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三单元小结
主题一封建时代的西欧
1.小刘同学在搜集历史资料时发现了下图。请你帮
助他判断,该图反映的是
B
A.印度种姓制度
国王
B.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奥总阅大贵族
C.西周分封制
的即中等贵族
D.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骑士
2.查理统治时期,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
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
什一税”。这说明这一时期
B
A.人民的赋税负担减轻
B.鼓励基督教的发展
C.国王的权力不断削弱
D.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3(2019·潍坊中考)右图险《织以
是英国庄园示意图,对其
表述正确的是(
份地
地
A.林地与荒地归领主直领主的
接经营
份地
B.领主土地的收入归庄
园所有
C户不需要耕种领主团都浸更
的土地
D.份地是佃户的主要生
活来源
4.庄园法庭档案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无权享用公共牧
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
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
场,违者还要被罚款。这个案例主要说明(B
A.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处罚
B.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C.庄园法庭惩罚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D.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
5.“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
的提高,都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城
市……·开始慢慢地岀现。”材料反映西欧城市兴起
的最主要因素是
A.西欧封君封臣制的影响
B.基督教会势力的扩大
C.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居民自由意识的觉醒
点拨】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增长,农业、手工业以及商
业的发展对城市兴起的促进作用,说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
提高是西欧城市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故选C。
6.中世纪欧洲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这句话的意思是城市
A.自然条件优越
B.相对独立和自治
C.空气比较清新
D.已不受国王管辖
点拨】此谚语主要反映了13世纪,欧洲许多城市取得了
某种程度的自由与自治权,成为自由城市和自治城市。故
选B。
7.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
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这一时期,大学的自治地
位主要体现在
①言论自由特权②免赋税特权③司法特权
④教育自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博洛尼亚大学处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
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
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
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
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
的大学
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
C.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共13张PPT)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人民把希望寄托于宗教,想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基
督教应运而生。下列关于基督教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
B.“忍受苦难”是基督教宣扬的教义之
C.基督教兴起的重要原因是民众反对种姓制度
D.4世纪末,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国教
2.法兰克王国是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在
西欧建立的众多王国中最为强大的一个王国。这
王国的建立者和建立时间是
(A
A.克洛维481年
B.克洛维800年
C.查理曼481年
D.查理曼800年
3.(法兰克)改变了以往将土地无偿赏赐给贵族的做
法,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而且要求得到封
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在这种分封土地的
基础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制度。下列关于这一制
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封臣效忠于封君,封君保护封臣
B.一个人不能既是封臣也是封君
C.封臣为封君无偿服兵役和提供金钱
D.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
4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查理为了得到罗马教皇的认可,
釆取了许多讨好罗马教廷的措施。下面最能从经
济上讨好罗马教廷的措施是
A.赐给罗马教会及其部下土地
B.邀请著名学者开设宫廷学校
C.命令教区人民缴纳“什一税”
D.四处征伐,扩充帝国的版图
【点拨】据所学可知,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查理命令教区人民
缴纳“什一税”,教会因此变得富有起来,这项措施从经济
上讨好了罗马教廷。C符合题意;A不是查理采取的措
施;B、D与讨好罗马教廷无关。故选C。
5.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三分帝国,他们各
自统治的区域分别发展为三个国家。其中不
包括
A.意大利
B.德意志
C.法兰西
D.英格兰
6.8世纪西欧出现了右图所示的情
况,其中维系各阶层之间关系的
国王
纽带是
C
大封建主
A.兵役服务
小封建主
B.爵位封赐
农民
C.土地封赐
D.金钱输送
【点拨】图示反映了当时西欧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
