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2021年中考科学试题分类——专题8 物质的特性(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2020-2021年中考科学试题分类——专题8 物质的特性(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6-24 16:0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年浙江省中考科学试题分类——专题8物质的特性
一、单选题
1.(2021·宁波)将密度为0.9g/cm3、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冰块,放入盛有水的柱状容器中,静止时冰块有2cm露出水面,如图所示。对容器缓慢加热,直至冰块完全熔化。在冰熔化过程中,下列判断与事实不符的是(??? )

A.?冰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B.?水面高度始终保持不变
C.?冰块漂浮之后,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小
D.?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最多增大1.0N
2.(2021·杭州)如图所示,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这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3.(2021·绍兴)如图所示,已知鸡蛋的质量为55克,体积为5立方厘米。将鸡蛋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杯里,鸡蛋沉入杯底(图甲);逐渐将食盐溶解在水中,鸡蛋恰好悬浮(图乙);继续溶解食盐,最终鸡蛋漂浮(图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甲中鸡蛋所受浮力为0.55牛?????????????????????????????B.?图乙中盐水的密度是1.1×103千克/米3
C.?图丙中鸡蛋所受浮力大于鸡蛋自身重力???????????????D.?图中三种状态下浮力的大小关系是F甲4.(2021·绍兴)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适量的水,用橡皮塞塞紧管口,加热一段时间后橡皮塞冲出,同时管口附近产生“白气”。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水温上升时,水的内能增加???????????????????????????????????B.?加热时管内的水不断汽化
C.?管内气体对橡皮塞做功,其内能减少?????????????????????D.?试管口的“白气”是水蒸气
5.(2021·嘉兴)事物总是在变与不变中相统一。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气压改变时,空气的密度一定不变??????????????????????B.?温度改变时,玻璃的导电性会发生变化
C.?位置改变时,物体的质量一定不变??????????????????????D.?介质改变时,声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6.(2021·湖州)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了超过2千克的月球岩石及土壤样本,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月球岩石带回地球后质量变大???????????????????????????B.?月球岩石带回地球后受到的重力不变
C.?月球土壤带回地球后密度变大?????????????????????????????D.?月球土壤和地球土壤相比不含空气
7.(2021·丽水)我市地表水质居全省第一,但地表水仍需经过净化才能饮用。自来水厂的净水流程为:取水→沉降→过滤→活性吸附→含氯物质消毒杀菌。其中涉及化学反应的环节是( ???)
A.?取水??????????????????????????B.?过滤??????????????????????????C.?活性炭吸附??????????????????????????D.?含氯物质消毒杀菌
8.(2021·丽水)科学研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该实验说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B.?乙图:用黄豆和芝麻混合实验证明了分子间有空腺
C.?丙图:通过该实验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D.?丁图:该实验说明浮力大小随物体浸没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9.(2020·金华·丽水)如图为金鱼吐出的某个气泡在温度恒定的水中上升过程的示意图。该过程中气泡密度和受到浮力的变化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密度和浮力都不变??????B.?密度和浮力都变大??????C.?密度变小,浮力不变??????D.?密度变小,浮力变大
10.(2020·嘉兴)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均与气压有关, 其中一个利用的原理与另外三个不同的是( ?)
A.?吸饮料
B.?拔火罐
C.?高压锅煮饭
D.?吸盘紧贴在墙面
二、填空题
11.(2021·温州)温州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其中“灰汤粽”特别受欢迎。制作灰汤粽的关键是做好“灰汤”。
(1)作为粽子品质改良剂、防腐剂的灰汤富含碳酸钾。碳酸钾水溶液呈碱性,这是碳酸钾的________(选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制作灰汤时,用沸水浇淋草木灰(如图),比用冷水浇淋可得到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碳酸钾溶液。这说明物质的溶解性受________影响。
(3)灰汤粽是将糯米用棕叶包裹,放在灰汤中煮制而成。灰汤粽中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主要营养素是________。
12.(2021·温州)“地漏”(如图甲)是连接排水管道与室内地面的接口。“磁悬浮地漏”相对于传统地漏具有较多优点,如排水速度可随积水深度自动调节、在不排水时能密封管道等。
(1)若地漏不密封,排水管内臭气会扩散到室内。从微观角度解释该现象:________。
(2)磁悬浮地漏的工作原理如图乙。
①当密封盖上方无水时,在磁体B作用下,磁体A将密封盖顶起。若磁体A下端为N极,则磁体B上端为________极。
②当密封盖上方有水时,密封盖下移,开始排水。积水越多,则排水口越大,其原因是________。
13.(2021·嘉兴)核能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2020年11月,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并网发电,如图是核电机组示意图,通过三个回路的设计有效提高了安全性。
(1)一回路:反应堆中核燃料反应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将水加热到约320℃,气压达到150多个标准大气压,此时水不会沸腾的原因是________。
(2)二回路:蒸汽发生器中的水被加热后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3)三回路:核电站通常建在海边用海水作冷凝剂,原因是海水量多且________。
14.(2021·湖州)大型海水淡化厂采用反渗透膜技术淡化海水,但是需要利用化石燃料供能,成本较高。阿拉伯目前正在建设一面巨大的反射镜,这个装置会将太阳光聚集到一个足球场大小的钢制玻璃穹顶上,汇集后的热量可以使其中的海水蒸发。蒸发后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此过程海水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选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15.(2021·丽水)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且距离较近,2021年5月15日,天向一号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如图)成功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
(1)火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________?(填“行星”或“恒星");
(2)“祝触号”进入火星大气后减速下降时,相对于火星表面是________的(填“运动”或“静止");
(3)火星上昼夜温差大,为保证“祝融号”度过漫漫寒夜,其顶部有一个集热窗装置,里面装有的正十一烷白天会吸热熔化储存能量,晚上________放热释放能量(填物态变化名称)。
16.(2020·湖州)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水体进行水分交换的过程。通过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1)陆地和海洋中的水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________等因素有关。
