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考点11 变异、育种及进化(精品试题+答案详解)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考点11 变异、育种及进化(精品试题+答案详解)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6-25 11:4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2
考点11
变异、育种及进化
1.(2020·重庆市开州区铁桥中学月考)下图为某哺乳动物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①中有两个四分体,发生过交叉互换
B.细胞②有四个染色体组,可来自于细胞①
C.细胞③中有同源染色体,也有等位基因分离
D.细胞③、④可以来自于同一个卵原细胞
2.(2020·商河县第一中学月考)二倍体水毛茛黄花基因q1中丢失3个相邻碱基对后形成基因q2,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常情况下,q1和q2可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
B.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测到q2的长度较q1短
C.突变后翻译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未发生改变
D.突变后水毛茛的花色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
3.(2020·商河县第一中学月考)水稻核基因
hw(t)表达的蛋白参与光合作用,该基因发生了单碱基替换,导致表达的蛋白减少
251
个氨基酸。已知突变使
mRNA发生改变的碱基在下图所示区域内
(终止密码:
UAA、UAG

UG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中数字表示
mRNA中从起始密码开始算起的碱基序号)
A.hw(t)基因编码的蛋白通过被动运输进入叶绿体
B.碱基替换只可能发生在第
257号核苷酸位置
C.突变后参与基因转录的嘌呤核苷酸比例降低
D.突变前基因表达的蛋白共含有
336
个氨基酸
4.(2020·忻州市第二中学校月考)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6)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某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该细胞含有3个四分体,6条染
色体,12个DNA分子
C.该细胞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连着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
D.该细胞分裂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X、aBXA、AbY、bY
5.(2020·江苏省如皋中学月考)生物的变异是生物育种的基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是定向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
B.杂交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三倍体进行减数分裂时容易出现紊乱,不是能够稳定遗传的品种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基因既可突变成a基因,也可突变或B基因
6.(2020·全国开学考试)如图所示植物花粉粒中有2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为24条,基因组成为AaBb,这2对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过程③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发生基因重组的过程是①,过程③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B.过程③中,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是96条
C.图中单倍体幼苗不含同源染色体,高度不育
D.图中个体I的基因型为
AAaaBBbb,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7.(2020·全国开学考试)我国科学工作者相继完成了人类、水稻等生物的基因组测定,基因组测定是测定基因组全部DNA序列。其中人体有46条染色体,二倍体水稻有24条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基因组中包含23条染色体,水稻基因组中包含12条染色体
B.水稻的染色体组与基因组所含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
C.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定时,需测定人类所有细胞中的DNA
D.人体内不同染色体组中包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是相同的
8.(2020·农安县实验中学月考)人们发现在灰色银狐中有一种变种,在灰色背景上出现白色的斑点,十分漂亮,称白斑银狐。让白斑银狐自由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白斑银狐∶灰色银狐=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银狐体色有白斑对无白斑为显性
B.可以利用测交的方法获得纯种白斑银狐
C.控制白斑的基因纯合时胚胎致死
D.白斑性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9.(2020·黑龙江让胡路·大庆中学月考)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B.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也只能叫单倍体
C.单倍体一般高度不孕,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
D.单倍体生物体的体细胞中都没有同源染色体
10.(2020·黑龙江让胡路·大庆中学月考)下列有关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C.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性状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
11.(2020·沈阳市法库县高级中学月考)经诱变、筛选得到几种基因A与基因B突变的酵母菌突变体,它们的蛋白质分泌过程异常,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不同突变体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B.可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蛋白质的分泌过程
C.A、B基因双突变体蛋白质沉积在高尔基体
D.A、B基因的突变会影响细胞膜蛋白的更新
12.(2020·湖北武汉·高三月考)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能够遗传的
B.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
C.基因重组发生在受精作用的过程中
D.人工诱变所引起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的变异都是有利的
13.(2020·黑龙江让胡路·大庆中学月考)某农科所通过如图所示的育种过程培育成了高品质的糯小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该育种过程中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
B.b过程需要通过自交来提高纯合率
C.a过程需要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D.b过程提高突变率,从而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14.(2020·黑龙江让胡路·大庆中学月考)作物有种技术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是利用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的原理
B.三倍体无子西瓜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C.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
D.我国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了“黑农五号”大豆,产量提高了16%,其原理为基因突变
15.(2020·江西渝水·新余四中月考)对于下图所示育种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④方向所示的途径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B.⑦过程所示的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C.③、⑦过程都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⑤过程一般发生在生殖细胞中才具有遗传性
16.(2020·福建高三学业考试)如图表示利用高产不抗病和低产抗病的两个小麦品种,培育纯合高产抗病小麦品种的过程,这种育种方法是(

A.诱变育种
B.杂交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17.(2020·江苏如皋·高三月考)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诱变所得植株若不出现预期性状就应该丢弃
