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备考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01思想情感word版(附答题指津)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备考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01思想情感word版(附答题指津)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4 18:0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一)
思想情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柏行①(节选)
杜甫
忆昨路绕锦亭②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是杜甫在夔州时对夔州武侯庙前古柏的咏叹之作。②锦亭:指成都杜甫草堂,因紧靠锦江,且草堂中有亭,故称“锦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诗人回忆起成都的武侯祠,描写祠前古柏高峻,郊原古朴,庙宇深幽,门户开敞的画面,一派静谧肃穆之境。
B.后四句描写夔州武侯庙前的古柏,虽然盘踞高地,落落出群,正直伟岸,却饱受烈风吹撼,寄寓了诗人的无限怜惜。
C.诗歌前后分别描写两地古柏,曲尽体物之妙;由虚入实,时空交替,承转自然,拓展了表现空间,丰富了诗歌意境。
D.诗歌用词精妙,联绵词“崔嵬”“窈窕”以及叠音词“落落”“冥冥”的运用,既突出了景物特征,又增强了音韵美。
2.诗歌最后两句有何含义?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①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①762年至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已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B.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却平常,添上“苦”“羞”两字便翻出新意。
C.杜甫写诗好用叠词,如诗中“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
D.本诗写诗人九日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襄州春游
皮日休
信马腾腾触处行,春风相引与诗情。
等闲遇事成歌咏,取次冲筵隐姓名。
映柳认人多错误,透花窥鸟最分明。
岑牟单绞何曾著,莫道猖狂似祢衡①。
(注)①祢衡是汉末文学家,狂士。曹操曾令祢衡穿鼓吏的衣帽——岑牟单绞,借以羞辱他。祢衡当众裸体更衣,反辱曹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写诗人信马由缰,到处闲游,由春风春景引发出无限的诗情。
B.颔联承接上联,写诗人遇到平常的事便歌咏,碰见宴会便隐名参加。
C.颈联写隔柳辨人常会发生错误,含蓄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识人的埋怨。
D.本诗写诗人春游的经历,用风、柳、花、鸟等意象描绘美好的春景。
2.本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牧江州
杜荀鹤①
本国兵戈②后,难官在此时。
远分天子命,深要使君知。
但遂生灵愿,当应雨露随。
江山胜他郡,闲赋庾楼③诗。
(注)①杜荀鹤: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未授官,返乡闲居。②兵戈:指唐末战乱。③庾楼:在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末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纷扰,民不聊生,官场上也是好官难做。
B.友人受天子之命到偏远州郡做官,诗人希望他理解其中深意和责任。
C.末句用庾楼赋诗的典故,“闲赋”看似清闲,却包含了诗人的丰富意绪。
D.全诗笔触细腻,感情真挚,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读来更显含蓄蕴藉。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①
黄庭坚
黄州逐客未赐环②,江南江北饱看山。
玉堂③卧对郭画,发兴已在青林间。
郭熙官画但荒远,短纸曲折开秋晚。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
坐思黄柑洞庭霜,恨身不如雁随阳。
注释:①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任翰林学上时,见郭熙《秋山》图,因作七古《郭熙画平远山水》,诗人依苏轼原韵和作一诗。②环:同“还”。③天堂:翰林院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未从苏轼观画写起,荡开笔墨从子瞻贬黄州写起,时空转换大开大合。