(2)水体在陆地和海洋之间输送的环节主要是水汽输送和________。
17.(2020·宁波)科学进步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也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1)电能的广泛采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要注意用电安全。如果我们发现有人发生触电事故,应先________,再报警和施救。
(2)电磁继电器能实现用低电压控制高电压、弱电流控制强电流。如图所示的电路,a、b处接电动机或指示灯。当低压控制电路断开时,指示灯亮:当低压控制电路闭合时,电动机工作。则a处接的是________。
(3)线上学习时,同学们注视屏幕,眨眼频率降低,这时泪液会过度________ (填物态变化名称),使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摩擦増大,眼睛会有干涩和异物感。如果连续学习时间过长,睫状肌会疲劳。为了保护眼睛,课间要休息或远眺。
18.(2020·舟山)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下雨天,老师常会提醒学生小心地滑,原因是路面有雨水,鞋底和路面之间变得光滑,________减小,容易摔倒。学生进入教室前,甩动雨伞,伞上的雨水就会被甩出,原因是雨水具有________。值日同学将地面上的积水扫开,目的是通过________使蒸发加快。
19.(2020·温州)茶是人类健康的饮品之一,联合国将今年5月21日定为首个“国际茶日”。
(1)茶园是一个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除人的作用外,还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有关。
(2)在泡茶过程中,会闻到茶特有的香气,这是因为分子________。
(3)茶氨酸(C7H14N2O3)是茶树特有的一种氨基酸。茶氨酸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________。
20.(2020·杭州)医用消毒酒精为75%的乙醇溶液,化工生产中可用A(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gH3)作原料,经以下流程制取乙醇:
(1)步骤①的转化属于________(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2)步骤②是乙烯和含两种元素的化合物B发生化合反应,则B中所含元素是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1.(2021·湖州)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小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小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
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
时间/分钟
0
3
6
9
12
15
18
21
24
甲的示数/ ℃
40
57
71
81
91
97
100
100
100
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
(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________的观点是正确的。
(2)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________(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
(3)18分钟以后,为什么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请分析其原因。________
(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右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________更合理。
22.(2020·杭州)用力将端面已锉平的两块铅柱紧压在一起,然后将它们悬挂起来,并在下方挂一重物,发现两铅柱不分开(如图甲)。对此现象,小金有疑惑:两铅柱不分开的原因是大气压力造成还是其他引力造成?于是小金将图甲所示的铅柱与重物固定在一个玻璃钟罩内(如图乙),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

(1)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气体的压强________(选填“逐渐变小”“一直不变”或逐渐变大”)。
(2)如果在抽气过程中,钟罩内两铅柱分开了,则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确定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3)如果在抽成真空时,钟罩内两铅柱也不分开,则________(选瑣“能”或“不能”)确定甲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四、解答题
23.(2021·杭州)已知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圆柱体木料质量为60kg,体积为0.1m3。问:

(1)此木料的密度为多少?
(2)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分别在A点和B点共同扛起此本料并恰好水平,其中AO=BC,O为木料的中
???? 点。求此时乙对木料的作用力大小。
(3)若在(2)中当乙的作用点从B点向O点靠近时,请列式分析此过程中甲对木料作用力大小变化情况。
24.(2021·杭州)氮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构成生物体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气中游离态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数生物所利用,必须经过变化,并与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铵盐等),才能被植物利用。如图是自 然界氮循环的示意图请回答:
(1)一株绿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A.茎秆细小、易倒伏,叶有褐斑??
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C.生长缓慢,叶色暗绿带红
D.只开花不结果
(2)工业上常用空气冷冻分离法来获得氮气(即由液态空气分馏来获得氮气)这种方法制氮气的原理是利 用了氮气与氧气哪一物理性质的差异?________。
(3)实验室制备少量氮气的方法很多。例如,可由亚硝酸铵来制取氮气,其反应如下:NH4NO2 Δ__ N2↑+2H2O,该反应是属于________反应(选填“化合”、“分解”、“置换或“复分解”)
(4)空气中的N2转化为NH3 , 的过程中,N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转变为________价
(5)有人认为:人类可以通过人工固氮,大量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这将有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你是否同他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25.(2021·杭州)小金把家里景观水池底部的鹅卵石取出清洗他先将一个重为10N的空桶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将池底的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桶仍漂浮在水面(不考虑捞出过程中带出的水,=1.0×103kg/m3)
(1)空桶漂浮在水面时所受浮力大小
(2)鹅卵石捞出放置在桶内时,水池水面高度与鹅卵石未捞出时相比会??▲??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若此时桶排开水的体积为6.0×10-3m3 , 求桶内鹅卵石的质量。
26.(2021·温州)常用的密度计使用时需要较多待测液体(如图甲)。小明设计了一台只需少量待液体就能直接测量其密度大小的简易密度仪(如图乙其工作原理为:桶中无液体时,滑片P指向A处;测量时,将待液体加满小桶,装有滑轮和滑片P的滑块向下移动x,弹簧弹力增加F,待滑块稳定后闭合开关S,就能从已标注相应密度值的电流表刻度盘上读出待测液体密度。电源电压U0恒为6伏,定值电阻R0的阻值为12欧,电流表量程为0~0.6安,小桶的容积为10厘米3 , 粗细均匀的电阻丝AB总长为20厘米,其阻值随长度变化如表。F与x的关系如图丙所示。(不计摩擦,桶距底座高度足够)。
电阻丝的长度(厘米)
0
5
10
15
20
电阻丝的阻值(欧姆)
0
10
20
30
40
(1)闭合开关S,滑片P在A点和B点时,电流表示数分别为Ia、Ib,则Ia、Ib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2)某次测量时,电流表示数为0.2安,则所测液体密度为多少克/厘米3?
