶浆: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犬马之劳:古地臣子对君主常自比犬马,表示愿像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先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三顾茅庐: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编辑本段 ( http: / / baike. / edit / id=6222&dl=11 )千秋诸葛我评说
  《三国演义》采用的是“依史以演义”的独特文学样式。就是说,作者以三国时期历史事实为基本依据,但又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把自己的价值判断渗透在作品中。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重塑历史,评判是非,并依照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刻画了理想的明君贤臣形象。
  那么照此说来,诸葛亮是幸运的,因为罗贯中在他的小说中加入了太多的个人感彩,就连他自己也坦言,书中描写的众多英雄豪杰之士,他惟独偏爱诸葛亮。所以就不遗余力、呕心沥血的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人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他一反正史所谓“亮才,奇谋为短,理民之长,优于将略”的看法,把诸葛亮描写成为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精的人物。也难怪鲁迅先生曾对此发生“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的感慨。
  不管作者在小说中有多神话诸葛亮,不管后人对诸葛亮褒贬如何,通过这个故事,透过这段历史,我相信我们依然可以看得见他的赤胆忠心,他的旷世奇才,他的胸襟宽似海,广似天!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于白帝城病危。他将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托以后事。其间,君臣二人有如下一段对话:(先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成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财,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服肱之力,效忠贞之带,继之以死!”
  诸葛亮无愧于刘备。在辅佐刘禅即位后不久,他又为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亲自率军南征北战,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此间,他为劝勉刘禅继承刘备遗志,一统天下而作出流芳万世的《出师表》,表达了他二十七年如一日对蜀汉政权竭尽全力的一片忠诚。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他“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难堪伯仲间。”
  诸葛亮出生超乎寻常的智慧,早己为了千古传诵、家喻户晓的一代佳话。纵观《三国》,刘备三顾茅庐得孔明后,加速了壮大自身实力的进程。
  诸葛亮七擒孟获,以理服人。诸葛亮深知孟获乃山寨之地的草莽英雄,不可与此等人硬碰硬,惟有智取。他便设计七次将孟获生擒,却又屡屡毫发无损的将其放走,直到最后孟获心服口服的亲自找上门来,此及“欲擒故纵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5张PPT)
先生晦迹卧山林,
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写的是谁?他第一次的才智展示是一件什么事?

隆中对
陈寿
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 字 , 朝安汉人, 家,所著《 》共 卷,记载三国时期 、 、 的历史。
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
陈寿

史学
三国志
65
魏 蜀 吴
承祚
复习目标
一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翻译课文,积累词句
三、简析课文,理解内容
四、内外比较,拓展提高
乐 毅 诣 猖獗 沔 吴会
殆 民殷 存恤 胄 箪 食 度 德
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yue
yi
changjue
mian
kuai
dai
yin
xu
zhou
dan
duo

