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备考古代诗歌专项训练02常见内容题材(附常见的题材内容清单)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备考古代诗歌专项训练02常见内容题材(附常见的题材内容清单)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4 18:0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专项训练(二)
题材内容
【强化训练】
一、(即事抒情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日日”生长的江草“冷冷”的流水,衬托了诗人内心的“愁”。
B.“独树花发自分明”中“自”字传达了诗人对“花发”的特殊感受。
C.诗的前四句写景,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始终围绕着“愁”着笔。
D.“渭水秦山得见否?”表面上不置可否,实际传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心。
2.简要分析诗人“愁”从何而来。





二、(酬和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邓子仪
王安石
清溪相值各青春,老去临流辄损神。
事事只随波浪去,年年空得鬓毛新。
论心未忍遗横目①,干世②还忧近逆鳞③。
嘉句感君邀我厚,自嗟才不异常人。
(注)①遗横目:遗留在沦陷区的百姓。②干世:治理政事。③逆鳞: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青春”形象地写出了溪流之水生机焕发、充满活力的状态。
B.“老去临流辄损神”一句,诗人将自己与清溪对比,感叹自己的年老。
C.颔联“事事”年年”与“随”“空”相结合,强化了诗人岁月蹉跎之感。
D.“干世还忧近逆鳞”写出了诗人想要治理政事,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的心理。
2.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送别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适(注)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注)王适:苏辙的二女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江南春雨绵绵的季节里为奔赴徐州参加科举考试的王适送行,写下此诗赠别。
B.首联下句写不知北方谁是知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相似处。
C.在诗人眼中,王适性情如白玉。品德美好;诗文如朱弦,秀雅流畅,越读越有深意。
D.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
2.诗歌的尾联写法巧妙,意蕴丰厚,极具神韵,请简要赏析。





四、(思乡怀远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松江驿楼北望故园
刘长卿①
泪尽江楼北望归,田园已陷百重围。
平芜万里无人去,落日千山空鸟飞。
孤舟漾漾寒潮小,极浦苍苍远树微。
白鸥渔父徒相待,未扫欃枪②懒息机。
(注)①刘长卿: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写此时正值安史之乱。②欃(chán)枪:彗星的别名。此处喻指叛乱、动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照应了题目,“陷百重围”的意思是作者的家乡已陷入了严重的战乱之中。
B.颔联所写之景阔大,其“万里无人去”“千山空鸟飞”带有很浓郁的荒凉意味。
C.颈联描写了孤舟在水面上行进、远方树木苍苍之景,暗示作者即将乘舟归乡。
D.尾联中的“白鸥”“渔父”都是田园生活的意象,这表明作者原有弃官之意。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五、(羁旅行役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邻山县道上作[注]
陆 游
微雨晴时出驿门,乱莺啼处过江村。
挽花醉袖沾余馥,迎日征鞍借小温。
客路一身真吊影,故园万里欲招魂。
鬓毛无色心犹壮,藉草悲歌对酒尊。
[注]邻山县是陆游入川的第一县,在他到邻山县之后,写下了这首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创作此诗时,刚好雨过天晴,一个“乱”字暗示了诗人“出驿门”时的心境。
B.“微雨晴时”即时间,“乱莺啼处”为空间,首联既有时空转换,又有视听结合。
C.诗人一路前行,迎着朝阳骑着马,身后悬挂的影子好似被故园牵引着的魂魄。
D.旅途之中,诗人借酒浇愁,任由衣袖挽花,残花沾袖,举酒悲歌,思绪万千。
2.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边塞诗)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①
戚继光
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
鱼未惊钩闻鼓出,鸟因幽谷傍人飞。
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干②总未归。
惆怅十年成底事③?独将羸马立斜晖。
(注)①本诗是作者出任蓟镇总兵,奉调到北方守边时作。②“并郡”即并州,今河北一带;“桑干”治所在今山西一带,两地离作者家乡山东不远。③“底事”,何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描绘了前往塞北途中绿树葱茏、水清谷幽的生机蓬勃的优美景象。
B.颔联刻画了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形象,一“出”一“飞”妙趣横生。
C.诗人眼里塞北和江南风光非常相似,透露出对塞北的喜爱和流连忘返之意。
D.诗歌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自然贴切,格调深沉,意蕴深远。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七、(咏史怀古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①西门城楼晚眺
许浑②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③。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渭水寒声昼夜流。
[注]①咸阳,今属陕西,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里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②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以怀古、田园诗见长。③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抒情写景。其中“蒹葭”,暗用《诗经?秦风?蒹葭》的诗意,表达思念心绪。
B.“山雨欲来风满楼”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景致凄迷,意远而势雄。
C.颈联写近景,诗意转折,鸟下绿芜,蝉鸣高树,其自在悠闲的神态冲淡了诗人内心的愁怨。
D.尾联融情于景,以不变写变,与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诗以“愁”字统领全篇,体现了中国文人登高而悲的文学传统,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登高远眺引发了哪些“愁”?