(3)为了方便在电流表的表盘上标注对应的密度值,需根据上述信息,分析密度与电流的关系并确定量程。
①写出密度ρ与电流I的关系式:ρ=________。
②该密度仪能测量的最大密度为________克/厘米3。
27.(2021·绍兴)? 2021年3月,中央财经会议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来抵消掉这部
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1)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根据图甲回答支持这一结论的信息是: ________。

(2)科学家已经研究出多种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转化。
①浙江大学研发的“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利用微型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实现固碳。微型藻类是________(选填“真核”或“原核”)生物,该技术的本质是利用微藻的________作用实现固碳。
②固碳的另一种方法是将收集的二氧化碳和水混合后注入地下玄武岩中,最终与岩石中的矿物质作用形成固态的石头碳酸盐。这种固碳方式属于________变化(选填“物理”或“化学”)。
③我国研发的“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乙),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地称为“液态阳光”。甲醇制取过程中能量转化是太阳能→电能→________?能。
甲醇合成时,若碳元素全部来自于二氧化碳,则制取10吨甲醇需要消耗二氧化碳 ________?吨。
(二氧化碳转化成甲醇的方程式为:CO2+3H2 一定条件__ CH3OH+H2O)
(3)交通领域的“以电代油”可以来实现“减碳”目标。图丙为某纯电动汽车与某燃油汽车的相关数据,


请回答:
???????
①与燃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每行驶100km会向空气减少排放________kg的二氧化碳。
(ρ汽油=0.7×103kg/m3,结果精确到0.1)
②从获取电能的各种方式看,相对于燃煤发电,符合“减碳”理念的是________发电。
28.(2020·台州)碰碰香是一种常见的室内盆栽植物,因触碰后可散发出令人舒适的香气而得名,其香气具有提神醒脑、驱避蚊虫的作用。
(1)碰碰香受到外力触碰时会释放香味,这种现象属于植物的________性。
(2)在室内其他地方也能闻到碰碰香散发的香味,是因为________。
(3)碰碰香的香味物质中含量最多的是柠檬烯,其化学式为C10H16。计算:
①柠檬烯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②柠檬烯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9.(2020·湖州)一水硫酸四氨合铜的化学式为[Cu(NH3)4]SO4·H2O,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杀菌剂。它在以氧化铜为主要原料合成该物质,他设计的合成路线如图乙所示:

?
(1)溶液A中一定存在的溶质为________。
(2)溶液B中含硫酸四氨合铜,“一系列操作”是指向溶液B中加入适量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等。
(3)得到的产物是一种晶体,与非晶体相比,晶体具有一定的________和特定的形状。
30.(2020·宁波)如图所示,一个内底面积为100cm2的柱形容器中盛有深度为60cm的水,水底有一块底面积为50cm2 , 高6cm的长方体铝块。现用一电动机以恒定不变的输出功率把铝块提出水面并继续提升一段距离。已知铝块浸没在水中时上升速度恒为0.27m/s。铝的密度为2.7×103kg/m3 , g取10N/kg,铝块提升过程中受到的阻力、绳子自重和摩擦等都不计。求:
(1)铝块的重力。
(2)把铝块提升到上表面与水面相平所需的时间。
(3)电动机输出功率的大小。
(4)铝块露出水面后匀速上升的速度。
(5)铝块从浸没于水中到完全露出水面,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减小值。
31.(2020·绍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思想指引下,中国抗疫取得重大胜利!
(1)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分离和基因测序,是研发疫苗和药物的基础。
检索表
1a有细胞结构……2
1b无细胞结构……A
2a有成形的细胞核……B
2b无成形的细胞核……C
①右表是有关酵母菌、大肠杆菌、新型冠状病毒的检索表,其中表示新冠状病毒的是 ________;
②当前,我国正在积极研发新冠疫苗,从免疫学角度看,疫苗属于________。
③为应对疫情,同学们都居家学习,在此期间做法合理的有________。
A.健康饮食,平衡膳食
B.长时间躺床上看书
C.多服用抗生素增强抵抗力
D.关爱家人,乐观面对生活
(2)佩戴口罩出行是新冠肺炎的重要举措。
①佩戴口罩时,需要用手指按压口罩上的直金属丝,使得口罩和脸部尽量紧贴,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从力的作用效果看,手指按压金属丝说明力能使物体________;
②小敏戴上口罩后一会儿,呼出气体使他所戴眼镜的镜片出现模糊现象,镜片模糊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___;
③一次性口罩需要及时更换,废弃的口罩应放入________垃圾桶最合适。
(3)对公共场所的定期消毒是控制新冠肺炎的有力保障。“84”消毒液被广泛用于新冠疫情的卫生消毒,可通过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取,生成物中有氯化钠、次氯酸钠(NaClO)和水,其中次氯酸钠是消毒液的有效成分。
①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
②写出制取“84”消毒液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
32.(2020·嘉兴)图甲是一款深受人们喜爱的便携式充电喷雾小风扇(部分参数如表),具有只扇风不喷雾和既扇风又喷雾两档工作状态

(1)小风扇喷出的水雾在空气中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从周围吸热,起到降温作用。
(2)图乙是小风扇喷雾时水位自动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图,当水箱内的水位较低时,红灯亮报警,请结合上图说明其工作原理。________
(3)小风扇在只扇风状态下工作10分钟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4)商家宣称此款小风扇充满电后,在喷雾状态下可持续工作5小时。通过计算判断他们的宣传与实际是否相符。
五、综合说理题(共2题;共10分)
33.(2020·金华·丽水)科学创新小组设计并制作了一个能将水温调控在48℃左右的自动控温杯,结构示意图如图甲,其夹层填充物为海波晶体(熔点为48℃)。小组同学为检测该自动控温杯控温功能,做了如下测试:①在杯中装满100℃的水,盖紧杯盖,摇动杯子,水温下降到48℃并稳定在此温度一段时间;②t2时,将杯内的水倒掉,迅速加入20℃的水,盖紧杯盖,摇动杯子,水温上升到48℃并保持。上述检测过程中水温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请用所学知识解释图乙中ac段水温变化的原因。(提示:图乙中de段不必作答)
34.(2020·温州)英国物理学家斯特林于1816年发明了“斯特林发动机”。斯特林发动机气缸内工作介质易汽化、易液化,该介质经过吸热膨胀、冷却压缩的循环过程输出动力,因此又被称为热气机。某工程师按照“斯特林发动机”原理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模型机,工作过程中飞轮持续旋转如图乙。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飞轮能持续转动的工作原理。

?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2)将冰块的V排与熔化成水的体积进行比较即可;
(3)根据浮沉条件判断;
(4)熔化熔化前,冰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增大值等于它受到的浮力,冰块熔化后对容器底部压力的增大值等于冰块的重力,二者比较即可。
【解答】A.冰块吸收热量熔化,但温度保持不变,故A不合题意;
B.冰块熔化前,它受到的浮力F浮V排 , 水面的高度会增大,故B符合题意;
C.冰块漂浮后,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由于熔化,冰块的重力不断减小,因此它受到的浮力逐渐减小,故C不合题意;
D.冰块熔化前,水对容器底部压力的增大值为:F=F浮力=ρ水gV排=103kg/m3×10N/kg×(0.08m×0.1m×0.1m)=8N;
冰块熔化后,水对容器底部压力的增大值等于冰块的重力,即G=mg=ρ冰gV=0.9×103kg/m3×10N/kg×(0.1m×0.1m×0.1m)=9N;
则水对容器底部压力的增大值最大为:9N-8N=1N,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 C
【解析】【分析】确定物质的初始状态和终末状态,从而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A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液体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C正确;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需要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 B
