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2高考语文冲刺押题(2012高考专题预测)系列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备战2012高考语文冲刺押题(2012高考专题预测)系列 专题14 实用类文本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14 14: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个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
解玺璋
柏杨去了。这个几乎与五四运动同岁的人,作为“五四”自由之精神的最后一个实践者,在五四运动89周年纪念日的前夕,给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但他态度是真诚的,我的思想在那个时候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与许多年前读鲁迅杂文时的情形非常相似。但鲁迅所讲的毕竟还是几十年前的事,离我们很远;而柏杨讲的很多人和事,就发生在今天,我们都有切身的感受。我曾经为此而感到困惑,改造国民性喊了也有几十年了,中国人的进步又表现在哪里呢?或者,中国人的自新,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吗?
柏杨以其写作证实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存在价值。有人说,柏杨去了,柏杨的时代就结束了,好像柏杨的精神我们也就不再需要了。我在书店里看到,因为柏杨的去世,他的很多书,特别是《丑陋的中国人》和《中国人史纲》,在市场上已经脱销了。这种现象说明,这个时代还是需要柏杨的,他的精神通过广大读者的阅读而存在,而延续。
如果说,我们这个时代和柏杨所经历的那个时代有什么区别的话,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一种自我平庸化的倾向,他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表达对现实权力的屈从和认同。这是中国人的悲哀,更是知识分子自身的悲哀。由此看来,更显示出柏杨精神遗产的稀有和可贵。这笔遗产不是别的,就是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一个社会为什么会有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其存在的意义及其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点,我们读了柏杨就可以明白。知识分子应该是有社会担当的。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在社会发烧的时候,保持清醒。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给现实社会提供合理性的解释,事实上,他们有义务以其理性和智慧向公众揭示现实的合理性将怎样在其发展过程中走向衰落和灭亡。
(《中国青年报》2008年5月6日)
1.文章首段称赞柏杨是“‘五四’自由之精神的最后一个实践者”,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他“只为苍生说人话”;②他基于现实对历史进行批判反思,对国民沉迷于悠久传统进行棒喝;③他不畏强权、敢于批判,敢于自我反省。
2.文章第二、三段写了作者“初读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的经历,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借此反衬柏杨存在特别是作为知识分子存在的意义及标本作用;②表达作者对当下知识分子独立意识缺失及对现实屈从状况的忧虑;③对知识分子没有担当、自我平庸的趋向提出批评,更能够有力地表达中心。
4.作为评述性人物传记,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评说”柏杨的?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是从两个角度来评说“柏杨”的:一是总写柏杨作为“‘五四’自由之精神的最后一个实践者”的存在价值;二是分写柏杨的“只为苍生说人话”的写作与柏杨作为“知识分子”的价值。启发:写文章要脉络清晰,善于利用总分式结构来写。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默契合作的“黑牡丹”
于丽萍
从溪中朝下奔去,身后溅起了一道白练,“哗哗”地响个不停。溪中的鱼儿,受到雄鹳的惊扰驱使,无不惊恐万状,成群结队地顺流逃逸,自然要冲过雌鹳守着的浅水窄口。于是,恭候在一旁的雌鹳,只需举“颈”之劳,便可啄住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当做美味。当雌鹳在下游吃饱之后,就会飞向上游,让雄鹳去守口,自己到上游赶鱼下来,让雄鹳也美美地享受一番。
当然,除了抓小鱼、小虾当“点心”外,“黑牡丹夫妇”还能抓鳝鱼当“大餐”呢。
口察看。如发现成功在望,雄鹳就跃入水中,使劲将长喙插入泥穴,朝两边翻动;雌鹳则屏息静气地严阵以待,准备举喙擒捉受惊逃出来的鳝鱼。由于鳝洞一般都打得很深,很难挖掘,雄鹳经常要累得抬头小憩,只好由雌鹳来继续完成。经过反反复复的轮流苦战,终于逼得鳝鱼夺路逃窜。这下子正中“黑牡丹夫妇”的下怀,两鹳立即伸颈夹击,将鳝鱼擒拿到嘴。
当然,这种成功的概率还是很小的,因为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常常是“狡兔三窟”。当“黑牡丹夫妇”在洞外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滑溜溜的鳝鱼早已悄悄溜走了。“夫妻”俩运气 (选自《科学之友》2009年第4期)