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

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

遂用猖獗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

此用武之国 国险而民附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去国怀乡
一词多义

对……说
因此
运用,使用
出力,效劳
可信,确实
通“伸”,伸张
诚信,信义
地方
地势
国家
国都
古今异义
遂用猖獗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此殆天所以 资将军
特殊句式
时人莫之许也
欲信大义于天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此用武之国
贤能为之用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失败
凶猛而放肆
可以把
表可能,能够
南方近海地方
南中国海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宾语前置(相当于:时人莫许之)
状语后置(相当于:欲于天下信大义)
判断句
判断句
被动句
翻译下列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3.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思考: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
为达到这个目的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2 、对诸葛亮的这番话,刘备是什么态度?从这番话看,应怎样评价诸葛亮?
蓝图:
方针:
根据:
“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占据荆州和益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诸葛亮是个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3、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贤能为之用
总揽英雄
4、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的
人物形象。
5、结尾写“关羽、张飞等不悦”有什么作用?
是一个思贤若渴、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的英雄形象
刘 备:
  是一个自视甚高、富有雄才大略的谋臣形象
诸葛亮:
引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评价,说明他的“自比”并非虚夸,从侧面突出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同时照应了前文,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
与诸葛亮相关的知识
1、三顾茅庐
2、初出茅庐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4、赞诸葛亮的诗:
堪爱南阳美丈夫,愿将弱主整匡扶。
片言妙论三分定,一席高论自古无。
先取荆州为家业,后吞巴蜀建皇都。
要知鼎足为形势,须向茅庐指画图。
5、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6、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
7、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夯实基础
举一反三
课堂小结:
再见!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隆中对》标准测试题集锦
【达标训练】
1.《隆中对》节选自________(朝代)史学家________(姓名)的历史著作《________》,题中“对”的意思是________。我国史学上合称“四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部历史著作。
2.下列一组句子中加粗字的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箪食(shí)壶浆 B.益州险塞(sè)
C.孤不度(duó)德量力 D.挟(xiá)天子以令诸侯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时人莫之许也。( ) (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4.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并翻译句子。
此诚不可与( )争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指出下面句子中两个“将”字的不同之处。
则命一上将(a)将(b)荆州之兵
a.读音________,词性________,词义________。
b.读音________,词性________,词义_______。
2.将句子“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改成陈述句,并翻译原句。
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关词句。
(1)曹操能打败袁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当前的优势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在原文中将节选部分划分为四个层次。
5.用自己的话写出诸葛亮建议刘备采取的战略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放探究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题。
关羽号称神勇,但其种种作为却令人颇有些不解: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明知当时刘备在袁绍手下,却杀袁绍大将,等于将刘备推向虎口。华容道放曹,诸葛亮审时度势当然知道曹操不能杀,一旦杀了则北方群雄并起,又将陷入更大的混战,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给刘备以喘息之机。所以,诸葛亮明知关羽会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还这个人情。但关键在于,关羽却不知其中奥妙,仅因个人恩怨就不顾大局。此后,又与黄忠争先,大意失荆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类言论,都不能不说是与忠义仁相悖的。关羽虽然神勇,却骄傲居功,刚愎自用,最后只能败走麦城,并连带引发了张飞、刘备之死。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其他两大集团争衡了。每读至此,令人神伤。
张飞勇猛暴躁,在刘氏集团中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他是刘备赖以牵制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
诸葛亮最欣赏赵云,同时他也是赵云最欣赏的人。刘备长于心计,关羽傲物,张飞暴戾。赵云无法和他们肝胆相照,惟有诸葛亮智慧绝伦,是人中精华,深为赵云所信赖诚服。刘备虽然也对赵云恩宠有加,但他深知赵云是诸葛亮的人,虽放心让赵云去办任何事,但似乎并不把他当作兄弟。诸葛亮信任赵云,不管干什么,身边总带着赵云,连刘备去东吴招亲,诸葛亮也派赵云相随。他早已将一切计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帖帖,而只有赵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赵云会将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关、张二人都不会。
勾画出文段中与诸葛亮相关的语句,谈谈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2.依据阅读,你同意作者对关、张、刘、赵的评价吗?请任选其中之一,发表你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汉 陈寿 《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 回答、应对 《三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
2.D
3.(1)赞同(2)一天天地
4.之 这样,(我们)实在不能与(他)争胜。

【能力提高】
1.a.jiàng名词 将领 b.jiāng动词 率领
2.百姓皆箪食壶浆以迎将军。
老百姓谁能不用箪盛着饭,用壶装着美酒来迎接您呢?
3.(1)人谋(或“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3)“霸业可成”,“汉宝可兴矣”。
4.……此诚不可与争锋。//……不可图也。//……思得明君。//……
5.略

【开放探究】
1.有关诸葛亮的语句,略。
对诸葛亮的看法:只要能从“可敬”的角度答出其足智多谋;从“可悲”的角度答出不被刘、关、张三人信任,才华不能充分施展即可。
2.略

基础训练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汉室倾颓(    )  不可胜数(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孤不度(    )德量力
东连吴会(    )  百姓孰敢不箪食(    )壶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奸臣窃命(    )
此人可就见(    )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生遂诣亮(    )  主上蒙尘(    )
遂用猖獗(    )  内修政理(    )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3.分析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
①好为《梁父吟》(    )  ②贤能为之用(    )  ③谓为信然(    )  ④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②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③然操遂能克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5.熟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________,最终的策略目标是________,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________,外交方面的方针是________,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________,另一路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略)  2.每;常常  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就;接近,趋向 顾,拜访 诣:去,到 蒙尘:蒙受风光,专指皇帝遭难出奔 猖獗:失败 政理:政治 日:一天天  3.①唱 ②被 ③是④作为  4.①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②跨州连郡的人数也数不完;③然而曹操能战胜袁绍,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④我有孔明,如同鱼有水  5.跨有荆、益 “成霸业”“兴汉室” 修明政治 跟西、南方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跟孙权结为同盟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益州之众出于泰川 