【解析】【分析】(1)(3)(4)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2)首先根据ρ=mV计算出鸡蛋的密度,再根据浮沉条件计算盐水的密度。
【解答】鸡蛋的重力为G=mg=0.055kg×10N/kg=0.55N。
图甲中,鸡蛋在清水里下沉,则浮力小于重力,即小于0.55N,故A错误;
鸡蛋的密度为;ρ=mV=55g5cm3=1.1g/cm3=1.1×103kg/m3。图乙中,鸡蛋在盐水中悬浮,则盐水密度等于鸡蛋密度,故B正确;
图丙中,鸡蛋在盐水中漂浮,则浮力等于重力,故C错误;
根据浮沉条件可知,三种状态下浮力的大小关系为:F甲 故选B。
4.【答案】 D
【解析】【分析】(1)温度升高,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降低,物体的内能减小;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3)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4)水蒸气是无色、无味和透明的气体。
【解答】A.水温上升时,水的内能增加,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加热时管内的水吸热,从液体变成气体不断汽化,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管内气体对橡皮塞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橡皮塞的机械能,则其内能减少,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试管口的“白气”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 A
【解析】【分析】(1)根据气压和体积的变化关系分析;
(2)根据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分析;
(3)根据质量的特性分析;
(4)根据声速的影响因素判断。
【解答】A.当气体的质量不变而气压改变时,气体的体积肯定改变,那么空气的密度一定改变,故A错误符合题意;
B. 常温下的玻璃为绝缘体,当温度达到熔融状态时,玻璃会变成导体,故B正确不合题意;
C. 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形状、位置、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不同,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 D
【解析】【分析】(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和温度无关。(2)月球引力是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3)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没有空气。
【解答】A、宇航员从月球带回一块石头以后,石头的位置发生变化,所含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A不符合题意;
B、由于月球的引力相当于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所以石头到达地面,受到的重力相对于月球将变大,B不符合题意;
C、由于月球土壤的质量不变,因此到地球后它的密度也不改变,C不符合题意;
D、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没有空气,因此月球土壤和地球土壤相比不含空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7.【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A、取水不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过滤不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活性炭吸附不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 含氯物质消毒杀菌涉及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 A
【解析】【分析】对各个图片进行分析,确定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解答】A.甲图:无论铁架台怎样倾斜,挂有小球的悬线总是竖直向下,则该实验说明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故A正确;
B.乙图:用黄豆和芝麻混合实验可以类比分子之间的空隙,帮助我们理解,但是不能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故B错误;
C.丙图: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越远,但是无法模拟阻力为零时的情形,还得借助科学推理才能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故C错误;
D.丁图: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时,随着深度的增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保持不变,则该实验说明浮力大小跟深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9.【答案】 D
【解析】【分析】首先确定上升过程中气泡的体积变化,然后根据ρ=mV分析气泡的密度变化,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分析受到浮力的变化。
【解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不断变大,而质量不变,根据公式ρ=mV可知,气泡的密度变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水的密度不变,气泡排开水的体积变大,那么它受到的浮力不断变大,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0.【答案】 C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现象包含的物理原理,找出其中不同的即可。
【解答】吸饮料时,吸管中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饮料被压入口中;拔火罐时,其中的棉花燃烧消耗氧气,使罐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罐被压在皮肤上;吸盘能够紧贴在墙面上,是因为大气压强的作用;高压锅煮饭,利用是液体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的原理,因此与其它三个原理不同的是C。
故选C。
二、填空题
11.【答案】 (1)化学性质
(2)温度
(3)糖类
【解析】【分析】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溶解性是物质在形成溶液时的一种物理性质。它是指物质在一种特定溶剂里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种属性。营养素为维持机体繁殖、生长发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动和过程,需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物质。
【解答】(1)碱性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的,属于化学性质;
(2)沸水与冷水的区别是温度不同,由此体现了物质的溶解性受温度的影响;
(3)糯米的主要是淀粉,即糖类;
故答案为:(1)化学性质;(2)温度;(3)糖类。
12.【答案】 (1)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2)N;深度 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解析】【分析】(1)扩散现象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①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②根据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变化规律解答。
【解答】(1)若地漏不密封,排水管内臭气会扩散到室内。从微观角度解释该现象: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2)①根据描述可知,磁铁A和磁铁B之间为排斥力,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可知,若磁体A下端为N极,则磁体B上端为N极。
②当密封盖上方有水时,密封盖下移,开始排水。积水越多,则排水口越大,其原因是: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
13.【答案】 (1)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2)汽化
(3)比热容大
【解析】【分析】(1)根据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变化的规律分析解答;
(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需要吸热;
