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作业课件(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作业课件(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4 10:40:15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一单元小结
主题一古代亚非文明
1.(2019·广东模拟)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在北
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
地先后出现了一批早期文明,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
得益于水利之便,发展农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
文明成就。根据材料,我们能够判断
A.早期文明产生的时间大致相同
B.早期人类文明工商业发达
C.大河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D.早期人类文明是农耕文明
2.这里(下图)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是数千
年来人类世界的中心地带,世界的心脏。它留给人
类的宝贵遗产是
B
公元前18世纪的古巴比伦王国
L二1公元前7世纪末到前6世纪新巴比伦王国的范围
尼微

亚述

巴比
A.佛教
B.《汉谟拉比法典》
金字塔
D.象形文字
3.(2019·山东模拟)《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
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
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
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这说明该法典具有
A.等级性
B.公平性
C.随意性
D.民主性
【点拨】由法典中对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和无公民权的自
由民的不同规定可知,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与无公民权的
自由民享有的权利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该法典具有等级
性。故选A。
4.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是古代
文明的代表,分析比较这些古代亚非文明,它们
般都采用了中央集权专制政体。这一点在古代印
度的体现是
A.以金字塔为陵墓
B.制定《汉谟拉比法典》
C.实行种姓制度
D.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5.佛经里提到,佛陀路遇被视为贱民的担粪的提尼,最
后提尼被佛陀收为弟子。这反映佛教倡导(D
A.婆罗门是第一种姓
B.“忍耐顺从”
C.释迦牟尼是唯一真神
D.“众生平等”
点拔】据所学可知,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
的人入教,这对于婆罗门宣扬的种姓不变论是一定程度的
否认。故选D。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亚非大陆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大
河奔腾,土地肥沃,气候温暖舒适,宜于农耕,适宜
人类生活,从而孕育了古老的亚非文明。
欧洲1
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
D

B
C

材料二:古代壁画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
值,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信息。

图2莫高窟壁画
图3古埃及墓室壁画
(1)图2、图3两幅壁画都描绘了什么场景?它们
描绘的场景分别发生于图1的哪一区域?
人们在从事农业活动。图2场景发生于图1中
的D区域,图3场景发生于图1中的A区域。(共18张PPT)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古代埃及
1.古埃及人曾写下这样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
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
旦你的
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该诗篇揭示的主
题是
A.尼罗河的泛滥淹死了许多人
B.人们诅咒尼罗河水的枯竭
C.尼罗河哺育了古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赠礼
【点拔】诗篇表明尼罗河是古埃及的生命之源,充足的水源
和肥沃的土壤为古埃及农耕经济奠定了基础,揭示了尼罗
河哺育了古埃及文明这一主题。故选C。
2.在古埃及的31个王朝中,第18个王朝是延续时间
最长、版图最大、国力最鼎盛的一个朝代,其统治者
图特摩斯三世被称为“古代世界之拿破仑”。他在
位时,古埃及
A.初步实现了统
B.处于中王国时代
C.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D.不断遭到外族入侵
3.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
察,制定出一部历法。该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
每个月30天,再加上5个宗教节日,共计365天。
这部历法是
A.夏历
B.农历
C.太阳历
D.十二气历
【点拔】古埃及人发现,每年7月,当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
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会开始涨水,他们据此制定了
每年365天的太阳历。夏历传说产生于夏代,又称农历
十二气历是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历法,故A、B、D均反
映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成就,与此题无关。故选C。
4.有学者指出:“古埃及人是在岩石上砍凿出他们的
艺术的。”以下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B
①制定太阳历②修建金字塔③发明象形文字
④修建狮身人面像
A.①②B.②④
C.②③
点拔】古埃及人用巨石修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太阳
历和象形文字分别属于古埃及人在天文学、文字上的贡
献。故选B。
5.古埃及宫廷形成了一套礼仪,如大臣觐见法老须行
跪拜之礼,吻法老脚前的尘土。如果臣下能吻法老
的脚尖,意味着他得到了法老的奖赏。古埃及推行
这一礼仪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得到法老的奖赏
B.维护法老奢靡的生活
C.显示法老无上的权威
D.利用宗教维护统治秩序
6.金字塔和秦始皇陵分别代表了古代埃及和古代中
国的墓葬文化。两者的共同特点是
①都是统治者地位的象征②都由国家强制力保
障实施③都具有相当大的规模④均属于地上
陵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点拨】据所学可知,金字塔和秦始皇陵都是帝王的陵墓,规
模宏大,都是统治者地位的象征,都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