八、(山水诗)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玉华山
明 刘崧
翠巘千峰合,丹崖一径通。
楼台上云气,草木动天风。
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
伤心俯城郭,烟雨正冥蒙。
(注)刘崧生活于元末,时局动乱,诗人家乡江西地区也战乱频繁,玉华山是江西省樟树市境内的一座山,距离刘崧的家乡泰和数百里之远,这首诗是他第一次游山所写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千峰”与“一径”对比鲜明,表现出峰峦的众多与山路的险隘。
B.颔联诗人登顶之后,感觉楼台之上云雾缭绕,花草树木在天风中动摇。
C.尾联以“伤心”二字揭示了“烟雨冥蒙”的“伤感”“愁苦”等意蕴。
D.全诗对仗工整,巧用手法,写景抒情鲜明,语言典雅蕴藉,富有韵味。
2.“野旷行人外,江平落雁中”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对诗歌的情感表达起到什么作用?





九、(田园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村居书喜
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红”“白”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描绘出早春乡间清新的风貌。
B.“花气袭人”从嗅觉的角度,写出天气骤暖,春花绽放,香气浓郁芬芳扑面而来的景象。
C.“贫犹醉”的深沉感叹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前两联描写了初春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联表现了诗人田园生活的乐趣。
2.本诗中写了诗人村居生活中哪些可喜之事?请简要概括。





十、(咏物抒怀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①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注]①琪树:仙境中的玉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赠诗胡公直接表达求取白鹇之意,“双白璧”极言白鹇价值之高,也表明诗人心意之殷切。
B.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开头四句均有“白”字,却不显啰嗦,且富有独特的美感。
C.“玩之坐碧山”为虚写,诗人想象自己在青山中与白鹇融洽无间地玩耍,意在以此打动胡公。
D.最后两句与开头呼应,诗人再次恳求胡公割爱相赠,最好把白鹇装在笼子里,让仆人带回来。
2.古代文人有寄情于物的传统。诗中对白鹇的描写寄寓着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





【核心知识】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内容
咏史怀古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 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兵车行》
昔盛今衰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
对历史的思考与见解 杜牧《赤壁》
边塞征战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惜别送别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羁旅思乡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闺怨宫怨
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 白居易《琵琶行》
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屈原《离骚》
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苏轼《定风波》
山水田园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咏物抒怀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即事抒怀
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品格气节的自白? 于谦《石灰吟》
谈禅说理的感慨? 苏轼《题西林壁》
借古讽今的情怀? 李商隐《贾生》
生活的情趣
爱情闺怨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哲理诗
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类诗词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抽象的哲学道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大都是四句的绝句,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隐逸诗
隐逸诗是古代的一些文人因对封建统治不满而归隐田园生活,或者描绘田园自然风光,或者描绘一些隐者人物形象,以隐居生活为题材的一类诗词。这类诗词中既有对秀美风光的描写,也有对时代的不满,还有表现抑郁不得志的情怀。如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民生诗