的封建制度。故选C。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王
效忠和提供军队
给予土地和保护
大封建主
效忠和服兵役给予士地和保护
小封建主
服劳役和耕种
提供农耕土地
农奴、自由农民和城镇平民
材料二:这条常规流行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
某些国家和地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西欧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
最先开始于哪一国家?根据材料二,说说材料
反映的制度有什么特点。
封建等级制度。法兰克王国。等级森严、层层
分封、权利与义务交织。(共15张PPT)
第8课西欧庄园
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一一封
建庄园逐渐流行开来。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
欧洲各地。材料中“庄园”的居民不包括
A.领主B.农奴
C.农民
D.商人
2.房龙的《人类的故事》中这样描述庄园:“中世纪的
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
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产生供他
和他的家人吃、喝、穿的一切物品。”由此可以判断
中世纪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B
A.商品经济发达
B.基本自给自足
C.严格禁止竞争
D.自耕农为主体
3.西欧的庄园和乡村一致,即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庄
园。在庄园里,土地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B)
①自营地②出租地③份地④共用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4.下列对西欧庄园的生产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
A.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
B.每个佃户都能无条件获得一块份地
C.领主可随意增加或减少佃户的劳役量
D.领主可以随意买卖自己庄园的佃农
5.有大量文献表明,一旦领主违反了惯例规定,同样
会受到庄园法庭的处罚,一些庄园法庭甚至会作出
完全不利于领主的裁判。这说明
B)
A.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领主的利益
B.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的特权
C.领主可以凭借庄园法庭奴役佃户
D.佃户一直受到领主的剥削压迫
6.某剧组要拍摄一部反映中世纪西欧庄园生活的电
视连续剧,他们设计了以下场景,但其中有一处有
明显错误,它是
A.庄园土地耕作一般实行轮作制,耕地分为春耕、
秋耕和休耕地
B.农奴在为领主修盖房屋
C.庄园中有领主的城堡、农奴的农舍,还有教堂
D.流动商贩在庄园里叫卖食盐、铁制工具、水果、
腊肉等
【点拨】在领主统治下,中世纪西欧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
经济和政治单位,因此庄园里不可能出现流动商贩叫卖商
品的情景。故选D。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欧庄园(如图)。
公共牧场
耕地
封建主城堡
数堂
耕地
壕沟
磨坊
农奴住宅
(1)根据材料一,请你写出西欧封建庄园里有哪些
建筑。由此可以看出,中世纪西欧庄园具有什
么特点?
封建主城堡、教堂、磨坊、农奴住宅。它是一个
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材料二:庄园里最肥沃的田地由佃户定期无偿
耕作,收成全部归领主,剩下的地是佃户的生活来
源。佃户还需上缴鸡蛋、肉、酒等实物地租,向领主
缴纳人头税、结婚税等货币地租,并不定期为领主服
兵役,从事筑路、建房等劳役,这些都属于劳役地租。(共26张PPT)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1.“由于拥有充裕的食物供应,欧洲社会能够供养大
量的城市居民……大量的农民和农奴从乡村涌入
城市,或在一些交通便利、安全可靠的地方建立新
的城市。”材料描述的是
A.古代希腊城邦繁荣的原因
B.欧洲封建统治衰落的原因
C.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D.中世纪西欧庄园兴起的原因
2.城市多兴起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而受到领主的
盘剥。城市居民必须向领主缴纳实物和货币,服劳
役或军役,还要缴纳各种苛捐杂税。针对这种情况
B
A.城市居民信奉基督教以求得安慰
B.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反抗
C.城市居民通过庄园法庭进行申诉
D.城市居民通过城市法庭审判领主
3.特许状一般由国王或者城市原本所辖的封建领主
颁发,主要内容是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和工商特权,
明确市民的权利和义务。中世纪西欧城市获得特
许状意味着
A.获得经济独立
B.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C.获得政治独立
D.取得自由和自治权
4.中世纪的城市居民一般由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
来,其中主要包括
A.手工工匠、商人
B.领主、奴隶
C.传教士、商人
D.领主、商人
5.中世纪欧洲,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
促进城市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包括
A.城市拥有自由
B.市民是自由人
C.商人买卖农奴
D.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6.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
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
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C)
A.农民阶层
B.封建贵族阶层
C.市民阶层
D.工业无产阶级
【点拔】在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
中,市民阶层形成了。他们形成“新社会集团”,与封建主
进行斗争,争取城市的自治权。故选C
7.13世纪,西欧大学享有自治地位,大学师生免受
地方世俗法官的审判,而是按教会法规由当地主
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这主要体现了
大学享有
B
A.免赋税特权
B.司法特权
C.教育自主权
D.言论自由
8.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
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