施,①②③正确;秦始皇陵属于地下陵墓,④错误。故选A。(共15张PPT)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幅古代地图,它制作于公元前
2500年前后,上面有楔形文字,在伊拉克巴格达附
近出土。这幅地图应来自
B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爱琴海地区
2.《汉谟拉比法典》被称作“世界上最具‘分量”的法
律”,对其理解合理的是
A.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B.它是为规范社会等级而制定的
它是了解古巴比伦社会的宝贵史料
D.它为当时社会的所有人提供了法律保障
3.由《汉谟拉比法典》可知,古巴比伦社会成员分为拥
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
严格的社会等级。一天,凯斯不小心将比丘瑞的眼
睛打伤,但按法律规定,凯斯不需要承担责任。由
此可知,比丘瑞的社会等级最有可能是
B
A.有公民权的自由民
B.奴隶
奴隶主
D.无公民权的自由民
4.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其中男性家长
享有的特权主要体现在
A
①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②奴隶可以不承认男
性家长为自己的主人③欠债时可以将妻儿送去
抵债④妻儿可以起诉男性家长
A.①③B.①④
C.③④
D.②④
【点拨】据所学可知,在家庭奴隶制中,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
杀予夺之权,奴隶无权选择自己的主人;男性家长对妻子儿
女有绝对权威,妻子儿女不可能起诉男性家长。②④错误。
故选A。
5.《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
贷等方面的规定。这主要说明
B
A.古巴比伦法律完备
B.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C.古巴比伦社会相当发达
D.古巴比伦社会体制完备
6.下面是依据《汉谟拉比法典》的规定设计的可能出
现的场景。该场景体现了
第一幕:理发师不经奴隶主人许可,把不属
于他的奴隶的奴隶标记剃掉。
第二幕:奴隶的主人看到后非常生气,怒斥
理发师,并依法要砍掉理发师的手。
A.《汉谟拉比法典》对奴隶有一定的保护
B.古巴比伦王国的奴隶不准理发
C.理发师在古巴比伦王国的地位很低
D.《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点拔】该场景反映了奴隶主对奴隶拥有绝对私有权和处
置权,如果这些权利受到侵犯,侵权的人将受到惩罚,这说
明《汉谟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选D。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材料一图中的站立者是谁?他有哪些历史功绩?
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制
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时是
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共16张PPT)
第3课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印度最初指印
度河流域这个地理名称,后来逐渐包括恒河流域以
至整个南亚次大陆。由此可以看出
A.古代印度指的是印度河
B.古代印度地理上只包括印度河流域
C.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D.印度河是古印度地理分界线
2.公元前1500年左右,从中亚南下陆续侵入印度,在
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新的国家的是(C)
A.波斯人
B.苏美尔人
C.雅利安人
D.古埃及人
3.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公元前
3世纪的印度首都,他惊讶地发现,当地十分繁华
但他的社会地位不是最高的。下列关于这次穿越
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时印度完全实现统
B.他穿越的地点是哈拉帕
C.他可以在印度河边散步
D.他的地位相当于刹帝利
【点拨】公元前3世纪是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当时的印度半
岛除最南端外基本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位于恒河边,
A、B、C错误;秦始皇的社会地位在印度相当于刹帝利,
D正确。故选D。
4.下列选项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下手工业者行为
的是
A.掌管祭祀
B.掌管行政权力
C.与国王的女儿通婚
D.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5.下面的示意图描述的是
朝鲜
中亚
中国
印度
日本
东南亚
A.佛教的传播路线
B.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
C.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D.马可·波罗来中国的路线
【点拔】据所学可知,佛教起源于印度,后经中亚传到中国,
后又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往南传到东南亚等国。根据示
意图的路线可知,这是佛教的传播路线。故选A。
6.婆罗门祭司编造说:“造物神梵天用自己的嘴创造
出婆罗门,用手创造出刹帝利,用腿创造出吠舍,用
脚创造出首陀罗。”婆罗门祭司这样编造的用意是
A.强调四个等级是一个整体
B.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给种姓制度罩上神圣的色彩,以维护神权统治
D.突出刹帝利的神权地位
点拔】婆罗门是种姓制度中的特权等级,掌握神权,他们
借此把等级的划分说成是神的意志,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
统治秩序和利益。故选C。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
入火中。杀一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六年,并交
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杀一个吠舍,(应同样
立誓)守戒三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一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一年,并交出
10头母牛和1头公牛。(共19张PPT)
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度





1.C
2.B
3.C
4.C
9.B
10.主观题
5.A
6.B
7.B
8.D
1.摩亨佐·达罗又称“死亡之丘”,是世界上一个早期古代城市,其遗址的发现可以佐证存在的古代文明是(C)
A.古代尼罗河流域文明
B.古代黄河流域文明
C.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D.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2.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公元前1500年左右,侵入印度并逐渐建立起许多小国家的是(B
)
A.苏美尔人
B.雅利安人
C.希伯来人
D.阿拉伯人
3.伊拉克曾举行“文字发明5
000年”的庆祝活动,为祖先发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而深感自豪。他们所自豪的文字应该是(
B
)
A.