隆中对 同步训练
1.给加粗的字注音。
(1)躬耕陇亩( ) (2)汉室倾颓( )
(3)不知存恤( ) (4)遂用猖獗( )
(5)挟天子( ) (6)帝室之胄( )
(7)枉驾顾之( ) (8)南抚夷越(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莫之许也( ) (2)先主器之( )
(3)此人可就见( ) (4)宜枉驾顾之( )
(5)凡三往( ) (6)欲信大义于天下( )
(7)不可胜数( ) (8)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6.为什么要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诸葛亮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除了“隆中对”,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其他故事吗?请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2~4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11.本文第一句揭示哪些关于孟尝君的传统观念?下文反驳这些传统观念的主要论点是什么?你同意这些论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有许多人认为本文虽仅四句话,却起承转合俱备,一气贯注。所谓“转”就是转换论证角度。想一想,哪一句是“转”,是转从什么角度来论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13.在作者王安石的心目中,“士”是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lǒng(2)tuì(3)xù(4)jué(5)xié(6)zhòu(7)wǎng(8)yí 2.(1)承认、同意(2)器重、重视(3)接近、趋向(4)拜访(5)总共(6)通“伸”,伸张(7)尽(8)亲自 3.(1)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2)这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筹划得当。(3)就因此失败,弄到成为今天这个局面。(4)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5)百姓们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6)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4.“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求贤若渴。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5.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6.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7.从政权、地位、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8.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给了刘备。
9.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10.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
11.第一句共揭示了三点:一、孟尝君能得士;二、士以故归之;三、孟尝君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下文反驳这些传统观念的主要论点是“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可以言得士”。可发表自己的见解。
1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一句是“转”。这一句是“转”而从真正得士的角度来论证的
13.“士”是有本事治国的人,要有政治家的眼光和谋略,要有雄才大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7张PPT)
《隆中对》复习课
《隆中对》复习
一、默写
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2、将军既帝室之胄, ,总揽英雄, 。
3、孤之有孔明, 。
1、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2、 信义著于四海 思贤如渴
3、 犹鱼之有水也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欲信大义于天下
2、自董卓已来
“信” :通“伸”,伸张
“已”:通“以”
三、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特殊用法(词类活用)
重点词汇
三、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详)
①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
躬:亲自。 陇亩:田地。 好:喜爱。 为:唱。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每:常常。 时人:当时的人。 莫:没有。
许:承认、同意。
之:指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件事。
自比于:把自己比作,认为自己和……一样。
③谓为信然
谓:说。 为:是。 信然:确实这样。
④先主器之
器:器重,重视。
⑤谓先主曰
谓:对……说,告诉。
信:确实。 然:这样。
⑥将军岂愿见之乎
岂:表疑问,可译为“是否”。
⑦君与俱来
与:和。 俱:一起。
⑧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就:接近、趋向。 就见:到诸葛亮那里去拜访。
屈:委屈。 致:招致、引来。
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⑨将军宜枉驾顾之。
枉驾:屈尊。 顾:拜访。
⑩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诣:拜访。 凡:总共。 乃:才。 遂:于是,就。
⑾因屏人曰:
因:于是。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
⑿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倾颓:崩溃、衰败。 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
蒙尘:蒙受风尘,专指皇帝遭难出奔。
⒀度德量力:
度:估计。 量:估计,衡量。
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
信:通“伸”,伸张。 智术:智谋。
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遂:就,于是。 用:因此。 猖蹶:失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犹:仍、还。 已:止。 计:计策。 出:产生。
计将安出:
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
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
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⒁自董卓已来 ……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已:通“以”。 胜:尽。
⒂名微而众寡:
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
⒃然操遂能克绍
⒄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非惟……抑(亦)……:不仅仅……而且(也)。
非惟:不仅。 抑:而且。
⒅ 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挟:挟持、控制。 令:号令。
诚:实在。 争锋:争强,争胜。
⒆利尽南海:
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
名位低贱,兵力又少 。
挟持皇帝来
号令诸侯。
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
遂:终于。
克:战胜。
⒇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国险:地势险要。 国:地势。 附:归附。
贤能: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为:被。 用:任用。
可以为:可以把……作为……。
援:外援。 图:谋取,图谋。
此用武之国: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殆:大概。 所以:用来/拿来……的(东西)。
资:资助、给予。
将军岂有意乎
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这是用兵之地。
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
岂:是否。
意:意图。
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
因:凭借。
国:地方。
刘璋暗弱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明:贤明。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胄:后代。 信义:信用道义。 著:闻名。
总揽:广泛地罗致。 揽:招致。 思贤:思慕贤才。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
若:如果。 跨:占据。
岩阻:险阻,指地势险要的地方。
和:和好。 抚:安抚。
内修政理
修:修明。(整治、治理。) 政理:政治。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暗弱:昏庸懦弱。
身:亲自。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孰:谁。
箪食:用箪盛饭(用竹筐装着饭)。
壶浆:用壶盛浆。
箪:用箪盛。 壶:用壶装。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诚:果真,如果真的。
如是:如此,像这样。 则:那么。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日:一天天。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犹:如同,好像。
三、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检测)
《隆中对》
①先主器之……谓为信然
器: 谓: 信然:
②将军岂愿见之乎……君与俱来
岂: 俱:
③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就: 致:
④将军宜枉驾顾之……遂诣亮
枉驾: 顾: 诣:
⑤凡三往,乃见……度德量力
凡: 乃: 度: 量:
⑥因屏人曰……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 屏: 因:
⑦遂用猖蹶……然志犹未已
用: 猖蹶: 犹:
⑧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胜: 殆: 资:
⑨然操遂能克绍……贤能为之用
遂: 为:
⑩非惟……抑亦……:
⑾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身:
⑿国险而民附……利尽南海
国: 附: 利: 尽:
⒀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 存恤:
⒁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箪: 壶:
三、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隆中对》
