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5 15:2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游直隶总督署
观近代化潮流下之危机与复兴
部编版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
北吞大漠,南亘黄河,中更九水合流,
五州称雄,西岳东瀛一屏障;
内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
一代名臣,曾前李后两师生。
小组风采
分享思维导图
19世纪40年代——19世纪90年代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大事年表
跟老师一起历史思维
重点突破一:
太平天国——农民阶级的近代化回声
长吏多从耕田凿井而来,视民事须如家事;
吾曹同讲补过尽忠之道,凛心箴即是官箴。
直隶总督署大堂及楹联
重点突破一:
太平天国——农民阶级的近代化回声
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长时段宽角度分析
结合微课自主学习成果,从世界发展潮流角度和国内形势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重点突破一:
太平天国——农民阶级的近代化回声
太平天国运动减少近代化阻碍,由于阶级
局限性,无法形成坚强领导核心,无法承担
领导近代化重任。
太平天国运动的两大纲领
重点突破二: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近代化探索
直隶总督署二堂
1876年李鸿章论战森有礼
重点突破二: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近代化探索
李:贵国近来所举行之事几乎无一不应表示赞赏,
而唯独对贵国改变旧有服制、模仿欧洲习俗一事
不以为然。
森:今改旧制为新制,我国从中获益不菲。
李:我国决不会实行这样的变革。只是诸如武器、
铁路、电信以及其他器械等,为必要之器物,他
人最擅长之处,才不得不从国外引进。
——整理自周程《中日现代化进程中观念
冲突之一斑——以李鸿章与森有礼在直隶总督府
的论战为中心》
重点突破二: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近代化探索
1、结合微课自主学习
成果,指出中国如何
应对世界发展潮流的
挑战?概括其措施。
2、结合论战内容概括
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指出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
由于地主阶级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全面近代化,
无法真正实现富国强兵。
重点突破二: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近代化探索
1892年李鸿章70大寿时,朝廷赏赐厚礼,慈禧太后
赐“调鼎凝厘”匾额,光绪皇帝赐“钧衡笃祜”
匾额,寓
意“宰相添福”,现存于直隶总督署,高悬大堂上方。
即将迎来时代对近代化的检验!
命运巅峰

同光中兴
重点突破二: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近代化探索
重点突破三:
甲午战争——近代化成果的检验
直隶总督署三堂——官邸
直隶总督署四堂——上房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时,指挥了甲午战争。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免
去了李鸿章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职位。
重点突破三:
甲午战争——近代化成果的检验
清朝疆域图
边疆危机
新疆
重点突破三:
甲午战争——近代化成果的检验
甲午战争示意图
长时段宽角度分析
结合微课自主学习成果,分析边疆危机、甲午战争的国内外背景。
结合《马关条约》内容分析其危害。
重点突破三:
甲午战争——近代化成果的检验
清朝疆域图
瓜分中国狂潮示意图
新疆
重点突破三:
甲午战争——近代化成果的检验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在19世纪60年代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没有触及社会制度,在社会发展阶段上,只可与日本幕府末期的改革相比较,改革效果,中国尚且不及日本幕府末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大力提倡与开展“殖产兴业”,不仅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而且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使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日本组成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包括军事、政治、后勤、外交等都分别作了周到安排。……清政府各大臣意见相左,主战、主和争论不休。……李鸿章以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处在应战的指导地位,但应对谋略、调兵遣将,事事需要奏请,难以迅速形成决策。日本实行积极进攻的战略原则,李鸿章采取的是消极防御的战争指导方针,清政府没有建立统一的国防军,只有旧式的军队湘军和淮军,没有统一的领导机关,军队各有所属,互不听调,
——张海鹏《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重点突破三:
甲午战争——近代化成果的检验
分析材料概括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中日两国社会制度、近代化发展阶段不同。
清政府体制内耗严重,领导力量薄弱。
清军战略上消极防御,军事体制落后。
重点突破四:
历史反思——近代化的延续与深化
庚子(1900年)是19世纪的最后一年,辛丑(1901年)是20世纪的最初一年。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义和团运动轰然起于民族矛盾的激化之中。他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抵抗,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并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政局变动牵连相结。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概括甲午战争后民族觉醒的特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重点突破四:
历史反思——近代化的延续与深化
根据材料概括甲午战争后民族觉醒的特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全民族危机意识和救亡意识形成,变革意识高涨。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农民阶级兴起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掀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近代化探索深入到制度阶段。
小组风采
同学们一起历史思维
以“近代化潮流下
之危机与复兴”为
题分组讨论,撰写
小论文。
古柏群鹰再望近代风云,
家国情怀奋起复兴征途!
每逢冬季,
数百只猫头鹰栖息在总督署柏树丛。古柏群鹰见证了近代化潮流下中国人民各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也将见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保定直隶总督署博物馆
http://www./
感谢聆听!
主讲人
宋春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