由雅利安人建立
B.其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D.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城市之一
4“贱民不得在公用的水井中汲水,不准进印度教庙宇,不准用公用渡船和道路……个别地方贱民要在外出时一面走一面敲木板,以警告别人,避免他们的身影污染高贵者。”材料反映的是(C)
A.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
B.古巴比伦王国的君主专制制度
C.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D.古代埃及法老的无上权威
5.古印度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内蕴。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不正确的一句台词是(A)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整个国家唯我独尊”
B.“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C.“我爱慕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却不能步入婚姻殿堂”
D.“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6.公元前6世纪,茂密的菩提树下,一位智者在独自沉思,寻找苦乐两极之间的平和,提出“众生平等”“忍耐顺从”等全新的信仰。他是(B)
A.老子
B.乔达摩·悉达多
C.阿育王
D.汉谟拉比
7.佛教创立后,得到了国王和富人的支持,曾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主要原因是(B)
A.反对种姓制度
B.倡导“忍耐顺从”
C.号召削弱王权
D.积极向外传播
8.下面的地图反映的是佛教的传播情况。图中这一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D)
A.公元前2200年
B.公元前6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前1世纪
点拨:地图反映的是佛教传到中国、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
9.古代某国的法律条文规定:“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3次投入火中。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
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这段材料直接反映出(B)
A.古印度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古印度社会等级界限森严,存在着巨大的不公平
C.人为制造的不公平,促使佛教在印度创立
D.古印度是文明古国,其科技文化灿烂纷呈
点拨: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关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法律条文。古印度通过法律规定了种姓之间的差别,等级越高的种姓法律地位越高,这表明古印度社会等级界限森严,存在着巨大的不公平,B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C、D结论不能通过材料直接得出。故选B。
10.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是_________(国家)的______(建筑),该建筑吸引着世界
各地游客前往参观。
(2)图二是古巴比伦国王____________颁布的著名法典,它是_________的文明成果。
(3)图三反映的宗教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元前__世纪,该宗教经中亚传到我国新疆。
埃及
金字塔
汉谟拉比
两河流域
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
1
(4)上述成就所代表的文明古国的发祥地有何共同特点?请你分析原因。
答: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大河流域适宜生存;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等。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雅利安人发迹于中亚之时,已知农耕畜牧,已知纺织陶冶。农耕方面,他们知道栽种麦子及其他谷类……他们一入印度,便把土著人民征服下来,定居于旁遮普与恒河之间,在达罗毗荼人的文明基础上,发展城市工商各业,造成光辉灿烂的文化。
——周谷城《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造成的影响。
答: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材料二:
答:种姓制度。维护婆罗门与刹帝利两个等级的统治。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严重束缚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这一制度制定的目的是什么?它给印度社会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
材料三: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因此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才能达到极乐世界。
材料四:也有许多婆罗门没落了。他们从事过去被他们看不起的低级种姓的职业,有的当了医生、樵夫、商人、农民……
有不少吠舍靠经商或放高利贷致富……随着经济地位的改变,富有吠舍的政治地位也有了提高,有的人还参加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工作,挤进了统治阶级的行列。
——《世界上古史》
(3)材料三是哪个宗教的教义?请举出一位在中国信仰这种宗教的著名人物。
答:佛教。玄奘、鉴真等。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佛教在当时印度社会广泛传播的原因。
答: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是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共17张PPT)
