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2高考语文冲刺押题(2012高考专题预测)系列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12高考语文冲刺押题(2012高考专题预测)系列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14 14: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注]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余尝以问画工,工言:“马毛细,不可画。”余难之曰:“鼠毛更细,何故却画?”工不能对。大凡画马,其大不过盈尺,此乃以大为小,所以毛细而不可画;鼠乃如其大,自当画毛。然牛、虎亦是以大为小,理亦不应见毛,但牛、虎深毛,马浅毛,理须有别。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指书画家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等四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多病拥琵琶者误拨下弦    病:诟病
B.多能指摘其间形象 指摘:指出
C.张绢素讫 讫:完毕
D.自然境皆天就,不类人为 类:像、类似
解析:指摘:指出错误。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此又在耳鉴之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则房敛而色泽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难可以形器求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答案:A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画的下方有一只猫,他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后来经过正肃吴公对画中猫眼和花的分析,推求出古图的精妙之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一段对话译成现代汉语。
谓用之曰:“汝画信工,但少天趣。”用之深伏其言,曰:“常患其不及古人者,正在于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键词语“信”“工”“但(译为‘但是’不得分)”“患”“其”要准确翻译,要正确理解“用之深伏其言”。
答案:对用之说:“你的画确实很精巧,只是少了天然之趣。”用之非常佩服他的评点,说:“我常常担心自己不如古人,(原因)正在于这一点。”
译文:
相国寺的旧壁画,是高益的手笔。有一面墙上描绘了众多乐工奏乐的画,非常有意思。人们大多责怪弹琵琶的人拨错了下弦,那众多的乐管都发出“四”字的音,而琵琶的“四”字应在上弦,这里却是掩着下弦,是错误的。我认为这并不是错误的,大约管弦乐器是放开指头发出声音,琵琶是手指拔过琴弦发出音响,这一拔尽管按住下弦,但是声音却是发自于上弦。高益对画面的安排居然能达到这样的地步,他的匠心可以从中知道了。
画牛、虎都要画毛,唯独马无须画毛。我曾经就这问题问画工,画工说:“马的毛细,不可以画。”我诘难他,问:“鼠的毛更细,为什么却要画?”画工不能回答。(其实)大概画马时,马的大小不过一尺多,这就要求以大为小,所以马毛细而不可画;画鼠时却正如原样大,自然应当画出毛。同理,牛、虎也是以大为小,所以也不应该见毛,但牛、虎的毛色深,马的毛色浅,按理必须有所区别。
过去小村里有个叫陈用之的人很善于画画,迪先生见他画的山水,就对用之说:“你的画确实很精巧,只是少了天然之趣。”用之非常佩服他的评点,说:“我常常担心自己不如古人,(原因)正在于这一点。”迪先生说:“做到这点不难,你应当先找一堵破墙,将一张白色的绢展开后,挂在败墙上,早晚观看。观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隔着白布看破墙上,高低平坎曲曲折折,都成山水之景象。用心揣摩仔细观察:高的是山,低的是水;坎的是谷地,缺的是山涧;明显的是近景,模糊的是远景。心领神会,清楚地见到那里有人禽草木飞动往来的景象,了然在目,就随着心意下笔,默以神会,自然之境都是天成,不像是人所为,这就可称为活笔。”陈用之从此以后画技不断进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张朴村墓志铭
君讳云章,字汉瞻,号朴村,江南嘉定人也。曩者崐山徐司寇好文术,以得士为名,自海内耆旧①以及乡里朴学、雍庠②才俊有不能致,则心耻之,而士亦以此附焉。余初至京师,所见司寇之客十八九;其务进取者,多矜文藻,驰逐声气;即二三老宿亦争立崖岸,相镇以名;惟君处其间,敛然静默,体恭而气和。余心异之,而君亦暱就余。
注:①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②朴学、雍庠:这里泛指有知识的人。③谳(yān):奏折递上去后等候裁决。④咍(hāi):讥笑。⑤侘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⑥箚(zhā)子:古时官用上奏的一种文书。⑦禫(dàn):古时除丧服时的礼仪。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务进取者      务:谋求。
B.多矜文藻 矜:夸耀。
C.余间诘其所以然 间:私下。
D.君固不肯 固:本来。
解析:D项,固:坚决。
答案:D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B项曲解原意。大家讥笑张朴村的原因是,他的观点近似迂腐而且言语与众不同。
答案:B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
顾 窃 自 念 生 逢 明 圣 平 生 所 志 具 上 殿 箚 子 欲 进 见 时 一 自 列 之 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顾窃自念/生逢明圣/平生所志/具上殿箚子/欲进见时一自列之耳。
6.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心异之,而君亦暱就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既成,而君淹留逾时,众以为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句注意“异”“就”的解释,第(2)句注意“以为”的古今异义现象。
答案:(1)我心里认为他很不一般,而他私下也愿意与我接近。(2)书已经修订完成,但张朴村久留在别处超过了时问,大家开始怀疑他。
译文:
此生只是缺少了君臣之间的节义,这是命啊!”