“民生”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关注民生就是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古代不乏关注民生的诗人,从他们的诗句中能看到诗人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和关怀。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题画诗
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它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
干谒诗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贬谪诗
贬谪诗是指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古代的知识分子大都以做官为最高理想,他们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就进入到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遇贬谪的危险。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贬谪诗一般有三大要素:政治前途黯淡,诗人内心痛苦,贬谪之地自然环境恶劣。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遗民诗
一般特指宋元之际、明清之际这两个时期的遗民诗歌。宋元易代后,在异族政治统治和中原文化沦丧的双重失落之下,遗民诗人产生了对故国浓重的依恋情怀。由于复国无望,遗民们避居山中,不食周粟,保持气节。由明入清的诗人,一方面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对明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对清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态度,拒绝入仕为官;一方面用诗歌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讽喻诗
讽喻诗是作者对世态、人生等进行真知灼见的探索,或从正面作出评判,或从侧面发出讽刺而撰写的诗篇。鲁迅先生指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既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阴私’,也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而是针对“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可恶”的事情,加以提炼、夸张而形成讽刺。发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这是人类进步的必然;关注社会,心系民众,针砭时弊,更是历代进步作家的共同使命。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古代诗歌专项训练(二)参考答案
内容题材
一、1.D(“实际传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心”陈我,尾联意思是不知今生能否再看见渭水秦山的长安故园,联系上下句,不是“传达出诗人坚定的信心”,而是前途难料的迷茫)
2.①国家饱受了长期的战乱,“十年戎马暗万国”;②自己年老体衰,流落他乡;③民众已疲惫多病却仍“虎纵横”。(意思对即可)
【解析】
翻译:江边长满绿茸茸的细草天天逗引我愁绪更生;巫峡泠泠的流水声却不懂世故人情。鹭鸶在急遽的漩涡中自得地沐浴是何心性,直挺独立的老树花儿开放得十分鲜明。十年动荡的战乱,使天下变得一片昏暗,漂泊异乡的人们,几乎将要老死在孤城。渭水秦山的长安,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如今人们都已疲病,路上却仍是豺虎纵横!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春,当时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此诗是看到眼前景物而抒写作者的愁怀:江边的丛草每天在生长起来,都在唤起我的愁绪。巫峡中泠泠流水,也毫无人情,惹得不能开怀。白鹭在盘旋的水涡中洗浴,你们有些什么愉快的心情呢?一株孤独的树正在开花,也只有你自己高兴。这四句是描写一个心绪不好的人,看了一切景物,都烦恼得甚至发出诅咒。“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诗人说,十年来兵荒马乱,使南方成为黑暗的地区,我这个异乡来的旅客,衰老在夔州孤城中,很想回长安去。“渭水秦山得见否?人今罢病虎纵横”,可不知渭水秦山,这一辈子还能再见不。因为人已老病,而路上仍然是豺虎纵横。最后两句愁的是人民生活的艰辛,自己也无法还乡。
二、1.D(“写出了诗人想要治理政事,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的心理”分析不当,“近逆鳞”说明了自己在皇帝身边,“干世还忧近逆鳞”意思是治理政事要担忧皇帝的态度)
2.①对邓子仪深情厚谊的感谢之情。“嘉句感君邀我厚”直接抒发对邓子仪的感谢。②抒发内心的委屈怨愤之情。“自嗟才不异常人”表面上是写自己嗟叹才能与常人无异,实际上是抒发自己虽有才能却不能重视的委屈怨愤之情。
【解析】
诗句“嘉句感君邀我厚”的意思是:用美好的诗句来感谢您对我的盛情邀请,直接抒发对邓子仪的感谢,表达了对邓子仪深情厚谊的感谢之情。