第一单元·第1课
古代埃及





1.A
2.B
3.A
4.B
9.C
10.A
11.主观题
5.D
6.C
7.A
8.D
1.“瞧,它信守诺言多么按时,馈赠礼物又多么大方!它向每一个人馈赠礼物,向上埃及,向下埃及,穷人,富人,强者,弱者,不加区别,毫不偏袒。这些就是它的礼物,比金银更贵重。”“它”是指(
)
A.尼罗河
B.埃及法老
C.金字塔
D.象形文字
A
2.绘制年代尺是培养“时空观念”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下面年代尺中画圈处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尼罗河下游出现若干个小国家
B.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
C.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D.古埃及被波斯帝国所灭
B
3.右图石瓶是古埃及阿曼霍特普三世王后提伊的物品,
用于盛化妆品或油膏,瓶身上有王后和国王的名字,
写在椭圆形的圈框里。石瓶上的文字应该是(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甲骨文
D.字母文字
A
4.古埃及人把每年一度尼罗河水开始泛滥的日子定为一年的开始,这一天在下埃及(古埃及尼罗河下游的部分)适逢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出现在地平线上。古埃及人按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分为三季。据此古埃及人制定了(
)
A.干支历
B.太阳历
C.儒略历
D.农历
B
5.一位史学家曾说:“埃及金字塔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下列观点中,最能证明此结论的是(
)
A.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权力的象征
B.金字塔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建筑
C.金字塔体现了古埃及人的创造力
D.金字塔历经数千年风雨岿然不倒
D
6.历史古迹是古代文明的见证。通过研究下图所示
的古迹,我们可以了解到的当时的社会状况是(
)
①对外交往 ②经济水平 
③自然科学 ④专制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C
点拨:据所学可知,图中所示为埃及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②正确;金字塔在建造的过程中需要计算,从而发展了数学,③正确;金字塔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这表明当时埃及实行的是专制制度,④正确;通过研究金字塔不能知道古埃及对外交往的状况,排除①。故选C。
7.法老是一个神秘的名字,它是埃及语的希伯来文音译,意为“大房屋”。下列关于古埃及法老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具有无限权力
B.法老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等大权于一身
C.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D.法老只能对大臣进行经济处罚,不能杖责
D
8.古埃及宫廷中形成了一套礼仪,如大臣觐见法老必须行跪拜礼,吻法老脚前的尘土。如果臣下能吻法老的脚尖,就意味着他得到了法老的奖赏。古埃及推行这一礼仪的主要目的是(
)
A.得到法老的奖赏
B.维持法老奢靡的生活
C.显示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D.利用宗教维护统治秩序
C
9.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古埃及法老的权力受到多方面的挑战。下列哪一任法老之后,王权开始逐渐衰落(
)
A.拉美西斯二世
B.图坦卡蒙
C.胡夫
D.阿曼霍特普三世
C
10.金字塔和秦始皇陵分别代表了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国的墓葬文化。两者的共同特点是(
)
①都是统治者地位的象征 ②都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③都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④都属于地上陵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
点拨:据所学可知,二者都是帝王的陵墓,规模宏大,都是统治者地位的象征,都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①②③正确;秦始皇陵属于地下陵墓,④错误。故选A。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古埃及自然篇】
材料一:孟斐斯是古埃及古王国时代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之一,位于尼罗河三角洲南端。古埃及新王国时代,一座当时世界上重要的都城——底比斯雄踞于尼罗河中游地区。
(1)古希腊历史学家说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尼罗河孕育了繁荣的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建筑篇】
材料二:据研究,胡夫金字塔四边底线误差不超过20厘米,与230米的总长度比较,误差在1/1
000之内。
材料三: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传闻写道:“他(胡夫)强迫所有的人为他做工……他们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都要工作3个月……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20年。”
(2)古埃及法老修建金字塔的目的是什么?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答:法老以高耸、壮观的金字塔显示其威严,又表示他与天上神灵存在密切联系。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当时社会结构的真实写照,是古埃及统治者残酷奴役劳动人民的历史见证。
【古埃及统治篇】
材料四:古埃及法老持太阳杖
(3)根据所学知识,说说材料四中的法老拥有怎样的
权力。他通过什么政治体制来维护其统治?