(3)根据Q=cm△t可知,当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比热容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散热效果越好,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一回路:反应堆中核燃料反应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将水加热到约320℃,气压达到150多个标准大气压,此时水不会沸腾的原因是: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2)二回路:蒸汽发生器中的水被加热后汽化成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3)三回路:核电站通常建在海边用海水作冷凝剂,原因是海水量多且比热容大。
14.【答案】 变大;物理
【解析】【分析】(1)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
(2)海水淡化处理技术是指将水中的多余盐分和矿物质去除得到淡水的工序。
【解答】大型海水淡化厂采用反渗透膜技术淡化海水,阿拉伯的该装置能够使海水蒸发,由于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减少,因此蒸发后海水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海水蒸发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因此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变大;物理
15.【答案】 (1)行星
(2)运动
(3)凝固
【解析】【分析】(1)围绕恒星运行的叫行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叫卫星;
(2)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
(3)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放热。
【解答】(1)太阳为恒星,火星围绕太阳运动,则火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2)“祝触号”进入火星大气后减速下降时,相对于火星表面位置不断改变,是运动的;
(3)、火星上昼夜温差大,为保证“祝融号”度过漫漫寒夜,其顶部有一个集热窗装置,里面装有的正十一烷白天会吸热熔化储存能量,晚上凝固放热释放能量。
?
16.【答案】 (1)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2)径流(或“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解析】【分析】(1)根据影响蒸发的三要素进行解答;
(2)水循环的基本环节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陆地和海洋中的水以蒸发的形式转化为大气水,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等因素有关。
(2)水体在陆地和海洋之间输送的环节主要是水汽输送和径流(或“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
17.【答案】 (1)切断电源
(2)指示灯
(3)汽化(或蒸发)
【解析】【分析】(1)根据安全用电的原则解答;
(2)根据图片,确定控制电路断开时衔铁的所在位置,此时接通哪个电路,指示灯就在哪个位置;
(3)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解答】(1)电能的广泛采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要注意用电安全。如果我们发现有人发生触电事故,应先切断电源,再报警和施救。
(2)根据图片可知,当低压控制电路断开时,电磁铁磁性消失,衔铁被弹簧拉起来,接通a所在的电路,因为此时指示灯亮,所以指示灯应该接在a处;
(3)上学习时,同学们注视屏幕,眨眼频率降低,这时泪液会过度汽化,使眼睑与眼球之间的摩擦増大,眼睛会有干涩和异物感。
18.【答案】 摩擦力;惯性;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解析】【分析】(1)减小摩擦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改变接触面;④变滑动为滚动;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3)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
【解答】(1)下雨天,老师常会提醒学生小心地滑,原因是路面有雨水,鞋底和路面之间变得光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形,因此摩擦力减小,容易摔倒。
(2) 学生进入教室前,甩动雨伞,伞上的雨水就会被甩出,原因是雨水具有惯性。
(3)值日同学将地面上的积水扫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目的是通过增大液体的表面积使蒸发加快。
19.【答案】 (1)自动调节
(2)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7:12
【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复杂,生物种类 越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
2、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之中;
3、 ?????根据化学式可以计算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之比。化学式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和之比即为各元素的质量之比。
【解答】(1) 茶园是一个生态系统,能保持相对稳定,除人的作用外,还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关;
(2) 在泡茶过程中,会闻到茶特有的香气?是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3) 茶氨酸(C7H14N2O3) 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2N:3O=(2×14):(3×16)=7:12
故答案为:(1)自动调节? (2)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 (3)7:12
20.【答案】 (1)化学
(2)氢、氧元素(或H,O)
【解析】【分析】(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即可。
【解答】(1)A的成分为 CgH3 ,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 , 因此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步骤①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2)根据乙醇的化学式C2H6O可知,乙醇由C、H和O三种元素组成;和乙烯的化学式C2H4对比可知,反应前后碳原子的个数相同,因此B中肯定不含碳元素。由于B含有两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它所含的元素肯定是氢、氧元素。
三、实验探究题
21.【答案】 (1)小红
(2)大于
(3)小烧杯中的水散失的热量与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相等。小烧杯中的水不断向外界散失热量,而小烧杯中的水温保持稳定,则小烧杯中的水必须从大烧杯中吸收热量,因此小烧杯中的水温必须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
(4)方案2
【解析】【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小烧杯内水的温度是否达到沸点,以及它是否沸腾即可。
(2)如果吸收的热量大于散失的热量,那么水的温度上升;如果吸收的热量等于散失的热量,那么温度不变;如果吸收的热量小于散失的热量,那么温度下降。
(3)首先根据温度不变说明小烧杯内水吸收热量和散失热量的大小关系,然后根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分析小烧杯中水温低于大烧杯中水温的原因。
(4)如果给大烧杯加上盖子,那么可以减小热量的散失,从而使小烧杯的水温继续上升,一直达到沸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小烧杯内水没有沸腾,且温度低于沸点100℃ ,则小红的观点是正确的。
(2)在0至18分钟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40℃上升到94℃,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大于小烧杯中的水蒸发散失的热量。
(3)18分钟以后,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保持94℃稳定,但又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100℃),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散失的热量与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相等。小烧杯中的水不断向外界散失热量,而小烧杯中的水温保持稳定,则小烧杯中的水必须从大烧杯中吸收热量,因此小烧杯中的水温必须低于大烧杯中水的温度。
(4)为了验证液体的沸腾除了要满足温度达到沸点,还需要继续吸热的条件,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只需改进原装置即可。右图所示的改进方案中,方案2更合理。
?