B.苏轼观看郭熙的《秋山》图,意兴焕发,神驰魄动,仿佛置身于青林之间。
C.《秋山》图幅虽然短小,但笔致曲折,所画之景荒旷杳远,让人心生悲凉。
D.因想到洞庭湖边霜降,柑橘渐黄,怅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
2.诗歌的第七、八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①(其一)
[明代]王守仁
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
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
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②。
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
(注)①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王守仁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与诸生讲学不辍,三年期满离开。②桂枝句:秋殿,朝廷在秋天举行的殿试。跻攀,上升。旧时把登科及第喻为折桂。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蹊路”照应“道中”,“诸贤相送”照应“诸门人送”。
B.首联通过“蹊路高低”“乱山”“间关”等词语,写出了分别时行走的道路艰难和漫长。
C.全诗紧扣一个“愁”字,借溪云、风雪等景物,抒发诗人边地谪居的压抑感和失落感。
D.送别之际,诗人叮嘱学生们不必勤写书信来问候,要把时间和精力多放在钻研学问上。
2.这首诗展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渡江诸将传
王迈①
读到诸贤传,令人泪洒衣。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勇似韩彭有,心如廉蔺希。
中原岂天上?尺土不能归。
(注)①王迈(1184~1248)字实之,自号臞轩居士,仙游人,有《臞轩集》。他因直言强谏,给宋理宗骂为“狂生”。晚年辞官归隐后,他仍自称“敕赐狂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诗人读传洒泪破题,既设置了悬念,又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怆的基调。
B.颈联运用对比,指出有勇之人不缺而心胸宽广之人稀少,突出胸怀宽广更加可贵。
C.尾联运用设问,指出不能把中原腹地当做人间乐土,更不能耽于享乐而罔顾民生。
D.全诗以议论为主,首尾两联是诗人的感慨,中间两联是对诸将的评价,构思精巧。
2.请简要概括诗人“泪洒衣”的原因。





八、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放舟蓬莱①阁下
戚继光②
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③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注:①蓬莱,今属山东,作者戚继光家乡。②戚继光,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征讨倭寇,屡建奇功。晚年因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而“遽改之广东”,其后“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此诗即写于此时。③崚嶒,言山之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从时间上着笔,“续”字点明是重来,“山川无语自悠悠”可见诗人故地重游,心境悠然自得。
B.“沧波浩荡浮轻舸”暗合诗题“放舟”,照应缜密。“沧波”,言其水之澄碧;“浩荡”,言其广阔壮大。
C.颈联慨叹不知不觉中两鬓已经花白,但上天依然让自己存活于世,两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情感起伏有致。结句虽已收束全诗,而余情摇漾,寄慨遥深。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九、阅读下面这首元代散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朝天子·邸万户席上(节选)
刘时中
柳营,月明,听传过将军令。高楼鼓角戒严更,卧护得边声静。横槊吟情,投壶歌兴,有前人旧典型。战争,惯经,草木也知名姓。
(注释)万户:元代三品世袭军职。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营,即汉将周亚夫屯军的细柳营,此处用典,意在赞扬邸万户治军严明。
B.月明,月光明亮皎洁,此处写景,用月色之美衬托邸万户军营的庄严肃穆。
C.横槊,用曹操“横槊赋诗”的典故,以赞美邸万户有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
