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清中叶的经济文化》
课程标准:
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了解这一时期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
社会面临的危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中国:经济
西方:经济
从这组东西对比的材料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有何感想?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 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
在中国历史纵向看,其盛世规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改变;其次,从世界横向看,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当时的经济生产总量仍高于西方,但是生产技术却相对落后了)、文化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在此期间,整个社会发展缓慢,欧洲却爆发了工业革命,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发展,二者差距越拉越大。
当西方和世界出现巨变的时候,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特别是限制工商业、蔑视科学技术、闭关锁国、加强集权、禁锢思想的做法,愈加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亦有学者指出康乾盛世只不过是饥饿的盛世。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盛世与危机
材料一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洼地,雇佣乡民劳动……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三 从顺治元年起,清政府就把招抚流亡,鼓励垦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宣布垦荒归己,由政府发给垦荒者印信执照,明确产权,并且保护垦荒者的土地所有权。顺治六年四月,明确宣布:“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有主荒田,令原主开垦,官给牛、种”“如有主荒田,原主不能开垦,地方官另行招人耕种,给予印照,永远承业,原主不得妄争”。
——摘自人教社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问题: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影响。
(一)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和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
通过阅读材料一,可知明清时期农业发展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和种类繁多;农副产品商业化程度极大提高;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出现;农业领域出现了雇佣关系,可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通过阅读材料二,可知外来高产物种传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人口增长过快、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也深刻影响可持续发展。
通过阅读材料三,可知政府重视农业,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思维导图
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
(一)
农业发展
新物种、重视垦荒
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区域分工出现
发展、环境破坏、效率低
原因
表现
影响
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农副产品商品化提高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盛世与危机
材料四 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纺织业在丝棉产区成为城乡广为流行的手工业形式。当时,棉纱、棉布的生产仍由城乡家庭手工业来完成。……清代正式废除匠藉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北耕南织,特别是在苏南的城市和乡镇,不得不以买来的棉花作原料),纺、织分离(城乡家庭女红与市、镇染整场、坊分头进行),已经开始。 ——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五 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丝织业工场手工业劳动的状况: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 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 yongsun)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xia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漫纪》卷4
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问题: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和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
通过阅读材料四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政府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手工业者自由性增强;手工业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出现了专门化的手工业市镇;部分行业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部分地区逐渐出现耕、织分离和手工业内部的纺、织分离。
通过阅读材料五可知,明清时期已经出现了“机户出资,织工出力”、按日受值(工资)的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对于中国明清时期的雇佣关系是否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着一定争论。
思维导图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二)
手工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生产技术进步
放松控制
手工业者自由性增强
专门化市镇
缓慢、没有促进社会转型完成
原因
表现
影响
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
区域分工明显
部分行业民营超过官营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盛世与危机
材料六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七 史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问题:根据材料六、七、八,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历史背景。
(三)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材料八
引导学生思考和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
通过阅读材料六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发展并逐渐成长为区域性的经济中心;
通过阅读材料七可知,明清时期明朝政府开放海禁;白银大量流入和白银货币化,促进了商业资本积累;海外贸易发展和中国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材料八可知,明清时期长途贸易发展,全国性的商业网络逐渐形成;明清时期商人群体(商帮)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商业经济的发展。
思维导图
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三)
商业发展
农业、手工业发展;开放海禁;世界市场发展;白银流入。
区域经济中心
全国性商业网络逐渐形成
促进手工业发展,人口增长;没有真正推动中国社会转型。
原因
表现
影响
海外贸易发展
商帮(商人群体)出现
白羊大量流入和货币化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盛世与危机
西方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商品的种类数量增多,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推动了欧洲由传统的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中国的商业革命:规模性的商业经济区域形成,商帮为兴起,长途贩运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商业市镇增多,农产品商品化水平提高,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但是由于中国在经济上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政治上以僵化的专制统治,外交上的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等都说明了明清经济在生机中潜伏着危机,已经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产生巨大差距。
问题:明清时期的“商业革命”与西方相比有何不同?
