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 说课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年级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 说课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4 16:0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
说课
目录
CONTENTS
01.
一、课标要求
02.
03.
04.
05.
五、重点难点
四、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二、教材分析
08.
八、探究总结
06.
六、教学方法
07.
七、教学过程
一、课标要求
五、重点难点
四、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二、教材分析
八、探究总结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课标要求:
在开始说课之前,我们来看一下课标,要求我们能够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其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我们知道教材是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的桥梁,所以我们对教材要有一个合理的把握。本课选自部编版 高中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五课。本课总共分为三个子目录: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和北朝。
本课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承上启下,上承两汉,下启隋唐。
三、学情分析:
我面临的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对历史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在初中阶段就学习过相关内容,此时已经形成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因此能从一定程度上系统的接受知识,但是对相关历史事件、时间脉络的把握还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需要做一个适时的引导,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加以突破。
四、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建立、更迭有清晰的认识,针对每个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能有相应的学习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来总结每个阶段的时代特征,能够提高分析总结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促进中国文化多元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五、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来的出现的政权及其更迭
难点:认识到在那个纷繁芜杂的大时代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
六、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图示法、表格归纳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七、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部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采取的是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让同学们朗读语文课上已经学过的诗词,搭建历史和文学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并且提问大诗人苏轼在词中所写的周郎是谁,与其相关的又是什么事情,以此来进入新课的教学。
通过展示诸葛亮《隆中对》一则史料,引导学生思考,让同学们分析东汉末年社会背景,再通过历史地图的展示,视频的播放,教师的讲解,让同学们对三国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相应的了解。拉近学生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兴趣。
之后通过史料展示,学生分析,教师讲解,带领学生一同学习三国鼎立局面被打破,司马氏篡权建立西晋。
通过提问使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包括周初大分封和西汉初年郡国并行,总结出西晋初年分封是历史的倒退,为以后的动乱埋下隐患。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上扮演历史人物,还原历史事件石崇与王恺斗富,以此既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清晰。接着通过讲述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西晋灭亡的必然性。通过史料展示,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北人南迁的原因及其影响,使学生能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观看PPT演示的史料,学生能够自主分析东晋的社会形势,对源自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东晋时期的发展和固化,以及其导致日后的分裂格局,皇权式微有相应的学习。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最后通过表格和历史地图,让大家理清东晋与南朝,十六国和北朝的时间脉络 ,对此时的朝代更迭进行理解与记忆,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学习。简要讲述宋齐梁陈依次更迭,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取代,北周灭北齐,隋文帝灭北周建隋,后又灭陈,结束分裂,创造大一统局面这样的一个过程。到此便结束本新课的讲解
八、探究总结:
为了能够检验我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的情况,我会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通过板书,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政权更迭的脉络。
下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个开放式的作业,让学生分小组根据自己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艺术等文化领域的了解,搜集资料制作成果展示汇报。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