D.投壶,古时一种游戏,投物入壶,以投中多少定输赢,此处不一定是实指。
2.诗中的“卧护”有人解释为卧着守护,有人解释为病中监护。你认为哪种解释较为合理?请简要分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依韵和并州郑宣徽见寄
范仲淹
西湖载客恣游从,湖上参差半佛宫。
回顾隙驹曾不息,沉思樽酒可教空。
层台累榭皆清旷,万户千门尽郁葱。
向此行春无限乐,却惭何道继文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确定了全诗的立足点,下文中的所见、所感均由此生发。
B.次句写湖周边的景象,从湖上放眼望去,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参差不一,高低错落。
C.颈联互文见义,数不清的亭台楼榭、房舍院落层层叠叠,使人感到清新旷远、葱郁繁盛。
D.尾联两句一承一转,上句承接并收束前文,下句则是由“乐”到“惭”,丰富了全诗的内涵。
2.“先忧后乐”精神贯穿范仲淹的一生,在其诗词中也常有体现,但这首诗却似乎有“乐”无“忧”,对此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看法。





【核心知识】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是一首感时伤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表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
(7)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
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2)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的《扬州慢》、刘禹锡的《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
(1)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的《雨霖铃》、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
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一、读懂标题
标题示例
重要信息
精卫词
①点明所咏对象 ②暗含作者情感态度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表明诗歌题材 ③暗示作者感情
礼部贡院阁进士就试
①点明时间或地点 ②交代事件
题许道宁画
点明诗歌题材(题画诗)
暮春
①点明写作季节 ②暗示作品情感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①点明写作时间、事件 ②暗示写作思路
二、细读正文
圈出“情语”,抓住关键。所谓关键,就是指诗歌中能够表明中心和作者情感的词、句。对于这些关键词句,不仅要能迅速找出,还要反复咀嚼。
把握意象,作者借助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有时候我们可能不用读懂全诗,依靠意象就可以揣测诗人的思想情感。
把握思路结构,从整体上知晓大意。起,即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承,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是“起”的延伸、拓展。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
三、知人论世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四、关注注释
只有某些词句妨碍对诗意的理解时,才会进行注释。所以,关注注释常常对解读全诗有重要的作用。
注释
作用
介绍作者,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
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暗示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的深层原因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和相关诗句
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链接他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四、借助选项
选择题的四个选项有三个是正确的,即使是错误选项也只是部分有误,所以要学会借助选项,融会贯通的理解诗歌内容。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一)参考答案
思想情感
一、1.B(“寄寓了诗人的无限怜惜”错,情感误读。后四句写古柏盘踞高地,受烈风吹撼,却赖于神明之力与造化之功而保持着正直伟岸,表达的是对古柏的赞美)
2.含义:古柏的正直伟岸,不仅有神明的呵护,更是大自然的功劳。