1.本文第二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内容上,文章行文、结构上去分析。
答案:紧扣文题,抓紧黑鹳特点,概括本文写作重点,统领下文。
2.文章最后的一段说,“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后两段的叙述中总结提取鳝鱼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在说明“鳝鱼也是个聪明的求生者”。
3.“黑鹳是一种十分友爱的野生禽类,配偶之间在共同生活中,合作得十分默契”,从全文来看,黑鹳的“友爱”和“默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溪中捉鱼”“泥中捉鳝”可见其默契;从“溪中捉鱼”和“泥中捉鳝”徒劳无功时,可见其友爱。
答案:(1)能够关爱、理解和体谅对方,真诚为对方着想。雄鹳总是主动承担重担,具有奉献精神。雌鹳也不是坐享其成,而是尽其所能。双方既分工又合作,齐心协力,相互配合,轮流上阵,互助互惠,满足双方的需求。
(2)注意情感交流。在遇到挫折雄鹳情绪不稳定时,雌鹳理智劝慰、安抚,使其平静,共同寻找新的起点。
4.作为科普文章,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举例加以赏析(答出两者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此题,一要说出语言特点,二要结合文本谈其表达作用、效果。
(3)准确。(4)生动、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同里的汪曾祺老人
王清铭
几年前汪老驾鹤西游,我记忆里忽然涌出那个初夏如水的阳光。也许我只是教室前青草地上的一粒露珠,与汪老只有一面之缘的我,无法用笔涂抹出当时如阳光如流水般的感受。但这一次,汪老从文字中走出,坐在我面前,一边啜茶,一边与我娓娓而谈北京胡同、市民生活和他们“睡不着,眯着”的文化心态。此刻我的身边似乎又荡漾着漳州初夏的空灵阳光。走到街上,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汪老冷不丁地从某个胡同里钻出来,与我匆匆打一个照面,留下一抹纯净的笑意,然后消失在人群之中。
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概他善于“化动为静”吧,即使是至痛的事,在他心里浸泡几下,也会变得平和起来。汪老的“老”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人生智慧的结晶。他的眼睛很小,有点迷蒙,仿佛还滞留着江南水乡的烟雨蒙蒙。
假如你不细瞧,还真会以为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糟老头”,或许,汪老更愿成为这样的人。他小说中的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如果不是普通人员中的一员,是不可能具备的。汪老在《自报家门》一文中,说他最喜欢的是更实在的两句诗:“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他自许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后来我读到邓友梅凭吊汪老的文章,文中说:“中国人提倡‘老要张狂,少要稳当’,汪曾祺算个典型。”汪老根本就没有给人狂狷的印象,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随意,这如同他的作品,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以后我又读了他的许多文章,印象最深的有《牙疼》。文章写到他牙痛时,虽疼起来要人命似的,但他都会“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汪老苦乐随缘,通权达变,我把这段文字看做他所有文章的“旁白”。
“很多歌消失了。”汪曾祺在《徙》的开头写道。很多人也消失了,但汪曾祺不曾消失。他的文字是永不消失的“歌声”。
(节选自《辽河》)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汪曾祺的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原文说说这句话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有的人的人生一步步地向老境迈去,汪老却从老境一步步地迈出,汪老的“老”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人生智慧的结晶,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随意。②他的作品真实自然,自然流露出平等、苦乐随缘、通达的情怀。他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提炼出的平凡、自然与通达,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所以是永不消失的“歌声”。
3.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你认为“胡同里的汪曾祺老人”有哪些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汪老是一个平凡、亲切、自然随意的老人,他就在平凡的生活(胡同)中,仿佛4.阅读本文后,你对汪老的文品和人品的印象如何?请结合原文,谈谈你对作文与做人问题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认为汪老的文章亲切、自然、朴实、内涵丰富。汪老做人谦虚,和蔼,没有架子。我认为,文章应以真为本,以情为真,感人的文章应该是真情的文章,要作出感人的文章,首先要做真诚而有真情的人。
四、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3题。
中国功夫全球化生存调查
“夏海淑 郑启航 熊平