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
进一步吸引新的居民。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
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材料表明
了大学的形成
B
A.促进了城市自治权的扩大
B.促进城市更加繁荣
C.刺激了城市封建经济发展
D.使城市政治建设更加民主(共14张PPT)
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1.某同学查找资料,做出了下图所示的资料卡片。资
料卡片描述的帝国是
…………·……+…+…………
①由罗马帝国分裂而来;
②首都为君士坦丁堡
+③版图涵盖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
……………………………………………+…
A.阿拉伯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查理曼帝国
D.东罗马帝国
2.《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
但依靠武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
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说明
查士丁尼制定法典的目的在于
A.宣扬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强调法律在和平时期的作用
C.消除战争带来的社会隐患
D.利用法律维护统治
3.下列关于《罗马民法大全》的说法,错误的是(A
A.废除了奴隶制
B.对财产、买卖、债务等作出明确规定
C.改善了奴隶的地位
D.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点拨】据所学可知,《罗马民法大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
奴隶的地位,但仍然承认奴隶制,A错误。故选A。
4.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进攻虢国,结果晋国
灭掉虢国后又灭掉了虞国。11-13世纪,某帝国
试图借助外部势力抵抗外来入侵,结果反而差点
被该势力灭亡。“某帝国”和“外部势力”分别指
的是
A.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
B.西罗马帝国、十字军
C.拜占庭帝国、十字军
D.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5.拜占庭帝国曾经是世界上地跨三大洲的帝国,为欧
洲抵挡住了来自东方的波斯、阿拉伯人的威胁,被誉
为“西方文明的保护神”。最终灭掉它的是(B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十字军
D.亚历山大帝国
6.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古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宝
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拜占庭文化的相关
说法,错误的是
A.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精髓
B.吸收了古代东方文化的营养
C.对欧洲乃至后世影响深远
D.随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而消亡
7.列宁曾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
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
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据此判断,下列人物与
其提供的“新的东西”对应正确的是
A
A.查士丁尼一《罗马民法大全》
B.克洛维一为教会征收“什一税”
C.查理曼一促进城市自治
D.亚历山大一创造拜占庭文化
点拨】据所学可知,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法典,为后世留下
《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A对应正确;查
理曼征收“什一税”,使教会变得富有,B对应错误;中世纪
城市兴起与自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对应错
误;亚历山大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D对应错误。故选A(共16张PPT)
第三章·第8课
西欧庄园
快
速
对
答
案
1.B
2.A
3.D
4.C
5.C
6.D
7.C
8~9.主观题
1.下图所示经济组织形式在西欧开始流行的时间是(
)
A.公元8世纪
B.公元9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1世纪
B
2.在西欧,庄园为领主提供日常消费的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为领主提供衣物、鞋帽等。庄园有铁匠、金银匠、皮鞋匠、面包师等各色工匠制造不同的物品。这说明西欧庄园(
)
A.具有自给自足特征
B.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C.具有地方管理功能
D.是地方经济的中心
A
3.下列对西欧封建庄园领土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林地与荒地归领主直接经营
B.领主土地的收入归庄园所有
C.佃户不需要耕种领主的土地
D.份地是佃户的主要生活来源
D
4.如图所示,其中的“劳动”主要是(
)
A.义务耕种庄园的共用地
B.无偿耕种庄园的共用地
C.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
D.有偿耕种领主的自营地
C
5.每年的一些重要节日,佃户都要向领主送鸡蛋、鸡一类的礼物,教会也向佃户征收“什一税”。这说明庄园制度下的佃户(
)
A.承担劳役地租
B.承担实物地租
C.承担各种捐税
D.承担货币地租
C
6.西欧封建庄园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下列有关庄园佃户的行为,不会受到起诉和处罚的是(
)
A.在劳役中怠工
B.不能完成劳役
C.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
D.经领主允许缺席庄园法庭
D
7.13世纪的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这说明庄园法庭(
)
A.开庭的时间和地点不固定
B.审判的法律依据是成文法
C.惩罚的基本手段是处以罚金
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特权
点拨:材料强调的是庄园法庭惩罚佃户侵犯领主权益的行为的主要方式是处以罚金,C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庄园法庭的审判依据是习惯法或村法,B错误;D结论与材料强调的内容不符。故选C。
C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庄园中的主要劳动力是谁?他们取得耕地的条件是什么?