①器:器重,重视。 谓:说。
信然:确实这样。
②岂:表疑问,可译为“是否”。
俱:一起。
③就:接近、趋向。 致:招致、引来。
④枉驾:屈尊。 顾:拜访。
诣:拜访。
⑤凡:总共。 乃:才。
度:估计。 量:估计,衡量。
⑥因:于是。 屏:这里是命人退避。
因:凭借。
《隆中对》
⑦用:因此。 猖蹶:失败。
犹:仍、还。
⑧胜:尽。 殆:大概。
资:资助、给予。
⑨遂:终于。 为:被。
⑩非惟……抑(亦)……:不仅仅……而且(也)。
身:亲自。
⑾国:地势。 附:归附。
利:物资。 尽:全部取得。
⑿殷:兴旺富裕。 存恤:爱抚,爱惜。
⒀箪:用箪盛。 壶:用壶装。
四、翻译下列句子。《隆中对》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们并不承认他的这种说法。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只能去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将军您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趟,才见到他。
4、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然而自己智谋短浅,能力有限,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然而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6、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不仅是时机有利,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谋划得当。
7、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拥有上百万军队,控制着皇帝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能同他争胜的。
8、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孙权这方面只能把它结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是否有夺取它的意图呢?
10、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您呢?
11、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
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
12、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
将军既是皇室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
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欢吟唱《梁父吟》。
14、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好,说是确实这样。
15、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是否愿意见他呢?
五、回忆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段精练的话来表达你读了《隆中对》后对诸葛亮的印象(感受)。
诸葛亮:
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见解和才能。
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 “凡三往,乃见”
对天下形势洞察精深、了如指掌,才华横溢、雄姿英发 ←隆中对策、三分天下
2、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政治蓝图)是: 。为达到这目标提出的战略方针是: 。
目标:(用原文回答):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或用6个字概括: 成霸业,兴汉室。)
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两州,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3、概括说说诸葛亮对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连吴抗曹,占据荆、益州,北伐中原。
4、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他什么?
说明他志向远大,自认为有出将入相的才能。
5、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①有才能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如果不够尊重地请他,他肯定不会来。
②亲自前往拜访,才能显示思贤若渴,才能表现对人才的尊重,表现诚意。
6、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欲信大义于天下”但“智术浅短,遂用猖獗”,希望能得到好的计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7、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 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①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②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8、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 ”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9、“卧龙”比喻什么?
比喻潜居而未显达的有才能的人。
10、源于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说说它的意思。
三顾茅庐: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11、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①曹操:
②孙权:
③刘表、刘璋:
④诸戎、夷越:
不可与争锋
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取而代之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而向
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12、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 礼贤下士,收罗人才;② 抚边境各民族;③ 广布“仁义”;④ 结好孙权,搞好外交;⑤ 巩固荆、益基地;⑥ 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⑦ 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⑧ 搞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⑥③①⑤②④⑧⑦
13、拓展:总结历史,看隆中对策,你认为有无失策之处?(毛泽东批注:“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略。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隆中对》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陈寿与《三国志》。
(2)要求学生会读下列字:乐毅 诣 蹶 沔 沃 胄 恤 戎 箪。
(3)掌握下列文言词语:躬 器 就 致 顾 诣 屏 猖獗 挟 殆 将 则 信 然 用
(4)掌握课文中富有生命力的短语:智术浅短 度德量力 思贤若渴 民殷国富 箪食壶浆
2.能力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逐字逐句疏通课文。(3)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诸葛亮献给刘备的对策以及这一对策所持的根据。
3.情感目标: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历史人物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整 体 把 握
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内容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接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出兵“成霸业,兴汉室”。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天下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文章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诸葛亮的形象刻画的生动丰满。
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
温 故 知 新
一.朗读课本注①和补充材料,完成相关知识填空。
【补充材料】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隆中对》节选自《    ·   》,作者   ,字   (音  ),是  朝人,    家,所著本书共   卷,记载三国时期  、  、  三国的历史。“对”是   的意思。
二.基础知识检测
(1).通假字
1. 欲信大义于天下 ( 信,通“ ”,    ) 2. 自董卓已来 (已,通“ ” )
(2).古今异义词
1.将军宜枉顾之 (顾 古义:     今义:    )
2.凡三往 (凡 古义:     今义:    )
3.此殆所以资将军 (殆 古义:     今义:    )
4.遂用猖獗 (用 古义:     今义:    )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可以 古义:     今义:    )
(3).中考链接:选出意思相同的两组。
1、( ) ( )
A、亮躬耕垄亩 / 事必躬亲 B、先主器之 / 器宇轩昂
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图穷匕见 D、然志犹未已 / 争论不已
2、( ) ( )
A、不可屈致 / 错落有致 B、枉驾顾之 / 三顾茅庐
C、孤不度德量力 / 审时度势 D、总揽英雄 / 独揽大权
3、( ) ( )
A、此人可就见 / 一蹴而就 B、凡三往 / 不同凡响
C、名微而众寡 / 寡廉鲜耻 D、百姓孰敢不箪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4)重点句子翻译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疑难妙句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剖析:此句不仅把诸葛亮那种决不屈身俯就的品质和至高无上的尊严写了出来,而且也为刘备屈身亲往隆中求见诸葛亮作了铺垫,制造了气氛。
(2)凡三往,乃见。
剖析:这既是对刘备是否真诚求贤下士的观察和考验,同时也是对诸葛亮自许甚高,决不轻易结交出仕的再次揭示。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全可以证明刘备的求贤下士是出自真心诚意,诸葛亮这才同他相见。
四.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出自《隆中对》的成语有 (至少写三个)
2.在本文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 , 。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在内政、外交两个方面向刘备提出了“ ,
, , ”的战略方针。
3.在本文中,刘备说到自己信任和倚重诸葛亮的程度,有个形象的比喻:

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 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曹操时摆了哪些事实 得出了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 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 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延伸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冈,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子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冈。刘备轻扣柴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中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又看见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住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测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一封信,与关、张怏怏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冈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位大贤呢?”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周文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门外等候,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38回改写)
1.依据本文的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①刘备:________
②关羽:________
③张飞:________
3.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作者),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
【名言】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陈寿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卡片】
4.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联系全文来看,这句话的作用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课文中几句话的历史背景
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中平六年(189),灵帝崩,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从。进乃召董卓(时任并州牧)带兵到京,欲以胁迫太后。卓未至,何进为宦官所杀。卓将兵迎少帝于北邙,随后又废黜少帝,立灵帝少子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各地割据势力于是借反对董卓为名,纷纷拥兵自立,形成了大分裂局面。
2.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袁绍集团在董卓集团被消灭后是北方最大的军事势力,但曹操在建安五年(200)的官渡之战中击败了他。在战前的一年,袁绍已拥有冀、青、并、幽四州,但在攻曹的问题上举棋不定。曹操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于是趁其踌躇之机,降张绣、刘勋,攻刘备、昌豨,以巩固自己的战略后方,然后回兵官渡,与袁绍对阵。当时袁绍的数十万众悉集官渡,而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粮亦不足,但曹操的谋士荀或认为袁绍是“布衣之雄”,“能聚人而不能用”,坚决主战。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又用荀攸计,烧掉了袁绍的运粮车。在决战前夕,袁绍的谋士许攸叛绍降操,劝操偷袭袁绍的粮仓,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亲自带兵出击,结果取得完全的胜利。在这次战役后,曹操又用了七年时间,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3.刘璋暗弱,张鲁在北。
可参阅下面两段史料:
①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脩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尽杀鲁母家室,鲁遂聚汉中。
②璋,字季玉,既袭焉位,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仇敌。璋累遣庞羲等攻鲁,数为所破。鲁部曲多在巴西,故以羲为巴西太守,领兵御鲁。后羲与璋情好携隙,赵韪称兵内向,众散见杀,皆由璋明断少而外言入故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瞻远瞩指迷津,胸怀天下绘蓝图
【课文概述】
《隆中对》选自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全文紧紧围绕着诸葛亮隆中对策这个中心,条理清晰地结构文章,塑造了一个洞察实际、深谋远虑的政治家的形象。
【亮点扫描】
亮点之一: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文章先介绍诸葛亮的身世、抱负、才能,接着写刘备求贤、徐庶推荐,然后写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答,最后写刘、张的不满。整体上是按照“隆中对”前、“隆中对”时、“隆中对”后,层次极为清晰结构严谨。
其中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全文的中心。诸葛亮先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式,然后确定了刘备的“三步走”战略方针。沿着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由近及远,层层递进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这样写来,既精辟地论述了当前形势,又推断了将来的发展趋势,思路十分清晰。
亮点之二:塑造人物,丰满形象。
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来完成的。正面描写如:开头“身长八尺”是对诸葛亮的外貌描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答是语言描写,集中刻画了诸葛亮这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形象。侧面描写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诸葛亮和管仲、乐毅一样胸怀大志,决非庸人一流。接着写徐庶的盛赞及向刘备推荐他,更显见他的神采非凡。刘备“凡三往”求见诸葛亮,这就完全可以证明诸葛亮的才能。结尾处关张的不悦更是从侧面点染了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亮点之三:语言概括,描写精练。
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
【基础锤炼】
1. 本文节选自 。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
2.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梁父吟( ) 屯新野( ) 倾颓( ) 信大义( )
xié( )天子 猖jué( ) 存xù( ) 帝室之zhòu( )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谓为信然 (2)先主器之
(3)欲信大义 (4)挟天子以令诸侯
(5)民殷国富 (6)保其岩阻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3)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4)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5.典故“三顾茅庐”与本文哪些内容相一致,请你写下来。
【文段精练】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6.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1)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 。
(2)诸葛亮制定的外交方针是 。
(3)诸葛亮认为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原因是

