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年戎马绞太平
中年呕心办洋务
晚年倥偬赴马关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
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一 满洲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是使我中国之英俊抑郁而死也。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外流、银价激涨,洋货涌入导致传统手工业破产,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所以有史学家评价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
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更加激化了矛盾
2
1
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根据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背景。
·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金田起义
永安封王
定都天京
北伐
西征
全盛时期
天京变乱
天京陷落
1851
1853
1856
1856
1864
浦口、三河大捷
洪、陈、李进入最高领导层
1851
革命者宣扬废除私有制,但其领导人自己却积聚了庞大的财富。他们提倡夫妻分营而居、男女平等和一夫一妻制;但洪秀全本人却有88个嫔妃,东王有36个,北王有14个,翼王7个。当女馆解散时,女馆成员被分配给太平军官佐,分配依据官佐的职位而定——官阶越高,得到的馆女就越多。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回答《资政新篇》比《天朝田亩制度》“新”在哪里?分别对其进行评价。
·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天朝田亩制度》
主张: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内容: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
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
寡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
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
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
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
此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也。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主张: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
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
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内容:
政治:以法治国,官吏由选举产生;
经济: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
文教:设立新式学堂;
外交:主张与外国平等交流,反对
干涉中国内政。
革命性: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进步性: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局限性:未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
·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一 太平天国革命,显示了广大农民的反封建积极性和巨大的创造力,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也打击了外来侵略者,在政治上严词拒绝外国侵略者的一切无理要求,在军事上勇敢回击他们的武装进攻,打的他们闻风丧胆。
——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
1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具有反侵略的性质
2
材料二 道光乾隆十三年(1748)共设11个总督,其中满9汉2。乾隆四十四年(1779),设11处总督,满7汉4 。
总督:1872—1875年间,除1人为满人外,其余7人全为汉人。1876-1883年间,8处总督全为汉员。1861-1890年的30年间,清廷任命了44个总督,其中34人为汉人。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引起统治阶级内部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3
根据材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三 湘系为总督的如曾国藩为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刘长佑为直隶总督,左宗棠为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骆秉章为四川总督,毛鸿宾为两广总督,曾国荃、刘坤一为两江总督等。据统计,湘军将领先后出任总督者有19人之多。
湘系如此,淮系亦然,淮系出任总督巡抚的情况如下:李鸿章曾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张树声曾任江苏、贵州巡抚、两江总督、署理直隶总督、两广总督;刘秉章曾任四川总督;刘铭传曾任台湾、福建巡抚;潘鼎新曾任河南、广西、云南巡抚;丁日昌曾任江苏、福建巡抚等。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
4
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清政府中央权力下移
洋务运动
阅读材料,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在近代中国早期历史上,太平天国肯定是一个怎样估价都不算过分的重大事件。……即便最终失败了……但确确实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我们不难设想,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
——马勇《中国历史的侧面》
· 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7月18日)
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
两次鸦片战争以失败告终
直接: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来侵略根本:维护清朝统治
目的
洋务运动的背景和目的
洋务运动的过程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内容
口号
企业/机构
/
/
自强
求富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天津机器局
上海轮船招商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
开平煤矿
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
北洋舰队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
北洋战舰
开平煤矿
赴美留学幼童
· 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
军事工业
民用企业
新式教育
新式海军
根据洋务运动的内容及材料一、二,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
材料二 (洋务运动)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体制、社会理论、哲学、艺术和音乐——全然没有触及。从历史的眼光看,它充其量不过是清王朝持续衰落中的一缕回光返照而已——犹如“秋老虎”最后的一炎热一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 江南制造局建立不久便开始仿制阿姆斯特丹式各种型号前装炮,1888年仿制阿式各种后装炮……海军的主要舰艇几乎都是从西方工业国家进口,经过30年的惨淡经营,到1894年已拥有78艘军舰、24艘鱼雷艇,总排水量8万余吨,购进费用高达三千万两以上。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进步性:
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局限性:
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
· 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 侵略: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865-1877年,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
1871年,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1883-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85年,冯子材率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1884年,刘铭传多次击败法军,1885年,台湾建省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1.丰岛海战
丰岛
1894.7.25
平壤
1894.9.15
黄海海战
旅顺
威海卫
1894.9.17
1894.11
1895.2.2
↓
2.平壤战役
↓
3.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
↓
4.旅顺大屠杀
↓
5.威海卫战役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 侵略: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
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内 容
割三地: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二亿:赔偿2亿两白银
开四口: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设厂: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 侵略: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
· 侵略: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日方视角:《日本政治思想》:在战胜清国的同时,我们战胜了世界。世界知道了我们。因此,世界会敬重我们、畏惧我们,我们正在获得恰如其分的待遇。
中方视角: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做了证明。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维新改良的人们放大了,洋务运动几十年间陆续出现的变法终于一步一步转化为一场社会变革运动。
梁启超: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 侵略: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对日本:增强了综合国力,刺激了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对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证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促进国人民族意识觉醒,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运动。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社会动荡、外族侵略、战争磨难,但中国人民始终自强不息、顽强斗争,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