墓志铭写道:敛其容,志则强。居虽蔽,闻既彰。身寿耇,嗣衍昌,归幽墟,宜乐康。(意译:内敛严谨,志向刚毅。身居蓬荜,名声显赫。一生长寿,子孙繁盛,归于丘墟,理应极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儿时侍父士昌及塾师罗王宾仰观星象,辄了然于次舍运转大意。年二十七,师事竹冠道士倪观湖。值书之难读者,必欲求得其说,往往废寝忘食。残编散帖,手自抄集,一字异同,不敢忽过。畴人子弟及西域官生,皆折节造访,有问者,亦详告之无隐,期与斯世共明之。所著历算之书凡八十余种:《方程论》六卷,《弧三角举要》五卷,《历志赘言》一卷等。
万历中利玛窦入中国,始倡几何之学,以点线面体为测量之资,制器作图,颇为精密。学者张皇过甚,未暇深考,辄薄古法为不足观;而株守旧法者,又斥西人为异学:两家之说,遂成隔碍。文鼎集其书而为之说,用筹、用尺、用笔,稍稍变从我法。若三角、比例等,原非中法可有,特为表出。古法方程,亦非西法所有,则专著论,以明古人之精意不可湮没。又为《九数存古》,以著其概。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九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
C.
D.
C.康熙南巡归,特地召见梅文鼎于御舟中交谈很长时间,连续三天如此。皇帝还发表了个人对梅文鼎的评价,肯定了梅文鼎在天文学上的研究。
D.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倡导几何学,梅文鼎既不盲目崇外,也不泥古守旧,而是对西方、中国两者都进行研究,正其得失,为己所用,写成《九数存古》一书。
解析:B项,无中生有,文言文中未涉及皇帝评价《历学疑问》的好坏,据《清史稿》答案:(1)中国古代数学方法中的方程,也不是西方国家数学方法所具有的,就写专著论述,用来表明我国古代人民的精深意旨(智慧)不能埋没。(2)我每每睡觉醒来,更鼓敲到了四五次,梅君还掌灯夜读,今天才知道我荒废了时间。
译文: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小时候陪同父亲梅士昌及塾师罗王宾仰视观察星座
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开始倡导几何学问,把点线面体作为测量的材料,制作仪器画出图形,做得很精密。学者张皇十分过分,没有时间深入考究,就轻视古代数学方法是不足看的;可是拘泥守旧、不知变通的人,又指斥西方人的学问是异端之学;两家的学说,于是变得有隔阂阻碍。梅文鼎汇集这些书并为此论述,运用筹、尺、笔,逐渐变成属于我们的数学方法。比如三角、比例等,原来不是中国数学方法可拥有的,特意给它表示出来。中国古代数学方法中的方程,也不是西方国家数学方法所具有的,就写专著论述,用来表明我国古代人民的精深意旨(智慧)不能埋没。又作《九数存古》来表述它们的概要。
不久,康熙帝西巡,问到隐居的人士,李光地把关中李永、河南张沐和梅文鼎三个人告知。皇上平素也知道李永和梅文鼎,乙酉年二月,南巡狩猎,李光地凭借巡抚大臣随从护驾,皇上问:“宣城隐士梅文鼎在哪里?”李光地用“还在官署”回答。皇上说:“朕回来时,你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崔猛,字勿猛,建昌世家子。性刚毅,幼在塾中,诸童稍有所犯,辄奋拳殴击,师屡戒不悛。名、字,皆先生所赐也。至十六七,强武绝伦,又能持长竿跃登夏屋。喜雪不平,以崔母自邻妇死,戒子益切,有赴诉者,辄摈斥之。一日,崔母弟卒,从母往吊。途遇数人,絷一男子,呵骂促步,加以捶扑。观者塞途,舆不得进。崔问之,识崔者竞相拥告。先是,有巨绅子某甲者,豪横一乡,窥李申妻有色,欲夺之,道无由。因命家人请与博赌,贷以责而重其息。终夜,负债数千。申不能偿,强以多人篡取其妻。申哭诸其门。某怒,拉系树上,榜笞刺剟注,逼立“无悔状”。崔闻之,气涌如山,鞭马前向,意将用武。母搴帘而呼曰: (选自《聊斋志异·崔猛》,有删节)
