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外国诗两首
第一课时 《假 如 生 活 欺 骗 了 你》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预习课文第34—35页,读课文然后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领悟诗句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3、熟读背诵全诗。
4、体会此诗和婉亲切、热诚坦率、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的语言特点。
一、新课自学
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忧郁( ) 伫立( ) 萋萋( ) 涉足( )
瞬息( )延绵( ) 幽(jì)( ) ( )(yùn)含
2.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 ,作者是____国诗人_________,史称“ ”,他的著名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诗中没写出“被生活欺骗”的具体内容,根据你的理解和你个人的生活经历,你觉得哪些是属于“被生活欺骗”的事?请列举出一两件具体的事例。
答: 2、2、为什么被“生活欺骗”了,还“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答:
三、课堂练习。
3、“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一句应怎么理解?
答:
4、当堂背诵这首诗。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提高
1、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 2 分)(2010年攀枝花市中考试题)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准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A、“兰芽”、 “子规”点明季节是春天。
B、“休将白发唱黄鸡”意即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C、这首词先写眼前美景,诱发人热爱生活的情怀,再以反诘激起议论,抒写人生哲理。
D、作者借用“溪水西流”,比喻人生定能“再少”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2、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8分) (2010年广安市中考试题)
某班开展“漫游语文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后,各小组将收集的资料加以筛选、梳理,形成了以下活动成果。
成果A:各地方言与普通话读音差异明显。如岳池顾县一带将“吃”念成“七”,武胜烈面一带将“肉”念成“陋”。
成果B:街头巷尾乱用语言文字现象严重。如一家具专卖店名——“南方家俱店”;
一鞋店前的广告牌——“穿××皮鞋,步步为赢”等。
成果C:各种媒体经常出现一些新鲜用语。如“白领”“网虫”……
(1)看到活动成果A,你觉得地方方言对人们的口语交际有什么妨害 应该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2分)
答:
(2)看到活动成果B,你将向当地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提出怎样的工作建议 (1分)
答:
(3)看到活动成果C,你能不能再举出两个新鲜用语 从中你发现了汉语发展变化的一条什么规律 (3分)
答: .
(4)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得到了什么启发或收获 (2分)
答: .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预习课文第35—36页,读课文然后做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
2、领悟诗句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正确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3、熟读背诵全诗。
4、体会此诗和婉亲切、热诚坦率、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的语言特点。
二、新课自学提纲,学生熟读诗歌后完成以下问题:
1.用“/”在课文中标出第三、四节诗的节奏。
2.诗歌中的“路”象征了什么?
答:
3.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4、《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____国诗人______,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艺术手法。
三、合作探究
1.体会诗人在诗句“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2.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答: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提高
1、结合句子的内容解释诗中的词语。
涉足: 萋萋:
2、这首诗采用了____艺术手法,诗人笔下的路显然不是指行走的路,而是指 。
3、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是因为这条路 。
4、下面的理解不合诗意的一项是:( )
A、选择什么路反映什么样的思想性格,看得出来,诗人是位好于探索、勇于探索的智者。
B、林间分出的两条路并无本质上的区别,诗人对它们都是向往的,只是“不能同时去涉足”,让他“久久仁立”,因为一旦选定了其中一条路,就失去了再走另一条路的机会。这里面透出了一丝淡淡的惆怅。
C、诗人依自己的判断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但他并不因为不能行走另一条路而后悔自责。他领悟到这是人生的必然性,甚至是某种不可摆脱的局限性,因此只能以从容平静的心态去接受它。
D、诗人告诉我们,他要从荒芜的土地上踏出一条路来,他坚信: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10绵阳市中考试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这是一首 (体裁),作者韩愈为唐代“ ”的领袖。(2分)
(2)这首诗表达了韩愈对朝廷“既忠且怨”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