德国少林寺成立于2001年的7月份,起初是由德国企业家达依乐父子投资的,经过近3年的发展,德国少林寺的会员增加到400多人,工作人员扩充到30多人。可由于德方投资人错误的投资策略,导致亏损过大,于2006年5月撤资。后经过少林师傅们与部分学员的共同努力,2006年9月8日德国少林寺再度开张。此时少林寺的师傅由从前的8人减少到4人,工作人员由从前的30人减为0,只有3名会员做义工,会员也仅有50余人。
德国少林寺重新开张后,放弃以往各种宣传造势,把全部精力放在教授少林功夫和传播三
马来西亚华人人口有600多万,是东南亚除印度尼西亚之外华人最多的地方,也是华人文化保留最完善的国度。为了在马来西亚寻找武林“高人”,记者多方打探,有幸找到了当地“一指禅”协会顾问林勇卯先生。
林勇卯说,海外华人来到异国他乡,习武多为健身强体,早期那种武林争斗现在已少见,近年来,中国的一些武术随着两国间的民间交流增多而流入马来西亚,“一指禅”就是其中一种。马来西亚的“一指禅”协会成立于1993年前后,主要宗旨也是为了健身和治病。
“摇丹田”实际上是一种摇臂膀的招式,不难学。记者随林勇卯先生练习一番,觉得里面有点奥秘,解决臂膀的酸痛没有问题,但如果连马步都蹲不好,学习起来就有点辛苦。从林勇卯先生偶然间的发力示范里,看得出他功力不浅。
目前,一些武林人士狂热追求参加奥运会等国际体育比赛,这种势头也引起马来西亚一些武术界人士的担忧。从现在武术发展的状况来看,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武术是“武+术”,无武之术不能成为武术,否则就会变成花拳绣腿或另类“体操”。久而久之,年轻人习武的兴趣减少,武术也许会随之湮没。
希望世界武林不要忽视武术搏击的精髓,要多举办武术擂台赛等搏击比赛与活动,让武术这朵中华文化奇葩永远绽放。 (选自《环球杂志》,有删改)
1.试给调查报告的三个部分分别拟写一个小标题,要能概括主要内容,每个小标题字数不要超过15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好莱坞中国功夫人风光不再;②德国少林寺一波三折;③马来西亚武林寻踪。
2.针对本次新闻调查,有人认为中国功夫遍布全球,选文只是随便选择了三个地方进行调查,因此调查结论不能令人信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试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结论:传统武术逐渐消失。想法:坚持做好武术本身,将其作为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对外交流的有效载体。德国少林寺“死而复生”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借助原汁原味的武术擂台赛等搏击比赛,推进传统武术的发展,而不是过分热衷于相关的体育赛事。避免对传统武术的异化,甚至将其沦为另类艺术体操。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无可奈何陈忠实
有一次我在书摊上看到一本以作家出版社名义出版、署名陈忠实的长篇小说《丰乳玉臂》,马上打电话逗他:返老还童啦,怎么研究起“肢体学”?陈忠实一边听我电话一边在来回踱步,我在电话里能听出他啼笑皆非的腔调和踢踢踏踏的脚步声。陈忠实抱怨说:“《白鹿原》自发表到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各类版本总印数早已超过100万册,可我还收集到十几种盗版,盗版的数量估计超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总量的三倍以上。还有不下三十本以我的名字出版的小说。我的名字有那么值钱吗?”
陈忠实自己发现被盗名的第一本书是《村画》。欺世盗名者把《村画》弄得“遍地开花”,一点儿也不在乎陈忠实本人是否知晓,竟然摆到了他家门口书摊上。摊主认得陈忠实,老远就冲他喊:“你的新书卖得不错,刚进两天,几十本就卖完了。”陈忠实张口结舌,估计他当时那张脸得让小摊主做两天噩梦。
没等噩梦过去,陈忠实又接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电话,说这部署名陈忠实的《村画》,内容与他们社出版的一部叫《壁虎村》的作品相同,作者是云南作协副主席李霁宇。他们请陈忠实写一篇文章以澄清事实,陈忠实只好怀着无法言说的心情著文说明事实真相。估计从那时起过滤嘴香烟消愁的作用不行了,陈忠实改吸雪茄。
陈忠实还接到山东作协副主席赵德发的电话,说他看到一本叫《石牛原》的小说,落款是陈忠实,但内容正是自己的作品《缱绻与决绝》。接到这个电话陈忠实真是不能再容忍了,盗名盗到自己朋友的头上,不仅再一,而且再二,再三,损害自己的名誉和利益也罢,伤害到了朋友们,陈忠实于心不忍,而且为此总是心怀歉疚。从此陈忠实但凡接受记者采访都会郑重声明一点:我写《白鹿原》之后没有长篇出版,任何署我名的长篇,除了《白鹿原》之外,都不是我的作品。这一来,估计不会再有盗陈忠实之名出书的了。
谈起他屡屡遭受的盗版盗名之苦,我估计陈忠实这会儿一定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
(选自2008年9月4日《南方日报》,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陈忠实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陈忠实的性格特点,要从他的言行方面来分析,即通过语言和事件来简要概括。
答案:陈忠实用陕西话回敬“我”,体现了他幽默的性格;回信寄书给上海读者和浙江师大的研究生,表现了他平易近人的态度;当朋友的书被盗用自己的名字时考虑朋友的名声,表现了他先人后己的品格;想见冒充自己的名字写稿的农民朋友,表现了他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2.有人说本文整篇都是写陈忠实先生的书被盗版的事情,有重复之嫌,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材料得当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