22.【答案】 (1)逐渐变小
(2)不能
(3)能
【解析】【分析】(1)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强越小;
(2)如果两个铅柱是因为大气压力而不分开的,那么当抽气到一定程度,大气压强不足以克服下面的重力时,铅柱就会分开;相反,如果铅柱始终不能分开,那么说明与大气压强无关,应该有其它的引力存在;
(3)根据(2)中的分析解答。
【解答】(1) 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气体越来越稀薄,因此气体的压强逐渐减小;
(2)如果在抽气过程中,钟罩内两铅柱分开了,则不能确定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3)如果在抽成真空时,钟罩内两铅柱也不分开,则能确定甲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四、解答题
23.【答案】 (1)解:ρ= mV=60kg0.1m3 =600 Kg/m3
(2)解:G=mg=60kg×10N/kg=600N
以A为支点,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得F乙×AB=G
即F乙= G×AOAB =0.5G=300N
(3)解:当乙的作用点向O点靠近时,此时作用点记为B’
以A为支点,根据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得:F×AB’= G×AO????????????
即F乙=G×AO /AB’
因为AB’减小,而G×AO不变,所以F乙变大 ???????
而F乙+F甲=G,所以F甲变小
【解析】【分析】(1)已知质量和体积,根据公式? ρ=mV=60kg0.1m3 计算木料的密度;
(2)首先根据G=mg计算出木料的重力,然后将A看做杠杆的支点,木料的重力看做阻力,阻力臂为AO,B点的支持力为动力,动力臂为AB,然后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计算乙对木料的作用力。
(3)当乙的作用点向O点靠近时,乙的动力臂逐渐减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分析乙对木料作用力的变化,最后根据二力平衡F乙+F甲=G判断甲对木料作用力的大小即可。
24.【答案】 (1)B
(2)沸点不同
(3)分解
(4)-3
(5)认同,因为人工固为农田提供了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但大量使用合成含氮化肥并施用于农作物,将会导致土壤板结;若土壤中N元素超标,被淋溶后,易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不认同,因为人工固氮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氮肥,有利于人类粮食增产,只要我们合理控制化肥的使用量,一般不会造成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等环境问题。
【解析】【分析】(1)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氮肥可以促进叶的生长,磷肥可以促进根的生长,钾肥可以促进果实种子的生长。
(2)空气分离是指低温冷冻原理从空气中分离出其组分(氧、氮和氩、氦等稀有气体)的过程。一般先将空气压缩,并冷至很低温度,或用膨胀方法使空气液化,再进行分离.
(3)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
(4)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之和等于零;
(5)这题解答可以认同和不认同,只要说出正确解释就可以了.
【解答】(1)缺少氮肥,可以使叶子矮小,故选B;
(2)气体分离根据各气体的沸点不同;
(3)反应为一种物质变成多种物质,是分解反应;
(4)氨气里的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原子不带电,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故答案为: (1)B (2) 沸点不同? (3)分解 (4) -3
25.【答案】 (1)解:因为空桶漂浮在水面,所以F浮=G桶=10N
(2)解:上升;
F浮总=ρ液gV排=1×103Kg/m3×10N/kg×6×10-3m3=60N
G石=F浮总-G桶=60N-10N=50N
m石= G石g=50N10N/Kg =5kg
【解析】【分析】(1)当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根据浮沉条件计算出空桶受到的浮力;
(2)首先比较鹅卵石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分析它排开水的体积变化,进而确定水面高度的变化。
? ? ? ?首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计算桶受到的浮力,再根据二力平衡G石=F浮总-G桶计算出鹅卵石的重力,最后根据公式 ?m石=G石g 计算鹅卵石的质量。
【解答】(1)因为空桶漂浮在水面,所以F浮=G桶=10N;
(2)鹅卵石原来在水里下沉,那么F浮 桶和鹅卵石受到的浮力F浮总=ρ液gV排=1×103Kg/m3×10N/kg×6×10-3m3=60N;
鹅卵石的重力:G石=F浮总-G桶=60N-10N=50N;
鹅卵石的重力 m石=G石g=50N10N/Kg=5kg。?
