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上要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上要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5 15:1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马嘎尔尼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的作品
英国讽刺画家詹姆斯·吉尔雷的画作
一.东西的对望与反差的心态——鸦片战争的爆发
“1793年,英使马嘎尔尼到访中国皇廷,希望开设使馆。马嘎尔尼从新近工业化的英国挑选一些礼物带给皇帝。乾隆皇帝——他的国家当时的GDP约占全球三分之一——把他打发走了……英国人1830年代回来了,用枪炮强行打开贸易,中国的改革努力以崩溃、耻辱……告终。”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
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朝贡体系与面子外交
清政府的答复: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更无需尔国置办物件。
——1793年乾隆皇帝致英国国王书
材料一:天朝上国的心态和文化上的优越感,使清朝统治者认为英国是一个朝贡国,理当遵守天朝法律。所有的外国人都是夷狄,都是处于教化之外的。
——李英全《鸦片战争爆发新论》
大清王朝的天下秩序
英吉利
材料二:“1698—1775年,英国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都增长到500%—600%之间。因为国民的普遍富裕,英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的大量的中国茶叶。而英国人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急于把自己生产的纺织品,钢铁产品和其他工业制成品卖到中国。”
——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利润驱动的“海上蛮夷”
材料三:1792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为全权特使访华,使团向清政府提出了以下要求:
(1)英国在北京开设使馆。
(2)允许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贸易。
(3)允许英商在北京设一货栈。
(4)请于舟山附近指定一个未经设防的小岛
供英商居住使用。
(5)请于广州附近,准许英国获得上述同样权利。
(6)由澳门运往广州的英国货物请予免税或减税。
(7)希望中国有公开、固定的海关税则。
乾隆帝坚决地拒绝了马戛尔尼使团的全部要求。
开埠多处通商口岸
自由贸易,公开固定的关税
岛屿使用权
问题思考:
对于乾隆帝的坚决拒绝你是否赞同?这些要求你认为是否合理?说明理由。
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
——《南京条约》英文版直译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
——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
材料四:“清军使用的火器,主要是仿造明代的老式‘洋枪洋炮’。与英军相比,整整落后了200余年。......清军使用的鸟枪,原型可追溯至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绳枪。”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五:“光荣革命后没几年,1695年,英国的国债总额就达到840万英镑,达到了税收的两倍。以后更是直线上升,1700年达到1420万英镑,1763年增到1.326亿英镑,而到了1790年,国债总额攀升到2.44亿英镑,是当年政府收入的15倍。”
——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
不对等的战争
材料六:“到1812年,也就是嘉庆十七年,大清帝国财政收入4013万两,而英国已经是19511万两,已经是中国的4.86倍。“——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中 国
世界
经济
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
政治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军事
船坚炮利 装备先进
文化
启蒙思想成为社会变革发展的动力
社会
长期保持宽松稳定局面
对外
关系
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全球殖民扩张
自然经济 重农抑商
专制强化 盛极而衰
军备废弛 武器落后
文化专制 禁锢思想
矛盾激化 危机四伏
天朝自居 闭关自守
清朝浑然不觉
列强垂涎中国
落后的农耕文明 VS 先进的工业文明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贱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特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战前的中英实力对比
“洋货”与“洋害”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智,丧人身家,实性命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魏源
1799年-1839年
  据不完全统计,在鸦片战争前的40年间,英国运入中国的鸦片共四十多万箱,从中国掠走三四亿银元。
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奏折(节选)
中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 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二.强势的进攻与保守的抵拒——鸦片战争的经过
材料二:如果在200英里的范围内,拥有这些城市、河流和运河,在安全的军事基地上建立一个大不列颠商业中心,其价值确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鸦片战争在舟山史料选编》
材料一:英军占领舟山的目的,是为其远途作战的部队建立起一前进基地,休整补给,据此展开其北上、南下中国海的军事行动。
此外,英国政府也有意割占此岛,以便在比邻当时中国最富庶地区的一方站稳脚跟,将触角伸入华东,并由长江进入内地。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定海
