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说课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说课课件(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5 10: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说课


01
课标要求
03
学情分析
05
教学重难点
02
教材分析
04
教学目标
06
教学方法
07
教学过程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中的最后一课。本单元的时间跨度长达700余年,前面的三课的内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都为本课的内容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提供了背景,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文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本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三国至隋唐社会有着更深层的理解。
1.教材地位及作用
2.教材处理及思想指导
本课的内容共分为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四个部分,其中中外文化交流需要着重的注意一下。因此,本课就是需梳理这四个方面在新时期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新情况以及文学艺术、科技、中西文化交流的代表作品及事件。
本课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通过构建这一时期的文化体系,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三、学情分析
高中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有一定的衔接和贯通,学生对本部分的内容并不是完全陌生。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科技、佛教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学生们通过日常生活、网络对这些内容也有所熟悉。因此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相对轻松。但本课的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高一学生学生们对于整体的把握与梳理有一定难度,需要融会贯通学生的逻辑性。高一学生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还不能完全的掌握,因此,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高中历史学习法的讲授与运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对三国至隋唐文化的梳理,知道这一段时期内宗教思想、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的文化新成就,明确不同时期的文化变化的特点及内容,理解唐朝文化成就的社会背景,明白中外文化发展交流与当时的社会存在密不可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知识条理化的处理和对史料的分析,掌握这一时期宗教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欣赏这一时期书法、绘画、雕塑、著作的图片,直观感受当时的艺术特征和文化魅力;通过对法显、玄奘、鉴真人物的了解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示意图”的感知,明确唐朝文化的繁荣和对外交通发达与对外交流的密切联系,从时空上感受唐朝文化对外传播的巨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认识中国古代的辉煌文明,增强民族认同感。认识到文化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交流、更新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联系当今社会现实,坚持文化的开放和吸收,不断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三国至隋唐时期三教的发展和文化的代表成就。
依据【本课内容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情况较为复杂且对思想的多元化有重要影响,需重点把握。文学艺术、科技、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列举了大量的代表性文化成就,对代表性的成就与事件的掌握,才能更好的对这一时期内的文化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
2.教学难点:各阶段文化产生的特点和社会状况尤其是佛教的兴起以及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依据【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化的发展变化与佛教的兴起以及儒学的式微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这两个难点的把握有利于加强对社会背景和文化状况的深层分析。】
本课学习内容难度适中,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在于转变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1.教法应用
2.学法指导
讲授法、探究法、史料教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本节课文化发展内容较多,时间跨度大,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发展脉络;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史料对课堂重难点进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解读能力。
七、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2~3分钟)
问题导入:提到中国古代社会中文化最繁荣的时代,首先想到的是哪个朝代呢?
(展示文字材料)
“唐朝以繁荣、昌盛、灿烂、瑰丽的文化而远扬声名于世界各地,并使大唐文物制度之美成为亚洲一些国家作为学习、效仿的榜样。”
——徐连达《唐朝文化史》
思考:唐朝文化何以达到繁盛?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
【引起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达到导入课堂的目的】
2.讲授新课(35分钟)
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教师:概括汉代以前儒学的创立和发展历程
儒学:汉代——繁荣
魏晋南北朝——吸收道、佛,有新发展
隋朝——三教合一
唐朝——儒学复兴
【教师讲授为主:以时间线梳理儒学发展脉络】
Ⅰ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道教:东汉末——兴起
魏晋南北朝——传播,“贵儒”和“尊道”
唐朝——三教并行,尊崇道教
佛教:两汉之际——传入
魏晋南北朝——盛行、本土化
唐朝——武则天时大发展
反佛:范缜、“三武一宗灭佛”
【分别梳理知识脉络,理清三教发展的不同情况】
文学
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民歌
唐朝:诗歌,李白、杜甫
Ⅱ文学艺术
【以代表人物介绍这一时期文学发展成就,加深理解,便于记忆】
艺术
Ⅱ文学艺术
书法、绘画、石窟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筋柳骨”
【以代表人物及作品展示这一时期书法成就,直观了解感受书法魅力】
艺术
Ⅱ文学艺术
书法、绘画、石窟艺术
绘画:东晋顾恺之、唐朝吴道子
【以代表人物及作品展示这一时期绘画艺术,直观了解感受绘画风采】
艺术
Ⅱ文学艺术
书法、绘画、石窟艺术
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感受石窟艺术,体会这一时期艺术成就】
类别
朝代
人物
著作/成就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地理学
西晋
裴秀
《禹贡地域图》
建筑
隋朝
李春
赵州桥
印刷
唐朝
/
雕版印刷
火药
唐中期
/
火药,唐末用于战争
天文学
唐朝
僧一行
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药学
唐朝
孙思邈
《千金方》
/
《唐本草》
Ⅲ科技成就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总结归纳科技成就。教师以表格带领学生分类填写,利于直观记忆】
Ⅳ中外文化交流
①佛教文化交流
②其他文化交流
③唐对外交通路线
【以地图形式直观分析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情况,加强学生史料解释和时空观念】
板书小结
3.巩固新课(2~3分钟)
【以纲要式板书简洁概括本课知识要点,理清各部分内容,条理清晰,便于带领学生回忆小结】
结合课本47页的问题探究内容,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域外文化对唐朝文化艺术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等方面)
3.巩固新课(2~3分钟)
课后练习
【对唐朝文化艺术的具体表现进一步了解,达到巩固新课和拓展延伸的目的】
教学反思
【本课作为文化内容的学习,学习难度适中。运用大量图片史料,使得学习氛围活跃,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时间线索的知识梳理,也能更好帮助学习记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但本课学习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对于各部分课堂时间的分配尤为重要,既要兼顾课堂进度,又要把握内容深度,对于此方面能力不足。】
谢谢聆听!
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