26.【答案】 (1)Ia(2)解:R总= UI=6伏0.2安 =30欧
R=R总-R0=30欧-12欧=18欧
18欧x=40欧20厘米
得:x=9厘米
F=(20-9)厘米×0.02牛/厘米=0.22牛
G= 12 F= 12 ×0.22牛=0.11牛
m= Gg=0.11牛10牛/千克 =0.011千克=11克
ρ= mV=11克10厘米3 =1.1克/厘米3
答:所测液体密度为1.1克/厘米3
(3)ρ=2.6- 310I (克/厘米3);2
【解析】【分析】(1)根据“电流与电阻的反比关系”比较两个电流的大小;
(2)首先根据? R总=UI 计算出电路的总电阻,再根据R=R总-R0计算出此时变阻器的阻值,接下来根据“电阻与长度成正比”,借助表格数据计算出此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长度。
? ? ??此时弹簧向下移动的距离等于AB的总长度减去接入的长度,再根据丙图“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计算出此时弹簧受到的压力。
? ? ? ?对定滑轮进行受力分析,确定液体重力与弹簧压力的数量关系,从而计算出液体的重力,再借助重力公式 ?m=Gg 计算出液体的质量,最后根据密度公式 ?ρ=mV 计算出液体的密度即可。
(3)①根据(2)中的计算过程推导密度和电流的数量关系式;
②根据电流表的量程确定电流的最大值,然后代入关系式计算即可。
【解答】(1)闭合开关S,滑片P在A点时,AB与R0串联,总电阻为Ra;滑片在B点时,AB的阻值为零,此时只有R0 , 总电阻为Rb,那么Ra>Rb。根据“电流与电阻的反比关系”可知,电流Ia (3)①根据密度公式得到:ρ=mV=GgV=12FgV=1220-x缩短×0.02gV? ?①;
因为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成正比,那么得到: Rx=40Ω20cm
则x=20R40=0.5R;
则x=0.5R=0.5×(R总-R0)=0.5×UI-12=0.5×6I-12? ?②;
将②代入①得到:
ρ=20-0.5×6I-12×0.0110×10-5=2600-300I(kg/m3)=2.6-310I(g/cm3)。
②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
则该密度计能测量的最大密度为:ρ=2.6-310I=2.6-310×0.6=2.1(g/cm3)。
27.【答案】 (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平均气温也升高,且趋势相同(合理即可)
(2)真核;光合;化学;化学;13.75
(3)11.3;光伏(水力、风力等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化学变化是指相互接触的分子间发生原子或电子的转换或转移,生成新的分子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
【解答】(1)图甲中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大气温度也在升高,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
(2) ① 藻类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微藻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② 二氧化碳加水与矿物质作用形成碳酸盐,有新物质的生成,因此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③ 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其中涉及的能量转化是把太阳能最终转化为甲醇中的化学能储存;
设消耗CO2X吨
CO2+3H2 一定条件__ CH3OH+H2O
44???????????????????????????????? 32
X?????????????????????????????????? 10t
44X=3210t
X=13.75t;
(3)由图可知,电动车每行驶100km会释放20×0.785kg=15.7kgCO2;
而燃油车每行驶100km会释放10×10-3m3×0.7×10kg/m3×3.857= 26.99kgCO2 ,
则少释放CO226.999kg-15.7kg=11.299kg=11.3kg;
符合减碳的理念,则说明新的发电方式没有产生二氧化碳,如光伏发电、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地热能发电等等;
故答案为:(1)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平均气温也升高,且趋势相同(合理即可) ;(2)真核;光合;化学;化学;13.75;(3)11.3; 光伏(水力、风力等合理即可) 。
28.【答案】 (1)应激性(或“感应性”、“感触性”)
(2)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或“扩散”)
(3)15:2;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120136 ×100%=88.2%
【解析】【分析】应激性是指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产生合目的的反应,使生物体能趋利避害和趋吉避凶。应激性与活动性是生物对自然信息的本能反应。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所做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元素质量分数指某种元素在物质中所占的质量分数是元素质量与物质质量之比。
【解答】(1) 碰碰香受到外力触碰时会释放香味,这是植物对外界的触碰作出的反应,属于植物的感应性;
(2)在其他地方也能闻到香味,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导致的;
(3) 柠檬烯的化学式为C10H16 , 所以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16=15:2;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1012×10+1×16×100%=88.2%
故答案为:(1) 应激性(或“感应性”、“感触性”) ;(2) 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或“扩散”) ;(3)15:2;88.2%。
29.【答案】 (1)CuSO4
(2)乙醇
(3)熔化温度(熔点)
【解析】【分析】(1)根据氧化铜与硫酸反应会产生硫酸铜和水分析;
(2)根据硫酸四氨合铜随乙醇的体积分数的增大溶解度减小分析;
(3)根据晶体的特点分析。
【解答】(1)氧化铜与硫酸反应会产生硫酸铜和水,所以溶液A中一定存在生成的硫酸铜;
(2)由图甲可知, 硫酸四氨合铜随乙醇的体积分数的增大溶解度减小,所以要从B溶液中析出 硫酸四氨合铜 ,可向溶液B中加入适量乙醇,再过滤、洗涤、干燥;
(3)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和特定的形状;
故答案为:(1) CuSO4 ;(2)乙醇;(3)熔化温度(熔点)。
30.【答案】 (1)解:铝块的体积:V铝=Sh=5×10-3m?×0.06m=3.0×10-4m3
铝块的质量:m铝=ρ铝V铝=2.7×10-3kg/m×3.0×10-4m?=0.81kg
铝块的重:G铝=m铝g=0.81kg×10N/kg=8.1N
答:铝块的重力为8.1牛顿
(2)解:铝块的提升距离:s=h0-h=0.6m-0.06m=0.54m
