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5 15:3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19课
数年筹备
百万武装
14年持续斗争
没有推翻清王朝
1851年,农历辛亥年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几十万“天兵天将”没有推翻清王朝,武昌几个下级军官振臂一呼,清王朝就很快土崩瓦解了。

1911年,农历辛亥年
辛亥革命
2天:占领武汉三镇
41天:全国十余个省区独立
80天:中华民国建立
123天:清帝退位
面临的危机
清政府的应对措施
结局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自强梦破碎
维新梦幻灭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1年——1899年,清政府是怎样应对危机的?结局如何?
一、探究革命的原因: 偶然与必然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
紫禁城前检阅联军部队
1901年,清政府与英、法、德、
俄、美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0年,老大的中国带着耻辱迈入了20世纪......
《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 ;
标志着中国 。
中国的民族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探究革命的原因: 偶然与必然
怎样救亡图存?
上有
清政府
自救
下有
民众
救国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君主
立宪



民主
共和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清末新政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立宪派第二次国会请愿代表合影
清廷五大臣出洋考察合影(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1905年)
一、探究革命的原因: 偶然与必然
*
清政府“新政”险象环生
废科举 派留学
练新军
奖实业
留学生倒戈






立宪派倒戈
一、探究革命的原因: 偶然与必然
清政府
希望换政府
老百姓
预立宪 设内阁
湖北新军共一万五千多人,约有三分之一参加了日知会、文学社、共进会组织,潜伏着一股反清巨流。
——《辛亥革命亲历记》金龙章《回忆武昌起义前后》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 中西书局 2011 第5页
1905年
留日学生与孙中山在东京合影
各省出洋游学诸生......不思朝廷之恩,不念官师之教,乃歆羡逆党,稍有一艺片长,转作反噬倒戈之用。
——张之洞:《劝戒上海国会及出洋学生文》,杜迈之《自立会史料》,长沙:岳麓书社,1982,第172页。
1910年立宪派代表第二次国会请愿合影
(解散请愿团体)各代表闻此乱命,亦极愤怒......向谘议局报告清廷政治绝望,吾辈公决密谋革命。
——徐佛苏(立宪派)《梁任公先生逸事》,《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514页
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些民变席卷全国各地各民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295页

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
——1911年5月,长沙税务司伟克非
漫画《鞭策》刊登于1908年《神州日报》
兴中会
1894年11月檀香山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实现民族独立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民主共和国
实现土地国有
解决贫富不均
民主革命风潮迭起
同盟会
1905年8月
东京
一、探究革命的原因: 偶然与必然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9页“学思之窗”
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林觉民《与父书》
两封家书体现了林觉民的哪些情感?
林觉民
七十二烈士之墓
吾至爱汝……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与妻书》
徐锡麟
牺牲时35岁
邹容
牺牲时20岁
秋瑾
牺牲时32岁
林觉民
牺牲时24岁
一、探究革命的原因: 偶然与必然
民主革命风潮迭起
1911年,转折的一年......
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
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英法德美享有筑路、投资优先权,未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
5月8日:清政府颁布责任内阁。
13个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4人。
皇族内阁
卖国损民
10月,武昌起义爆发
9月,四川地区武装起义
一、探究革命的原因: 偶然与必然
5月,各地陆续发起保路运动
1
2
1
2
武昌
请根据所学,对应连线。

二、回顾革命的历程:辉煌与曲折
南京
中华民国成立
湖北独立
清帝退位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

1912年3月11日

1912年3月10日

1912年1月1日
请按照时间先后,为下列事件排序。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二、回顾革命的历程:辉煌与曲折
南北妥协
清帝退位
南京临时政府
财政困难
力量涣散
外交孤立
争取共和
北洋袁世凯
拥兵自重
治世能臣
久负盛名
多方支持
满清政府
孤儿寡母
民心大失
政权失控
让国自保
中山让位
花落袁家
二、回顾革命的历程:辉煌与曲折
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3.君主掌握用人权,军事权、司法权,议院不得干涉。
2.紧急时,得以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主权在君
君主专制
等级特权
第一章: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
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
集会……等自由。
第三、四、第六章:中华民国之立法权,
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
府,总揽政务;法官独立审判…… 。
第五章: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
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钦定宪法大纲》
主权在民
否定了
否定了
否定了
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
据以上材料概括两部宪法分别体现了什么原则?
分析《临时约法》的进步性。
《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民主共和宪法性质的文件。
新 国
三、概览革命的影响:新象与旧貌
1911年12月29日,17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举行会议,以16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选举产生临时总统
1912年2月15日 南方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执政者产生的方式与革命前相比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三、概览革命的影响:新象与旧貌
新 国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人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紧急时,得以诏令限制臣民之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钦定宪法大纲
《临时约法》中对“民”的称谓,说明了什么?
三、概览革命的影响:新象与旧貌
新 民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历时仅83天
1917年,张勋拥护溥仪
复辟称帝,历时仅12天
帝制是个“梦”