(四)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局限
材料九 相对应于16~18世纪的欧洲商业革命,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全国五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以及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其发展同样受到强大的阻碍,最终难以长成一支独立的力量。
——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二、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 ——僵化与活跃
问题: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结合大屏幕材料分析明朝中后期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
专制倾向的思想兴起发展的背景和基本历程。
(一)明清中后期陆王心学和李贽的离经叛道
1.王阳明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形成陆王心学。
(1)简介:名守仁,号阳明子,尊称阳明先生,明朝浙江余姚人。
(2)历史背景:
①程朱理学的衰落: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理学精神衰落,道德沦丧。
②社会危机:明中后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急需新的学说来解决问题。
③王阳明的认知: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④思想来源:陆九渊心学,佛道思想。
二、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 ——僵化与活跃
材料十 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之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对你毫无意义);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对你有意义)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得,所谓良知也。”“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摘自《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问题: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教材概括出王阳明的基本思想主张。
(一)明清中后期陆王心学和李贽的离经叛道
(3)思想核心: 致良知。“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
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4)评价: 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二、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 ——僵化与活跃
问题:阅读材料十一、十二,并结合教材概括出李贽的基本思想主张和影响。
(一)明清中后期陆王心学和李贽的离经叛道
材料十一: 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十二: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2)基本思想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李贽的离经叛道——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1)人物简介:26岁中举人,20多年为官,晚年辞官专门讲学和著书,死于狱中。(少年求学穷困→中年做官正直→老年入狱而死);代表作《焚书》和《藏书》;性格特征: “离经叛道”。
(2)基本思想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3)影响:动摇了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
震动。
二、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 ——僵化与活跃
问题:根据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否定专制,继承民本,倾向民主
1.历史背景
通过阅读图片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繁荣;政治黑暗、社会动荡;西学东渐等因素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反过来活跃的思想又推动了社会进步,并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苏州的手工工场 农民起义 利玛窦和《几何原本》
二、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 ——僵化与活跃
问题:材料十三、十四、十五,提取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思想。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否定专制,继承民本,倾向民主
材料十三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为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十四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一》
材料十五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2.基本思想主张:
(1)黄宗羲(明末清初):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
(2)王夫之(明末清初):批判专制(孤秦陋宋)、主张公天下和制度革新。
(3)顾炎武(明末清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语) ;经世致用。
二、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 ——僵化与活跃
问题探究: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的转型?
3.历史评价:
(1)积极: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构成中国早期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和反封建专制斗争的历史进步性。
(2)消极:从内容看,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
1.经 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 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
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否定专制,继承民本,倾向民主
三、明清文学艺术:通俗与世俗的共鸣
问题探究:分析材教材。分析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主要体现
在哪些方面?主要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一)原因:
1.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工商市民阶层壮大,文人对现实社会政治腐败等现象日益不满。2.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3.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4.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二)表现:小说和戏曲
1.小说:通俗化和世俗化:
三、明清文学艺术:通俗与世俗的共鸣
问题:根据材料十六,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十六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
(二)表现:小说和戏曲
2.戏曲:世俗化、长篇化、复杂化(传奇);
代表作家:明朝的汤显祖《牡丹亭》、清朝的孔尚任《桃花扇》; 舞台演出:昆曲(百戏之祖)、京剧(清道光年间形成,逐渐形成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三)特点:明清时期,小说取材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地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反
映了明清文学的世俗化、平民化、生活化、社会化演变发展趋势。
(四)影响:体现出了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和叛逆,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
念增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
四、明清科技:古典科技的总结与西学东渐
问题:阅读教材,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特点和代表。
(一)总结性科技著作: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政”思想贯穿其中。
3.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技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4.明朝徐霞客《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四、明清科技:古典科技的总结与西学东渐
问题:阅读教材,结合所学试着解释西学东渐和概括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
(二)西学东渐: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的西方科学知识,包括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三)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科技呈现的特点:
1.从内容看:总结性巨著,集大成之作;
2.从价值和影响看:古典科技(传统科技的总结),虽无突破、创新,但仍处在世界
领先地位;
3.从部分内容看:受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如《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坤舆
万国全图》。
四、明清科技:古典科技的总结与西学东渐
思考问题:依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占世界比重的两个显著变化的特点。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两个特点的历史原因。
(四)古代中西科技发展比较:
阅读下列图表中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占世界比重趋势图
四、明清科技:古典科技的总结与西学东渐
(四)古代中西科技发展比较:
特点:
1.秦汉至明朝前朝,中国科技发明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2.明朝中期以后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明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
原因: 1.秦汉至明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封建经济繁荣;中国古代
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交流密切,民族融合加强。
原因: 2.明朝中后期以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主义钳制了思想文化事业
的发展;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西方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理性主义确立,
促进了科技的迅猛发展。
本课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