注:剟(duō):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师屡戒不悛      悛:改悔。
B.配以少婢,事乃寝 寝:平息。
C.横被残梏,踝骨皆见 见:显现。
D.不堪刑,诬服,论辟 论:争论。
解析:D项,论:判决,定罪。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解析:A项,②是说邻之子躲着悍妇偷偷地给母亲东西吃,与崔猛“事母孝”无关;C项,①是说崔猛想去打抱不平,又怕母亲知道生气而犹豫不决,与崔猛“性刚毅”无关;D项,②是说崔猛因自首而被减刑,与崔猛“事母孝”无关。
答案:B
罪获释;又因自首而减刑充军云南,不到一年巧遇大赦回到家中。
解析:“将恶人除掉”不是在当夜,由原文“次夜”一词可知。
答案:C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崔惧,跪请受杖,且告以悔,母泣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崔母自邻妇死,戒子益切,有赴诉者,辄摈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们都很敬服他,前来诉冤陈事的人挤满屋子庭院。崔猛惩治豪强,扶持弱小,不避嫌疑,不怕结怨。每当他大怒时,没有敢劝说他的。只是他侍奉母亲很孝顺,母亲一出面,他就消气了。母亲总是狠狠地责备他,他连连答应接受母命,但一出门就忘了。邻居有个凶悍的泼妇,经常虐待婆婆,婆婆饿得快要死了,她儿子偷偷给她东西吃,泼妇知道后,对他万般辱崔母自从邻居家的泼妇死后,对儿子的管教更加严厉,有前来诉说冤仇的,总是严词拒绝他们。有一天,崔母的弟弟死了,崔猛跟着母亲前去吊丧。路上遇见一伙人,捆绑着一个男人,叱骂催促前行,并用棍棒、鞭子击打他。围观的人把路都堵住了,车子不能前进。崔猛上前打听,认识崔猛的人争着告诉原委。在这之前,一个大乡绅的儿子某甲,横行乡里,看到李申的妻子很漂亮,就要占为己有,只是找不到因由。就命令他的家人引诱李申和他赌博,借了。
这天晚上,有人把那个乡绅的儿子某甲杀死在床上。官府怀疑是李申干的,把他捉来治罪。李申意外遭受残酷的刑罚,脚上的踝骨都露出来,最终也没有招供。过了一年多,李申忍受不了酷刑,被迫含冤认罪,便被判处死刑。恰巧这时崔母去世了。殡葬以后,崔猛告诉回到家中。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唐河店妪传
王禹偁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选自朱东润《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①杪(miǎo):末尾,末端。②静塞、骁捷、厅子:皆为当时地方武装的徽号。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会一虏至    会:正好、适逢。
B.跨马诣郡 诣:报告。
C.马之介甲具焉 具:具备。
D.又月给微薄 给:供给的物资。
解析:B项,诣:到达。
答案:B
解析:A项,且:连词,于是、就/连词,尚且。B项,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而:都是转折连词,却。D项,为:动词,做、干(打杖、拼杀)/动词,作为。
答案:C