B.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可能发生的变异有突变和基因重组
C.经杂交育种培育的高产矮杆水稻品种,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
D.由于三倍体西瓜没有种子,因此该无子性状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18.(2020·河南高三其他)下列关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往往育种年限较长
B.诱变育种常用的诱变因素有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C.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秋水仙素处理的是萌发的种子
D.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不能获得新物种
19.(2020·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三月考)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育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
B.培育高产青霉素菌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多倍体植株染色组数加倍,产生的配子数加倍,有利于育种
D.基因工程育种可根据人们意愿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0.(2020·辽宁沈阳·高三月考)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及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出现的新性状一定能遗传给后代
B.离体培养基因型为Db植株的花粉,产生的植株高度不育
C.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肯定会表现出新的性状
D.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通过诱变育种可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
21.(2020·全国开学考试)甜菜夜蛾幼虫啃食玉米叶片后,玉米会释放出吲哚和萜类等物质吸引小茧蜂在甜菜夜蛾幼虫体内产卵寄生。为降低甜菜夜蛾幼虫对玉米产生的危害,人们喷施有机磷农药消灭甜菜夜蛾幼虫,但几年后药效下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玉米释放出吲哚和萜类等物质吸引小茧蜂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
B.甜菜夜蛾幼虫、玉米和小茧蜂之间的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
C.有机磷农药的使用,某甜菜夜蛾个体中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D.在有机磷农药选择作用下,甜菜夜蛾种群抗药性增强,说明已经形成新的物种
22.(2020·黑龙江让胡路·大庆中学月考)下列有关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诱发基因突变
②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
③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④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⑤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为进化提供更多的原材料
A.0项
B.2项
C.4项
D.5项
23.(2020·湖北月考)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建立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础上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处于地理隔离的小种群的个体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根本的潜在危险是丧失遗传多样性
B.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也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一定导致该隐性基因消失
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也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
24.(2020·江西渝水·新余四中月考)苍蝇的有翅、无翅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将一定量的有翅和无翅苍蝇饲养在甲、乙两瓶中,甲瓶内放有捕蝇纸,乙瓶内没放捕蝇纸,其余实验条件(如培养基、有翅和无翅的苍蝇数量等)皆相同。一段时间后,甲瓶内仅无翅的苍蝇存活,捕蝇纸上皆是有翅的死苍蝇,乙瓶内有翅和无翅的苍蝇皆存活,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解释或推论合理的是
A.甲瓶苍蝇在选择作用下会产生定向变异
B.甲瓶苍蝇中控制有翅性状的基因频率不一定为零
C.通过优胜劣汰,甲瓶中苍蝇进化产生了新物种
D.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生存于乙瓶
25.(2020·江苏如皋·高三月考)稳定性选择和单向性选择是自然选择中的两种类型,前者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中间型的个体,后者是在种群中保留趋于某个性状中某一极端的个体,而淘汰另一极端的个体。下列关于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受工业发展影响,桦尺蠖黑化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污染导致桦尺蠖种群发生了黑色的变异
B.桦尺蠖变异的不定向性导致该种群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
C.桦尺蠖黑化现象对该种群来说不一定属于有利的变异
D.桦尺蠖黑化现象属于自然选择中的稳定性选择
26.(2020·四川峨眉山·博睿特外国语学校)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
B.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
C.白色羊至少要淘汰
2
代,才能使
b
基因频率下降到
25%
D.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B
和Bb
的频率均逐渐增加
27.(2020·河南高三其他)某大型湖泊被地壳运动形成的小山包所隔形成湖泊Ⅰ、Ⅱ,原湖泊中的某种鱼在两湖泊中分别进化为不同种类的鱼(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须过程
B.湖泊Ⅰ中的鱼A、B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鱼A和C存在生殖隔离,二者的基因库完全不同
D.两湖泊中不同种鱼的形成是因为环境不同导致的基因突变方向不同
28.(2020·黑龙江南岗·哈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29.(2020·浙江建人专修学院高三月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发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
B.比较海豚鳍肢和蝙蝠翼手的外形和功能,能说明生物在个体层次上存在统一性
C.某经常刮暴风的海岛上有翅退化和翅异常发达两种类型昆虫,这是进化性变化的结果
D.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前提,对影响个体存活和繁殖的性状进行选择
30.(2020·商河县第一中学月考)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E2发生了基因突变,形成了它的等位基因E1,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中一个氨基酸被替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E2形成E1时,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其上的遗传信息会发生改变
B.基因E2突变形成E1,该变化是由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导致的
C.基因E2形成E1时,一定会使代谢加快,细胞中含糖量增加,采摘的果实更加香甜
D.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该种群基因库中基因E2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
31.(2020·江苏海陵·泰州中学月考)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及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于基因碱基序列改变出现的新性状一定能遗传给后代
B.离体培养基因型为Dd植株的花粉,产生的植株高度不育
C.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肯定会表现出新的性状
