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4 10:1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入:宋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辽和西夏的评价。宋神宗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宋神宗为何忧?
1127-1279年
916-1125年

960-1127年
南宋
1115-1234年
1038-1227年
西夏

北宋
1206-1368年

916年
1127年
1279年
1368年
960年
据时间轴指出辽夏金元阶段时间段,概括本时期的主要阶段特征
公元10世纪-14世纪(916-1368年);
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代国家统一
一、阶段特征:
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1.辽的概况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政权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灭亡于
耶律阿保机
916-1125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南北面官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2.西夏概况
◎现藏于宁夏博物馆的西夏“鎏金铜牛”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政权
西夏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灭亡于
1038-1227
党项族
元昊
兴庆府
模仿北宋
蒙古
今宁夏银川
3.金的概况
完颜阿骨打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政权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灭亡于
1115-1234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上京-中都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蒙古
今黑龙江阿城县
今北京
4.元的概况
忽必烈
成吉思汗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政权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灭亡于
1206(蒙古)
1271-1368
蒙古族
铁木真(蒙古)
忽必烈(元)
大都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今北京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政权

西夏


时间
916-1125
1038-1227
1115-1234
1206(蒙古)
1271-1368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女真族
蒙古族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元昊
完颜阿骨打
铁木真(蒙古)
忽必烈(元)
都城
上京
兴庆府
上京--中都
大都
主要制度
南北面官
模仿北宋
民族称谓
沿袭唐宋
猛安谋克
行省制度
四等人制
灭亡于

蒙古
蒙古

思考:辽、夏、金三个政权的制度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实行双轨制度,既有本民族的制度,也有汉族制度。
二、因俗而治的制度建设
1.辽国的特色制度:南北面官制
材料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因俗而治;汉番分治
四时捺钵制度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中外历史刚要上》P54
{21E4AEA4-8DFA-4A89-87EB-49C32662AFE0}四时捺钵
主要地点
时间
活动内容
春捺钵
长春州
鱼儿泺
正月上旬
捕鹅、钩鱼
夏捺钵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七月中旬
避暑、议政、放鹰
秋捺钵
庆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
冬捺钵
永州广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议政、
猎虎
特点: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
秋冬违(避也)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居有宫卫,谓之斡鲁朵;出有行营,谓之捺钵。 ——《辽史·营卫志序》
1.辽国的特色制度:
2.金国的特色制度:
猛安(十谋克为一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余同防御。诸谋克(三百户一谋克),从五品,掌抚辑军户、训练武艺。惟不管常平仓,余同县令。
——《金史·百官志》
特点: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
猛安谋克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
1206年
灭西辽、西夏、金朝、招抚吐蕃,兼并大理
1218年—1253年
忽必烈
即位
1260年
忽必烈
建立元朝
1271年
元军
破临安
1276年
元灭南宋余部,统一全国
1279年
元朝的建立——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3.元朝的特色政治制度
元朝的巩固统治的特色措施:
相对于宋朝,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①继承了宋代的政治制度
②保留了少数民族的特色,如宣政院
③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
中央:中书省
元朝的巩固统治的特色措施:
地方:行中书省
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概念解读:
材料三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四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创设行省制度的作用。
突破自然疆界的地域限制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武夷山
南 岭
唐 朝
南 岭
元朝的巩固统治的特色措施:
地方:行中书省
加强中央集权;
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加强民族交融;
为后世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
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相隔一定距离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筑驿道 设驿站
边疆治理
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保证了政令的畅达;方便运输官府物资
元朝对边疆的管理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①吐蕃: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②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进行管辖;
③台湾:设澎湖巡检司进行行政管理;
材料五 辽百多年中,北部没有发生太大的民族纠纷。在南部以汉族为主的农业地区,大量吸收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并仍然按照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进行生产,使广大汉族农民过着农耕生活,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因而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
——摘编自冉守祖《略论辽朝“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材料六 元朝在任命流官管理云南的同时还大量任用土著各族中的上层士人担任土官,管理原部落民众和事务。虽然土官已成为行省官吏的一员,但是在其内部依然保持原有的组织形式不变,并在行政管理上则依其本俗,尽量保持和维护其原有的特权。
---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因俗而治政策
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汉化);
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丰富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内涵;
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加快了民族交融;
材料七 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行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许衡《鲁斋遗书》卷七
讨论:为什么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经济生产力水平高于北方的游牧民族
作为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元朝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
采取差别对待的民族制度,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
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差别对待制度?
在整个国家中,汉民族居多数,且汉民族的农耕文化相对先进,在学习汉族文化的的同时又要保证本民族的统治优势,因此采取了打压汉族的政策。
虽然元朝的民族政策不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但是在统一环境中,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多元一体中国观念的形成。
三、元朝的民族关系:
升华主题:多元一体的中国观念
材料一 从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状态到辽宋夏金两三个政权同时并存、对峙,再到北方强悍的蒙古族迅速崛起的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逐渐走向空前的大统一。
——《中国大通史》
材料二 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中外历史纲要上》P56

材料三 辽金元明清北京城P55
材料四 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往交流交融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中外历史纲要上》P58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夏金元政权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局部地区的统一到元代的大统一
北方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
开发不同区域经济
民族交融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多元一体的中国观念
材料五 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宋也有承认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并引申金朝为中国。
——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材料六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辽金宋互相承认同为中国
多元一体中国观念形成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习近平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本课小结:
时代特征
制度建设
民族关系
政权并立



民族矛盾
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元朝统一
辽夏金元的统治
多元一体
因俗而治
民族交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