D.作者王禹偁为人耿介正直,敢于直言。这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在批评当时“有位者”削弱边民力量的错误做法时,毫不隐讳;在向“有位者”献治军之策时,又十分坦诚。
解析:“边民仍未警惕的情况下”无依据,也不合文意。原文“然亦未甚惧”的主语是“虏”。
答案: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拱年中,有个老妇人留在店里。正赶上有一个辽兵来了,他把马系在门前,拿着弓箭坐着大声叫老妇人帮他打水。老妇人拿着井绳和水罐去井边,刚把井绳放下去又停住了。因为辽近年来对边土要塞那些勇猛的骑兵,在上谷称为“静塞”,在雄州称为“骁捷”,在常山称谓“厅子”。这些都是熟习战争战斗的方法而且不害怕不懦弱的人。听到外敌入侵,有的父母妻儿都来帮助安置战马整理弓箭(互文句),甚至还有不待披戴甲胄就上阵迎敌的。近年来北方胡人来侵袭,很久都打不过上谷,就是因为静塞士兵的勇猛啊。只是恰逢戍边的将领把静塞的士兵都调配到自己的军营来保护自己,所以上谷没有守住。
现在“骁捷”“厅子”的名号还在但是兵马不多,虽然进行了招募,但边境上的人并不响应,为什么呢?因为被选中的都要被送回上都,离开家乡故里;而且每月的军饷很少,有的甚至不能糊口;发给他们的铠甲都很脆弱,战马也瘦弱,不能够抵挡胡人;而那些坚固的铠甲装备和强健的战马都被更上一层的部队拿走了;到了打仗的时候,却是这些人冲锋在前,当然他们不愿意这样做了。
因此通过一个老妇的勇敢行为,来整体反映边防的事情,赠予那些在位当权的人。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焚驴志
(金)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①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厌禳(ránɡ):祭祀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②暴巫投魃(bá):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下祈雨,驱赶旱鬼。暴,同“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远迩焦然无主赖   迩:近
B.命亟取,将焚之 亟:赶快
C.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预:预备
D.求之不得,无所归咎 咎:罪过
解析:预:通“与”,干涉、关系。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①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
②劳辱以终,吾分然也
③孰诬我者,而帅从之
④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⑤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
C.白驴最为精辟的见解在于“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其中“人者可以自求”是白驴见解的核心,贯通上下。
D.文章引用典故来证实自己的议论,托物言志,笔意冷峻,同时运用对比手法,将白驴与镇阳帅、众人对比,虽肯定了镇阳帅勤政爱民的一面,但对他督下祈雨的做法不满;也揭示了无知妄测、人云亦云的可惊可骇。
解析:并未肯定镇阳帅勤政爱民,对他只知督下祈雨,愚蠢至极却自言忧农的言行讽刺尖锐。
(2)(如果)杀了我对百姓有利,那么我怎么会吝惜一死呢?