答:佃户。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
材料二:随着庄园制度的发展,农奴渐渐地受领主的司法权管辖……有司法权的领主支配着佃户的人身和财产……甚至对他人拥有生杀大权。
(2)材料二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力?根据所学知识说说主持庄园法庭的是哪些人。
答:司法权。领主或他的管家。
材料三:下列诸人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罚款……某人不按规定价格卖酒,也要罚款。1272年在斯塔夫德郡的阿尔鲁斯,“法庭全体人员要求领主应召前来答复他的一个佃农,领主是否依据国王的令状对该佃农提起诉讼”,在下一次法庭上,领主因未出席法庭而被扣押财物。
(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有哪些作用。
答: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欧庄园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这句话的理解。
答:西欧庄园拥有土地、水源等生产要素,能生产和制造基本的生活用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庄园还有司法权和行政权等权力,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因此,西欧庄园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封建庄园土地大部分来自购买,所以土地一般归庄园主所有;庄园内部难以形成严格的等级,土地也很难集中,农民比较自由。庄园主的特权隶属于地方衙门,司法权只有对佃户之间民事纠纷的调解权。地主庄园一般是没有私人武装的,朝廷还掌握着予夺之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封建庄园的基本特点。
答:土地性质属于地主土地私有制;庄园内部比较自由;庄园分布较为分散;庄园在政治上一般受制于中央。
材料二:西欧封建庄园的土地由封主成批封授,等级森严,易于集中管理,成为完整封闭的庄园,农奴自由受到领主的严格束缚。庄园主享有法定的充分的权力豢养着自己的骑士和武装力量,有独立对外宣战的权力。
(2)材料二表明西欧封建庄园的形成与西欧哪一制度有关?
答:封君封臣制。
(3)比较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封建庄园和西欧封建庄园的不同之处。
答:中国封建庄园的土地一般来自购买,而西欧封建庄园的土地一般由封主封授;中国封建庄园的土地性质是地主私人所有制,而西欧封建庄园的土地性质是领主等级占有制;中国封建庄园不是区分封建等级的严格标准,而西欧封建庄园往往代表了严格的封建等级;中国封建庄园的庄园主与佃农之间无法形成累世的主仆关系,农民有人身自由,而西欧封建庄园的领主占有农奴人身权,农奴不具有人身自由。(共18张PPT)
第三章·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快
速
对
答
案
1.A
2.B
3.D
4.A
9~10.