7.诸葛亮从哪些方面分析了荆州、益州的优势?
8.诸葛亮在分析当时形势特点后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切实可行的策略,请简述出来。
9.选段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征?
10.请把下面一幅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隆中对,明白天下事 。
下联:
11.高明的战略家所设计的竞争路线都是选择对方最薄弱的环节,所谓孙子之“攻其不备”。 合理的战略路径,就可以在每一次的交锋中与“可战之敌”而战,从而在竞争中壮大自己,在迂回曲折中走向成功。请结合选段和我们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这种观点。
【点击课外】
阅读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九年①,亮复出祁山,以木牛②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③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④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九年:指建兴九年(西元231年)。②木牛:与下文的“流马”都是古代运输工具,为诸葛亮所创。③十二年:指建兴十二年(西元234年)。④宣王:指司马懿。
12.解释加点的词语。
(1)亮复出祁山 (2)据武功五丈原
(3)对于渭南 (4)及军退
13.下面句子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以木牛运 B.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C.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D.以流马运。
14.诸葛亮使用自己发明的木牛流马来运送军粮,这表明了什么?
15.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16.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最受赞誉,也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军事家。几乎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偶像。但诸葛亮当时为什么不去投效势力强大的曹操呢?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西晋、陈寿。2.fǔ tún tuí shēn 挟、獗、恤、胄3.(1)确实这样。(2)器重、重视。(3)通“伸”,伸张。(4)挟持,用强力逼迫别人服从。(5)富足,富裕。(6)险峻,险要。4.(1)这个人,可以去拜访,不可委屈他,召他上门来。(2)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估计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可是自己的智谋不高,能力有限,终至于失败,造成今天这种局面。(3)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控制着黄帝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能同他较量的。(4)将军既是皇帝的后代,又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接纳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5.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6.(1)霸业可成,汉室可兴。(2)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好孙权。(3)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7.荆州是战略要地,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的肥田沃土。8.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9.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和注重实际的政治才能。10.示例:草庐前,备感卧龙心。11.英特尔做出向微处理器行业的决策方式和诸葛亮一样:诸葛亮认为曹操占尽天时,拥兵百万,“不可与争锋”,英特尔判断日本的存储器生产拥有绝对成本优势,竞争下去已经注定必败。诸葛亮判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英特尔判断信息产业将进入微机时代,微处理器芯片会成为核心。诸葛亮认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有自己入川的优势条件。英特尔认为在微处理器上已经有一定的积累,相比于其他对手有开发优势。12.(1)又、再。(2)占有、占据。(3)对抗、对立。(4)等到。13. B中的“以”解释为“因为”,C解释为“原因”, AD解释为“用”。14.“长于巧思”的科技智慧。15.以司马懿的称赞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奇才。16.有自己的见解即可。示例: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对待人才方面,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对曹操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的。译文:建兴九年(西元231年),诸葛亮再度往祁山出兵,用木牛运送军粮,粮食用尽了后,就班师回返,和魏将张郃交战,诸葛亮射死张郃。建兴十二年(西元234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在武功五丈原,和司马宣王(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接济不上,让自己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就命令士兵分别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宣王(懿)去巡察诸葛亮所设的军营堡垒的处所,不禁说道:“诸葛亮真是一名天下奇才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隆中对》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及学生习作《我心目中的诸葛亮》
  一、学习要点
  (一)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作者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东汉末年朝廷政治日趋黑暗,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取代东汉王朝,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来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这篇《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二)初读课文。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注意划横线字的读音。
  乐yuè毅   诣yì   猖蹶chāng jué 沔miǎn   吴会kuài
  殆dài    民殷yīn  存恤xù     胄zhòu   箪dān食(sì)壶浆
  度duó德量liàng力
  (三)重点学习第1、第2段及第5、第6段。
  学习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1、诵读及翻译。译文如下: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或亲自)去拜访他。”
  2、诸葛亮的知心朋友徐庶称他为“卧龙”,第一和第二段哪些地方能看出他是一条“卧龙”?
  要点:
  卧龙:才华横溢——每自比管仲、乐毅(贤相、名将);刘备器重的徐庶十分认可和赞美(龙的特点)
  隐居的志向——好为《梁父吟》,躬耕陇亩;时人莫之许;不可屈致(卧的特点)
  小结:“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
  学习第五段和第六段
  3.诵读及翻译。译文如下: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解释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水一样啊。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不再说了。
  4.思考:文章既然是写诸葛亮对策,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要点:衬托诸葛亮卓越的才华,起绿叶衬托红花的作用。
  小结:
  作者对诸葛亮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和侧面烘托的作用,关、张二人也起到了众星捧月的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
  刘备是在什么情况下问计于诸葛亮的?
  刘备当时的境况:
  刘备评判自己: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三国演义》中的评价:兵不过千,武不过关、张、赵云,文不过……之流。
  老师点评:有心兴汉,无计安邦。英雄迟暮,一事无成。偌大天下,却无立锥之地,真乃狼狈之至。可谓猖蹶(失败)矣。
  (五)、学习第四段“隆中对策”
  可以思考:刘备认为诸葛亮的隆重对策“善”,那么它好在哪些地方?
  接下来分几个小题学习:
  1、诸葛亮面对群雄割据的时局,是怎样分析的?
  明确:
  对曹操:不可与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对刘表(荆州):取而代之
  对刘璋(益州):取而代之
  2、诸葛亮发现此时身陷逆境的刘备身上有哪些优势?
  明确:
  (帝室之胄,……思贤如渴。)
  高贵的血统——大汉皇叔
  “仁义”的品德——人和
  远大的志向——欲伸大义于天下
  对人才的渴求
  3、刘备到底该怎么做?(可简称“三步走”方针)
  第一步:跨有荆州、益州——建立霸业的根基
  第二步:内外政策: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好孙权,内修政理——强国之术
  第三步:待机北伐中原:钳形攻击,一统天下——终极目标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为下列加红字注意
  好为《梁父吟》(  ) 因屏人(  )   猖蹶(  )(  )
  遂诣亮(  )    倾颓(  )    陇亩(  )     乐毅(  )
  存恤(  )     北据汉沔(  )  帝室之胄(  )   殆(  )
  刘璋(  )     吴会(  )
  2、解释下列加红的字词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②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④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⑤谓为信然(  )       ⑥此人可就见(  )
  3、下面加红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B.时人莫之许也 高可二黍许
  C.惟博陵崔川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D.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谓为信然____________
   谓先主曰____________
  2.以弱为强者____________
   贤能为之用____________
  3.因屏人曰____________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____________
  4.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的含义。
  1.欲信大义于天下  ________通________;
  2.自董卓已来    ________通________;
  6、文学常识填空。
  1.《三国志》是部________史书,共六十五卷,人们把它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
  2.陈寿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学家。“隆中对”的“对”是________的意思。
  附参考答案
  1、hào  bǐng  chāng jué  yì  tuí  1ǒng  yuè  xù  miǎn  zhòu  dài  zhāng  kuài
  2、①常常  ②器重  ③大概  ④亲自  ⑤确实这样  ⑥接近、趋向
  3、D  作为
  4、1.谓①:说;谓②:对……说    2.为①:变为;为②:表被动,“被”
  3.因①:就此、于是;因②:凭借  4.将①:将领;将②:率领。
  5、1.“信”通“伸”:伸张           2.“己”通“以”:介词,以。
  6、1.纪传体;《史记》、《汉书》、《后汉书》  2.晋  史  回答,应对。
  