D.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通过诱变育种可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
32.(2020·湖北月考)某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且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则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基因型频率为0.25
B.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C.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其子一代中AA基因型频率为0.4
D.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后代中AA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33.(2020·通榆县第一中学校月考)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的一项重要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根据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假设某高等雄性动物睾丸里的一个细胞分裂如图①,其基因A、a、B、b分布如图,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图①对应于图②中的_____段。若出现基因型为aaBb的子代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2)图②中CD段所能代表的细胞分裂时期是_____。
(3)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②中的_____段。
(4)请在上图右侧方框内画出图①所示分裂时期的下一个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并标明基因的位置。____
34.(2020·湖北武汉·高三月考)某果蝇的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其中果蝇眼色的基因(红眼W,白眼w)位于X染色体上,其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观察果蝇的某器官装片时发现了如图乙、丙所示细胞,回答有关问题:
(1)甲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甲→乙和甲→丙过程中分别可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利用该果蝇为杂交亲本,要证明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基因型为_____的果蝇为杂交对象;要证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的果蝇为杂交对象。(只要求写出设计有关的基因型,无关的可以不写)
(3)果蝇作为遗传实验室里常用的材料,有着很多优点,请尝试着说出三点。_________
35.(2020·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三月考)已知西瓜的染色体数目2n=22,请根据下面的西瓜育种流程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中培育无子西瓜A的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⑤所应用的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一中④过程中形成单倍体植株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为确认某植株是否为单倍体,应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观察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二中一般情况下,一定属于单倍体生物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的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B中含______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由C细胞组成的生物体不育,如何处理才能产生有性生殖的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因型分别为AAaBbb、AaBB、AaaaBBbb及Ab的体细胞,其染色体组成应依次对应图A~D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生物新题专项汇编2
考点11
变异、育种及进化
1答案:D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为某哺乳动物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②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④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细胞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有A、a基因,而其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可见并没有发生交叉互换,而是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
细胞②中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四个染色体组,细胞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②不可能自于细胞①,B错误;
细胞③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有等位基因A、a分离,C错误;
细胞④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而细胞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此细胞③、④可以来自于同一个卵原细胞,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要求学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细胞分裂图像别的重要依据是同源染色体,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同源染色体,判断同源染色体的有无,若有同源染色体,还需要判断同源染色体有无特殊行为。
2答案:A
基因突变是指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改变等,生物性状是由蛋白质决定的,而蛋白质由基因决定,一种蛋白质可以由几种碱基对决定,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A、基因突变后产生的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离,因此正常情况下,
q1和q2不可能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A错误;
B、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B正确;
C、基因突变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没有影响,C正确;
D、如果突变后产生的是隐性基因,或基因突变发生在叶片或根细胞中,则水毛茛的花色性状不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
3答案:D
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可根据所学知识诸葛分析判断。
hw(t)基因编码的蛋白(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叶绿体,A错误;根据题意可知,单碱基替换导致表达的蛋白减少了251个氨基酸,则替换导致终止密码提前,则所在图示区域可得到此结果的碱基包括第
257、258号核苷酸位置,替换后分别使对应密码子变为UAG、UGA,B错误;突变后只影响蛋白质的翻译,不会影响参与基因转录的嘌呤核苷酸比例,C错误;突变前基因表达的蛋白共含有
336
个氨基酸,D正确。故选:D。
4答案:D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中两两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开始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A的染色体片段移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A、据图分析,图中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其中一条染色体含有A基因的片段移到了非同源染色体上(X染色体),属于染色体变异,没有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此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四分体出现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中期,B错误;
C、该细胞为动物细胞,每条染色体上的着丝点都连着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C错误;
D、据图分析可知,该细胞分裂形成的配子的基因型为aBX、aBXA、AbY、bY,D正确。
故选D。
5答案:B