诗句“自嗟才不异常人”的意思是:叹息自己的才能和常人没有什么差别啊!结合颈联“干世还忧近逆鳞”可知,诗人想要治理政事,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诗人表面上是写自己嗟叹才能与常人无异,实际上是抒发自己虽有才能却不能重视的委屈怨愤之情,抒发内心的委屈怨愤之情。
三、1.D(诗的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意思是 “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分”。既实写与友人以酒饯别,又虚写与友人万里同舟的情景,是诗人的悲吟。这是写诗人的心情,而不是友人王适的写照)
2.①表达了作者对王适的美好祝愿与期许,感情真挚;②化上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的离别的悲切为作此联的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③借景抒情。借眼前的“杨柳春风”之景抒发了作者对晚辈的美好期望。
【解析】
这是苏辙写的一首送别诗,写于送友人王适北上徐州赴举之际,整首诗既有对友人北上无知音的担忧,又有对友人人品和文品的赞美,既有送别之际的痛苦与无奈,又有对友人高中的期望。本诗的尾联“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是作者想象的情景,想象明年此时,王适金榜高中,这是虚写;同时,作者在此借景抒情,“杨柳春风”正是此时眼前的美景,作者借此来表达对王适的美好祝愿,情真意切,充满长辈对晚辈的期许之情。同时,尾联在情感上有一个明显的转变,化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中离别的悲切为此联的想象明年王适科举高中的欢乐,作为一首送别诗,虽然有暂时的不舍和难过,但最后却流露出诗人满怀光明的希望,基调并不低沉,因此评价此诗“于悲吟看出希望”。
四、1.C(“暗示作者即将乘舟归乡”有误,依据尾联“未扫欃枪懒息机”,表示不扫除战乱绝不停息。此处以景渲染诗人内心的凄凉)
2.①强烈的思乡之情。作者登楼北望故园,思念之情溢于言表。②对战乱的憎恶之情。家乡被围,作者泪洒江楼。③努力奋斗、积极报国之情。作者不愿立即归隐田园,表示不平定叛乱,决不熄灭进取之心。
【解析】
题干提到的“全诗”“复杂情感”,说明情感流露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体悟全诗,咂摸有怎样的情感,并结合诗句分析其原因。“田园已陷”找出“已陷”的原因,注释解释到正值安史之乱,其表达出对战争的愤恨。“田园”借指故乡,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白鸥渔父”隐喻归隐,“徒”白白地等待,言外之意是说原有的归隐之志,看来得放一放,因为国家战乱不息。“未扫”充分表明自己愿积极投身于报国之中,不平定叛乱誓不罢休。归纳起来有几方面的情感:愤恨不满,思念故土,积极报国。
五、1.C(“迎着朝阳骑着马,身后悬挂的影子好似被故园牵引着的魂魄”错误。“朝阳”应为“夕阳”,从注释可知,诗人是一路向西而行的;另外,诗中的“吊”应理解为“慰问”而非“悬挂”)
2.①孤独寂寞,思念家乡。漂泊在外,离家万里;独自一人,形影相吊。②年华不再,壮志难酬。鬓发已白,年华易逝;壮心犹在,却无处施展。
【解析】
由诗句“客路一身真吊影,故园万里欲招魂”可知,诗人自己一人一路向西而行,迎着夕阳骑着马,只有自己的影子来慰问自己,独自一人,形影相吊,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漂泊在外,离家万里,影子好似被故园牵引着的魂魄,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鬓毛无色心犹壮,藉草悲歌对酒尊”中的“鬓毛无色”,说明诗人的头发都已经白了,年华易逝,但是仍然壮心不已。“悲歌”“酒尊”说明诗人借酒消愁,年华不再,壮心犹在,却无处施展,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
六、1.C(“非常相似”“流连忘返”理解错误,作者还没有到达塞北,所以不能说“流连忘返”;由“何相似”可知,塞北、江南都不是家乡,但都是作者守卫的国土,也都是作者热爱的祖国山河,所以不能说“非常相似”)
2.①前四联写前往塞北途中所见之景,郁葱、肥、出、飞等词写出蓬勃生机;“何相似”表示江南、塞北都是要守卫的国土,表到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②“总未归”写作者十年在外而久未归乡;“惆怅”“立斜晖”尽显作者心怀,此时爱国与思乡是一体的,表达了作者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
【分析】
首先,前四联重在对景物的描写:绿树葱茏、水清谷幽,透露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动人景象,如此秀美风光寄托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热爱。
其次是思乡的惆怅。由“未归”“惆怅十年”“独”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十多年在东南沿海抗倭,久未归乡。此时,作者有多么热爱祖国就会有多么思念家乡,这是一种融小我于大我,心怀家国的情怀。
七、1.C(“其自在悠闲的神态冲淡了诗人内心的愁怨”错误。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沧桑巨变,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2.①思念家乡之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诗人登楼远望,烟笼兼葭,雾罩杨柳,就像家乡江南的汀洲一般,触动了他的思乡之愁。②国势动荡之愁。“山雨欲来风满楼”,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紧张凄迷的情景引发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忧虑。③世事沧桑(昔盛今衰)之愁。颈联写昔日的秦苑汉宫,杂草丛生,枯叶凋零,唯有鸟雀栖息,秋蝉哀鸣,引发了诗人的世事沧桑之叹和怀古之愁。④颓势难救之愁。“渭水寒声昼夜流”,当年的繁华盛事早已不在,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渭水昼夜无语奔流的景象,让诗人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愁。