附学生作文
   我心中的诸葛亮
  我心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有智谋的人。诸葛亮隐居隆中,然而对天下事却了如指掌。他不仅熟知天下的局势,还能帮刘备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帮助刘备在天下打拼,并建立霸业,因此可见他智慧超群。除了“隆中对”,《三国演义》中还写了他大摆“空城计”,上演“草船借箭”等,处处显出他的非凡能耐。
  诸葛亮还是一个幸运而又不幸运的人。他有过人的才华而且能得到刘备的赏识,所以他是幸运的。中国古代有才之士众多,然而能真正一展才华的人却不多,很多人生在“错误”的年代,只好留下一些好诗,或隐居田园山林。像怀才不遇的李白,隐居田园的陶渊明,穷困潦倒的杜甫,他们都未能遇到赏识他们的大人物。而诸葛亮有幸遇到了刘备,成为了有幸改变历史、创造历史的名士,这就是他的幸运之处。诸葛亮的不幸在于他最终未能辅佐刘备建立一个统一的王朝,“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奋斗以失败而告终,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在我心中,诸葛亮就是一个有智谋的、幸运而又不幸的有才之士。
  [评语]
  本文巧在立意上与众不同,我们一般会看中诸葛亮睿智地一面,而小作者另辟蹊径,重点分析作为士大夫的一员的诸葛亮,从他的理想得以施展来慨叹,可谓深知诸葛亮之心啊。
  