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是诱变育种的原理,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原理,染色体变异是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
A、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和后期,A错误;
B、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主要的遗传学原理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三倍体进行无性生殖时其遗传性状能稳定遗传给后代,三倍体的植物也是能够稳定遗传的物种,C错误;
D、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但某基因突变后只能变成其等位基因,不会变成控制其他性状的基因,D错误。
故选B。
6答案:C
分析题图:题图中植物花粉粒含有2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数目24条,则该植物体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体细胞数目48条;
分析题图可知①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②表示花药离体培养,④表示受精作用,⑤表示细胞增殖和分化,③表示用秋水仙素进行人工诱导。
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过程①,过程③实现了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③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A正确;
B、过程③的处理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染色体数目加倍,数目达到48条,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可达到96条,B正确;
C、花粉粒中有2个染色体组,所以单倍体植株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存在同源染色体,不一定不可育,C错误;
D、图中个体是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其基因型为
AAaaBBbb,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易错点“花粉粒中有2个染色体组”,因此体细胞有4个染色体组。
7答案:B
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其宗旨在于测定组成人类染色体(指单倍体)中所包含的30亿个碱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从而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并且辨识其载有的基因及其序列,达到破译人类遗传信息的最终目的。
A、人类含有XY染色体,XY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对人类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时,应该对22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都测序,一共24条,A错误;
B、水稻雌雄同株,没有性染色体,水稻的染色体组与基因组所含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同的,B正确;
C、对基因组进行测定时,不需要对每个细胞中的DNA都测序,C错误;
D、人类染色体组可能含有X染色体或含有Y染色体,所以不同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形态、大小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B。
8答案:B
试题分析:让白斑银狐自由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白斑银狐∶灰色银狐=2∶1。说明银狐体色有白斑对无白斑为显性,A正确;白斑银狐∶灰色银狐=2∶1是因为控制白斑的基因纯合时胚胎致死,存活的白斑银狐均为杂合子,白斑性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C、D正确;白斑的基因纯合时胚胎致死,所以无法获得纯种白斑银狐,B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答案:D
1、根据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可知,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无论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为单倍体。
2、单倍体往往是由配子发育形成的,无同源染色体,故高度不育,而多倍体含多个染色体组,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
A.由受精卵(即合子)发育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A正确;
B.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都叫单倍体,与染色体组数无关,B正确;
C.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高度不育,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和种子比较大,糖类等营养物质含量比较高,?C正确;
D.单倍体是由本物种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可能由同源染色体,如由基因型AAaaCccc的四倍体体形成的单倍体的基因型有(AAcc、aacc、AaCc、AACc、aaCc),
则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则体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10答案:D
1、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错误;
C.基因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性状,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可以发生重组,D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分析题图:正常细胞中,蛋白质经过内质网加工后由囊泡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加工后再由囊泡运输到细胞膜最终胞吐出细胞,而A基因突变体蛋白沉积在内质网,B基因突变体蛋白沉积在高尔基体。
A、出现不同突变体说明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A正确;
B、可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蛋白质的分泌过程,B正确;
C、A基因突变体蛋白沉积在内质网,B基因突变体蛋白沉积在高尔基体,因此A、B基因双突变体蛋白质沉积在内质网,C错误;
D、A基因突变体蛋白沉积在内质网,B基因突变体蛋白沉积在高尔基体,这样会影响细胞膜蛋白的更新,D正确。
故选C。
12答案:B
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3、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A、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该变异是能够遗传的,A错误;
B、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增添、缺失或替换会导致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B正确;
C、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
D、人工诱变所引起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的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D错误。
故选B。
13答案:B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过程.杂交育种过程为:杂交→自交→选优→自交→→后代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所以b表示连续自交过程。单倍体育种过程为:先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在用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图中a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A、a是单倍体育种,运用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
B、b属于杂交育种过程,杂交育种需要进行连续多代自交,在每一代淘汰掉不需要的个体来提高纯合子的占有率,B正确;
C、a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因为yR是单倍体,高度不育,没有种子,C错误;
D、b属于杂交育种过程,其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而不是基因突变,所以不能提高突变率,且杂交育种周期长,D错误。
故选B。
14答案:D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A、杂交育种是利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A错误;