(3)下属(向白驴)道歉后就醒了,向镇阳帅请求放了白驴。
译文:己未年间(金章宗承安四年),河朔发生大旱,远近(的庄稼)都枯焦了,百姓失去了(衣食)依靠。镇阳帅说自己忧虑农人(的生计),督促下属求雨很是急切。祭神消灾(这类)小的法术,没有不做的,最终没有效果。时间一长,怪异荒诞的说法就产生了。正赶上有户百姓家生了一头小白驴,有人指着这头白驴说:“这就是天旱的缘由。云彩正聚集,白驴就仰头朝天鸣叫,云彩就散去(一丝)不留。这头白驴不杀死,旱灾怎么能结束?”一个人凭空倡议,许多人来附和。镇阳帅听说后,认为(这话)对,命令赶快(把白驴)牵来,将要烧死它。
之任之罢了。不从人身上寻找原因,不听任上天安排,凭借毫无根据的言论,认为旱灾是我的过错。唉,真的不应这样!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下祈雨,驱赶旱鬼,就已经很迂腐了,现在这样做恐怕更荒唐了吧?(如果)杀了我对百姓有利,那么我怎么会吝惜一死呢?如果事情没有益处,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来增加罪恶呢?滥杀无辜是不仁的,轻信谣言是不明智的,不仁不智(的事情),大帅为什么要做呢?您,是他的下属,所以我冒昧私自来(向您)申诉。”
下属(向白驴)道歉后就醒了,向镇阳帅请求放了白驴。人们起初都很不高兴。过了不久就下起了大雨,整整一个月没有停止,水涝四起毁坏了禾苗,年底颗粒无收。人们再也不议论白驴了。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紫石泉山房记
(清)吴定①
岩镇有万家之市,而予家独远市而居,人迹罕至,以处读书之士为室。予生八岁,始读书轩中,幼稚不自揆,慨然思继宋贤之迹而践其庭,以与游、杨、黄、蔡②诸贤伍。而是时塾师,方训迪以科举俗儒之学,而予又私爱古人之文艺诗歌,早夜讽习以分其勤,盖二十余年矣。中岁以后,始毕心力于四子之书,四圣③之易,及凡六艺之文,口吟心绎,奉以为仪。于出处、进退、取与之大节,未尝敢陨越也。然而视听言动之违乎礼者不少矣。荒陋乏辞,足以宣昭圣训者,又无几矣。回忆入塾之初,方冀与古人颉颃④千载之上。今老矣,而尺寸之获,仅终于斯;然后知读书之士,爱博而业精,力分而功就,自古及今,未之见也。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吴定:字殿麟,号澹泉,安徽歙县人。曾向桐城刘大櫆学习。著有《紫石泉山房诗文集》等。②游、杨、黄、蔡:游酢,宋建阳人,师程颢、程颐,学者称荐山先生;杨时,宋将乐人,求学于二程,学者称龟山先生;黄榦,宋闽县人,少受业于朱熹,世称勉斋先生;蔡沈,宋建阳人,少师事朱熹,学者称九峰先生。③四圣:伏羲、文王、周公、孔子。④颉颃:翱翔回顾。⑤垩:用白土涂刷。⑥躅:足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门滨溪水,种竹数十竿     滨:靠近
B.而予家独远市而居 远:远离
C.竹既雕残,池亦竭矣 竭:干涸
D.区区者,乌足称瑞哉 乌:黑色
解析:乌:疑问词,哪里,怎么。
答案: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解析:都是目的连词,来。A项,前者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后者也是连词,但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B项,前者为介词,跟,同;后者为连词,和;D项,前者为介词,引出动作对象,相当于“在……方面”,后者为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答案: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读书之士,爱博而业精,力分而功就,自古及今,未之见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小子衰朽之年,天或者犹成小子幼志,而为此兆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之后方才知道读书的人,想要爱好广博却学业精通,或者力量分散却能成功,从古到今,没有见过啊。
(2)我猜想大概是在我衰老的时候,上天或许还是成全我幼时的志愿,而给我这个征兆吧!
