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5 19:1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课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目录
1.课标要求
2.教材分析
3.学情分析
4.教学目标
5.教学重难点
6.教法学法
7.教学过程

1.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他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 中华文明与早期国家的起源》是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 一单元第1 个课题。本课是高中历史开篇第一课,本课题为以后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开篇点题的作用,本课由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 ,时间跨度大,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文化遗存的基本概况,并且介绍了从部落到早期国家的转变,商和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通过本课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培养民族认同感,因此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材分析
教师不仅要深入分析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高中是学习的关键期,高一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中学历史的基本框架和一定的历史学科基础知识以及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但是还不够深入、不够充实。因此,我们在授课时应该要基于五大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符合高中学情的学习方法,充实历史基础知识,重点培养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高一学生仍然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他们已具备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学情分析
4.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原始人类的生活状况,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分化、国家的出现,夏商周的政治与经济等内容,认识每个时期社会生产生活状况、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2.史料实证:通过对原始人类考古史料、夏商周史实史料的学习分析,掌握史料分类、分析、运用的一般能力,感受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认识阶级、国家出现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史料的搜集、整理、分类的途径与方法。
3.时空观念:通过学习石器时代古人类的时空分布、早期国家的出现、夏商周的演变历程,了解原始人类、早期国家的发展演变历程,知道我国原始人类空间分布的特点、早期国家的统治区域以及社会发展特征,认识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可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去感受分析历史的发展演变。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原始人类的分布、石器时代、新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部落、国家、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国人暴动”、青铜时代等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正确分析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一般规律,客观定位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5.家国情怀: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学习,感受中华文明的多源性,认识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发展脉络;知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人类文明起源的重要中心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夏商周政治经济文化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人阶级社会的国家之一。借以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形成对相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5.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存。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难点:
1.认识我国古人类在人类起源中的地位。
2.分析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法
史料分析法
问答法
讲授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6.教法学法
说学法
思考评价法、
分析归纳法、
自主探究法、
总结反思法。
7.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巩固小结
导入新课
利用提的方式: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都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人类。
进而讲述人类是由猿转变而来。在由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直立行走塑造了今天人类的体态,同时也解放了人类的双手。而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制造出工具。人类依靠工具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在此基础上,人类创造出各种文化、文明以及国家。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由此导入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课讲授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三、商与西周
点击添加相关文字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我将解释石器时代的划分及相关概念,利用多媒体图片了解古人类的生活状况,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出PPT上关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表格。引导学生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文化遗存。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3
从事原始农业
1
使用磨制石器
4
从事养畜业
6
开始定居生活
5
修建村落
新石器时代特征
使用陶器
2
{E8B1032C-EA38-4F05-BA0D-38AFFFC7BED3} 比较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辽河流域
社会形态
社会特征
新石器
时代早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低
共同劳动
成果共享
新石器
时代晚期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父系氏族社会

贫富分化
私有制
阶级分化
农作物
粟(小米)
水稻



手工业
彩绘陶器
蛋壳黑陶
养蚕缫丝技术
精美玉器
精美玉器


此期遗存分布特点:
多元一体(六大文明区系的共存与交融)、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址及特征
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出现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遗址中的墓葬随葬品悬殊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氏族贵族
下层平民
早期贵族
早期奴隶
阶级分化加剧
原始社会解体
国家机器产生
二、从部落到国家
我将在PPT上出示材料和图片,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文字等提出历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认识到国家的产生、夏朝的建立和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基本概况。通过学生的回答。我进一步总结概括,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总结国家产生的原因。
国家的产生
背景: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发兵讨桀,大败夏兵,夏朝灭亡。
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地方长官)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此外,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
2
3
权力继承方式:禹传启,传子代替传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官理: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最高统治者称谓)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夏 朝
夏禹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三、商与西周
指导学生对史料的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基本素养,认识到商和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深刻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人阶级社会的国家之一。借以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形成对相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指导学生对“青铜时代”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这样,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西周分封制
1.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性质: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确立相对的大宗、小宗体系。
宗法制
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
巩固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石器时代我国远古人类的分布及其生活状况,尧舜禹时代、夏商周时期的史实。远古人类主要有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北京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良诸文化遗址等。这些早期古人类的遗址,说明我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也奠定了我国古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格局。尧舜禹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时期,商朝是发展时期,西周是繁荣时期,东周是瓦解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发展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中国这一概念也已出现。
教学反思
综上所述,本节课我采用直观教学法、讲述法、指导读书法等教学法,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由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由此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