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读课文第2—10页,然后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鲁迅的有关知识;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一、知识回顾,生迅速完成下列练习。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______(体裁),选自
《___________》。作者鲁迅,本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和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很多,作品有小说集《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我们学过他的散文《 》。
二、新课自学提纲,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2.阅读课文,借助字典和课文下面的注解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确凿 __ 油蛉 ___ 觅食___ 倜傥 ___
菜qí___ jiàn___赏 蝉tuì___ kuī___甲
臃肿___ 脑髓 秕谷 拗过去(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 相宜:
小组展评:评出做得最快的小组。
三、合作探究:通读课文,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开头至“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写 。
第二部分:(“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我书塾里去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写 。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在课文中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百草园的“乐”?
3、本文作者选取了三味书屋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真实再现了三味书屋怎样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提高
1.选出下面字形、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竹筛zhú sāi 签赏jiàn shǎng 绣像xiù xiàng
B.菜畦cài wā 渊博yuān bó 脑髓nǎo suí
C.确凿què záo 盔甲huī jiǎ 蝉锐chán tuì
D.秕谷bǐ gǔ 锡箔xī bó 倜傥tì tǎng
2.选出下面加黑字注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人迹罕至(hàn稀少) 人声鼎沸(fèi水开)
B.拗过去(ǎo用力弯曲) 敛在盒里(liǎn放)
C.攒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 高枕而卧(wò睡)
D.总而言之(yán说) 无处觅食(mì寻找)
3.选出下面全是形声字的一项:
A.臃肿 轻捷 木莲 珊瑚
B.机关 斑蝥 消释 戒尺
C.和蔼 绅士 宿儒 方正
D.油蛉 蟋蟀 莲房 弹琴
4.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5.“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第二课时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读课文第2—7页,然后小组讨论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叙事写景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学习课文前一部分
一、衔接知识回顾,请小组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鲁迅的相关文学知识。
二、新科自学提纲,阅读课文相关段落,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的第1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怎样理解:“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4.试举出本文中三处对比并简述其作用。
(1) 。
作用: 。
(2) 。
作用: 。
(3) 。
作用: 。
三、课堂小结
四、拓展提高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选出对课文第二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该段运用了准确的形容词、动词描绘百草园中的静物、动物,充分体现了百草园之乐。
B.该段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所写事物的喜爱之情。
C.该段从形、声、色、味、感等几方面进行描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D.该段写了许多事物,对“我”来说,除了蜈蚣和桑椹,其它事物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2、本文段的中心句是:
文中的静态景物有:
动态景物有:
3、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
A.由园内到园外 B.由整体到局部 C.由概括到具体 D.由略写到详写
4.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5、这段段意正确表述的是 :这段文字通过描写( ),表现了百草园确实是我的乐园,也表现了儿童天真、好奇的心理。
A.百草园自然景物丰富多彩 B.百草园的生活五光十色
C.百草园的动植物五彩缤纷 D.百草园中有趣的植物,动物
6、请仿照文段中的一、二两句写一段话。
第三课时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读课文第7—10页,后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通过反复朗读,揣摩重要句子,小组讨论,大胆质疑
2.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对儿时纯真生活的怀念。
一.回顾所学内容,检查反馈,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中“似乎”和“确凿”矛盾吗?为什么?
答:
二、新课自学提纲,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学了本文,在你印象中鲁迅的童年与少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2.读课文第11、12两个自然段,讨论完成:
① 作者是怎样描写三味书屋陈设的?
②作者在描写三味书屋时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将介绍三味书屋的方位、布置等词语勾划下来,并互相交流。
三、合作探究,学生熟读课文后,完成以下各题
3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表现在哪些方面:
4、读第12段至末尾,思考以下问题。
①“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情况是怎样的?
②“我”最反感的是什么?
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构成了什么关系?
5、作者把情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对比着写,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意思?
6、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提高 (2008年攀枝花中考语文试题)(18分)
独对一山青
莫少云
工作单调得疲乏时,看书烦闷得郁结时,听歌无聊得难受时,闲谈清淡得仿徨时… … 也许是最寂寞的时候,如果你不是梭罗,把寂寞当作最好的朋友;也不是卡夫卡.难以用写作奚落寂寞,我劝你去看山。
默默地走来,独对一山青, 凝视那深深浅浅的绿,觉得光阴厚了,人的影子薄了 ,情绪高了。山是我至真至纯的恋人, 她伸出无形的手送来软软的清风, 我寂寞的调怅便柔柔地舒服了。
独对一山青,相看两不厌。一个人,站也好,躺也好,叫也好,唱也好,笑也好,哭也好… … 无人干涉,不用顾虑自己会出什么洋相。一个人,尽情地领略着自然的俏丽.那”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的韵,那“陵岭耸逸峰,遥瞻仰奇绝”的艳,那“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幽,无不给你立体的感染。你看,你想象,眼前无不是动的画图。那,风怕寂寞,追得山谷的雾滚滚旅动,树怕寂寞,伸出多叶的枝拍打空间;岩怕寂寞,任泉水流过岩缝叮咚地吟唱; ,
; , ……这一切,不足以迷醉你的性灵么!
歌德说了,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看到山,你尽管联想去,联想你的故乡里,你的都市,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事业,你的苦累… … 这是无字的书,是无笔的写作,是无间响的歌!徐志摩最提倡“独身”漫游了,他说:“什么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的思想的根源,不是可以在风籁中,云彩里,山势与地形的起伏里,花草与颜色的香气里寻得?”这来自自然的巨大诱惑是力量,是情感,也是一种享受。
独对一山青,把心境放开。山,无论大小,无论高低,总给人巍峨、奇奥、庄严的感觉。在她面前,人显得特别小。无论你地位多高,名望多大.她不会俯仰于你的好感里,也不会俯仰于你的哀乐里。岁月流动,淘汰多少风流人物,而山还是那座山!她任时光催剥,总是高举起嶙峋的风骨,撑着一片绝俗的天空!正因为如此,人对山祟敬如神!早有人在掌声中陶然忘记,还想沾山的风雅,占山为居。有个军阀曾写诗“调侃”泰山:“远看泰山黑乎乎,上边细来下边粗。若把泰山倒过来, 下边细来上边粗” 。结果落了个粗俗野夫之名而已。
我对山这么格外的钟爱,不仅仅是对山的恋人般的痴情吧!
(选文略有改动)
1、“独对一山育”是本文的标题,且在文中三次出现,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 分)
答:
2、根据第三自然段划线句子回答问题:
(1)划线句子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 分)
答:
( 2 )仿照划线句子续写两个句子,使之与该段落的文惫和谐统一。(4 分)
答:那,风怕寂寞,追得山谷的雾滚滚流动;树怕寂寞,伸出多叶的枝拍打空间;岩怕寂寞,任泉水流过岩缝叮咚地吟唱; ,
; ,
…………
3、第五自然段中加点词语‘陶然忘记”的感彩有问题,请用恰当的成语替换。( 2 分)
答:
4、通读全文,概括回答:作者对山的钟爱,除了因为对山恋人般的痴情外.还有哪些原因?( 6 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