译文:
岩镇有上万户人家的市集,而我家独自远离市区居住,人迹少到,给读书人住是合适的。我到八岁时,才在轩中读书,幼小不自量力,立下雄心壮志,想要沿着宋朝贤人的足迹走到他们的庭院里去,来和游酢、杨时、黄榦、蔡沈等许多贤人在一起。可是那时私塾先生却教我科举之类的一般读书人的学问,而我暗中却喜欢古人的文艺诗歌,早早晚晚讽诵学习以至分散精力(到文学上面),(这样子)差不多二十多年了。中年以后,(我)才全身心放在《四书》和四圣的《易经》,以及所有六艺的文字上面。嘴里吟诵,心里默念,把它们作为学习的典从前,我家房屋刚刚造好,粉刷得很鲜艳浓重,泉水甘甜,竹子翠绿,儿童和青年们都聚集(在这里),书声琅琅,不可以说不兴盛。转眼之间,那些同学旧友,一半都分散了。竹林已经凋残,池子也已干涸了。此情此景,即使是得志而意气昂扬的人,追寻着旧时的足迹,也不禁要流泪的。何况我这个年迈而没有成就的人,每天看着这泉水,能不凄怆地顾影自怜吗?
台阶下面有两棵梅树,早就已经枯朽了。嘉庆二年,梅树根的旁边,忽然生出两个灵芝。这年,我在乡间被举为孝廉方正,儿子邦佐也到乡学读书去了,乡人认为这是应着双芝的祥瑞。我笑道:“这区区小事,哪里可以称为祥瑞呢!我猜想大概是在我衰老的时候,上天或许还是成全我幼时的志愿,而给我这个征兆吧!”唉!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倒的确是祥瑞呢!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弘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除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诣高祖 诣:拜访
C.乃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但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答案:C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王昙首“受赏识”和“善治家”的一组是 (  )
A.
B.
C.
D.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从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先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答案:B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联系前后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文从句顺。在解题时注意字字落实,尤其是要落实好重点词的意思,如第一句中的“从”“自”,第二句中的“衅难”“赖”“斯”。
答案:(1)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
(2)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译文:
太祖说:“王昙首沉着刚毅有度量,有宰相的才能。你每件事情都要咨询他。”等到太祖即位后,任命昙首为侍中郎。诛杀徐羡之等人,平定谢晦叛乱,都是昙首的功劳。谢晦之乱被平定后,皇上想要封赏昙首等人,恰逢宴会集会在一起,皇上举杯劝酒,乘机抚着御座说:“这个座椅没有兄弟你,就不再有今天。”当时封赏的诏书已经写成,拿出来给昙首看,昙首说:“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我等虽然得以仰借天光,报效微薄之力,怎么可以乘国家有灾难的时候,以此作为自己的幸运?陛下虽然想要偏爱我,面对秉笔直书的史臣又该怎么办呢?”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所以封赏的事情衰败罢了。”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王丹,字仲回,京兆下邽人也。哀、平时,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
丹资性方洁,疾恶强豪。时,河南太守同郡陈遵,关西之大侠也。其友人丧亲,遵为护丧事,赙助甚丰。丹乃怀缣一匹,陈之于主人前,曰:“如丹此缣,出自机杼。”遵闻而有惭色。自以知名,欲结交于丹,丹拒而不许。
会前将军邓禹西征关中,军粮乏,丹率宗族上表二千斛。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后征为太子少傅。
(《后汉书·卷二十七》)
注:①君房:侯霸的字。②次则王、贡。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王吉、贡禹均为后汉昭宣时人,二人志同道合;张耳、陈余,两人初为刎颈之交,后兵戎相见;萧育、朱博,初萧育举荐朱博,后有隙,不能相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堕懒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   自厉:自我发奋
B.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 视事:办公
C.而后所举者陷罪,丹坐以免 坐:受牵连获罪
D.家公欲与君结交,何为见拜 见拜:看到就拜见
解析:“见拜”意思是“拜谢我”。
答案:D
解析:都是介词,替。A.“于”,前者为介词,向;后者为介词,到。B.“而”,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承接关系。D.“之”,前者为助词,可译为“的”;后者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答案:C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丹“资性方洁”的一组是 (  )
解析:②是说王丹“好施周急”,⑤只是陈述王丹被罢免这一事实,⑥表现王丹的宽容。
答案: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丹乐善好施,常常在农忙时慰劳那些勤劳者,对此,那些懒惰者感到耻辱,互相激励,最终都富裕起来;那些家里死人的,也等着王丹来办理,甚至乡邻们都习以为常。
B.河南太守陈遵为朋友的亲人办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自以为名气大,想同王丹结交,但王丹拒绝了他。
答案:A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禹表丹领左冯翊,称疾不视事,免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寻复征为太子太傅,乃呼客谓曰:“子之自绝,何量丹之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那些轻浮、狡猾、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为害乡里的人,王丹就晓谕他们的父兄,让他们的父兄处罚他们。
(2)邓禹上表举荐王丹任左冯翊,王丹以有病为理由不到职工作,被罢免官职回家。
(3)不久王丹又被征召入朝为太子太傅,于是他把门客叫来对他说:“你自己跟我绝交,为什么把我王丹想得那么薄情呀?