答: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君主专制制度。
(4)通过以上对古埃及文明的探究与认识,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答: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利于文明的诞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言之有理即可)(共16张PPT)
第一单元·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1.C
2.C
3.B
4.B
9.D
10.C
11.主观题
5.B
6.C
7.B
8.A
1.据报道,在叙利亚战争中,许多反映两河流域文明的珍贵文物遭到破坏。这里的“两河”指的是(
)
A.印度河、恒河
B.尼罗河、幼发拉底河
C.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D.底格里斯河、密西西比河
C
2.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一是在(
)
A.约公元前3500年
B.约公元前3100年
C.约公元前24世纪
D.约公元前18世纪
C
3.伊拉克曾举行“文字发明5
000年”的庆祝活动,为祖先发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而深感自豪。他们所自豪的文字应该是(
)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印章文字
D.甲骨文
B
4.小辉同学学习完《古代两河流域》一课后,整理的笔记如下,请你判断他的笔记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
B.汉谟拉比实行君主立宪制
C.汉谟拉比亲自掌管司法和行政部门
D.汉谟拉比在位时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
B
5.“这部法典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这部法典”是指(
)
A.《秦律》
B.《汉谟拉比法典》
C.《拿破仑法典》
D.《十二铜表法》
B
6.在一个奴隶制的古巴比伦家庭中,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
A.奴隶的生杀大权掌握在男性家长手中
B.因为欠债,男主人将妻子抵押给他人
C.女儿未经父亲的同意,与某个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结婚
D.从其他人那里借贷了一些生活用品
C
7.古巴比伦两平民甲与乙在看台上观看某项比赛时,甲因为一时兴奋,无意中把乙撞下看台,导致乙小腿骨折。按《汉谟拉比法典》,甲应受到的判决是(
)
A.甲因为是无意的,不应受到处罚
B.甲应受到小腿骨折同等的处罚
C.甲可以赔钱了结此事
D.甲应受到被斩去四肢的处罚
B
点拨: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等,必须受到同样的损害。故甲应受到的判决是小腿骨折同等的处罚。故选B。
8.《汉谟拉比法典》第282条规定:若奴隶忤逆主人,一经定罪,主人可以割下他的耳朵。这表明该法典(
)
A.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
B.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C.保护人们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禁止奴隶与奴隶主对话
A
点拨:材料中法典条文强调的是奴隶违背奴隶主意愿的行为即为犯罪行为,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奴隶主的利益,A符合题意;B、C结论与材料无关,D结论与史实不符,均排除。故选A。
9.下图是九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错误,该处是(
)
A.文明名称
B.著名人物
C.文明代表
D.文明类型
D
文明名称:两河流域文明
著名人物:汉谟拉比
文明代表:《汉谟拉比法典》
文明类型:海洋文明
点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文明产生于两河流域,属于大河文明,图示文明类型错误。故选D。
10.观察下图,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可以帮助了解楔形文字的基本特点
B.传达出古巴比伦王国君权神授思想
C.完整地反映了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
D.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C
点拨:图片反映的是《汉谟拉比法典》。结合所学可知,A、B、D正确;两河流域文明不仅包括古巴比伦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等,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文明的诞生】
(1)材料一所示地区大约在何时实现了初步统一?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就可以通过哪条著名商路到达这一地区?
答: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丝绸之路。
【文明的发展】
材料二:他十分勤政,兴修水利,奖励商业,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他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计划,并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决心使蓝图变成现实。从公元前1787年起,开始了统一两河流域之路,采取灵活务实外交,一个时期集中力量攻灭一国……两河流域已基本统一在他的铁腕之下。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为何能够“集中力量”去攻灭别的国家?除材料所述之外,“他”还有什么成就?
答:汉谟拉比。因为“他”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他”还十分勤政,兴修水利,奖励商业,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采取灵活务实外交。他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成文法典。
【文明的传承】
材料三:《汉谟拉比法典》序言: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
材料四:《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奴隶属于奴隶主,逃亡奴隶必须交还原主,藏匿者死罪。贵族打了贵族,罚银处置;奴隶打了自由民,割去耳朵。
(3)材料四中法典规定的内容与材料三中法典序言的表述一致吗?为什么?据此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什么。
答:不一致。从法典序言的内容可以看出制定这部法律的目的是维持正义,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而法典规定的内容却反映贵族与奴隶不平等,奴隶地位极其低下。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4)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与现代法律精神有何区别?
答:《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具有浓厚的等级思想,将刑罚作为报复的工具;而现代法律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刑罚的主要目的是防治犯罪。(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