感情:诗人借物喻人,古柏的正直伟岸象征诸葛亮的高贵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赞美。
【解析】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意思是:它得到扶持自然是神明伟力,它正直伟岸原于造物者之功。不为烈风所拔,似有神灵呵护,故曰神明力。柏之正直,本出自然,故曰造化功。
本句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古柏的高耸正直来写人的正直,用丞相祠内的古柏表现诸葛亮的品质。由于刘备和孔明君臣二人有功德在民,人民不加剪伐,故柏树才长得这般高大;柏树的高大,正说明孔明的遗爱。
诗人借赞久经风霜、挺立寒空的古柏,以称雄才大略、耿耿忠心的诸葛亮。诗写古柏古老,借以兴起君臣际会,以老柏孤高,喻武侯忠贞,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并借以抒发了自己愿意报效朝廷但不能用事、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1.C(“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错误,“路难悠悠常傍人”是说杜甫在这里过的是依靠他人,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
2.①对年华已逝的无奈。颔联写满头白发,羞见黄花,表现诗人对年岁不饶人的无可奈何。②对遭逢乱世、漂泊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路难而长傍人,倍觉悠悠之远。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酒阑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淫无度,终致安史之乱。
【详解】
题目要求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可以从抒情对象(人、物、景)和产生情感的原因(事)两个角度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颔联“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的意思是苦于满头的白发总是不肯放过自己;人老了,羞于见到那些年年新开的菊花。两句诗借满头白发和年年变新的菊花衬托自己日益衰老,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之情。
颈联“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中“世乱”“久为客”、“路难”“常傍人”写出了诗人因遭逢乱世,长时间漂泊在外,过着依靠他人救济的生活,内心忧思不断,抒发了诗人乱世漂泊、依附他人的伤感之情。
尾联“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中“十年事”结合注释“本诗作于762年至763年这一期间”可知是指安史之乱,通过回忆往事,写出了作者因唐玄宗荒淫无度致使国家动荡不安而深感痛苦,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三、1.C(“含蓄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识人的埋怨”错误,“映柳”二句意为隔着柳树枝条辨认人时常发生错误,透过花的枝叶窥视小鸟看得最为清楚,并没有怀才不遇之情)
2.(1)借景抒情。通过对春风、柳树、花鸟等春景的描写,体现对襄州美景的喜爱。
(2)即事抒情。借骑马闲游、遇事赋诗、参加宴会等生活情景的叙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
(3)用典。尾联用祢衡的典故,写自己并未穿戴岑牟单绞之服,并不似祢衡之狂放,表达他想入朝为官、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
【解析】
由“春风相引与诗情”、“映柳认人多错误”、“透花窥鸟最分明”以及本首诗的题目可知,通过对春风、柳树、花鸟等春景的描写,体现对襄州美景的喜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由首联中“触处”可知,这两句写自己经常骑着马到处游玩,再由颔联说自己遇到一件平常的事便赋诗歌咏,随便碰见一次宴会便隐名参加,从而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是即事抒情的写法。
尾联皮日休用“岑牟单绞”之典,意为我并没有穿着“岑牟单绞”那样的衣服,可别说我像祢衡那样的狂放。他大概是想说自己并不是个狂士,如果有机会,他还是会为朝廷服务的。从而表达他想入朝为官、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这是用典的写法。
四、1.C(“用庾楼赋诗的典故”错误,“庾楼”就在江州,江州的百姓能够有到庾楼赋诗的闲暇,说明他们生活富裕美好,这是诗人的希望,盼望友人的上任能为当地百姓带去雨露恩泽,让百姓过得更好。所以这句并非是“用典”)