B、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原理的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B错误;
C、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常采用诱变育种或者基因工程育种,单倍体育种不能达到此目的,C错误;
D、我国科学家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成功培育出了“黑农五号”大豆,产量提高了16%,诱变育种的原理为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D。
15答案:C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亲本→①→④D新品种”是杂交育种,“亲本→①→②→③→新品种”是单倍体育种,“物种P→物种P1→新品种”是诱变育种,“种子或幼苗→⑦→新品种”是多倍体育种。
A、①④方向所示的途径表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⑦过程所示的育种方法为多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正确;
C、③、⑦过程中最常使用的药剂是秋水仙素但是③过程处理的是花药,C错误;
D、⑤过程是基因突变,可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各个时期,但是一般发生在生殖细胞中才具有遗传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育种方法原理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6答案:B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指利用具有不同基因组成的同种(或不同种)生物个体进行杂交,获得所需要的表现型类型的育种方法。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方法:杂交→自交→选优优点:能根据人的预见把位于两个生物体上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
缺点:时间长,需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A、利用辐射、激光、化学药剂等进行诱导基因突变是诱变育种的原理,而图示的育种过程为杂交育种,A错误;
B、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图示或册新品种的方法是杂交育种,B正确;
C、单倍体育种的操作流程是花药离体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该育种方法能缩短育种的年限,图中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C错误;
D、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图示的育种为杂交育种,D错误。
故选B。
【点睛】
17答案:C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A、诱变所得植株若不出现预期性状,也不可丢弃,因为隐性突变的性状不能在当代表现,所以没有出现预期性状,不一定是没有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
C、经杂交育种培育的高产矮杆水稻品种,其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C正确;
D、三倍体无子西瓜是通过多倍体育种形成的,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
故选C。
18答案:A
常见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在动物中难以实现杂交育种能够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原理是基因重组,但是往往育种年限较长,A正确;
诱变育种常用的诱变因素有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B错误;
单倍体育种过程中秋水仙素处理的是植株的幼苗,C错误;
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形成的多倍体与物种之间可能产生生殖隔离,如四倍体西瓜和二倍体西瓜,因此可以获得新物种,D错误。
19答案:C
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经过杂交→自交→选优→自交;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用射线、激光和化学药物等处理;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先花药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基因工程育种是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育种原理为基因重组。
A、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发生在亲本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A正确;
B、培育高产青霉素菌株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发生在分裂间期,B正确;
C、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如果多倍体的染色体组数为奇数倍的增加(如三倍体),其后代遗传会产生严重的不平衡,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配子,因而不利于育种,C错误;
D、基因工程育种可根据人们意愿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D正确。
故选C。
20答案:D
生物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和基因型,而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
A、序列发生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若此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A错误;
B、基因型为Db植株为单倍体植株,不能产生正常的花粉,更谈不上由其离体培养形成的植株是否可育,B错误;
C、基因重组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只可能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但新的基因组合也不一定就表现出新的性状,如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但没有表现出新的性状,C错误:
D、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要培育出基因型AaBb的植物。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材料,通过诱发基因突变获得,D正确。
故选D。
21答案:B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但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意味着产生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A、玉米释放吲哚和萜类等物质是为传递信息,不是参与物质循环,体现了生物之间信息传递,A错误;
B、甜菜夜蛾幼虫、玉米和小茧蜂种间关系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基因频率是种群范畴的概念,不属于个体范畴,C错误;
D、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
故选B。
22答案: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有性生殖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因此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两个亲代的遗传特性,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为生物的进化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诱发基因突变。如生物致癌因子Rous肉瘤病毒,①正确;
②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个体的表现型,即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实现了对基因的选择,②正确;
③伴性遗传是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从而表现出相应的性状总是和性别相关联,③正确;
④有性生殖的出现增加了后代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进而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④正确;
⑤变异是不定向的,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为进化提供更多的原材料,⑤正确。
故选D。
【点睛】
23答案: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的小种群来说,若遇到人为、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则很容易灭绝,该种群所含有的基因也将消失,从而丧失遗传多样性,A正确;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虽然隐性个体不育,但显性杂合子中也可以含有隐性基因,C错误;