提升铝块需要的时间:t= sv1=0.54m0.27m/s =2s
答:把铝块提升到上表面与水面相平所需的时间为2秒。
(3)解:铝块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ρ水gV铝=1.0×103kg/m3×10N/kg×3.0×10-4m3=3.0N
绳子拉力:F1=G铝-F浮=8.1N-3.0N=5.1N
∵P= Wt=Fst =Fv
∴电动机功率:P=F1v1=5.1N×0.27m/s=1.377W
答:电动机输出功率的大小为1.377瓦特。
(4)解:当铝块露出水面后匀速上升时,绳子拉力:F2=G铝=8.1N
此过程中电动机的功率:P=1.377W,
铝块上升速度:v2= PF2=1.377W8.1N =0.17m/s
答:铝块露出水面后匀速上升的速度为0.17米/秒。
(5)解:铝块从浸没于水中到完全露出水面,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减小值:△p= △FS=F浮S0=3.0N1×102m2 =300Pa
答:铝块从浸没于水中到完全露出水面,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减小值为300帕斯卡。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V铝=Sh计算出铝块的体积,然后根据m铝=ρ铝V铝计算铝块的质量,最后根据G铝=m铝g计算铝块的重力;
(2)铝块上升的高度等于水的深度与铝块高度的差,即s=h0-h ,然后根据t=sv计算提升铝块需要的时间;
(3)首先根据公式F浮=ρ水gV排计算出铝块受到的浮力,然后根据F1=G铝-F浮计算出铝块受到的拉力,最后根据公式P=F1v1计算电动机的输出功率;
(4)当铝块露出水面后匀速上升时,它不受浮力,只受重力和拉力,此时根据F2=G铝计算绳子拉力,再根据公式 v2=PF2计算此时铝块上升的速度;
(5)根据相互作用力的原理可知,水对铝块的浮力等于铝块对容器底部的压力。铝块原来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来全部出水,因此压力的变化值正好等于它完全浸没时的浮力,根据公式 △p=△FS=F浮S0计算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减小值。
31.【答案】 (1)A;抗原;AD
(2)发生形变;液化;B
(3)+1价;Cl2+2NaOH=NaCl+NaClO+H2O
【解析】【分析】生物检索表是生物学研究中帮助鉴定动、植物的专业工具书和手段,用于对未知分类地位的细菌、植物、动物等生物进行科学分类和鉴别。具体的检索方式有退格式检索,平行式检索等类型。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观事实。用化学式(有机化学中有机物一般用结构简式)来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解答】(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在检索表中的A;疫苗是灭活的病毒,在免疫中属于抗原;
A、健康饮食、平衡膳食,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故A正确;
B、长时间躺在床上看书,对身体不好;故B错误;
C、抗生素服用过多,对身体免疫有很大破坏性;故C错误;
D、关爱家人,乐观面对生活,好的生活心态,有利于身心健康;故D正确;
(2)手按压金属丝导致金属丝弯曲,体现了力能物体发生形变;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液化,导致镜片模糊;废弃的口罩属于有害垃圾;
(3)根据化合物的化合价之和为0,Na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由信息可知,反应物是氢氧化钠和氯气,生成物是氯化钠、水、次氯酸,配平可得方程式为: Cl2+2NaOH=NaCl+NaClO+H2O;
故答案为:(1)A;抗原;AD;(2)发生形变;液化;B;(3)+1价; Cl2+2NaOH=NaCl+NaClO+H2O 。
32.【答案】 (1)汽化
(2)水位降低到探针以下时,控制电路断开,电磁铁磁性消失,衔铁弹回,红灯所在电路接通
(3)解:W=Pt=4W×10×60s=2400J
答:消耗的电能是 2400J。
(4)解:6000mA·h=6A·h
t= W总P总 = 6A·h×4V4W+4W =3h<5h
答: 商家的宣传与实际不相符。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汽化需要吸热;
(2)当水位低于两个电极的下端时,控制电路断开,分析电磁铁磁性的变化,确定衔铁的运动方向,最后分析对红灯所在电路的影响即可;
(3)根据公式W=Pt计算风扇消耗的电能;
(4)首先根据W=UIt计算电池储藏的电能,再根据t=WP计算可以持续工作的时间,最后与宣传时间对比即可。
【解答】(1)小风扇喷出的水雾在空气中发生了汽化,从周围吸热,起到降温作用;
(2)该自动报警器的工作原理: 水位降低到探针以下时,控制电路断开,电磁铁磁性消失,衔铁弹回,红灯所在电路接通 ;
(3) 小风扇在只扇风状态下工作10分钟消耗的电能是 : W=Pt=4W×10×60s=2400J ;
(4) 6000mA·h=6A·h ;
那么电池储藏的电能为:W=UIt=4V×6A×1h=24V?A?h;
小风扇可以持续工作的时间: t=W总P总=24A·h·V4W+4W=3h<5h?;
因此商家的宣传与实际不相符。
五、综合说理题
33.【答案】 ①根据乙图可知,当水温高于48℃时,海波不断从水中吸热,因此水位不断的下降,即ab段;
②当水温达到48℃时,海波和水的温度相同,二者之间不存在热传递,因此水温保持不变,即bc段。在此过程中,海波已经熔化;
③当加入20℃ 的水后,由于水温低于48℃,所以水会从海波中吸热,因此温度升高,直到48℃保持不变。在此过程中,海波不断放出热量发生凝固现象,即de段。
【解析】【分析】海波是一种晶体,在温度到达熔点前,吸热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到达熔点后,吸热但温度不变。当它放热时,温度仍然保持不变,但是却由液态变成固体发生凝固现象,据此对整个过程中的水温变化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①根据乙图可知,当水温高于48℃时,海波不断从水中吸热,因此水位不断的下降,即ab段;
②当水温达到48℃时,海波和水的温度相同,二者之间不存在热传递,因此水温保持不变,即bc段。在此过程中,海波已经熔化;
③当加入20℃ 的水后,由于水温低于48℃,所以水会从海波中吸热,因此温度升高,直到48℃保持不变。在此过程中,海波不断放出热量发生凝固现象,即de段。
34.【答案】 酒精灯加热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热气缸中的工作介质吸热汽化膨胀,推动活塞A向右运动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由于飞轮具有惯性,带动活塞A向左运动,活塞A将热气缸中的工作介质推入冷气缸并液化,活塞B又将介质推回热气缸。如此反复。
【解析】【分析】根据乙图描述的四个环节,注意分析每个环节中活塞的运行方向,里面气体的存在状态以及能量的转化,从而对热气机的工作过程进行描述。
【解答】 酒精灯加热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热气缸中的工作介质吸热汽化膨胀,推动活塞A向右运动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由于飞轮具有惯性,带动活塞A向左运动,活塞A将热气缸中的工作介质推入冷气缸并液化,活塞B又将介质推回热气缸。如此反复。
同课章节目录