2.(1)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同情友人的为官处境。(2)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兵戈刚止,为官不易。(3)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作者希望友人的上任能为当地百姓带去雨露恩泽,让百姓过得更好。
【解析】
“本国兵戈后,难官在此时”是写唐末时期,战乱频仍,官场上也是好官难做。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
“远分天子命”写友人受天子之命到偏远州郡做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为官处境的同情,以及与友人离别的伤感。
颈联和尾联是写诗人的希望,希望友人的上任能为当地百姓带去雨露恩泽,让江州的百姓过得比其他地方都好。
五、1.C(“所画之景荒旷杳远,让人心生悲凉”错误。此画虽为短幅,但是笔致曲折,能于尺寸之间开拓出一派秋晚旷远景色,画面并无悲凉之感)
2.描绘了一幅淡远、飘渺的秋山图。作用:①交代苏轼观画兴致勃发的原因;②为下文思归之情作铺垫。
【解析】
《次韵子瞻题郭熙画秋山》是北宋诗人黄庭坚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前四句从苏轼遭贬黄州起笔、转入玉堂观画,引发归隐青林之想;五至八句写郭熙平远秋山图画意荒旷杳远;九至十二句表达诗人的南归之心;最后四句承上写诗人归愿难遂,求画慰归心。全诗章法曲折有序,韵法神形齐备,句法明丽清秀,内涵深蕴。翻译:当年,那位被放逐到黄州的诗人还未被召还,在江南江北饱看了绿水青山。如今,在玉堂中躺着欣赏郭熙的画作,引动游兴,心早飞到青林之间。郭熙作的官画,画中意境多是荒寒平远,这幅短画笔致曲折地展开秋天的傍晚。在漠漠的轻烟中,在飘洒的雨丝里,江边的村落更显分明,一行归雁高飞,群山更比归雁远。因为想到洞庭湖边,霜降之后柑橘黄,恨自己不能像逐暖的鸿雁,飞到南方。
“江村烟外雨脚明,归雁行边余叠巘”,郭熙《秋山》图虽为御院画,却不像当时画院派那样偏重形似,而是崇尚荒旷杳远的意境。七、八两句实写,从苏轼原作可知此画是一幅平远秋山图。从“外”字“余”字可以看出这是远景,正合从近山望远山之意。近景处将霁未霁,所以雨点明晰可辨,而景深处渐远渐淡,叠嶂江村正在烟岚之外若沉若浮。山峦的另一端上方,又有一行秋雁高飞南向。雨烟与叠巘的隐显变化,雁行与层峦的远近映衬,构成了“有明有晦”的色调、“冲融而缥缥渺渺”的意境。虽然画面上并未致力于秋山形状的刻画,然而其荒远之致却从字里行间很好地表现了出来。遭际相同、气味相投的两位大诗人,在郭熙那种荒旷杳远的画意中又一次发生了共鸣。七、八句交代苏轼观画兴致勃发的原因;为下文思归之情作铺垫。
六、1.C(“抒发诗人边地谪居的压抑感和失落感”错,这首送别诗写得哀而不伤。对门下弟子学有所成的期望是全诗情感的中心)
2.①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心地仁厚、重学善教的形象;②首、颔两联,重在表达诗人在离别时对学生们的感激、难舍之情,展现诗人关爱学生、重情重义的一面;③颈、尾两联,重在表达对学生们的殷殷期望和要求,展现诗人重学善教的一面。
【解析】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是明代诗人王守仁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组诗写离别的愁绪,但意境开阔,伤别而不哀怨。诗人把希望离开龙场却又舍不得与诸子分离的茫然情愫如实写来,词情深婉,依依惜别之情通过山路、溪云、风雪的衬托,勾勒出一种苍凉的氛围。从诗中可以看出王守仁与学生感情之凝重。
前两联写高低不平的小路穿行于乱山之间,诸位贤人相送这么远真令我不安。小溪上空乌云压头更增添了离别的愁绪,风吹动着衣服雪花沾满了鬓发。面对学生依依不舍的送别,王守仁心怀感激,他称学生为“诸贤”,描写他们在乱山高低不平的小路上相送,用“愧”字表达自己的感情,展现诗人关爱学生、重情重义的一面;
后两联写什么时候还能在燃着花烛的草堂上共叙情谊,我等着听你们登科及第的喜讯。只要互相思念也用不着太多的书信问候,分别之后我希望你们更深入的研究学问。一方面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重要的是勉励学生,“桂枝秋殿听跻攀”,期望学生能在科举中蟾宫折桂;“别后吾言在订顽”,勉励学生要努力研究学问。表达对学生们的殷殷期望和要求,展现诗人重学善教的一面。
七、1.C(“指出不能把中原腹地当做人间乐土,更不能耽于享乐而罔顾民生”说法错误。尾联的意思是:难道沦陷的中原远在天上?竟不能收回尺土寸地。这是运用设问,表达了恢复中原的愿望和对诸将的惋惜)
2.①建立功勋、手握兵权的将军被嫉妒而埋下危机的种子;②文臣武将不能精诚团结,一致抗敌;③中原失地,尺土不能收复。
【解析】
根据诗歌的首联“读到诸贤传,令人泪洒衣”,可见“泪洒衣”的原因在于“诸贤传”的内容,要从后三联中去理解分析。颔联“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的意思是:南渡诸将功高勋著却惹来众多怨忌,他们权力煊赫时,并不知其中伏有危机。诗人在诗中用了“成”“是”二字,可见这类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南渡诸将所共有的。这是诗人为南渡诸将手握重权,遭到秉政者的嫉妒而感慨叹息。因此,这是诗人“泪洒衣”的原因之一。