译文:
王丹天性正直高洁,非常厌恶豪强恶人。当时,和王丹同郡的河南太守陈遵是关西有名的豪杰。他的友人死了亲人,陈遵为他办理丧事,提供了很多财物。王丹拿着一匹缣,放在主人面前,说:“这一匹缣,是我家里人用织机织出来的。”陈遵听了露出惭愧的神色。自认为名气很大,就想和王丹成为好朋友,王丹拒绝不答应。
起初有门客向王丹推荐了一位士人,王丹就向朝廷举荐,后来被举荐者犯了罪,王丹受牵连获罪被免去官职。那位门客又羞惭又害怕自行跟王丹断绝了关系,而王丹一直没说什么。不久王丹又被征召入朝为太子太傅,于是他把门客叫来对他说:“你自己跟我绝交,为什么把我王丹想得那么薄情呀?”以不给他安排饭菜作为处罚,然后就跟原来一样对待他。王丹后来就退休了,死于家中。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李邦宁,字叔固,钱塘人,初名保宁,宋故小黄门也。宋亡,从瀛国公入见世祖,命给事内廷,警敏称上意。令学国书及诸蕃语,即通解,遂见亲任。授御带库提点,升章佩少监,迁礼部尚书、提点太医院事。成宗即位,进昭文馆大学士、太医院使。帝会寝疾,邦宁不离左右者十余月。
事,阶金紫光禄大夫。
太庙旧尝遣官行事,至是复欲如之,邦宁谏曰:“先朝非不欲亲致飨祀,诚以疾废礼耳。今陛下继成之初,正宜开彰孝道,以率先天下,躬礼太室,以成一代之典。循习故弊,非臣所知也。”帝称善。即日备法驾,飞宿斋宫,且命邦宁为大礼使。礼成,加恩三代:曾祖颐赠银青光禄大夫、司徒,谥敬懿;祖德懋赠仪同三司、大司徒,谥忠献;父捻赠太保、开府仪同三司,谥文穆。
(节选自《元史·李邦宁传》)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解析:C怎么。A代词,我;代词,这件事。B介词,由于;连词,来。D作为;做。
答案:C
3.下面各项中的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
A.陛下纵不臣惜
B.世祖虽神圣,然啬于财
C.使大臣白其言于太后及皇太子
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
(1)臣以阉腐余命,无望更生。先朝幸赦而用之,使得承乏中涓,高爵厚禄,荣宠过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陛下继成之初,正宜开彰孝道,以率先天下,躬礼太室,以成一代之典。循习故弊,非臣所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生的指望。有幸蒙先朝赦罪,加以任用,使我得以在亲近侍从中充数,爵位高,俸禄厚,蒙受的荣耀与恩宠已经太多了。陛下又想让臣当辅政大臣,臣怎敢当!辅政大臣是辅佐天子共同治理天下的,怎能让宦官辱没了这一职务呢?陛下纵然不以偏爱臣为过失,对天下后世又怎么交待?臣实在不敢受诏。”武宗大喜,让大臣把他的话禀告太后和皇太子,以表彰他的善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