材料四:前往到舟山北部的海港去侦查,他们发现中国人对于他们遭受到威胁的敌对视察完全没有任何防备。少量战船在定海郊区的中部,有些士兵看到由粗布或粗帆布构成的装满了粮食的袋子构成的两三个炮台。
——Lieutenant John Ouchterlony,The Chinese war
材料三:1840年9月10日到10月底,康威号(Conway)、阿尔吉林号(Algerine)、青春女神号(Young Hebe)三支舰队对舟山群岛进行了考察。这次调查涉及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了63处岛屿、浅滩、水道和锚地。船队精确地记录下岛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人口分布,明确了各条主要水道的位置、水深、底质、潮汐等状况,并提出了在这些水道中航行的建议。——The Chinese Repository
一、“林则徐相信,英国人没有茶叶和大黄就活不下去,且认为英国士兵的双腿因打了绷带而不能伸展;一位御史提出,只要击中他们的脚就能致其死命,而耆英则报称这些夷人在夜里视力极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二、1840年夏天,英军攻占厦门、定海、定远,而奕经却姗姗来迟。奕经到达浙江前线后,不作任何作战部署,而是下令把虎骨投入大海,以激怒龙王兴风作浪,掀翻英国军舰。又专门到关帝庙求签,以决定何时出兵。
三、杨芳“传令甲保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作为制胜法宝。“惟知购买马桶御炮,纸扎草人,建道场,祷鬼神”。
——雷颐《历史:何以至此——从小事件看清末以来的大变局》
令人瞠目的对抗
《南京条约》签字页
签署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条款则是处于以下权益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语言并有着奇怪习惯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理他们的人物,同意最惠国待遇条款的理由是,皇帝对远来之人一视同仁......——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割地
赔款
五口通商
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租地建屋等
《南京条约》及附件中英国所获除割地赔款外的特权;
兵船可以到中国港口“巡查贸易”;
通商口岸永久居住权;通商口岸建造教堂坟地、自由传教等。
琦善:“弹丸之地” 耆英:“荒岛”
道光:“有伤国体”“暂行赏借”
1853年英国的修约要求:“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如做不到则”争取在扬子江的自由航行......此外还有鸦片的解禁......”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中国皇帝认为:这些夷使将建造高大的房屋,借助双筒望远镜,从上面窥探宫中的动静。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咸丰皇帝及其臣子关注的焦点却是决不能让外国公使驻扎北京,最好连进京也免了,以免皇帝面前出现不愿三跪九叩的蛮夷,破坏了祖宗留下的规矩!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中英方关注点为何有此不同?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江沿海十处通商口岸;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同行。——《天津条约》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北京条约》
{22838BEF-8BB2-4498-84A7-C5851F593DF1}中英法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英法美
《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中俄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
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内行航运权
鸦片贸易合法化
割让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数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 ——李鸿章:《因台湾事变筹画海防折》

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的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侵犯领土:
破坏主权:
香港岛、九龙司、东北100多万km2领土。
割地、内河航运权 ——领土主权
协定关税 ——关税主权
领事裁判权 ——司法主权
最初50卷成书于1842年,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海国图志》
姚莹《康輶纪行》
徐继畬《瀛寰志略》
成书于1845年,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等都有所阐述,揭露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外国侵略。
成书于1849年,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及西方民主制度。书中插图42张,包括绘制的中国、朝鲜、日本地图及临摹的欧洲人的地图。
三.开眼的冲力与顽固的阻力——鸦片战争的反思
徐继畬曾追忆:“在闽藩任内,偶著《瀛寰志略》一书,甫经付梓,即腾谤议。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魏源最终皈依佛门,郁郁而终。
——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海国图志》可谓应运而生......不仅没有受到重视,反而因为它辑录“异邦蛮夷”的情况,有违中国固有的学问之道,受到主流社会的攻击和排斥。士大夫认为,这本赞美西方“奇技淫巧”和“政治制度”的著作实属大逆不道,应该坚决封杀,甚至有人主张把它付之一炬。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
——摘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开放、自信、平等、包容、合作共赢
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所谓“以史为鉴”,正是面对错误。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
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