颈联“勇似韩彭有,心如廉蔺希”中,“韩彭”指刘邦时的韩信、彭越,他们均以武功著称;“廉蔺”指战国时赵国名臣廉颇、蔺相如,他们以能捐弃私嫌、共御国敌而传“负荆请罪”的佳话。“希”通“稀”,是少的意思。这两句肯定了诸将的“勇”,同时对他们的“心”提出指责。诗人认为文臣武将虽各有才能,但不能精诚团结,一致抗敌,因此而落泪。
尾联“中原岂天上?尺土不能归”的意思是:难道沦陷的中原远在天上?竟不能收回尺土寸地。这一联中,“天上”极言高不可及,用一个“岂”字,写出了收复失地并非艰难;“尺土”极言其少,在同“岂天上”的对照中,把诗人恢复中原的愿望和对诸将的惋惜推到了极度。因此,不能收复中原尺土,也是诗人“泪洒衣”的原因之一。
八、1.A(“诗人故地重游,心境悠然自得”不对。结合背景,诗人此时心情实为忧伤。“悠悠”可解释为“忧愁思虑的样子”,如“悠悠我心”)
2.①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感叹;②山川依旧、人事浮沉的愤懑(或建功被罢的愤懑);③复起乡关、以身许国的壮志(或建功报国的自我期许)。
【解析】
首联“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自青少之时投军戎伍,到此次归来,屈指数来已有三十年了,那么山川也只有缄口不语,暗自忧伤。诗人建功反而被罢,故此处的悠悠,是忧伤之意。此句是景语,也是情语,诗人表达了山川依旧、人事浮沉的愤懑(或建功被罢的愤懑)之情。
颈联“日月不知双鬓改”意思是不知不觉过了多少日月,自己已是银丝双鬓,垂垂老矣。表达了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感叹。
尾联“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青壮之时灭倭靖国的壮志复起,托那一片白云传情达意于朝廷,再欲杀敌报国,死而无怨。表现了诗人复起乡关、壮志未衰的英雄本色。
九、1.C(“以赞美邸万户有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错,用典是为了赞美邸万户身为武将却有文人的情怀。故C项错)
2.①解释为“卧着守护”较为合理。其一,“卧着守护”有藐视敌人的意思,能表现邸万户守边的从容、英勇。其二,卧着不是因为病痛,而是因为轻松,能为后文赞美邸万户的诗情、雅兴、善战作铺垫。②解释为“病中监护”,能表现将军以守边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情怀,但与后文对邸万户的诗情、雅兴、善战的赞美不协调。
【解析】
题干中提供了两种理解“诗中的‘卧护’有人解释为卧着守护,有人解释为病中监护”,高楼上响起更鼓和号角,半夜还在戒严。在将军的守护下,边塞上一片宁静。两种理解方式都能解释得通,但是,“卧着守护”相比之下会更符合整首曲的风格。这首曲子在下文中“横槊吟情,投壶歌兴”,“横槊”化用的是三国曹操典故,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曾称赞其“横契赋诗,固一世之雄”;“投壶”的典故则出自宋代名将岳飞,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雅歌投壶,恂恂如书生”。曹、岳二人,都是历史上文武双全的政治家和将领,作者以万户和此二人并列,对将军的文韬武略可谓推崇至极。可见这首曲是在赞赏将军的文武双全,表现出他的儒将风范。如果解释成“病中监护”,只能体现将军为守护边疆的忘我牺牲精神。故解释为“卧着守护”更好。
十、1.B(“到处是尚未建完的寺庙”不正确,“半佛宫”应该是指湖边的建筑大半是佛宫)
2.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如今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这才“乐”上心头。②即便如此,诗人仍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做更多事情而惭愧。③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解析】
题干说这首诗似乎有“乐”无“忧”,其实这首诗中诗人似乎先“忧”后“乐”,这与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首联,写诗人与客人在西湖上纵情游览,湖边的建筑参差错落,有一大半都是佛宫。诗人从乘船纵情游赏西湖写起。
颔联,诗人回想过往,一刻也不曾停息地忙碌,连静下来想喝一杯酒,都让自己觉得是虚度光阴。由此可见,诗人曾通过不懈努力,借整修寺庙等行为助饥民度荒,为百姓解“忧”。
颈联,写层层高台上建造的敞屋是那么明朗开阔,杭州城许多人家的门前都郁郁葱葱,一派生机。这表明了诗人看到当初修好的寺庙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十分欣慰,“乐”上心头。
尾联,写诗人即便面对一派繁荣景象,泛舟西湖欣赏春光只觉快乐无限,可他内心依然为自己不能像先贤文翁那些为国做更多事情而感到惭愧。
所以,这首诗仍然体现了诗人心忧天下、效力家国的深厚情怀,这与他“先忧后乐”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