D、新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基因频率,但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D错误。
故选A。
24答案:B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生物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且在没有选择作用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变异,A错误;若有翅性状为隐性,则控制有翅性状的基因会存在于杂合子体内,所以甲瓶苍蝇中控制有翅性状的基因频率不一定为零,B正确;通过优胜劣汰,甲瓶中苍蝇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甲瓶中苍蝇发生了进化,但并没有产生新物种,C错误;无翅的苍蝇比有翅的苍蝇更适合生存于甲瓶,D错误。
25答案:C
依据题干信息“稳定性选择是把种群中趋于极端的变异个体淘汰,而保留中间型的个体,单向性选择是在种群中保留趋于某个性状中某一极端的个体,而淘汰另一极端的个体”具体作答。
A、变异是本身就存在的,所以不是由于工业污染导致了桦尺蠖种群发生了黑色的变异,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变异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所以桦尺蠖黑化现象对该种群来说不一定属于有利的变异,C正确;
D、由信息可知:单向性选择是指把趋于某一极端的变异保留下来,淘汰掉另一极端的变异,使生物类型朝向某一变异方向发展的选择方式,桦尺蠖黑化现象属于自然选择中的单向性选择,D错误。
故选C。
26答案:C
本题考查了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计算问题,需要学生掌握课本中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使用遗传平衡定律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据题意可知,B的基因频率=b的基因频率=0.5,由于羊群是随机交配多代,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则bb的基因型频率=0.5×0.5=0.25,则B_的基因型频率=1-0.25=0.75,即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占75%,白色个体数量占25%,二者数量不相等,A错误;淘汰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杂合子(Bb)所占比例=2×0.5×0.5=0.5,纯合子占1-0.5=0.5=50%,由遗传平衡定律可知,淘汰前,不管交配多少代,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始终为50%,B错误;没有淘汰前,B的基因频率=1/2,b的基因频率=1/2,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1/2=1/4,Bb的基因型频率=2×1/2×1/2=1/2,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1/2=1/4。淘汰白色个体,可知BB的基因型频率=1/3,Bb的基因型频率为2/3,则B的基因频率为2/3,b的基因频率为1/3。黑色个体随机交配,下一代BB的基因型频率为2/3×2/3=4/9,Bb的基因型频率为2×2/3×1/3=4/9,bb的基因型频率=1/3×1/3=1/9,淘汰白色个体可求出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B的基因频率=3/4,b的基因频率=1/4。黑色个体随机交配可知,下一代BB的基因型频率为3/4×3/4=9/16,Bb的基因型频率1/4×1/4=6/16,bb的基因型频率为1/16,淘汰白色个体,可知Bb的基因型频率=2/5,进一步可求出B的基因频率=4/5,由上述分析可知,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B基因频率的变化为1/2→?2/3→?3/4→?4/5,即B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Bb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为1/2→2/3→1/2→2/5,即Bb的基因型频率不是逐代增加的,且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故C正确,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哈迪-温伯格定律”(遗传平衡定律)进行相关计算。遗传平衡定律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
设基因A的频率为
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Aa+aa=p2+2pq+q2=1
。对于一个大且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会保持不变。
27答案: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而不是地理隔离,某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四倍体西瓜的形成,A错误;
B、由于存在基因突变、自然选择等因素,湖泊Ⅰ中的鱼A、B发生了进化,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鱼A、C属于不同的物种,即存在生殖隔离,但是因为有共同的祖先,所以二者基因库中的某些基因是相同的,C错误;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起到选择的作用,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知识点单一,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8答案: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
B、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错误;
C、某种群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
D、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和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29答案:C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生物进化发生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错误;
B、比较海豚鳍肢和蝙蝠翼手的骨骼类型,能说明生物在个体层次上存在统一性,B错误;
C、某经常刮暴风的海岛上有翅退化和翅异常发达两种类型昆虫,这是进化性变化的结果,C正确;
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前提,D错误。
故选C。
30答案:ABC
基因突变: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原因:(1)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2)内因: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的改变等;
3.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利少害多性;
4.意义:(1)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2)
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A、基因E2形成E1时,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变,但其上的遗传信息会发生改变,A错误;
B、基因E2突变形成E1,该变化是由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的,B错误;
C、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故基因E2形成E1时,不一定会使代谢加快,细胞中含糖量增加,采摘的果实更加香甜,C错误;
D、由于该基因突变为其等位基因,故该基因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BC。
31答案:ABC
生物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和基因型,而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数目的变异。
A、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若此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A错误;
B、基因型为Dd植株为单倍体植株,不能产生正常的花粉,更谈不上由其离体培养形成的植株是否可育,B错误;
C、基因重组不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只可能产生新的基因组合,但新的基因组合也不一定就表现出新的性状,如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杂交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但没有表现出新的性状,C错误;
D、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要培育出基因型AaBb的植物,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材料,通过诱发基因突变获得,D正确。
