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4 10:1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图反映了什么?
积贫积弱
【史学争鸣】关于宋代“积贫”“积弱”的争论
关于宋朝GDP的统计:
  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的水平。
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积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
积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变化。
目录
一、贫弱之象——财政危机与边防压力
二、贫弱之因——宋初专制集权强化
三、贫弱之解——北宋中期变法图强
四、贫弱之果——靖康之变与南宋偏安
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 一、贫弱之象
“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蔡襄《论兵十事》
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
——[宋]宋祁
1.贫,内难养“三冗”致财政危机
时期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官员人数(万人)
1
2.4
军队人数(万人)
91.2
125.9
占财政支出比例
75%
近80%
冗官
冗兵
冗费
北宋财政支出示意图
2.弱,外难御辽、夏、金虎狼之师
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1004 澶渊之盟
岁币
1044 宋夏和议
岁赐
1141 绍兴和议
岁贡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何如?
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 宋初君臣为何而忧?
>>找一找<< 材料中对应赵普所说的加强中央控制的具体办法。
【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1.北宋建立后,采取了哪些集权措施?
2.又是如何分散机构权力的?
(1)1题阅读教材P49页2-3段,P50页1段完成学案。
(2)2题结合P50页上方的《北宋权力分配示意图》完 善学案。
(3)时间5分钟。
二、贫弱之因——
过度集权
要求:
1.专制集权加强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措施
内容
特点
政治
中央派_________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经济
设诸路__________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军事
将___________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文官
转运司
地方精锐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崇文抑武
2.分散机构权力
(1)中央:
增设__________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设_______专掌财权;
设_______和三衙,分掌调兵权。
(2)地方:
路一级分设四监司,互不统属各自监州;
州一级设______,与知州彼此制约。
【思考】据所学知识,试分析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得失。
参知政事
三司
枢密院
通判
评 价
弊:
收军权
守内虚外
荒年募兵
冗兵
军队战斗力弱
集政权
增设官僚
机构臃肿
冗官
国家财政负担重
夺财权
养兵养官
军费开支
冗费
行政效率低
政府开支大


过度集权 → 政治危机、军事危机、财政危机
利:
结束分裂,巩固统治;减少内乱,有利安定
三、贫弱之解
范仲淹
宗旨:整顿官僚机构
结果:因触犯官僚集团利益而失败
目的:富国强兵
结果: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强兵效果不明显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活动】:自主阅读,找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在富国和强兵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变法效果如何?
要求:(1)1-2题结合教材P52页2-3段。
(2)完善学案上的表格。
(3)时间1-2分钟。
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时,政府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本息随夏秋两税归还
增加政府收入;限制高利贷剥削
但强制农民借贷,农民负担沉重
市易法
设立市易务,政府调控物价
调控经济,稳定物价,增加收入
均输法
按照政府需要,统一收运物资
减少政府支出,限制富商操纵市场
强兵
保甲法
编制管理农民军事训练,“兵农合一”
维护地方治安,节省军费
效果
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强兵效果并不明显,宋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四、贫弱之果
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灭北宋,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史称“靖康之变”。
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后定都临安(浙江杭州) 史称南宋。
《射雕英雄传》中
郭靖、杨康
宋高宗赵构
杭州岳王庙塑像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北宋建立(960年)
贫弱表现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宋初中央集权加强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分散机构权力
抑止武将势力
改革
庆历
新政
熙宁 变法
靖康之变
南宋偏安
(1127年)
失败
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内容后,从《清明上河图》繁华中隐藏的危机,从范仲淹和王安石的改革精神以及岳飞抗金活动中,我们能得出哪些感悟或启示呢?
4.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
1.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2.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
3.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
感悟启示
随堂练习
1.(2017·北京)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2.北宋仁宗、英宗时,朝廷财政收入较之太宗时已增长五六倍,却出现了“太宗时能余大半而前者不敷支出”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中央集权加强致使新弊渐生 B、社会经济发展趋向滞缓
C、经济格局变动影响财政收支 D、国家局部统一渐显弊端
D
A
随堂练习
3.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 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C
西夏 辽
北宋
西夏 金
北宋
西夏 辽
南宋
西夏 金
南宋
板书设计
一、贫弱之象
1.财政危机
2.军事软弱
二、贫弱之因
1.专制集权
2.机构分权
三、贫弱之解
1.范仲淹改革
2.王安石变法
四、贫弱之果
1.靖康之变
2.南宋偏安
第9课 宋朝的政治和军事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