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九课 辛亥革命 说课课件(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九课 辛亥革命 说课课件(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5 09:5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OF THIS SCHEME, WE THANK YOU FOR YOUR READING, THE PROPOSAL IS IN WE UNDERSTAND YOUR COMPANY FOR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AND PROPOSAL INFORM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REQUIR
第十九课 辛亥革命
目录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
重难点分析
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过程
课标分析
01
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做了以下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材分析
02
本课属于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九课的内容,为新授课,课时40分钟,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才提出了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制,最终没能挽救中国为王,为后来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本课内容常考热点,有三民主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学情分析
03
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单元内容的学习,对中国此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有所了解,对清政府出现的统治危机有所把握,了解辛亥革命出现的背景,但其历史时空意识和历史辨析能力,还需在学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中提高。
教学目标
04
知识与能力:认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所做出的一切努力;理解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性和局限性,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确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政、三民主义、预备立宪等概念的学习,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通过史料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唯物史观。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成与败的辨析,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辛亥革命曲折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的心血铺垫而成的,体会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以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家国情怀。
重难点
05
重点:了解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建立中华民国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认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方法
06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课本阅读自学法,小组讨论法,读图用图法
教学过程
07
导入
新课讲授
为什么要进行革命?

1901年,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朝专制统治岌岌可危,因此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实行一系列改革。(课本p108历史纵横)
清末新政
一、教育改革----革命者的温床
它推行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国内新式学堂当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成为王朝的掘墓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二、编练新军---培养掘墓人
随着新军的士兵与军官开始接受新式训练课程,穿上卡其布制服,使用起欧洲与日本军队拥有的那类现代化军备,他们越发感觉到过去视为理所当然的众多积习竟是如此荒谬。
——[美]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1600-1949》
当时湖北新军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1.5万人,纯粹革命党将近2000人,经过联络而同情革命的约4000人,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1000千人,其余则是摇摆不定的。
——《辛亥首义回忆录》
辛亥革命曲折发展

课本p109史料阅读
三民主义学说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奠定了革命的组织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力地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同盟会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核定地价,其现有之物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但是它主张民族主义又不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主张民权,又不敢发动人民群众;
主张民生又不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些是资产阶级软弱性的体现。
三民主义作用与局限
输入标题文本
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立宪骗局说
九年预备期
三年预备期
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其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最高法院
参议院
国务员
三权分立
行政
立法
司法
责任内阁
大总统
从这些材料中你可以看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西方的哪些思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西方的启蒙思想,如三权分立,权力制衡,人民主权,天赋人权等等,国家的主权的归属及人民拥有的自由权利和义务,确立三权分立的制衡原则,保证民主共和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
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 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共和政体的确立。
3) 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中国法制史和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的权利的目的很难实现。
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呢?
1) 有雄厚的政治资本。
2) 获得革命政权的支持。
3) 同盟会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人,不同程度表达对他的支持和赞赏。
4) 立宪派,旧官僚也拥护袁世凯收拾大局。
5) 逼清帝退位。
辛亥革命真的成功了吗?

辛亥革命更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随着帝制的取消,附生于帝制的种种丑恶制度也被彻底扫除,例如世袭制度,太监制度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制度变革,身份变革
促进了社会生活和习俗的除旧布新
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迎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帝制不存,三纲焉附?辛亥革命后三纲的合法性成了问题,这也是新文化运动能够一呼百应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袁伟时:《昨天的中国》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的解放。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动,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阀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的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1月11日)
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推翻民族压迫/民族歧视 民主革命: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敌人太强大,革命力量太弱小
民国三年(1914),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驱除鞑虏易,建立民国难。中国的革命之路,至此才刚刚开始。
第十九课 辛亥革命
1
为什么要进行辛亥革命?
2
辛亥革命曲折发展
3
辛亥革命真的成功了吗?
OF THIS SCHEME, WE THANK YOU FOR YOUR READING, THE PROPOSAL IS IN WE UNDERSTAND YOUR COMPANY FOR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AND PROPOSAL INFORM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ECIFIC REQUIR


敬请批评指正
BUSINESS PRACTICAL REPORT TEMPLAT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