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3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苏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24 10:0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画线段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画线段图表示题意的
方法,能借助画出的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简单的含有两个末知数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画图描述和分析问题的经验,感受画
图在分析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形成解决问
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几何直观,提高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认真审题、细心演算的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初步掌握画线段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析线段图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三种不同方法的本质。
一、激发需求,引出策略
1.引出策略
师:看到大屏幕,你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什么内容吗?
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回答)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将继续使用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体验策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准备题。
小宁和小春共有
72
枚邮票。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师:从题中你得到什么信息?你认为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生:两人各有
36
枚邮票。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他是假设小宁和小春两人的邮票枚数相等,直接用
72÷2,求出两人各有邮票36
枚。每人一定是36枚吗?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可能是70枚和2枚吗?
生:可能。
师:也就是说这里有好多种可能,大家感觉这个题目的条件怎么样?
生:少了个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的条件
师:是的,仅靠“共有
72
枚邮票”这一个条件,我们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
(2)出示例1。
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
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师:那么现在老师增加一个条件,请你再读读,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谁来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生说。
师:这个题目与刚才的相比,你感觉怎么样?
生:条件多了,原来两个数量相等,现在两个数量不相等。
(板书:不相等)
生:数量关系也变得复杂了。
师: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策略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更便于我们分析问题呢?(画图)
师:画线段图是个好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画图)
2.尝试画图,感知策略。
(1)尝试画图。
师:怎样画图表示题意呢?请大家先试着画一画,然后再4人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评价。
师:刚才老师随机拿了两个同学画的图,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是怎么画的。(出示下图),
(出示先画小宁的图)你对他画的图有什么评价?
生1:很直。
生2:能看出小春比小宁多12枚。
生3:还知道小春和小宁一共有72枚。
生4:他没有表示出题目中的问题。
师:说得不错。他用简单的两条线段就很清楚地表示出题中的条件,但画图时要完整地表示出题目的意思。
(出示先画小春的图)大家看这幅图呢?
生:觉得应该把小宁画在上面
师: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小春是和谁比的,谁作为标准的量)
一般和谁比就先画谁,先画作为标准的量。
(3)示范画图。
师:大家现在能不能指导我也一个线段图呀?
正如大家所说,先画小宁,(用一条线段表示小宁的)
小春呢(画的时候要比小宁长……为什么呀?
多的部分用虚线隔开,并标注多12枚
是不是画到这里就结束了呀?(还少1个条件、少问题)
谁来黑板上指出问题应该标在哪儿?
师:请大家根据黑板上的线段图修正你画出的图,然后在同桌间相互检查。
学生修正自己画的线段图,并让同桌检查。
2.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读图分析。
师:现在只看图,你能明白题目的意思吗?
生:可以看出题目的条件有小春和小宁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
师:问题呢?
生:小春和小宁各有多少枚邮票?
师:那就是说图和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你看看图和文字相比较,谁更直观、更简洁?
师:你能看图找到这道题解题方法吗?请大家小组里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讨论结束后请把你们的解题方法写在作业纸上。
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师:大家都有结果了吗?我想大家一定很好奇,我们组有我们的解题方法,想不想看看其他组的同学是怎样思考的呢?
哪个小组愿意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组的思考过程?
同学们,老师有个建议,当他介绍完以后,如果你对他的这个方法有想法,比如说对他有补充、有质疑、有不明白的地方,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举手)
对!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学习不只是听,而是针对别人的发言给出自己的见解。
好,开始吧
生1:(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解题过程,边指边说)先用总数减去12枚,是60枚;再
用60除以2,求出小宁的邮票枚数;然后用
30加12算出小春的邮票枚数。
生1:总数减去12枚,小春的邮票就和小宁一样多了。
生1:这时总数就变成2个小宁的邮票
数量了,所以用60除以2,就能求出小宁的
邮票数量。
师:有谁要对他的解题做出评价和点评的
师:说得很好!(课件展示)把多出的去掉,两个数量就相等了,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叫它——去多。(板书:去多)
师: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解题过程,边指边说)小宁增加12枚就和小春相等了,这样总数要增加12枚,变成84枚,正好是小春的2倍。所以可以先求出小春的邮票是42枚,再求出小宁的邮票是30枚。
生2:总数加上12枚以后,小宁的邮票枚数就和小春的相等了。
师:大家有什么要提的吗?
师:很好!(课件展示)那这种方法可以叫做——
补少。(板书:补少)
生3:把小春比小宁多的12枚平均分成2份,每份6枚。将其中的一份6枚移给小宁,两人的邮票枚数也变得相等,总数还是72枚,每一份是36枚。36减6等于30,是小宁的邮票枚数;把小春移走的6枚还回来,36加6,就是小春的邮票枚数。
师:这种方法,能给它取个名字吗?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3)比较沟通。
师:从一幅线段图出发,我们找到了不同的解题思路。比较这三种思路,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生1:它们都有除以2。
生2:它们都是把不相等的两个数量变成相等的两个数量。
师:是的,看起来不同的三种思路,其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把不相等的数量转化成相等的数量,使问题得到解决。
(4)验证答案。
师: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这道题可以怎么检验呢?(板书:检验)
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检验。谁来口头检验一下?
指名口述检验过程。
生:可以看看小春和小宁的邮票总数是不是72枚。
生:还要看小春的邮票是不是比小宁多12枚。
师:检验时,要看求得的答案是不是符合题中的所有条件,像这道题既要看两个数量的和是不是72,又要看它们的差是
不是12。这样才能确定答案是否正确。
三、回顾反思,内化策略
师:回顾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运用了什么策略?(画图)
你觉得画图对于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
我们以前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四、巩固应用,深化策略
1.完成“练一练”。
师:(出示题目)要掌握画图的策略,我们首先要看懂图,这张图,你能看懂吗?
你能看图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吗?
生:已知条件有“科技书和文艺书一共105本,科技书比文艺书少15本”,问题是“科技书和文艺书各多少本”。
师:根据这里的线段图,你能解决题中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后,组织反馈,师生共同讲评。
师:这题有选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答的吗?(没有)为什么?
生1:因为15除以2有余数。
生2:15除以2等于7.5,书的本数不可能是小数。
师:看来,解决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
2、拓展练习
(1)两个人比身高
(2)三个人比体重
五、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策略?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
我们解决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数形结合,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