故选ABC。
32答案:ACD
1、由题意知,该种群中,AA=30%、Aa=40%、aa=30%,该种群中产生的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50%:50%,因此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
2、遗传平衡定律:遗传平衡定律也称哈迪-温伯格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该理想状态要满足5个条件: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此时各基因频率和各基因型频率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并且保持不变:设A=p,a=q,则A+a=p+q=1,AA+Aa+aa=p2+2pq+q2=1。
A、由分析可知,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4
,即0.25,A正确;
B、由题意知,该种群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可以认为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
C、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即发生自交,其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3+0.4×0.25=0.4,C正确;
D、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ACD。
33答案:AaBb
BC
基因突变
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C
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②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1)由图①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且其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基因型与亲代细胞相同,因此其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图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于图②中的BC段。若出现基因型为aaBb的子代细胞,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2)图②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能代表的细胞分裂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3)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等位基因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图②中的BC段。
(4)图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下一个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其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染色体,具体细胞分裂图像如图:
【点睛】
答题关键在于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其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
34答案:aaBbXWXw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bb或XwY
bbXwY
培养周期短,易饲养,成本低;染色体数少,便于观察;某些相对性状区分明显
分析题图:甲细胞中两条性染色体相同,为雌果蝇;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次级卵母细胞。
(1)甲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XWXw。甲→乙表示有丝分裂,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甲→丙表示减数分裂,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分离,图甲中Bb或XWXw为等位基因,要想证明基因的分离定律,可选择相关隐性性状个体杂交,基因型为bb或者XwY,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自由组合定律指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所以要证明自由组合定律必须选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图甲细胞中三对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两对为等位基因,可选择相关隐性个体测交,基因型为bbXwY,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可证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果蝇作为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有相对性状易区分;培养周期短;成本低,易饲养;染色体数少,便于观察等。
【点睛】
对于遗传题,需明确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及实质,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5答案:多倍体育种
基因重组
花药离体培养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有丝分裂中期
D
2
幼苗时期用秋水仙素处理,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C、B、A、D
分析图示可知,图一中①②为多倍体育种获得无子西瓜A的过程,品种甲、乙为二倍体西瓜,①过程是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品种甲的幼苗或种子,获得四倍体西瓜,之后与品种乙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②是在其开花时,用品种乙的花粉对其授粉,可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三倍体西瓜减数分裂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故无法受精形成种子,因此获得无子西瓜A;③过程是在受粉前用一定浓度生长素处理品种乙的雌蕊,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形成无子西瓜B;④过程是品种乙的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西瓜;⑤是杂交育种。
(1)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①②等过程培育出无子西瓜A的方法为多倍体育种,⑤为杂交育种,将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所应用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2)图一中④过程中形成单倍体植株所采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过程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为确认某植株是否为单倍体,应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染色体,观察的最佳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该时期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
(3)由图二可知,A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B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C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D细胞含有1个染色体组,单倍体生物体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或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因此一定属于单倍体生物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的图是D。由于C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进行联会时会发生紊乱,无法产生正常配子,因而该生物体不育,需要在幼苗时期用秋水仙素处理,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就能产生正常配子,进行有性生殖。
(4)基因型分别为AAaBbb、AaBB、AaaaBBbb及Ab的体细胞分别有3、2、4、1个染色体组,因此对应图二中的C、B、A、D。
【点睛】
本题考查多种育种方式和染色体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各种育种方法的掌握以及识图分析能力,并能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准确辨识图示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