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说课课件(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说课课件(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5 10:0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到五代十国从隋唐盛世
第 课
6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隋唐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
2、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社会的高度繁荣,指导隋唐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得成就。
课标要求
教材分析



1、地位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是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内容。本课内容承接本教材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内容,开启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本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作用
本课包含的知识,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交融”是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内容,是高中历史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隋朝、唐朝、五代十国的基本内容了 ,这为本课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加入了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这段历史的古文资料,同时,运用图片、地图、文字等大量资料,创设历史情境,一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民族交融状况,理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概括隋唐至五代十国的历史脉络。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论从史出的能力,同时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训练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隋唐五代十国政权更替时,认识到历史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必然的曲折性,以及正确认识到一个政权要得民心才能长久,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隋的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的民族交融。
重点的依据: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隋唐前后两个时期展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盛世景象,同时也说明这和统治者的开明政策有必然的联系;而唐朝中央政权的强大以及汉族与各民族友好交往,则成为唐代民族关系的特色;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朝代的更迭。
本课难点
隋唐灭亡的原因、藩镇割据及朋党之争。
难点的依据:藩镇割据及朋党之争知识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隋唐灭亡的原因,设计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规律,学生较难理解。
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展示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小组讨论法:
针对本课的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导入
设计意图:由图片联想到对应的朝代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一是通过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这是高中历史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图片导入
(3分钟)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35分钟)
本课按照朝代分为三个子目:
隋朝(12分钟)
唐朝(18分钟)
五代十国(5分钟)
隋朝主要讲述隋的建立及巩固、大运河、隋的灭亡;唐朝内容较多,讲述唐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周政治、”开元盛世“、民族关系、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的灭亡;五代十国讲述五代十国的政权及政权特点和趋势。
教师讲解隋朝的建立及巩固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展示史料、播放视频,让学生找出修建大运河的目的、条件以及影响
教师过渡讲述隋朝灭亡的原因
通过漫画,给学生讲述玄武门之变的典故
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对唐太宗李世民有客观正确的认识
(重点内容)展示史料,让学生分析贞观之治的具体表现,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回答,具体补充讲述
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握
(重点内容)教师展示曲辕犁和唐三彩图片,让学生小组讨论找出开元盛世的内容
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重点内容)教师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使学生明确唐朝初期与加边疆的民族关系及交往的形式。对唐朝的民族关系有一定的掌握
【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握唐朝民族关心的基础上,了解唐朝民族融合的原因。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朝代
都城
年代
开国皇帝
五代
后梁
汴州(今开封)
907-923
朱温
后唐
洛阳
923-936
李存勖
后晋
汴州(今开封)
936-946
石敬瑭
后汉
汴州(今开封)
947-950
刘知远
后周
汴州(今开封)
950-960
郭威
十国
吴国
广陵(今扬州)
892-937
杨行密
南唐
金陵(今南京)
937-975
李昇
前蜀
成都
891-925
王建
后蜀
成都
937-965
孟知祥
闽国
长乐(今福州)
893-945
王审知
楚国(南楚)
长沙府(今长沙)
896-951
马殷
南汉
兴王府(今广州)
905-971
刘隐
荆南(南平)
江陵(今荆州)
907-963
高季兴
吴越
杭州
893-978
钱镠
北汉
太远
951-979
李崇
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
通过图片和表格、探究,让学生对五代十国(后周)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认识,丰富学生知识体系。掌握五代十国政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巩固小结(2分钟)
【设计意图】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要点,方便复习。
教学过程:课后作业(1分钟)
【设计意图】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巩固本课所学知识。设置评价历史人物开放性作业,可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既要看到功,也要看到过,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过程:板书
【设计意图】采用线索式板书,可以直观地展示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脉络,其次上下对应的知识点可以反映出从隋唐到五代十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发展趋势。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课容量较大,时代较长,知识较多,有的问题讲的还不够深入,设问虽多,但设问缺乏一定的层次性,需要改进。
能落实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阅读分析史料能力,但存在着重难点时间分配不合适的问题,重点需要花更多的时间,难点需要由浅到深引导学生学习,之后会不断改进与完善。


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