主观题
5.C
6.C
7.D
8.B
1.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如图“?”处应该填写(
)
A.城市的兴起
B.农业的发展
C.科学的进步
D.教育的普及
A
2.从10世纪起,西欧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这些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为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力的获得。获得“政治权力”常常是通过(
)
A.领主恩赐
B.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C.教皇特许
D.市民大会选举
B
3.下图是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的特许状。根据该特许状上的主要内容可知,中世纪西欧城市获得特许状意味着(
)
译文;特许状的主要内容是承认城市的自治权力和工商特权,明确市民的权利和义务。自治城市把特许状视为确保自由和权力的城市宪章,并将其珍贵地保存在审政厅有三把锁和三把钥匙的档案柜内。
A.获得经济独立
B.获得政治独立
C.获得完全独立
D.取得自由和自治权
D
4.“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中世纪形容城市的一句谚语。下列最能生动地印证这句谚语的是(
)
A.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
B.在城市里没有法律约束,人人都享有自由
C.城市里文化氛围好,便于自由观念的传播
D.当时的城市没有工业污染,空气清新
A
5.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
A.农民阶级
B.封建贵族阶层
C.市民阶层
D.工业无产阶级
C
6.假如你是一位在欧洲中世纪大学中任教的教师,不可能遇见的情况是(
)
A.你私人创办的学校必须从教会那里得到授课许可证
B.你听说巴黎的教师组成了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
C.你和你的学生享有司法特权,免受各级法庭的审理
D.你的学生们入学后要先上基础课程,再上专业课程
C
7.12世纪,西欧出现了早期的大学。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等;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上述材料说明西欧早期大学(
)
A.起源于欧洲的基督教会学校和神学院
B.已经完全摆脱了基督教会的控制
C.完全受控于基督教会
D.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但也体现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D
8.大学的形成对中世纪城市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另一方面,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这样就能进一步吸收新的居民。在当时,居民人数的多少是衡量城市是否繁荣的标志之一。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大学的形成,促成了城市的自治
B.大学的形成,促使城市更加繁荣
C.城市的发展,推动了大学的兴起
D.城市的发展,扩大了大学的影响
B
点拨:根据“它刺激了城市的贸易”“大学使所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大学的形成在扩大城市贸易和影响力中的作用,与促成城市的自治无关,所以A错误,B正确;C、D结论与材料无关。故选B。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材料二:西欧城市兴起以后,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迫切需要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而原有的僧院学校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从11世纪起,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
材料三:随着城市的兴起,西欧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这一阶层后来经过不断分化,成为与特权等级(教士、贵族)有别的第三等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这一时期意大利、法兰西和英格兰新兴的著名工商业城市各一个。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大学之间的关系。
答: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的发展。意大利:威尼斯(或米兰);法兰西:巴黎;英格兰:伦敦。
答:城市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原有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促成大学的兴起,大学为城市发展吸引和培养人才,反过来又推动城市的发展。
(3)材料三中“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指的是哪一阶层?经过分化后,最终形成了哪一阶级?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的兴起给西欧历史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
答:市民阶层。早期资产阶级。
答:西欧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两汉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隋朝中央政府成立国子监,一直延续到明清,明代国子监生学习“四书”“五经”,兼习律令、书数等。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材料二:13世纪,欧洲大学在教会支持下逐渐获得自治地位。大学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神学。以上科目统称为“骑士七艺”,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受到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外教育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外教育的不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点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都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都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特点。
答:中西方课程设置不一样;中国的教育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西方的教育主要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西方的教育主要受基督教会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影响,而中国的教育主要是为封建王朝培养人才,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共19张PPT)
第三单元·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快
速
对
答
案
1.C
2.B
3.D
4.C
9.