【分析】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代指京师长安;“蒹葭”,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以景作结,融情于景。“行人”,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八、1.D(“语言典雅蕴藉,富有韵味”错误,此诗语言朴实质朴、清浅易懂)
2.辽阔的田野里,行人络绎不绝,平静无波的水面,落下栖息的大雁,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意境。视觉描写,远近、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时局动乱,百姓流离失所,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为下文表达伤感愁苦之情做铺垫。
【解析】
首先理解诗句浅层意思:眺望山外旷野无际行人踟蹰,山中江水平缓鸿雁低飞。然后点明意境“视野开阔、行人来往不断、堤岸平整,波平浪缓,纷飞的大雁时不时落下来”。明确手法及表达效果,通过视觉描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平静,以开阔的背景反衬内心的孤独寂寞,以环境的静谧、水面的平静、大雁的栖息反衬时局动乱,百姓流离失所,难以安居乐业,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关爱,对发动穷兵黩武战争的统治者的憎恨,期盼战争早日结束,社会太平,百姓和乐,对仗工整,用白描手法写实景,为下文抒发“伤心”之情张本铺垫蓄势。
九、1.C(“‘贫犹醉’的深沉感叹与杜甫《登高》中的‘潦倒新停浊酒杯’有异曲同工之妙”分析错误。“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诗人晚年贫苦,因病不能喝酒,表现的是羁旅的愁苦与孤独;“贫犹醉”意思是虽然家贫,幸得乡间酒贱,犹能常买一醉,表现了诗人悠闲惬意的晚年生活。“贫犹醉”表达的情感是喜悦、欢乐,并无深沉感叹,亦无异曲同工之妙)
2.①春水已生,天气骤暖,雨后新晴;②晚年有酒相伴,身体硬朗,悠闲自在;③官赋已交,整年不会有小吏催租。
【分析】
本诗第一、二联写的是“天时”,红桥梅市远处山峦横亘,白塔下樊江春水潺潺。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天气晴和,喜鹊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这两联描写的是美好春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景的喜爱;
第三联写的是“地利”,坊场浊酒价格低廉以至于穷困的我也能喝醉,农忙时节山林田间农人都在忙着耕种,该联描写了人们生活的安定,表达了作者对安定生活的喜爱;
尾联写的是“人和”,最使人开心的莫过于赋税交齐,整年都不会有小吏来催租,描写的是官赋已交,不用担心官吏来催租,表达了对官赋已交的欣喜。
总之,这首诗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可见诗人对山村和谐安详生活的喜爱之情;“最喜先期官赋足”表达对官吏不扰民(不加重赋税)的欣慰之情。
十、1.D(“最好把白鹇装在笼子里,让仆人带回来”理解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胡公你如果能相赠,我就在这与白鹇为伴化为山野之人”,诗人愿为了与白鹇为伴化为山野之人,以此来表达诗人对白鹇的喜爱之情)
2.(1)描写白鹇洁白无瑕,寓意诗人崇尚高洁的品性。(2)描写白鹇偏爱玉潭仙境,寓意诗人渴望摆脱尘世束缚。(3)描写白鹇在月下花间流连,寓意诗人向往从容、诗意的生活。
【解析】
解答此题时,考生首先要理解题干内容,根据题干“古代文人有寄情于物的传统”可知是通过物分析情,根据“诗中对白鹇的描写寄寓着诗人怎样的志趣”可知这首诗的物是白鹇,要根据诗中对白鹇的描写,体会诗人的情感志趣。
此诗三四句“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是诗人对白鹇的赞美。由于诗人对白鹇的特别喜爱,所以,诗人就将浑身长着雪白羽毛的白鹇,比喻为“白锦”(即雪白的丝绸)。而雪白羽毛的白鹇,使白雪都觉得不如白鹇雪白、好看而感到羞于见人。“羞”字得恰到好处,白雪是大自然中非常洁白的物质,诗人用“羞”字说明白雪都觉得自己感到羞于见人,以衬托白鹇的羽毛之雪白。这里寓意诗人崇尚高洁的品性。
第五六句“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诗人描绘出一幅美丽的花鸟山水画,主要是描绘白鹇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白鹇悠闲地将玉潭里透亮的清水当作镜子,站在琪树的树枝中,梳理着自己雪白的羽毛。这里诗人用玉潭仙境寓意自己渴望摆脱尘世束缚。
第七八句“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是说晚上,白鹇在冷色的月光下悠静地安睡;白天就在落叶与花丛中散步。这里诗人借白鹇在月下花间流连,寓意自己向往从容、诗意的生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