违背潮流必失败
民国时期,两次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三、概览革命的影响:新象与旧貌
新 观 念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剪辫
放足
服饰
礼仪
婚姻
新 风 俗
纪年
三、概览革命的影响:新象与旧貌
1913年3月3日,法国《小日报》
《袁世凯切掉喜爱的辫子》
很多人辫子被剪后会郑重其事地包起来,留好,说死后要一起放进棺材里。……在更广大的内地,很多农民至少在1912年这个民国元年,其实不知道天已变了,那里的县官,还是穿着清朝的补服在升堂议事,照样让人下跪,打板子,无论小脚还是辫子,都依旧保留。
——张鸣《张鸣说民国》,工人出版社 ,
2013年11月
从袁世凯时期的政治统治看,他剪辫子是真心赞成共和吗?
辛亥革命后广大内地依然存在的旧貌,说明了什么?
封建残余浓厚
三、概览革命的影响:新象与旧貌
据有关统计,1912年至1921年6月的10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企业达674家(不含金融业),资本总额近28.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加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加了近2倍。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成立 "久大精盐公司"
两则材料中的现象
分别说明了什么?
“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法令,……对地主阶级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对广大农民的要求缺乏任何积极的反映。”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第三次修订本,中华书局
三、概览革命的影响:新象与旧貌
封建制度还在
民族工业发展
1913年5月2日,美国总统正式承认中华民国。
10月7日,英、俄、法、德、日、意、匈、荷、比、葡、西、丹、瑞典13国同时宣布承认中华民国。
日本在(1912年)2月23日致美国的照会中提出承认中国的条件,……列强在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之时,应该得到中华民国政府承认一切权利、利益和特权的保证。 ……英法俄德等国……对日本提议的原则也表示同意。
——均摘编自张忠绂《中华民国外交史》,
华文出版社,2011年, 第42页。
列强有条件承认中华民国,说明了什么?
中国依然受列强奴役
三、概览革命的影响:新象与旧貌
如果脱离中国近代革命史的全过程来观察问题,也许会把辛亥革命看做不过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并不是不结果实的。
—— 胡绳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 ,第5页
纪念辛亥革命,要看“三个一百年”。这三个一百年就是:辛亥革命之前的一百年,辛亥以来的一百年,以及放眼今后的一百年。
——章开沅 《百年锐于千载——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2011年7月16日,历史文化讲座演讲稿
辛亥革命没有能够走到底,……但是如果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难道不觉得“毕其功于一役”的标准实在强人所难,难到近乎苛求前人。……评价辛亥革命,主要看其结果,革命是否推动了国家与社会的进步。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016年(上),第2和 26页
上述材料分别主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四、评说革命的结果: 功绩与缺憾
孙中山在他革命的起始阶段,曾经将中国当时的司法比喻为希腊神话中国王奥吉亚斯的“牛圈”,养了三千头牛,三十年从不打扫,粪秽堆积如山。实际上,中国的皇权专制地主小农社会也是这样的“牛圈”。辛亥革命……难以一下子清除“牛圈”中全部的“粪秽”,中国的面貌也难以一下子焕然大变。
—— 杨天石 《辛亥革命若干问题辨识》,《北京日报》,
2011年7月25日,第19版
四、评说革命的结果: 功绩与缺憾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辛亥之梦:
振兴中华、政治民主、民生幸福
四、评说革命的结果: 功绩与缺憾
我感受最深的是……
我觉得应该继承的是……
我觉得辛亥革命的遗产是……
我觉得当下我们的家国担当是……
请选择上面任一角度,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辛亥革命感悟》。
感悟革命的价值
特别感谢:
①《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②沈祖炜《辛亥革命亲历记》,中西书局《辛亥革命亲历记》。
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④胡绳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⑤张忠绂《中华民国外交史》,华文出版社。
⑥张鸣《张鸣说民国》,工人出版社。
⑦唐德刚 《从晚清到民国》,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
⑧马勇《辛亥百年的温情回望:谁引导我们误读了那段历史?》
⑨ 杨天石 《辛亥革命若干问题辨识》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