D
10.C
11~12.主观题
5.B
6.D
7.B
8.B
1.下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诞生于公元前1世纪的基督教
B.它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C.它于4世纪末被罗马皇帝定为国教
D.它主张“众生平等”
C
2.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中最强大的是(
)
A.意大利王国
B.法兰克王国
C.德意志王国
D.法兰西王国
B
3.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B.推动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
C.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
D.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D
4.法兰克国王克洛维采取了许多有利于罗马教会发展的措施。他这样做最重要的原因是(
)
A.惧怕罗马教会的影响力
B.自己以前就信仰基督教
C.获得罗马教会的支持
D.企图控制罗马教会
C
5.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为了改变法兰克王国的面貌,实施了分封制改革。这次改革的核心是(
)
A.无条件地赏赐土地
B.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C.实施领地世袭制度
D.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
B
6.对下面的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大、小封建主都是国王的直接附庸
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国王效忠
C.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D.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权利与义务一体的契约关系
D
7.查理大帝为了得到罗马教皇的认可,十分卖力地讨好罗马教廷。下面最能从经济上讨好罗马教廷的措施是(
)
A.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
B.每个教区要上交“什一税”
C.扩充帝国的版图
D.将帝国一分为三
B
8.历史学家有言:“近代的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都是从它脱胎出来的。”这句话里的“它”是指(
)
A.罗马帝国
B.查理曼帝国
C.波斯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B
9.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对下列示意图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都确立了神权至上的原则
B.都是出现于亚洲的等级制度
C.都属于中世纪的文明成就
D.都有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
D
点拨:第二幅图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分封制,没有神权的因素,排除A;第三幅图反映的是封建时代西欧的封君封臣制,排除B;第一幅图反映的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与第二幅图反映的分封制都出现于公元前的时期,不属于中世纪的文明成就,排除C。故选D。
10.799年,利奥三世教皇被罗马贵族废黜,只身逃离罗马。800年,查理把利奥三世送回罗马,助其复位。这一年,利奥三世为查理加冕,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由此可见(
)
A.国王权力大于教皇权力
B.教皇权力大于国王权力
C.教皇与国王相互扶持利用
D.教皇听命于国王
点拨:依据题干“查理把利奥三世送回罗马,助其复位”“利奥三世为查理加冕”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教皇与国王相互扶持利用的关系,C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国王和教皇在不同领域内的作用,未涉及权力对比的内容,无法直接得出A、B、D的结论。故选C。
C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查理·马特任墨洛温王朝宫相时,出于战争的需要,不断扩充自己属下的封臣,并向他们封赐一块土地作为采邑,以保证他们的生活和提供服兵役时的马匹及武器装备。加洛林王朝时采邑制大为发展,不但国王封赐采邑,许多大封建主也分赐采邑给自己的封臣。
材料二:欧洲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级对一级负责,下级不对上级的上级负责,即“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材料三: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欧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简要说说这种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中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是什么意思?
(3)材料三中的人物是谁?该人物在宗教问题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
答:中古时期的封建等级制度。土地是主要的财富,国王和大封建主层层向自己的臣属分封土地,受封土地的人们成为他们的封臣;封君和封臣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答: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但无权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答:查理大帝。鼓励基督教发展;征收“什一税”。使教会富有起来,势力越来越大;极大地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答:西罗马帝国灭亡后,481年,日耳曼人克洛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查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时空观念 见证王国变迁】
材料一:
(1)法兰克王国是怎样建立的?“罗马人的皇帝”指的是谁?
答:土地。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封建等级制度。
【史料实证 剖析封建制度】
材料二: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以土地关系为纽带,通过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其主要作用是协调和维护封建主内部的利益,更有效地统治下层人民,其基本特征是封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的建立。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封臣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君,他与自己封君的封君则没有臣属关系。
(2)封君与封臣联系的纽带是什么?他们彼此间各有何义务?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三:据说,克洛维的妻子请求他皈依基督教时,他拒绝了。但是,在一次与另一日耳曼部落的战斗中,克洛维的军队面临毁灭,他高声喊道:“耶稣基督!如果你能赐我胜利,我一定信奉你,接受洗礼。”他话音刚落,敌人就开始逃跑。于是,496年,克洛维率3
000亲兵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
材料四:6、7世纪的西欧,日耳曼国王对西欧根本不加治理,也不会治理……文化上日耳曼人目不识丁,当时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只是在修道院。日耳曼国王控制着西欧国家的政权,但精神文化生活的领导权却属于基督教会。
——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
【历史解释 感悟宗教土壤】
答:材料四的理由。材料三把克洛维皈依基督教神化,是在为王权与教权的结合制造舆论。
(3)材料三、四中所述王权与基督教结合的理由,哪一种理由是真实可信的?对另一种理由应该怎样解释?(共16张PPT)
第三章·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快
速
对
答
案
1.B
2.A
3.D
4.C
9.