我心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部书众主角中性格形象最突出的一个,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谋士中最有才智的一人。古往今来曾有多少人视他为偶像,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唐代,杜甫就曾多次写诗赞美他,这也证明诸葛亮在杜甫——这位中国古代诗坛大师级人物心目中的位置是多么地高。诸葛亮之所以会如此受人尊敬,以至于刘备都“三顾茅庐”去求见他,其重要原因就是他的智谋实在过人。在《隆中对》一文中,诸葛亮对“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只有27岁的他在隆中隐居,竟能将天下大势分析得如此透彻,实属大智慧。当他辅佐刘备后,更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才智,利用变幻莫测的奇招,一次次使曹操丢盔弃甲。著名的“草船借箭”就是他智慧的集中体现。正是由于他的杰出才智,使得千古奇才——周瑜在临终前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感叹。
  他值得我尊敬的第二点是他对刘备的忠心耿耿,为复兴汉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他绝不像那些自以为有些谋略的人,像“墙头草”一样看谁强大就去投靠谁。他的忠诚也经常打动我。《出师表》就是他忠肝义胆的明鉴。如此有情有义的人,我们又怎能不去尊敬呢?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是成都市南郊武侯祠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仅用了十个字,就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我认为诸葛亮是当之无愧的“智圣人”。
  [评语]
  本文好在分析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表达到位。对诸葛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展示了诸葛武侯的风采。另外,小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拜也萦绕在文间,成了本文清晰的情感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