A
10.主观题
5.A
6.A
7.D
8.D
1.右图人物是东罗马帝国的一位皇帝,他命人将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起来编成法典。他是(
)
A.君士坦丁一世
B.查士丁尼
C.伯里克利
D.查理曼
B
2.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位于欧、亚两洲交界处,扼黑海咽喉,海上贸易发达,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这种情况下,查士丁尼才有机会来编纂一部伟大的传世法典。这主要说明(
)
A.强盛的国力是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条件
B.法典的编纂促进拜占庭帝国经济的发展
C.辽阔的疆域是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条件
D.法典的编纂促进拜占庭帝国疆域的扩大
A
点拨:根据材料“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这种情况下……才有机会来编纂……法典”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对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促进作用,A符合题意。故选A。
3.《查士丁尼法典》规定,人人安分守法,否则依法严厉制裁;认为皇帝的威严不但依靠武力,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说明查士丁尼编纂法典的目的是(
)
A.安定民心,消除纷争
B.宣扬用武力解决皇权的威胁
C.显示皇权至高无上
D.通过法律巩固皇权,维护统治
D
4.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维护统治秩序的规范。于529年正式编成,把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并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的法律文件是(
)
A.《法理概要》
B.《法学汇纂》
C.《查士丁尼法典》
D.《新法典》
C
5.《查士丁尼法典》记载:如果一匹租来的马被人偷走,租马的人该负什么责任?答案是他必须赔偿这匹马的价钱给马的主人,因为他应该好好照顾这匹马。由此可见,《查士丁尼法典》(
)
A.已经具有契约的思想
B.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C.留下了重证据的法制传统
D.包罗广、涵盖细
A
6.12—15世纪,欧洲出现了罗马法“复兴时期”,许多国家相继采用了罗马法。罗马法在德国一直被沿用到19世纪末期,而重新制定的《德国民法典》也挣不脱罗马法深入骨髓的影响。由此可知(
)
A.罗马法对欧洲民法有深远影响
B.罗马法对世界民法有深远影响
C.罗马法是中世纪欧洲法律的总和
D.罗马法是西方文明的起源
A
7.时空定位与按时空排序以形成历史线索,是提升历史学科素养的首要任务。下列关于拜占庭帝国的史实,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②受到西欧封建主组织的军事势力的进攻
③受到阿拉伯人的攻击
④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①②③
D.①③②④
D
8.拜占庭帝国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其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材料反映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是(
)
A.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形成
B.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促进了世界文明之间的传播
D.为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D
9.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第一部成文法诞生;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6世纪,汇编出《罗马民法大全》。这段材料说明(
)
①罗马法在不断被完善 ②东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建设 ③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的文化 ④后来的统治者否认过去的罗马法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
点拨: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由成文法发展完善到系统法律的过程,①正确;材料“6世纪,汇编出《罗马民法大全》”反映出《罗马民法大全》是罗马过去一些法律的整理汇编,说明东罗马帝国继承了罗马的文化并重视法律建设,②③正确;④说法与材料不符。故选A。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图片所示的法律文件是拜占庭帝国的哪位皇帝下令编纂的?它由哪些内容构成?它有怎样的地位?
答:查士丁尼。《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材料二: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中看到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身影。拜占庭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
材料三:
(2))材料二反映了拜占庭文化具有什么特点?结合材料三中的形势图思考为什么它有这样的特点。
答:既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又兼具西方的文化特色。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要道。
材料四:帝国的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政治危机。从此,帝国经济凋敝,领土不断被周边的蛮族势力蚕食。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之中。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4)有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消失意味着拜占庭文化的消亡”。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答:帝国的西征;蛮族的入侵;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自身的保守、狭隘。
答:不正确。拜占庭帝国虽然消失了,但它创造的法律文化、传承的古典文化等文化因素对后世仍有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